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民生態消費形式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史兆光 單位:大連海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2009年初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與相繼召開的“兩會”精神表明:堅持科學發展觀,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1〕。當今時代,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群體。農民消費者占我國消費者的大多數,在社會消費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這支特殊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中國生態消費之路需要農民這支龐大生力軍的加入。培養農民的生態消費理念,建構農民生態消費模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一環,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沒有中國農民的生態消費就沒有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就不是徹底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因此,深入探討科學發展觀維度的農民生態消費模式建構意義重大。
一、科學發展觀維度的生態消費模式簡述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強調速度和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強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強調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消費模式是人們消費關系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只有合理的消費模式,才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即徹底擯棄傳統的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建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消費模式;徹底擯棄傳統的忽視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消費模式,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消費模式;徹底擯棄傳統的單純強調滿足物欲需求,忽視人的全面發展的消費模式,建構把人的全面發展當作終極目標的生態消費模式。科學發展需要科學消費的拉動;科學消費推動科學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具有深刻、內在的辯證發展關系。消費模式的轉變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歸宿,而消費模式的調整與轉變必須以生態消費為切入點。生態消費模式,是指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前提,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基礎上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是把人的全面發展當作終極目標的消費模式;是適應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要求而產生的的一種新的消費模式。生態消費模式是對傳統消費模式的改變,是未來建設生態文明的終極支撐,是時代的客觀需要。生態消費模式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
1•理性消費
理性消費包括適度的消費規模以及合理的消費結構兩個方面。一方面,理性消費指消費必須控制在適當的消費規模之內。消費規模是指消費者人均消費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奢侈和過度消費是非生態消費模式的重要特征。這種高消費導致了資源巨大浪費和污染的加劇。生態消費模式提倡經過人的理性選擇,能充分保證一定生活質量的消費而不是過度的欲求。另一方面,理性消費還強調在消費中各部分支出必須適度,強調減少攀比、人情消費的支出,增大精神消費與綠色消費的比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安全消費
安全消費倡導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提倡公民過一種簡樸的生活,在生活過程中選擇使用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的綠色產品。如摒棄使用爆竹、過度包裝商品、一次性用品等;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消費所產生的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在生活中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如在服飾消費上從追求雍容華貴、時髦精致向自然和諧轉化;食品消費選用無公害的綠色產品,以清淡素凈為宜,且多選擇粗加工食品,既營養豐富又可減少糧食在加工過程中的損耗;生活用品消費選擇安全材料制造的商品如綠色家用電器、綠色家俱、綠色涂料等;在住房消費方面,認真選擇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環境保護又體現生態功能要求的住宅;在“行”的方面更多地選擇節能型和無污染的綠色交通工具等。
3•健康消費
健康消費是指在滿足公民基本物質要求之余,突出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這與傳統的高消費所一味單純追求物質方面欲求有明顯的區別。生態消費除滿足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外,還要求用科學知識來指導消費,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消費的宣傳與教育,讓人們了解自然界的土壤、水體、大氣對廢棄物、污染物的自凈能力有限性等方面知識,培養公民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消費意識,自覺糾正不良的習慣,提倡新型消費行為,保護生存環境,形成健康的消費方式,鼓勵人們提高生活方式的“文化”含量,陶冶人類的精神世界。追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共存的“全面的生活方式”。因此,生態消費要求人類的消費活動符合生態價值觀,旨在通過健康而合理的消費方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人類的自由也因此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生態消費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態需要,使人類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的消費模式。
二、科學發展視域的我國農民消費現狀分析
農民原是自給自足經濟的代名詞,他們對市場的依賴性小,消費水平低,不利于科學發展。然而,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農民收入水平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761元,是我國歷史上農民年收入增長絕對額增加最多的一年。據測算,農民消費每個人增加1000元,全國就能增加內需9000億元。專家指出,只有多方努力把農民的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讓農村市場“火”起來,才能帶動一系列行業的發展,進而拉動經濟增長〔2〕。當前,種種跡象表明農民消費高潮已經到來,因而,以科學發展觀為視角審視農民消費現狀,改變其不科學的消費現象很有必要,具體為以下方面:
1•消費結構低層次性
消費結構通常可分為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其他等八大類。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我國農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亦呈快速下降趨勢,但仍明顯高于城市居民。據有關專家調查表明:農民的支出通常集中在食品和住房方面,為了吃得體面、建造奢華卻不一定實用的房子花費大量積蓄,甚至一輩子省吃儉用為子孫置業建房。由此可見,在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物質消費仍然是滿足生活的第一要素,幾乎占據了農民消費的全部,文化消費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這與科學發展觀維度的生態消費模式所倡導的健康消費、精神消費的理念背道而馳。通常我們認為,精神的滿足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如果不將精神、文化消費引入農民的生活,使農民逐漸在潛移默化中將精神與文化作為生活之必需,構建農民科學的生態消費模式也就無從談起。#p#分頁標題#e#
2•消費方式非健康性
由于收入水平不高,文化修養、信息傳播的限制,以及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農民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存在很多非科學性。在飲食消費上,盡管農民開支增多,但是膳食結構和營養水平仍不合理。存在兩個極端,或者是不懂科學搭配而缺乏營養,或者是過度注重營養所導致的營養過剩等疾病發生;在居住消費方面,往往重室內而輕室外,不注重衛生,不注重生態環境,花了大量的金錢卻沒有得到舒適環保的居住環境;在人情消費方面,農民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一般地說,他們之間在婚喪嫁娶上都要互送禮金,一次幾百上千的禮金占去了一個農戶全年收入的絕大部分,令他們不堪重負。即使是平時日常消費非常節儉的農民,一旦家里辦大事,往往迫于社會壓力,大吃大喝,高額購買許多高檔消費品。“這種對于某些高檔耐用消費品的購買,在某種程度上主要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顯示地位、才干和闊氣,以致于出現一些超前消費(超越于現有的購買力水平)和無效消費(農戶購買的某些耐用消費品,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未能進入實際消費,只是充當一個擺設)。”〔3〕(P101)結果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也使一些低收入的農戶不堪重負,陷入貧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農民還存在其他不科學消費習慣,封建迷信頗為盛行。拜神祈福、看風水、修建墓穴、建廟敬神等消費更令他們雪上加霜。種種不健康的消費習慣,制約著農民健康消費理念的培養,不符合生態消費模式健康、安全的要求。
3•消費模式的差異性
在我國,農民群體中多種消費模式的交織是農民消費模式差異性的體現。一方面,農民個體在消費模式的選擇上存在心理糾結。大多數農村居民,作為消費個體,由于收入和周邊環境的限制,往往會選擇較為節儉的生活方式。但是,農民一般十分注重面子、攀比,認為物質消費的多少,代表了一個人的地位和權勢。在這種情況下,搭乘經濟發展的快車,他們往往又會隨大流,增加一些可有可無的、攀比性的消費,許多農民就生活在這樣一種欲節儉卻隨大流揮霍的潮流中。另一方面,農民在消費模式上還存在著一種代際的糾結。對于老一輩的農民來說,節儉被認為是消費第一原則,再加上實際生活中天災人禍、生老病死、子女教育等不確定情況的存在,老一輩農民消費通常表現出過度節儉的特征。與之相對應的恰恰是年輕一代農村居民的揮霍無度,出生、成長在農村中的孩子由于社會的眼光及物質的相對不滿足,較之城市中的孩子而言,更為自卑,更缺乏社會認同感。新一代的農村居民會在潛意識中增加攀比性消費,以增加自我的社會認同感,往往出現代際消費沖突。此外,一些先富起來的農民形成炫耀式的畸形消費。諸如建造高檔住宅、奢華墓地、配置豪華家俱、車輛、出國旅游以及專門為顯示商品的高價格而凸顯榮譽和身份的奢糜消費等形式。不正當的奢侈消費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奢侈消費的炫耀性會激發貧困階層的仇富心理,從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這些消費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民錯誤的消費理念造成的,大多數農民還沒有意識到科學的、生態的、以人為本消費模式的要求,從而影響了社會穩定及生態農村的建設步伐。
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民生態消費模式的建構
農民消費模式的生態化轉型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發現,雖然我國農民的消費結構與模式較前有一定的改善和進步,但與科學發展觀視域的生態消費模式的要求相距甚遠。因此,政府與相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農民消費的正確引導,加強農村生態消費環境的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農民的生態消費模式。
1•培養農民的科學消費理念,促進其消費行為轉變
構建農民生態消費模式,必須進行有效的消費教育來變革農民的消費理念,進而轉變農民的消費行為。生態消費模式所要求的消費觀,不是盲目擴大消費,也不是抑制合理消費,而是為了引導農民的消費向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方向發展。政府應積極承擔引領、組織工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農民灌輸生態消費的政策方針,從而使農民認識到生態消費對于自身及整個社會科學發展的益處,積極調整消費結構;各級媒體應加強宣傳影響,使農民樹立科學消費和健康消費的思想意識,摒棄一些消費陋習,學會理性消費。全社會應關注農民生態消費戰略,形成社會氛圍。此外,政府還應注重特殊群體———青少年的生態消費觀教育,他們是未來發展的主力軍。生態消費模式的建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種思想觀念的潛移默化。鑒于青少年特殊地位和作用,當前應當在農村青少年當中持續開展以科學消費為主題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精心組織,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宣傳普及生態消費模式,使青少年在思想上接受這種新型的消費模式,并付諸實踐。以帶動整個農村消費模式的變革朝著適度而環保,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的目標前進。同時要組織農民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能力,提高農民的生態消費理念與效益。
2•加強農村的文化消費建設,提升其消費結構
實踐證明加強農村的文化消費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為農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奠定思想基礎,而且有利于增加農民文化消費的比重,提升其消費結構。在這方面,云南省政府最先作出了嘗試。據報道“從2009年起,云南省每年將按照農民人均5角錢的標準對農民進行‘文化補助’。”〔4〕此舉在全國尚屬首次,雖然實際補貼的金額并不多,但是政府的這種行為給農民帶來了一種新的信號。與物質補助相比,文化補助更直接地體現了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同時,也對農民文化消費的增加起到了引導作用,十分值得鼓勵和借鑒。以推進農村的文化建設,擴大文化消費在農民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使農民的消費結構更加合理化,更貼近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3•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其生態消費能力先進的理念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作保障。我國農民收入雖有大幅度增加,但整體消費能力仍然不高,并且發展很不平衡。只有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能讓農民生態消費意識的培養切實可行,提高其生態消費能力。持續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目前,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方面政府要繼續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財政扶持,加大農村教育、衛生、醫療保健改革,保證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和就業機會,如大力扶持和發展鄉鎮企業,發展第三產業等。#p#分頁標題#e#
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奠定農民生態消費物質基礎
必須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堅定農民消費信心,這是構建農民生態消費模式的制度保障。規避風險是人的一種基本的心理傾向,對人的消費活動有重要影響。社會中降低人們生活風險的保障制度越是健全,人們就越敢于消費。農民是我國抵御社會風險能力最弱的群體,如果不采取措施降低風險程度,減少其未來生產和生活的不確定性,他們輕易不會改變消費行為。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更為薄弱。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切實解決農民養老、醫療、子女入學、住房等問題。還要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為農民生態消費模式的建構提供市場條件。生態消費模式所要求的消費環境比傳統消費模式更高、更全面。這種新的消費環境不僅要為農民提供物質商品,同時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向農民提供精神商品。我國大多數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消費環境差,可供選擇的商品品種甚少。這些消費環境與條件上的缺陷嚴重制約了農民生態消費模式的建構。據此,電力、電信、廣播電視、交通等部門應不斷改善農村地區的供應狀況,為農民營造良好的生態消費環境。并且不僅擴大耐用消費品還要發展家用汽車、旅游休閑等消費項目,這些非浪費性的奢侈消費有極大的利潤空間,可以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它的社會示范效應的正面意義也將促進“后富”們脫貧致富的努力,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之內,不違背生態消費的發展。
總之,我國農民傳統的消費模式存在著一定缺陷,不利于生態農村和生態文明的建設。現階段,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現有的實踐與生活方式,通過建構可持續的生態消費模式,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品位,建設生態農村和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