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綠色發展視野下的綠色文化構建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綠色發展領域中,生產力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能力。人類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動物,但是人類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時候卻不能離開自然而孤立存在,人類必須也只有在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才能得到發展。其次,對生產要素的補充。生產要素是指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一般而言,生產要素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二者結合的因素。在不同的經濟運行模式中,生產要素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傳統發展模式下,人們過多地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忽略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其他生產要素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無視自然的內在價值及環境的承載能力,人類的生存必然要受到影響。綠色發展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原則,將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土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納入到經濟運行的“社會資源”中,最終實現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生態資本三者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不僅承認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社會生產中的貢獻,而且把土地、生態環境等因素也納入到考察的范圍,豐富了生產要素的內容。再次,對經濟評價體系的完善。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反映了一國的國力與財富。GDP雖然被各國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但是,傳統的GDP中沒有體現出環境資源的價值損耗,只是體現了物質財富的總量增加,它只反映了經濟活動中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正面效應”,但沒有客觀反映這一過程中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綠色發展倡導用綠色GDP作為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它是指在傳統GDP的基礎上扣除資源消耗成本與環境降級成本之后的余額,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與環境因素之后的經濟活動總量。我國在綠色GDP核算方面已經進行過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綠色GDP是一個新生事物,目前我國還面臨技術難題、制度缺陷、理論支撐缺陷、認識不足等障礙。但是實行綠色GDP核算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因為它不僅符合我國當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更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同時,實行綠色GDP還符合當前我國建設“兩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客觀需求。綠色GDP彌補傳統經濟評價方式的不足,是對傳統經濟評價的補充和完善。最后,對“人”的地位的重新界定。早在100多年前,斯密就在他的《國富論》中提出了“經濟人”與“道德人”的概念,他認為“經濟人”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的并積極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利己是“經濟人”的本性,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出發點;“經濟人”也必須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類沒有基本的道德規則,社會將會崩潰。利他是“道德人”的社會屬性,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人是“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體。斯密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忽略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同樣值得斟酌。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以為此理論為前提的,這里的“經濟人”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個人。后來的效用學派和福利經濟學派進行了一定的修正:以“福利的最大化”來取代“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學派還把這一理論假定推廣到經濟學以外的其他領域。
直到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等人才把這一假定推廣到對家庭的分析中去。在政治學領域,也有人曾用“政治人”取代過“經濟人”的概念,否定了經濟利益原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不講經濟核算和經濟利益,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的經濟體制,結果是效率低下,計劃經濟也因此而失去其存在與發展的基礎。[3]在綠色經濟模式中,“自然人”和“社會人”彌補了傳統經濟學中“人”的不足。綠色經濟中的“人”,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人”和“道德人”的屬性,還具有“自然人”和“社會人”的屬性。他們將經濟活動置于人類生態系統中。在這個系統中,人是自然系統的一個組成要素,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系統容許的范圍內進行,破壞了系統的平衡,無異于毀滅了人類自身。同時,綠色發展中的人又是一個有意識、有思維的“社會人”,在實踐活動中,人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或者向好的方向發展,或者向壞的方向發展。在綠色發展中,人類將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活動對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承擔的這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從而盡力向好的方向引導。
綠色文化:綠色發展的助推器
綠色文化是現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以人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理念為核心,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基本特征,倡導“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生產力”。它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綠色文化是和綠色植物直接相關的文化;第二層意思是說綠色文化是和綠色植物間接相關的文化,但是這個間接應該說關系更緊密一些;第三層意思是說表面上看來綠色文化和綠色植物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它滲透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包括科學發展,這樣的文化現象也屬于綠色文化。
隨著綠色發展的全面實施,綠色文化將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各個方位滲透到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生產力發揮巨大的作用。首先,價值導向功能。不同社會,人們展現出來的價值觀會有所不同,但在統一文化的熏陶下,人們會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體一致的價值觀念。由此可見,在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文化以其科學的價值判斷和先進的價值指向對人們發揮著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綠色文化的熏陶,其一,有助于引導人們認識每個物種在生物鏈中的價值,避免以往人們對經濟價值較高的物種進行捕殺、亂砍濫伐等,致使大量物種瀕臨滅絕的境地,從而保持了物種數量的平衡。其二,綠色文化的發展還有利于引導人們認識森林、濕地、農田等在自然環境中的價值,避免出現毀林圈地、填海造田的悲劇,從而保持了生態平衡。
其次,教育規范功能。綠色文化對與綠色發展的教育規范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綠色文化的形成是對原有文化體系的充實與完善,有助于形成完備的有關綠色發展的理論、科學和技術等知識體系。其二,綠色文化的發展對于全民綠色意識的提高也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引導作用。其三,綠色文化有助于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使人們在現代生活中自覺處理好三個關系,即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p#分頁標題#e#
再次,監督保障功能。人類社會的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是文明進步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用先進文化監督和引導人們的言行,是社會發展的理想境界。綠色文化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共處共榮為基礎的生態信仰和感情,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綠色文化的形成與弘揚,不僅會提升全民素質,形成互相學習、互相監督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將綠色理念滲透到法律、制度、政策等層面,對綠色發展的歷史進程發揮保障作用。同時,綠色文化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因為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經濟活動所包含的綠色文化因子越厚重,其產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帶來的產品附加值會越高,在市場中實現的經濟價值也就越大,由此提升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
最后,提升審美功能。生活中,美無處不在。自然的五彩斑斕、社會的紛繁復雜以及人類的源遠流長無不散發著美的韻味,那么如何發現、如何體味、如何審視、如何評判,這取決于人們的審美素質的高低。文化的滲透對人們審美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綠色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將會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構建、普及與提高,將有助于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加深人對自然的感情,提升人對自然的審美能力,從而產生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情懷。
繼承與創新:綠色文化的當代構建
綠色文化是一個由綠色精神文化、綠色物質文化、綠色制度文化構成的文化系統。綠色文化的構建是一場從觀念到行為、從社會心理到價值取向、從管理模式到體制機制的整體性變革,也是一場意義深遠的全方位的綠色社會革命。綠色文化的當代構建,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辯證揚棄,更是對國外綠色發展成功經驗的有益借鑒;不僅要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全體民眾的共同參與。
首先,構建綠色精神文化。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生態觀。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同時是構建綠色文化之本。要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的人化自然觀,深入領會馬克思、恩格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的理論,重新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此為指導構建綠色文化的理論體系。二要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觀。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優秀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傾向,將人與人之間的“真”與“善”推廣到人與自然之間的“真”與“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三要樹立“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契合”的科技觀。綠色發展倡導科技的適用性,即不僅要滿足人類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還要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力;既要重視科學技術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蘊,又要注重科學技術合理運用的道德價值,做到對傳統科技觀的揚棄。
其次,構建綠色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具體可以通過城鄉建筑、公共設施、產業基地、科技實力、工作條件、居住環境、居民服飾等物質現象表現出來。綠色物質文化的構建,就是要在以上各方面融入“綠色”元素,優化人文環境,增強全民環保意識。一要全面打造綠色建筑。確保在建筑的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高效利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二要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基地。以農牧業、工業、旅游等為主題分別建立綠色示范基地,并建立相應的擴散推行機制,以此弘揚綠色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三要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通過技術創新改進現有的高污染、高耗能生產方式及生活用具,創造低碳、綠色的宜居環境。四要強制推行綠色交通。重視交通與土地利用的整合規劃,做好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倡導公交優先,自行車、步行等多種交通方式并用的交通模式;提高道路網絡化建設的合理性,完善道路安全設施,健全交通安全評估體系等。
再次,構建綠色制度文化。構建綠色制度文化,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社會制度和規范,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則,建立新的人類社會共同體,使社會具有自覺保護所有公民利益的機制和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機制,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機制。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硬”指標,而忽視社會公正、生態環境保護等“軟”指標的政績考核制度。政府在決策時,必須從環境效益而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出發,從生態價值而不僅僅是經濟價值出發,來確定政策制定的思路和出發點。二是健全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政策體系。加強生態環境資源方面的法制宣傳教育,糾正當前有法不依、違法不究、以罰代法的不良現象。三是建立公眾參與生態建設的有效機制。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社會風尚;對重大規劃、政策及重大項目建立環境影響評價的專家咨詢論證制度及公眾聽證制度;了解公眾對環境政策、環境管理和環境問題的要求、情緒和意見,建立公眾與決策部門溝通的通道與平臺;建立環境問題論壇制度,完善環保民間社會團體制度等。四是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眾生態文化素質。政府頒布環境教育條例,倡導通過學校教育、在職培訓、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實施環境教育,確保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決策者、執行者及普通公民都能掌握必需的環保知識,踐行綠色的環保行為。
本文作者:盧艷玲 單位:中共中央黨校 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