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師英美文學教育狀況與出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 2000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該大綱在提出轉變英語本科教育觀念時明確指出:“如何為21世紀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服務,處理好外語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是擺在教育行政部門、高等院校和全體外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沿用的純語言、純文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根本上講,外語是一種技能,一種載體;只有當外語與某一載體相結合,才能形成專業”。因此,我們必須面向社會市場,朝著所謂的“外語+專業”(如商貿、計算機、建筑、會計、法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這一教學大綱把英語專業的課程分為三個板塊:專業技能課(聽說讀寫譯技能)、專業知識課(語言學、詞匯學、語法學、英美文學、英美社會文化等)和相關知識課程(經貿、法律、管理、新聞、科技等)[1]。從整體上看,教育部頒布的這個《大綱》應該說是符合我國外語教育實際的,因為我國目前的確是處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特殊轉型時期,對外開放需要大批精通外語又懂得技術或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毫無疑問也體現了高等教育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因而,在《大綱》出臺的同時,就有專家撰文指出:“我國每年僅需要少量的外語與文學、外語與語言學相復合的專業人才,以從事外國文學和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則是外語與其他學科如外交、經貿、新聞等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這種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是市場經濟對外語專業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新時代的需求。”[2]著眼于國家層面來看,這種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外語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向,即外語高等教育培養的多數人將來主要是服務于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而從事純粹語言文學研究的僅僅是少數。 然而,高等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具有某種特殊性,因為高師院校的根本使命是培養具有高尚人格、良好的綜合素質和扎實語言基礎的中小學師資。不過,這種“特殊性”幾乎被完全忽視了。大多數高師院校的英語專業不顧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在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熱浪下,特別是在“有用乃大”的功利主義思想的鼓噪下,大量增加本不擅長的外貿、經濟、法律、科技、計算機等課程。“專業知識”課程模塊的英美文學課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日益被邊緣化。長期在師范院校從事外語專業教學研究的蔣洪新教授指出:“縱觀近十年來的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實踐,屈指可數的成功者局限于幾所復合專業強大的院校。這些院校有悠久的專業歷史、良好的辦學條件和能操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如經貿院校的商務英語,往往能辦出特色與成績,但是財經類院校、師范院校等鮮有成功者。”[3]真可謂一語中的。 根據《大綱》本科課程設置規定,英語專業在大學三年級時設置“英國文學”,課時數為72學時;在大學四年級時設置“美國文學”,課時為72學時。整個英語專業的總課時為2000多學時,而“文學”課程僅占7%。“英語專業”原來的名稱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而作為專業核心內容的“文學”,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顯然偏少。不僅如此,作為英語專業主干課程的“英美文學”,目前在高師院校遭遇的冷落更為觸目驚心。在我們比較了解的西部高等師范院校中,大多數學校就連《大綱》要求的課時數都沒有達到,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中的相當部分人都認為英美文學課程屬于“可有可無”的課程。程愛民等提供的《關于我國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比較全面地描述和分析了當前英美文學課程的困境,特別是在談到教學材料與方法時,更是切中要害:長期以來,多數教師以史為主,沿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注重教師的講解,對學生的參與要求不高。在講授一部作品或者一個作家時,先是從時代背景、作家生平講起,接著是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這四段論的程序化方法極易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也只有被動地聽。由于學生在課堂上沒有什么興趣,課后閱讀也不太積極[4]。 當然,高師院校英美文學教學的問題遠不止在課時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沒有見到學者專門對高等師范院校英美文學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過研究,但已有不少學者包括王守仁、藍仁哲、張中載、李公昭等教授對國內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所遭遇的困境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他們所提出的英美文學課程的問題大部分也是高師院校所存在的。綜合各家之言,并結合高師的教學現狀,我們認為,高師院校英美文學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在課程體系中有不斷被邊緣化的趨勢。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類“無用”課程的價值沒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而去追捧那些所謂“實用性”強的外貿、經濟、法律等課程。由此,英語專業的課程體系有本末倒置的危險;第二,師資資源匱乏。很多院校都沒有受過碩士以上正規教育的文學教師,在我們所在的重慶市,所有市屬二本院校中,幾乎都開辦有英語專業,但是除了一所外語專業院校外,80%的學校都沒有文學教授;第三,教學方法和手段亟需改進。大部分教師仍然是“滿堂灌”,即便是使用了PPT多媒體,但是僅僅是把該板書的提綱打在屏幕上而已,根本沒有“多媒體”的內涵。程愛民的調查報告顯示,60%的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性不足;第四,教材建設滯后。大部分學校使用的教材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英美文學史,或者文學選讀。這些教材的編寫者大都是名家,教材本身的質量是不錯的,但是這些教材大都“大而全”,用在課時、學生興趣都發生重大改變的當下顯然不很合適;第五,課時太少。由于教育部整體上壓縮了本科生的課堂學時數,而又有經貿、外貿、會計、法律等“實用性”課程的擠壓,英美文學課程一味被減少。實際情況是,在不少高師院校英美文學課開設為兩個學期:第七學期“英國文學”,第八學期“美國文學”,各36學時,再減去畢業論文寫作,英美文學課程的實際學時往往不足60學時。 #p#分頁標題#e# 二 文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面臨的困境實際上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困境的縮影,誠如張中載教授指出:“當前的外語教育中,功用主義的一邊強調得多,研討得多,而人文主義的一邊聲音微弱。”[5]顯然,高校人文教育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解決的。但是,如前所述,由于高師院校的特殊使命,英美文學課程在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成敗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英語專業舉辦的成敗,故而其教學改革顯得格外迫切和必要。不過,本文顯然無法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全面解決辦法,譬如辦學觀念轉變、師資力量調整等問題都不是很容易解決的。下面,我們希望從文學經典教學這個視點出發,從教學材料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談談可能改變高師英美文學課程困境的路徑。 提出文學經典問題,表面上是一個課程教學內容或者選材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認為,高師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應該是文學經典。但是,從實質上看,這是一個涉及高師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問題。眾所周知,培養規格和目標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實踐來完成的。高師院校作為培養教師的搖籃,首要目標就是培養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有堅定理想信念、懂得人文關懷的畢業生。而文學經典特有的品質和功能決定了其在這個方面可發揮的作用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文學經典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資料庫之一,包含了廣博而豐富的文化內容。通過閱讀、理解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動地了解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乃至價值觀念、風土人情。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在學習、研讀文學經典中辨識善惡、凈化心靈、體悟人性、塑造自我。美國著名人文主義學者歐文•白璧德在《文學與美國的大學》一書中對美國二十世紀大學的“世俗化”、“專業化”走向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指出大學的使命在于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而培育人文精神,閱讀文學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他說:“在我們成為一個昆蟲學學者之前,我們必須先學會做人”[6]。 文學經典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美國學者布魯姆曾寫過一本很有影響的書《西方正典》(TheWesternCanon),該書在開篇就說:“經典的原意是指我們的教育機構所遴選的書”[7]。經典在英文中除了Canon這個詞外,還有一個詞Classics。Canon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標準或規則,它后來與基督教經文的確定有關,意思是經過嚴格程序確定的宗教典律。現在我們談論“文學經典”使用Canon這個詞,實際上是在引申意義上而言的。嚴格講,應該叫做ClassicsofLiterature。Classics含義豐富,指古典、典范、一流、優秀、精致、典雅、杰出等,顯然這是對作品的主觀價值評判。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文學經典并不象宗教典律是由某個權威機構(教會)來確定的,而是由出版社、文學史家、批評家、教師、政府以及一代代讀者等多種力量共同決定的。著名學者劉象愚先生認為“經典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并論證了學術大師、出版社機構、教育機構等在經典形成中的重要而獨特的作用[8]。文學經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變動性和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沒有哪一部作品是一經產生就自然成為經典,它必然經過一代代接受者的反復闡釋與評判。從理論上看,也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被看著是永恒的經典,因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閱讀需求和審美情趣。譬如在英國,玄學派詩人的作品在十八九世紀都沒有被當著過經典,而到了二十世紀,經過T.S.艾略特的闡釋和舉薦,它卻成為英國文學經典的一部分;而在美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A.金斯伯格的《嚎叫》也被認為是反主流文化的,其中關于墮落、頹廢、絕望等情緒的著力渲染也不為主流所接受,只能處于邊緣狀態;但是由于美國六七十年代反主流文化逐漸遍及全國,《嚎叫》被大眾所接受,并與女性作家、少數族裔作家的作品從邊緣走向經典地位。既然如此,我們必須考慮,向學生提供什么樣的文學經典呢? 英國文學研究專家王守仁教授對為英語專業大學生選擇哪些文學經典提出過很好的意見。他認為,有四個方面的作品可以考慮:其一是在智性上有挑戰的,或者說要有“認知”深度的;其二是在審美上有價值的,即構思精巧、獨具匠心、想象豐富、意境優美,語言也有特色的;其三是能給學生帶來審美愉悅的,也就是說,小說講故事要好聽的、好看的;其四是作品的故事也有一定的普適性,具有普遍價值性的[9]。王先生談的是小說經典的選擇,我們認為談得非常切合實際。但是,作為高師院校而言,根本不可能把英語小說經典作為一門課程的全部內容,而只能在“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兩門課程共計72學時中考慮英美文學的詩歌、小說、戲劇等體裁的經典作品。因此,受王教授的啟發,結合高師院校實際,我們提出英美文學課程選材(文學經典)的粗略想法,這些“想法”是基于英美文學課程全部學時用于經典作品學習,而文學史作為課外閱讀(輔以教師專題講座/概述)。 第一,總體原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其一是少而精的原則,因為課時的限制,英美作品浩如煙海,學生閱讀能力也不夠高,如果我們不加思索地把厚厚的“諾頓文選”搬給學生,其結果不言而喻。“選文”應該控制在15-20篇,力爭每一次課(2學時)能完成一篇,“選文”篇幅不要過長,以短小精悍的詩歌和短篇小說為主,適當選一點長篇小說的片段(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把整體情況介紹給學生)。其二是薄古厚今的原則。由于時間及語言的原因,學生對年代久遠的作品很難產生共鳴,曾有老師把幾周時間花在英國文學源頭《貝爾武甫》上,學生化了很多時間去查閱并不常用的生詞和熟悉已經幾乎廢止的古英語,學習熱情受到影響。故而我們認為,選文重點應該放在19、20世紀。 第二,經典作品的選擇原則。真正被認為是“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也是汗牛充棟,如何遴選呢?其一是代表性,就是要選一個時代、一個流派、一種體裁上被公認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譬如,從詩歌來看,伊麗莎白時代的莎士比亞,浪漫主義詩歌的華茲華斯,維多利亞時代的丁尼生,現代主義詩歌的艾略特等。其二是豐富性。這一點與上面談到的王教授的“智性上有挑戰的”有點類似,就是選擇的作品內涵要豐富,包括思想內容和敘述方式。其三是普遍性,也就是選文敘述的事情或者談論的話題具有普遍意義,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其四是語言要優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的經典性首先決定于語言的優美。這里的“優美”并非僅指文字的華麗,不同的經典作家有不同的文字風格,有的雍容華貴、有的干凈利落、有的精雕細琢、有的豪放飄逸,但是只要能自成一格,都在“優美”之列。#p#分頁標題#e# 三 毫無疑問,對于任何課堂教學而言,選好材料是最重要的一環,英美文學課堂也是如此。但是,僅有好的材料還不夠,真正要讓學生在課程中有收獲,或者說真正要使得英美文學課程在培養合格的中小學師資中擔負起應有的歷史使命,課堂教學是同樣極為重要的一環。那么,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文學經典的教學呢? 盡管“教無定法”這一古老的說法也為大多數業界人士所接受,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完全不講章法。其實,任何一種課程,只要它有具體的教學材料、明確的教學目標、給定的教學時數和教學對象,那么還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拿高師院校的英美文學課程來說,如若我們把其教學內容確定在一定的文學經典篇章,教學目標確定在培養高尚人格和扎實語言功底的中小學師資,那么,我們認為,綜合運用學生中心教學法(student-centeredapproach)和語言型教學法(language-basedapproach),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中心教學法”,早已廣為人知,我們也不必贅言,其核心是課程設計、課堂教學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據報載,一位在北京的著名高校讀了三年的學生轉到MIT(麻省理工)后才發現,原來中國的大學是“混”,而美國的大學才真是“讀”,理由是他在中國大學讀書時,老師總是滿堂高談闊論,而學生聽沒聽、懂沒懂并不重要,而美國的情況不一樣。美國老師每上一堂課總有很多的閱讀思考任務。從各種已有的調查報告來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滿堂灌”的情況不在少數,這其實是很不應該的。因為,從理論上講,由于文學經典的涵容性、豐富性,故而文學課程是最容易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課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闡釋能力的有效路徑。關于文學經典的豐富性,文化大家M.韋伯曾這樣說過:“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永遠不會被超越,永遠不會過時;每個人對它的評價不一,但誰也不能說,一件藝術完美的作品被另一件同樣‘完美’的作品超越了。”[10]例如,我們講授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文化批評家M.阿諾德的名詩《多弗海灘》(DoverBeach)。在課前,我們設計了這些“背景”問題供學生思考和回答,老師提供參考書目及重要章節:I.WhatresulthasindustrializationbroughttoEngland?II.WhydoesArnoldthinkculturecansaveEngland?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學生就必須去閱讀有關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歷史文化的書籍以及阿諾德本人的著作如《文化與無政府狀態》,而這對于他們正確認識和評價英國工業文明有較大幫助,進而可以糾正部分學生對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的無知膜拜。《多弗海灘》是1851年阿諾德帶著新婚妻子短暫游覽多弗海灘時寫下的名篇。詩歌開頭描寫了寧靜而美麗的海邊夜景:月光皎潔,朗照海灘,海風拂煦,空氣新鮮;突然,詩人筆鋒一轉,在古今對照中,對信仰失落的現代文明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曾經,信仰之海也是滿潮,鮮亮的色彩環繞五湖四海;而今,宗教式微,廣漠幽暗的海岸四處都是裸露的卵石,我們身處黑暗的荒原。這個“夢幻般的”世界“表面上那么嶄新、美麗,那么絢爛”,而卻“沒有歡樂、愛情和陽光,也沒有確定,沒有和平,沒有對痛苦的救援”。這是一首極為深刻的哲理詩,也是一首動人的抒情詩。在講解中,我們同樣以問題引入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幫助學生仔細領悟詩人的人文情懷,激發學生獨立思考:I.Inwhichwaydoesthepoemshowthepoet’scareabouthumanmisery?II.Whatresultdoesthecontrastbetweenthepastandthepresentreveal?III.Howdoesthepoetlookatlove?IV.“Sea”isthecentralimageofthepoem.Trytodescribethefunctionsof“sea”inthepoem.V.Whatlinesarethemostbeautifultoyou?Andwhy?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與解答,學生對于詩人阿諾德的高尚人格一定會更加認同,對其深刻的洞察能力也會肅然起敬,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表達個人的審美情趣與文化觀點;因為雖然沉浸于蜜月之中,詩人卻仍然關注人類的不幸命運;雖然現代化的光輝帶給了人類福祉,但是“光輝”的背后卻是令人揪心的“悲鳴”(noteofsadness)。我們提出英美文學經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從課堂設計開始,就緊緊圍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高尚的人格來思考教學方法與過程。 提出英美文學經典教學的語言型教學法(language-basedapproach),是基于兩點考慮:第一是任何偉大的經典的文學作品無疑都是語言文字構成的,要真正懂得文學,離開對語言文字的細膩的把握是不可能的;第二是高師院校英語專業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優秀的中小學英語師資,優秀的師資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英語文學經典是英語語言藝術的結晶,英語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最為淋漓盡致的發揮。要真正掌握英語語言,必須閱讀和了解經典的英語文學作品。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英國留學時的指導老師,R.卡特教授與C.布魯姆菲特教授主編過一本書《文學與語言教學》(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討論文學在languageclassroom(語言教室)的作用。卡特教授說:“文學文本是語言構成的,分析文本的最核心內容就是分析語言構成的模式。”[11]文學教學中的語言型教學法在國內討論并不多,它要回答的是兩個問題:第一是“howwhatissaidissaid”(什么是怎么被說的);第二是“howmeaningsaremade”(意義是如何產生的),有些人又把這種方法籠統稱為“文體學分析法”。 我們還是以前文提到的《多弗海灘》為例。詩歌開頭描寫優雅靜謐的海邊夜景,詩人除了用“calm”、“full”、“fair”、“tranquil”、“sweet”等語詞描繪一幅美麗的景色外,還在音樂效果上做文章,大量使用長元音和雙音節詞語,輕輕誦讀,能烘托一種安靜、閑適的氛圍。而第六行的“only”是一個轉折詞,詩歌整個基調發生改變,緊接著的6-10行,詩人連續使用了多個單音節短元音,表達一種急促、不安的情緒如“Begin,andcease,andthenbeginagain”。再以詩歌主題和情調而言,從第一節的“bringtheeternalnoteofsadnessin”(帶來永恒的悲涼之聲)開始,悲哀情調貫穿全詩,這在語匯上的表現是第二節的“misery”、第三節的“melancholy”、第四節的“neitherjoy,norlove,norlight……”以及最后部分的“darklingplain”、“confusedalarmsofstruggleandflight”,等等。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在語言上有獨特的地方。無論是T.S.艾略特的“想象的邏輯”,還是海明威的“電報體”,或者是更為極端的E.E.卡明斯的“畫詩”,作家們總是通過對語言的個性化處理達到其特殊的表意目的。通過“語言型教學法”,不僅幫助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文學作品的精髓,深入洞察作品的細膩內涵,還能較為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為其打下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p#分頁標題#e# 顯然,我們無法用一篇短文全面描述當今高師院校英美文學課程遭遇的困境,更不可能開出完全解決困境的一劑良藥。但我們希望重提高師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價值,并從文學經典教學切入,提出該課程教學改革和質量提升的一些路徑,藉此表達我們的觀點并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