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消費及實現途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唐英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一、引言
在“人類中心主義”時代,人類似乎成為生態系統的“主宰”,對生態資源的獲取也近乎是“掠奪”式的,進而消費方式的選擇也就自然是以犧牲其他生態物種的利益為代價,因而造成了人類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諸多生態問題。生態消費正是基于這些問題的出現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模式,它把人類的消費納入生態系統之中,接受生態系統對人類消費的約束,使之與生態系統協調統一,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消費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消費模式的根本性變革。二、生態消費及其特征生態消費模式是人類文明演繹的必然結果,它是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既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方式。具體表現在:消費品本身是生態型的,消費品的來源是生態型的,消費過程是生態型的,消費結果是生態型的。相對于主要由個人或家庭做出決策的傳統消費模式,生態消費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可持續性。生態消費是一種可持續性的消費模式,即它具有滿足不同代際間人的消費需求的要求與功能。它要求將人類的現在需求和未來需求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具有跨時空的特點;將人類發展的永久性需要作為當代人的消費前提,使消費需求的功效具有延續性與持久性。
第二,節約性。生態消費能有效利用地球的承載能力,盡量減少資源的耗費,特別是稀有貴重的資源及有毒有害的物質,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盡量簡化產品結構,并盡可能地使資源得到最大的重復利用。生態消費提倡節儉,反對過度消費。在我國,節儉是大多數人的日常行為規范。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現代社會,實行節儉消費尤為重要。
第三,無害性。生態消費需求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乃至廢氣物都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最小化。提倡生產低污染油漆和涂料,粉末涂料,鋅空氣電池,不含農藥的室內驅蟲劑,不含汞和硝的鋰電池,低污染滅火劑等等[1]。
第四,科技性。生態消費需要生態技術。工業社會給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于是人類發明和使用人和自然和諧的新技術。這種技術充分吸收工業技術的合理因素,盡可能地消耗其負責效應。這就是在生態學基礎上的生態技術,利用生態學原理,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
第五,生態性。生態消費也是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為特征的消費行為和過程。它符合經濟實惠和生態效益的要求,符合平等、人道,減少不必要的消費,重復使用和再生利用。它不僅包括購買和使用生態產品,還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消耗物質和能量的過程。生態消費自身的消費品是生態型的,這些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以及消費后的每個環節都是符合生態要求的,以避免生產和消費后對環境的有害影響。
第六,協調性。一方面,生態消費要求人類物質消費上不能過度和奢侈,而要以適合人類身心健康發展的程度為原則;要求人類應該大力崇尚有益于創新和創造力的精神消費,作為人類完善自身、追求真善美的動力。生態消費還要求消費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符合,即不能搞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超前消費,也不能只顧“高積累”而抑制消費。另一方面,生態消費要求人類消費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自我消費與他人消費的協調,當代人消費與后代人消費的協調,消費需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消費需要與民族文化價值觀相適應。
第七,和諧性。生態消費很重要的問題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2]。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之子。由自然孕育、哺育了人類,使人類得以產生和發展。
因此,人類需要重新審視自己,不僅要利用好自然、開發好自然,更要愛護自然、尊重自然,既要考慮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更要考慮其他物種生存、發展的需要。人類和自然要協調發展。同時,建立全新的生態消費觀念,不僅科學家要重視,而且政治家、企業家及全體民眾都要重視,站在自然之子的角度,人類應當約束自己,擺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關注自然的存在價值。
三、我國實現生態消費的路徑選擇
目前我國在生態消費方面的制度還存在諸多尚不盡人意的方面,具體表現在生態法律法規不健全、生態消費宣傳不力、生態產品市場管理體制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欠缺、政策體系滯后和生態產品的市場定位錯位等問題。對于如何走出這種“危機”,根據當前的情況,我們認為應該強調下面幾點:
第一,加強全民生態環境教育,樹立現代生態觀念。生態消費不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還有利于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大力加強消費者的生態消費教育,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生態消費教育,提倡節約、抑制過度消費,呵護自然,讓生態消費內化為消費者的自律和自覺行為,實現從“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模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同時提倡節約,抑制個人的過度消費,減少甚至拒絕使用一次性消費品,減少和拒絕一次性包裝品,實現生態消費。
第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生態消費法治機制。建立生態消費模式,還需要政府制定完備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加強生態消費品市場法律體系的建設。在意識教育的同時,必須有相應的法治教育制度來強化意識和規范行為。整個人類的消費行為都要受到環境資源因素的制約。為了把傳統的消費模式轉移到適度的、生態化的可持續消費模式的軌道,使全體國民樹立起生態消費的意識,摒棄高消費的陋習,就必須制定較完善的法律體系,把環境的代價納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決策范圍,以法律手段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以確立新的成本觀,即企業在對成本和效益核算時加上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以徹底改變單純追求GDP增長和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不考慮環境成本和效率。同時政府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和經濟制裁措施,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加大企業排污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成本。
第三,發展生態產業,形成生態效益。生態產業是生態消費的支撐點。發展生態產業就要以高科技為依托,建立生態化產業體系。發展生態產業不止發展生產企業,而且還要發展綠色營銷企業,形成生態經濟效應[3]。生態產業發展要重視生態導向,大力發展生態科技,使其滲透到消費領域。企業要從可持續發展出發,加強生態產品的開發,從原材料的采購,產品設計、制造、運輸、存儲等都要堅持生態標準。建立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其他生態產業在內的生態化產業體系;建立生態銷售體系;建立生態市場體系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必須制定優惠政策,扶持生態產業的發展。建立生態消費,不僅需要法治,還要扶持和激勵。政府應將生態產業作為國家支持產業進行政策扶持,加大對生態產業的投入,提高企業的科研與開發能力,并促進生態技術的引進和推廣;通過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和建立審計制度,促使和鼓勵企業實施“生態營銷”戰略,建立嚴格的生態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實行排污收費、排污許可證核發、排污申報登記、環境保護經濟刺激等制度,采取強制執行等手段,促使企業加強“生態營銷”;制定獎勵措施,對開發生態產品、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投資加強環境保護的企業,給予積極支持和鼓勵,并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p#分頁標題#e#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執行綠色GDP(EDP)核算體系。人類的經濟活動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即“正面效應”;二是以種種形式和手段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即“負面效應”,其主要表現:一是對自然資源無休止掠取;二是人類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僅反映了經濟活動的正面效應,而沒有反映負面效應的影響,因此是不完善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為此,國家要盡快建立和嚴格執行將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制度,改變過去無償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并將成本轉嫁給社會的傳統消費模式。此外,嚴格限制污染環境項目的審批和設立,禁止在中國投資興建高污染的產業。對入境的有嚴重污染或污染難以治理的原材料產品,或大量消耗能源和自然資源的生產設備采取限制和拒絕進口的管理措施,徹底擯棄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的傳統經濟增長觀念和方式,走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此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國家應逐步提高環保門檻的準入標準,以國家權力強制不利于環保的產品停產或破產,對以各種方式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企業或個人應給與重罰,絕不能姑息養奸。而對于能自覺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的企業或個人應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資助。在市場準入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必然會加強非環保企業的“洗牌”速度,在加速洗牌過程的同時,應對企業綜合給與相關的引導、鼓勵、資助和優惠政策,扶持企業加速向環保企業的轉變,推進環保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