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非形式邏輯教學的素質教育革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非形式邏輯課程源于西方,在歐美高校邏輯學教學中,由于符號化的數理邏輯系統脫離日常推理,很難有效幫助大學生構建與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問題緊密相關的論證以及識別與這些問題相關的謬誤,因此非形式邏輯課程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一般來說非形式邏輯課程的內容應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論證中如何使用語言。 第二,論證結構(包括結構的類型、圖解技術)、論證評估(評估的標準、規范)等。 第三,非形式謬誤,包括關聯性謬誤、弱歸納謬誤、預先假設、含糊不清和語法類比的謬誤。[1]下面筆者主要結合我國地方高校實際,討論非形式邏輯課程在地方高校中文專業素質教育中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對于地方高校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能說、會寫、善交際是一項基本功,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由于大學教育越來越普及,每年畢業的中文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少部分讀研、考上公務員、去中小學任教或其他事業單位工作外大多數須到企業就業或自主創業,而企業對中文專業學生看重的是他的實際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說、會寫、善交際”,往往有的學生平時考試成績不錯,但是當面對用人單位面試時,卻很緊張,不能有條理地回答問題;有的學生不會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寫應用文,如開幕詞、工作總結等等,這些存在的問題說明中文院系在培養學生時,除了傳授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更應在培養學生“能說、會寫、善交際”上下大力氣。英國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這里提到的“邏輯”主要指非形式邏輯(論證邏輯),培根的這句名言一語中的道明非形式邏輯在培養、訓練人的能言善辯才能方面的獨特功能,事實上能言善辯是善于交際的基礎,能言善辯的人往往也擅長交際,例如中國戰國時代的辯士,憑三寸不爛之舌周旋于列國之間,縱橫捭闔,游刃有余。西方非形式邏輯專家約翰遜和布萊爾指出:“非形式邏輯是從規范觀點研究論辯(論證)邏輯(logicofargumentation)的學科,即決定論辯的好和壞的邏輯,好與壞的特性并不依賴論證(argument)的邏輯形式。”[2]論證(論辯)在口頭上的表現就是“說”,在書面上就表現為“寫”,非形式邏輯對“如何說”、“怎么寫”才有理有據,使對方心服口服,為對方接受,做了比較充分的研究,希契柯克列舉了非形式邏輯關于論證研究的五大問題域:論證的辨識、論證分析、論證評估、論證批評、論證構建。[1]交際,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過語言、行為等表達方式進行交流意見、情感、信息的過程,其中語言交際有口語交際、書面語言交際、體態語言交際、副語言交際。口語交際有口頭辯論、演講、法庭辯論、商業談判、外交談判等;書面語言交際有筆墨官司、學術論戰等等。無論何種交際總是涉及到語境、預設等因素,要想使交際取得成功,必須要徹底把握這些因素。 (一)交際因素。交際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出現的,是高度依賴語境的,如果在交際中,不考慮受者的語境和話語系統,只按照自己習慣的語境和話語系統說話,就不能使自己的交際成功。 (二)預設因素。預設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共同知道或相信的命題,在交際中,如果一方對隱藏在論證中的可疑預設不能識別并加以駁斥的話,就有可能陷入對方設計的陷阱里。總之,非形式邏輯課程所提供的知識、技巧對培養“能說、會寫、善交際”的大學生是有用武之地的。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辨別謬誤的能力 美國邏輯學家帕特里克•赫爾利認為,謬誤(fallacy)是論證中除虛假前提之外的缺陷。[3]柯匹、科恩在《邏輯學導論》認為,謬誤是一種看似正確但經過檢驗可證其為錯誤的論證類型。謬誤問題也是非形式邏輯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雖然謬誤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但自從形式演繹邏輯成為謬誤分析的基本模式,就日漸凋零,正是非形式邏輯專家漢布林開啟的對謬誤標準處理的批判,催生了謬誤研究的老樹新枝。[2]非形式邏輯對謬誤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理論,如謬誤還原論、生成錯誤信念的程序論,對具體謬誤類型的分析也提出許多新的模型,這些新的謬誤理論、謬誤分析模型大大拓展了識別、分析謬誤的視角,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對交際中的謬誤的識別、批駁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所謂創新思維,指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突破固定的邏輯通道,以靈活、新穎的方式和多維的角度探求事物運動內部的機理的思維活動。[3]而非形式邏輯是批判性思維中的非形式部分[5],因此我們可以把探討非形式邏輯對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問題轉換為探討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上去。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討論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 (一)創新思維以批判性思維為前提。如果對某個結論或論證的缺陷沒有較強的質疑、識別能力,何來的創新?只會墨守成規。英國心理學家澳勒斯提出,科學創造一般都呈現出“準備-醞釀-明朗-驗證”四階段的結構模式。準備期是發現問題和提出新課題,顯然,只有具備很強的批判思維能力,才能突破固定邏輯通道,提出新課題。當然要想突破固定邏輯通道,除了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外,還要具備辯證思維能力。 (二)對運用創新思維所激發的新想法還需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質疑、檢驗、論證。當你運用創新思維提出新想法后,你仍需運用批判性思維考慮一些現實問題,例如,這個想法在實際中行得通嗎?有沒有什么問題?如何根據現實因素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