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文史哲學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大學古代文學課教學構想
摘要:
當前高校教育方向和目標的諸多變革,導致大學古代文學課的固有教學理念產生了一定動搖。就如何處理古代文學課與現代生活、思維之間的聯系與沖突,如何上好古代文學課這一論題,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和構想。
關鍵詞:
古代文學;課程教育;情感;認知;創作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的必修課,在中文學科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對漢語言文學甚至歷史、哲學等專業的學生來講,具備了較扎實的國學根底,才能在鑒賞和寫作等領域占據更多優勢。古代文學蘊含著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等諸多思想,已成為體現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領地。有學者指出“,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古代文學經典成為沉淀在個人心靈之中的無意識,甚至一個民族和一個文化傳統的無意識。”[1](P.22)但隨著語言和文體的發展變化,除了課堂之外,學生與這些古代作家作品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古代文學似漸漸成為供人頂禮膜拜的文化遺產。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如果能找到一些有助于當今大學生學習發展需要的契合點,它的魅力仍然是強大的。對這一問題,筆者不揣淺陋,試進行如下分析與探討。
一、安排好授課體系,重視大學生的情感教育
大學課程并不存在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但不能沒有標準。作為主講教師,首先要對一學期的課程內容進行統一計劃和安排。近些年因大學持續擴招,學生進校后的學習狀況較之以前不甚理想,學生的自學能力顯得參差不齊。又因就業壓力增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影響,一些二本院校的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專業知識未必能從事專業工作,所以缺少了學習的動力。同時,因近年一些高校的傳統課程課時量又有壓縮,教師限于課時,所講內容受到約束,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涵泳體會作品,理解近于囫圇吞棗的境地。這些問題,都要求教師先得在備課上下功夫,對課程內容先進行合理取舍,突出重點,引導學生找準方向。文學史的演進就像一棵大樹的生長,枝椏雖千奇百態,大樹的枝干卻只朝一個方向發展。兩千多年來,盡管涌現出無數的作家和作品,而最優秀、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貢獻最大的作家還是可數的,他們留給后世的文化精神也是一脈相承的。如果能在教學中向學生詮釋好這些最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就容易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學最重要、最本質的一些內容。除了傳遞知識外,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是古代文學課更重要的意義所在。古代文學課就是化育人性的課,人性的浸潤是在體會作品中完成的,這一過程中,“文學的基本功能是將美感帶給讀者,為讀者提供美的享受”[2](P.2)。可實際上,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多以講文學史為主,學生閱讀作品文本的時間和數量都非常有限,這妨礙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因此,有意識地引導、督促學生多閱讀、體會文學作品是教學的重要環節。
大學語文傳揚國學的途徑
一、大學語文傳揚國學的優勢與特點
(一)從高校開設人文課程的實際看,具有獨特的客觀條件
理工科院校人文課程相當少,更多是思想政治類課程,歷史、哲學、教育、美術等是少之又少,而作為大多數理工科高校基本開設的大學語文則必然成為承擔培養人文素質的重鎮。再從當前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上看,古代部分占相當大的比重,而且背后的文化趨向鮮明,蘊涵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徐仲玉主編《大學語文》帶有明顯的“國學”色彩,鐘情于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品位和情趣,共收錄從先秦到現代65位作家(包括無名氏的《詩經》《漢樂府》)共96篇作品,其中的“文質兼美”的古代文學作品83篇,先秦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十余篇,包含《詩經》《論語》《老子》等經、史、子、集的經典選文,與現代作品數量相當;唐宋詩詞文多達42篇,占總選文量的一半,頗能體現“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可謂“提高文化修養,培養高尚情操”的范本。鑒于此,大學語文就成為傳播國學的最佳課程。
(二)大學語文傳承國學的學科優勢及特征
大學語文與其他課程相較,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高校專業課以及基礎數學、物理等頗帶枯燥,而政治、法律等太實,大學語文則作為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礎課與人文課程,散發著靈光,洋溢著文學與文化雙重魅力,人文色彩濃厚,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升華生活趣味。其特征還在于:1.文史哲涵攝、文理兼融、多學科交叉。內容主要是涵蓋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可以兼及語言學、文學、歷史、哲學、宗教學、倫理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藝術批評、美學等廣泛的人文學科領域,乃至可與自然科學有某種聯系;而且作者眾多,亦包括科學家的美文,可以做到文、史哲、理秘響潤通,特別是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的互滲融合。2.靠語言功能優勢,且注重與心靈、生命對話。學生可與古今一流的哲學家、歷史學家、軍事家、小說家、詩人、散文家進行心靈交流與精神對話,傾聽對人生萬象、宇宙萬物深邃的思考,對人的生存困境的透視,以及對真善美的恪求。3.以情感人。傳授知識以及傳揚國學精神時,不是靠灌輸而是以細膩、豐潤的情感潛移默化、寓教于樂地熏染,使學生獲得更持久雋永的心靈陶鈞和審美享受。4.歸宿:人格培養。在閃爍著智慧和真情光芒的作品中,獲得知識的熏陶,生活的情趣與人生真義的感染,激發其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擔當感,最終歸于人格境界的提升。5.可通過感受畫面美與領悟意境美傳承國學。6.重視生命感悟,想象卓特,以激發學生的獨特體驗。
二、大學語文傳揚國學的路徑與方式
(一)提高認識,營造重視國學教育的良好氛圍,從思想上認識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國學視閾下大學語文教育芻議
摘要:
語文與國學同源共流,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語文教育的作用無可替代。但《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現狀并不樂觀,課程設置或被邊緣化,教學模式或被項目化,教學內容或被專業化。屬于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課程,具有教學目標非功利性、教學過程非操作性、教學內容非實用性的特點。大學語文教育是國學傳承的重要平臺,要開設適合傳播國學知識的《大學語文》課程,需要認清形勢、轉變認識,編寫具有國學味道的教材,注意教學方法上的繼承和創新,語文教師要做國學的守望者。
關鍵詞:
國學;大學語文;教育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國家精神文化建設的推進,國學研究升溫。十八大后,為樹立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黨中央制定《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到空前高度,國學熱潮隨之興起。大學校園是文化知識的集結地,大學生是社會文明的先行者和引領者,更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國學教育是社會之共識。在專業和通識教育眾多課程中,《大學語文》是進行國學教育的重要載體,如何利用好這一載體,使之成為傳揚國學的主渠道,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話題。
一、大學語文教育屬于通識教育
(一)教學目標的非功利性
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探究
一、進一步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增強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感使命感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面對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面對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理論創造、學術繁榮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地位、歷史使命與當代價值,科學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未來走向與創新路徑,為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進一步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堅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著書立說、建言獻策,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努力做到不負歷史擔當、不負時代使命、不負人民重托。
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正確的政治方向貫徹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具有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個根本問題上堅定不移。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學說,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凝結時代精華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深入學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學深學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貫穿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學術評價等各環節,把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真正融入哲學社會科學中去,努力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研究者、傳播者和踐行者,書寫研究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經典,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作出新貢獻。
三、堅持問題導向,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回應時代問題,服務國家發展,是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哲學社會科學要始終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緊貼黨和國家決策需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落實到研究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努力推出更多對政策制定有重要參考價值、對事業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優秀成果。要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解釋力、實踐說服力,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用中國自己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闡釋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以及背后的制度安排,堅決防止以“學術自由”“價值中立”為名,兜售西方形形色色的理論主張,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標簽化、污名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聚焦高質量高速度發展要求,以服務于大眾、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國家為目標,努力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要加強智庫建設,加強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綜合性重大問題的研究,把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發展,把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緊密結合,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服務于山西轉型發展的偉大實踐。
作者:王聯輝 單位: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山西省行政學院)
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與文化意蘊
摘要:《文化苦旅》中的語言藝術具有鮮明特點,讓人體會后仍然意猶未盡,是我國當代散文創作的模范。《文化苦旅》從淺顯層面而言,是記錄山水的游記,然而,事實上作者是在探尋山水的過程中,為我國文化謀出路。本文從兩個維度入手,深入探討分析了《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與文化意蘊。
關鍵詞:《文化苦旅》;語言藝術;文化意蘊
《文化苦旅》是我國當代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更是富含豐富情感和內涵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于20世紀90年代,這部作品的問世在我國散文界引起了轟動,作者所選取的內容以及運用的創作技法和語言,均是時代性的創新,他運用自己的創作筆墨,書寫了我國散文的新篇章。《文化苦旅》的創作背景,正是我國的文化歷史,運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讓讀者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蘊,這也正是這部散文集的魅力所在。
一、《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并未運用華麗的語言去修辭,其語言不如紅酒讓人沉醉,但同時又不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更似一杯甘泉,讓人在平靜中感受一絲甘甜,能夠引發人的思考,這也是《文化苦旅》最顯著的語言藝術。余秋雨在創作《文化苦旅》過程中,運用了一定的抒情語言,使整體氛圍具有詩韻諧美,同時結合幽默風趣的語言,讓人在閱讀散文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趣味性。他運用亦莊亦諧的語言,形成了我國散文創作的新風格。這也是《文化苦旅》這部作品在問世后,受到廣泛讀者喜愛和歡迎的原因,成為當代散文中的經典著作。與此同時,《文化苦旅》的語言特色還體現在描繪上,是將一切賦予生命力。他在創作過程中,將自身的體驗和感知融入到自然景觀中,這些靜態的事物因為被賦予情感和寄托,才充分凸顯出鮮活、靈動的美感,運用語言藝術縮短了《文化苦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夠與文字有深入的情感交互,滲透著作者的情感,閱讀過后仿佛是心靈接受洗禮的過程,在喧囂中找尋到一絲平靜。閱讀余秋雨的文字,其中包含詩意和情感,讓人感受到當代散文的創新和突破,實現了與讀者的心靈交互和情感融通。
二、《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蘊
(一)豐富濃厚的人文氣息
中醫文化學科建設論文
1中醫文化學科的初步形成
1.1研究價值被廣泛認同
一個學科獨立存在,首先要具備獨立的學術與社會文化價值。中醫文化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從微觀方面看,有利于中醫學的學術繁榮。中醫學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屬性于一身,但中醫學的現代研究大多屬于自然科學研究,對于中醫學的文化研究則起步晚、成果少、影響力不大。中醫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中醫研究的偏差,彌補現代中醫研究的不足。從中觀方面看,有利于總結中醫學發展規律,為中醫學發展提供動力。通過對中醫文化內涵及發展規律的揭示,來傳承傳播中醫文化核心價值,保存與發展中醫學原創思維,為中醫學術發展提供方向引領與動力源泉。從宏觀方面看,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醫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原創思維方式,融合了中國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凝聚了古圣先賢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大力發展中醫文化事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和重要途徑。
1.2學科內涵認識趨近
學科內涵是一個學科明確研究對象,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中醫文化學是研究中醫文化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關于中醫文化的界定非常關鍵。由于對文化本身認識的多元性,給中醫文化的界定帶來了復雜性。目前的代表性觀點有:“所謂中醫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醫作為科學技術本身,而是指這種科學技術特有的社會形式、文化氛圍,也即中醫學發展同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聯系以及中醫學中所體現的特有的文化特征”。這是從中醫文化與中醫科學技術區別角度來界定的。另外一種是廣義文化上的界定,即“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還有一種是從文化的具體層面來界定,如“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的總和”。幾種界定盡管角度不同,但對于中醫文化的研究對象卻基本達成共識,即中醫文化以中醫學為研究對象,研究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及中醫學自身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與器物文化。
1.3學術研究成果向綜合集成
中醫文化研究熱首先是由傳統文化熱推動的,中醫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易學及儒學、道學、佛學的關系上。關于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關系,如劉長林的《內經的哲學與中醫學的方法》;關于易醫關系,如楊力的《周易與中醫學》、張其成的《東方生命花園———易學與中醫》;關于中西醫文化比較,如何裕民的《差異•困惑與思考———中西醫學比較研究》、祝世訥的《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交融》;關于中醫與儒學、中醫與道學、中醫與佛學方面的研究專著,如薛公忱主編的《儒道佛與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歷史研究不可或缺。中醫學史早已經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獨立學科,從中醫學術史過渡到中醫文化史是中醫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轉向,也是中醫文化學獨立的一個重要基礎。馬伯英的《中國醫學文化史》是中醫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醫哲學作為中醫文化的核心內容,中醫哲學史研究自然也成為中醫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個重點內容。程雅君的《中醫哲學史》計劃四卷本,目前已經出版二卷,是中醫哲學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組織編寫的《中醫文化研究》三卷本,從中醫文化源流、中西醫文化比較、中醫文化復興三個方面對中醫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中醫文化教育在高等中醫院校中廣泛開展,編寫教材、構建中醫文化與中醫哲學知識體系成為中醫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項工作任務。《中醫藥文化基礎》《中醫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中醫文化導讀》等教材不斷創新,有的列入國家規劃教材,有的成為省市精品教材。從分化走向綜合,是學術研究與學科發展的規律,也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議英語教育被技術化反思
一、“被技術化”加速英語學科人文性的消解
英語教育的人文性可理解為在講授語言的同時傳授文史哲等學科知識,并培養學生自覺認同文化價值的人文精神。因此,學習英語將意味著學習它所構筑的一整套文化視界。掌握英語,也即獲取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胡文仲、高一虹1997)。我國有超過3億英語學習者,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國內英語教學逐漸規模化、規范化,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計劃性。然而,英語教學的快速發展并沒有使英語學科的人文性得到發展,這從其規范化歷程可見一斑。英語教育始于19世紀英國對外擴張,在其傳播伊始就被認為極具政治性和功利性(劉鐵芳1998)。我國英語教育的主要動力源于融入國際交往的強烈需求。20世紀50年代,我國英語教育一改清末和民國的西學、文學導向,轉向實用化和技能化,將語音、語法、詞匯等勾勒出來作為單獨系列。原本代表英語學科的文史哲隨之降格為文化背景知識。20世紀80年代,部分外語院校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陸續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先后開設新聞學、國際金融、工商管理等復合型專業,熱切呼應社會發展需求。
隨之,英語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聚焦于如何在最短時間提升聽說能力;應用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刺激“教學過程最優化”的追求。此時,多媒體教學應運而生。教學機器使教學變成生產流水線;閱卷機器使聽說讀寫能力與可計算的多項選擇結果遙相對應,從定性、模糊的陳述轉為數字化的精準判斷;現代考試模式成為構建英語教育體系的主要話語邏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1987年、1989年)和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1992年)的最終確立標志著英語教育完成其機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進程。“規范化的另一面其實就是突出的技術化的體現”(左東嶺2008:132)。英語教育技術化首先體現在對效率的追求,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收益。眾多英語學習者并不樂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語言文化,而對于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批評無不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于效率的過度追求,以致“7天教你學會英語”之類夸大厥詞隨處可見,從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英語學習的客觀規律。其次,技術化體現為可計算性,即以數量取代質量,一切皆要求量化。
單一的測評機制使各高校將過級率作為英語教學成果評比最重要的指標。盡管近年來專家們已意識到過級考試的缺陷,并在專八測試中增加對人文知識的考核,但所占比重甚小,不足以突顯英語學科人文性之重要意義。此外,人文性無法量化,短期內體現不出明顯效果或直接應用價值,這也成為英語學科忽視其人文性而走向技術化之重要理據。教學技術的革新并沒有帶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模式的質的轉變,反而強化了英語教學的功利性、機械性和工具性,并通過歸類對英語知識體系進行界線明確的劃分,把英語教學降格成為簡單的聽說讀寫譯技能培訓(Bernstein1996)。囿于語言結構學習和技能訓練的課程目標使師生能動空間愈發稀缺;機械的技能訓練和單調的記憶模式使學習者頻感挫敗,對英語的興趣與信心最終消磨殆盡,更不用說用英文研讀文史哲材料并自覺認同其文化價值。這種“被技術化”的教育范式勢必加速消解英語學科的人文性。
二、“被技術化”對批判性思維的限制
多媒體技術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強大的表現力往往吸引教師們不自覺地只關注自己的講授任務,并花費大量精力于美化課件界面、增設動畫效果等表面工作,卻忽視了教學內容的科學編排,使得課件內容與形式本末倒置,學生無暇深層思考洞悉理由,思維受限制、想象力被禁錮。
首先,“被技術化”造成思維惰性。網絡多媒體教學往往內容豐富、知識點甚眾,使學生目不暇接,缺乏思考的空間。據研究,當外界輸入的信息超出人的正常負荷時,人就會產生緊迫感和壓抑感,對信息的消化程度明顯降低(傅智勇2001)。此時,信息不僅不能幫助人們開啟思路,反而阻礙其深層思考。多媒體教學的巨大信息量常常誤導學生,使他們埋頭于筆記或者寄希望于課后下載課件、考前突擊強記而無暇、無意關注教師講解,更不用說去質疑其觀點了。長此以往必然造成思維惰性,使他們不愿也不會對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對作者已發表的觀點作批判分析。另外,多媒體教學步驟緊湊,師生雙方頻感時間緊張。這使得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耐心引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都明顯減少,人機對話代替了人際對話。人機對話缺乏循循善誘的功能,增強不了學生對知識的熱愛、對人生的理解,啟發不了學生的思維。且英語考試過多采用選擇題型。學生遇到問題習慣性地追尋所謂“正確答案”,而意識不到思辨的重要性。
英文期刊論文方法部分深度研究
關鍵詞:學術期刊;文本建構;研究
學術期刊是學術交流最直接、最活躍的平臺之一。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旗下三大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的數據,截至2019年10月,英文期刊在這三個系統期刊總量中的占比分別是88.58%、89.25%和22.25%。可見,英文期刊舉足輕重,無論是關注學術動態,還是欲、增進我國學術研究的國際表達,研究英文期刊論文的文本建構有著明顯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目前,關于英文期刊論文的摘要、引言和結論部分研究比較充分,但方法部分研究不足,而研究的創新往往就是從方法開始,因此期刊論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點和建構方式,對文獻閱讀者和撰寫者的意義不言而喻。文本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其特點會在學科與學科群的對照中更為凸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博學文庫”新近專著《學術期刊論文方法部分文本建構研究》,就旨在對照和揭示不同學科群、不同學科的英文期刊論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征,考察它們的生成機制,以形成對學術語篇研究和學術英語教學的實證支撐。
該書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英語學術期刊論文方法部分文本語料庫,采用了文本分析、統計學分析和專家訪談相結合的研究路徑。在詞匯層面上,它采用語料庫語言學與Coh-Metrix分析工具相結合的方法,描述了詞長、詞匯多樣性、詞匯密度、高頻實詞和主題詞特征。在句子層面上,該書借助同樣的分析手段,描述了句長、句法復雜度、主位結構、主位推進模式等變量的特點。在語篇層面上,它主要結合體裁分析和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考察了段落長度、可讀性、銜接、語步結構和話目分布規律;在分析語篇建構的心理因素時,作者采用專家訪談法對方法部分的重要性、該部分與論文其他板塊的關系以及如何確定語料樣本等問題進行探討。最后,該書還從主體、對象、方法、受眾、規約和反思等六個緯度探討了所涉五個學科群的學科性和學科間性特征。
通過這些研究,該書嘗試回答了一些問題,如在不同學科群和不同學科中,期刊論文方法部分在詞匯、句子和語篇三個層面上的異同;不同學科群、不同學科在方法部分的語言選擇上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及其影響方法部分文本建構的方式;學術語篇對科學研究的建構作用及其在文本中的體現方式。
研究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如前所述,關于期刊論文文本的現有研究大都關注論文的整體或其摘要、引言和結論板塊。該書首次深入、系統、大規模探討方法部分文本建構,將文史哲學科和數學、統計學等或注重思辨式內省,或注重形式推理演繹的學科納入,并在量化描述的基礎上進行質性分析。這樣的研究角度,在已有研究中也不多見。
總之,該書是一項實證研究。它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英語學術期刊論文方法部分語料庫,綜合運用語言計量學和第四代語料庫語言學技術,就38個變量對5個學科群、20個學科的期刊論文方法部分文本進行了多維度描寫與分析,歸納出不同學科期刊論文方法部分的詞匯、句子和語篇特征,并從學科性和學科間性視角闡釋期刊論文方法部分的文本建構機制,以期助力學界深入研究學術語篇,并為特殊目的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