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理倫理學教育創新建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伍永慧 施雁 單位: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從護理倫理學的課程地位與性質、教學內容與方法、考核標準與形式、師資構成等方面對我國護理倫理學教育現狀作了深入全面的闡述與分析。然而,我國現有的護理倫理學教育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1]。筆者以可行性、有效性為原則,提出改革建議,希望能為我國護理倫理學在校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
1護理倫理學概述
護理倫理學是護理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研究護理學科體系中倫理問題的一門應用科學,它關注的重點是護士應當如何處理他們在護理實踐中遇到的倫理困境[2-3]。護理倫理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護士在跨學科環境下工作的倫理知識體系[4]。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歐美國家就已經非常重視護理專業教育中倫理學的教育,在英國,護士接受的職業倫理教育甚至比醫生還多[5-7]。然而,在這一時期,我國的護理倫理教育才剛剛起步。如今,我國的醫學護理教育在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間發展存在失衡,醫護人員人文關懷相對欠缺[8]。改革護理倫理學教育,使之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符合臨床護理實踐需要,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2護理倫理學教育改革建議
2.1學校應重視護理倫理學教育醫療改革的發展及護理學科的進步,對新型護理人才的護理倫理學知識儲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9-10]。因此,學校應重視護生護理倫理學知識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讓他們在學生時期全面系統地接受護理倫理學教育,培養良好的倫理素質[11]。將護理倫理學與基礎護理學、內外科護理學等課程一樣,作為高等護理教育體系中的核心課程[12-13]。
2.2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臨床實踐需求有調查顯示,超過50%的護生希望授課教師多講授與臨床實踐聯系緊密的倫理學知識[1]。說明目前護理倫理學教育的重點是倫理學基礎與理論知識,對于培養護生具有敏銳的倫理意識和判斷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倫理問題的能力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教師應該注意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重點,使教學內容符合臨床實踐需求。對于無醫學、護理學知識背景,或無一定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可以向臨床資深醫護人員請教,使授課內容傾向于臨床實踐需求;也可以開展實習護生座談會,詢問護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倫理問題以及對倫理學知識或教學的需求重點,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非實習護生的護理倫理學教學活動。
2.3整合教學途徑與方法當今社會是多元化的時代,教學方法也具有多樣性,一種教學方法不適用于所有的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不同的學習階段及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師本身對教學方法的掌握情況,按“最優”原則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如通過熱點/經典倫理事件的討論分析,護生可以掌握事件中所涉及的倫理知識及問題,學會正確處理這些倫理問題的方法;在角色扮演教學中,可以邀請患者及臨床醫護人員觀看,并對表演事件發表各自的觀點,使護生學會從護患雙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PBL教學,教師可以用案例及提出的問題,吸引護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帶著問題學習,積極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撰寫影片觀后感,可以使護生將所學的倫理知識聯系起來,培養他們系統學習及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臨床見習、社區服務等,可以讓護生從護理實踐中認識到倫理知識的重要性;此外,成立護理倫理學學習小組或相關社團,搭建網絡溝通平臺,開展主題班會等,都有助于護生護理倫理學的學習。但是,教師應該意識到,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需始終體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及護生的主體性,形成“互動式”、“參與型”的教學環境。
2.4體現循序漸進和學科滲透護理道德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通過某一學期幾十個學時的護理倫理學課堂教學不可能使護生具備高尚的護理道德,護生需要通過“感悟、體驗、接收、內化與應用”5個階段來提升自身的倫理素質。因此,在護生的基礎課程學習期、專業課程學習期、實習期及走進工作崗位后,都應開設護理倫理學課程,其內容根據護生的學習階段及學習環境進行調整,做到“因時因地制宜”。除單獨開設護理倫理學課程外,還應把護理倫理學內容融入到整個護理學課程體系中,充分發揮學科滲透的作用。如護理研究、護理管理、兒科護理、婦產科護理等課程教學中,教師均應適當教授本學科知識相關的倫理學知識。實踐證明,學科滲透所收到的實際效果遠比單純的理論灌輸更有說服力[14]。
2.5組建協助教學團隊,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高等教育目標能否實現,教育的道德要求和科學知識的要求能否按計劃轉化為護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到高等教育特定的文化內容與要求的順利傳遞并最終在培養出的人才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實現[15]。真正實施護理倫理學教育的教師不僅要掌握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發展趨勢,而且對護理學理論、護理實踐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16]。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出身的倫理學教師,由于缺乏醫護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難免重倫理學基礎理論知識,輕護理實踐中的倫理問題相關知識;護理學專業出身的倫理學教師,由于缺乏倫理專業知識,在授課過程中難以系統地闡述倫理學知識;其他護理學科教師,同樣因為倫理學專業知識缺乏,在教學過程中很少甚至從不涉及學科相關倫理知識的教授。因此,倫理學教師應該與其他護理學科教師組成一個協助教學團隊,在教學中相互幫助、取長補短,達到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培養既具有醫護專業知識背景,又具有倫理學專業知識的護理倫理學專業碩、博士研究生,是解決目前護理倫理學教師“專業偏科”的根本措施。
2.6科學化考核方式一種科學合理的考試模式不但可以達到以教育教學的要求為目的,促進知識、能力、素質的融合,促進學風建設,以利于護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還能激發護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17]。護理倫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考核方式應體現護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從課堂表現、論文、考試及實踐等多方面進行考核與評價。課堂表現主要包括護生的出勤率、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參與角色扮演等;論文可以是影片觀后感、主題論文、對別人論文的評價等;考試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運用相結合,護生在臨床實習期間洞察與正確處理倫理問題的能力應納入臨床實習考核之中。#p#分頁標題#e#
2.7注重第一堂課的重要性倫理學教師應特別注重第一堂課的重要性。第一堂課首先要讓護生對這門課產生興趣,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護理事業,其次才是教授護生護理倫理學知識。因為護生一旦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有明確的認識和情感選擇,也就有了職業行為的基本傾向,這個基本傾向決定了他們在日后實際工作中對患者的態度及對護理工作的情感和態度[18]。
3小結
我國護理倫理學教育起步較晚,現有的護理倫理學教育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學校重視護理倫理學教育、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臨床實踐需求、整合教學途徑與方法、體現循序漸進和學科滲透、組建協助教學團隊、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科學化考核方式及注重第一堂課的重要性,從而使護理倫理學教育滿足臨床需求,提高護生評判性倫理思維能力和有效解決將來工作中遇到的倫理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