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文明的生態文化思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趙德君 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哲學教研室
當代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速度飛快地向前發展。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當代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同時也由此引發了人與自然界之間日益激化和深刻的矛盾。人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人類用自己的主動行為超越了自然界,但與此同時卻又最終無法擺脫自然;另一方面又欲想通過自己的行為將自然界改變成為屬于人的主體創造的人化世界,而事實的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愈是要將自然世界的存在狀態改變成為屬于人化的存在的理想狀態,其結果卻反而常常觸發人與自然尖銳并日益深刻的矛盾。因此,于是人類不自覺地陷入了兩難的區間:即在不斷制造自然世界與人的分裂的同時,卻又幻夢般地夢想實現一種人為的理想統一的狀態世界。于是,當代人便面對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然生態嚴重失衡的現實這樣一種歷史狀態存在。與20世紀我們使生態平衡所遭受的嚴重破壞的擔憂相比,今天的情況似乎已經更加嚴重。面對著這樣的現狀,已經到了不得不對人與自然的這種相處方式予以反思的時候了。
一、生態問題沉思
就當前的人居環境條件和角度而言,我們在許多時候常提到的一個概念更多的往往是綠化而并不是生態環境,而這恰恰是應該引起我們警覺的問題。其實這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語的置換,恐怕有時我們的直覺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周邊的環境在更多的時候是處于一種無生命的狀態,這樣綠化就自然成為改變其狀態的一種直接的理由。生態物種的消失、地理氣候的反常、地球變暖、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面臨枯竭的礦產資源和化石能源……如此種種,人類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的威脅和挑戰。這絕不是人類所希望看到的那種終極的結果,而是從另一方面恰恰反映了人的內在自我主體意識的過度夸張和毫無節制的對于物欲追求滿足感所帶來的直接后果。追求社會的物質發展以及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相對于發展,尤其是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否應該存有極限,是否應該被極限界定?這實在是應該值得人們去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此下去,人類是否會加速導致自身從自然界中逐次消亡并最終造成自我毀滅的這樣一種窘境?如此種種,面對人類目前的處境和未來的遭遇,于是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似乎已經到了不得不慎重地考慮這樣問題的時刻了。
二、生態文化反思
面對如上的困惑,我們是否可以從中走出,并從根本上擺脫此種困惑?關于這樣一個問題答案的結果,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某些思想觀念,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必要和有益的參考啟示。譬如中國古代先哲們有關人類在宇宙中存在的位置定位的思想,或者也可以稱作對于人類自身在自然中或者宇宙內的所處的位置以及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的思想。
孔子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興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意思是說,春夏秋冬的到來,按規矩輪轉,萬物在自身的邏輯下生長繁育。人也一樣,為什么一定要通過自己的主動行為使得對象世界的存在狀態發生巨大的改變這樣的方式,來表明自身的存在呢?儒家“天人合一”的觀念強調的是在道德上與天合一。強調人要在道德上努力維護自然的和諧,參贊天地的化育,而不是毀壞天地的生機。《周易》曾說:生生之為易。儒家天人合一的美德,就是參贊天地化育的生生之德。天地既以生生為大德,人就應當襄助天地,助成這種生生萬物的美德,從而保存住天地的萬有生機,并使這種生機更加順暢而不受阻隔地體現出來,而不應當抑制或摧毀這種生機,造成這個世界的單調和暗淡。《周易•坤》卦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為了子孫后代,為了生生不息的同類,我們也應當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其他生靈的殺伐和對自然的毀壞,這就是所謂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94這句話,至少含有以下兩層非常重要的意思:一是萬物都是由道所生,而人類自然被包含在萬物之中。二是萬物的生存方式原本就是“和”,“不和”就會威脅我們的生存。人既是由“道”所派生,那么人就不應當有凌駕于“道”之上的想法。如果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只能表明人類的狂妄無知與不自量力。今天這個時代確實讓我們拋開了過去的愚昧無知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于大自然的恐懼和百依百從,但同時又使我們過分地以為和相信只要依靠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就可以征服一切。但事實并非如此。設想如果人類遺忘了自己能力的有限性,忽視了對于自然界的理性理解,妄斷并由此確信人就是宇宙的主宰,那么,結果也許只能適得其反。老子在《道德經》中揭示給我們這樣一個規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4。地比人大,天比地大,道比天大。16世紀以來,人類憑借實證科學的成就,從心理上把自己從自然中剝離出來,并將自然看成是外在于人的,可以隨意被人類征服并且可以通過這種征服來顯示人的存在的對象。但隨之而來的后果,卻是人類被自己的成果所束縛,關進了自己親手打造的所謂“幸福的籠子里”。
莊子二千多年前就提醒人們要警惕“役于物”,而今天的現實結果卻偏偏被當年的莊子所一語道中。而馬克思的關于勞動異化的理論同樣也在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在“役物”的過程中,不斷地陷入“役于物”的境地,成為物的工具。這樣的一個事實是否可以說明當代人類正在以某種茫然的方式,盲目地使自己陷入了如此愚蠢和處境尷尬的這樣一種境地呢?三、生態文化的理性回歸站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的文明進步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選擇的結果,社會文明的發展則是人們通過生產方式的不斷改變來推動和實現的,同時這種發展也遵循著一定的交互更迭的內在規律。通常在每一種社會文明形態的后期都因為出現了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從而迫使人們只能選擇新的生產方式和生存方式,并且每一次這樣的選擇都能在一定時期內有效地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并使得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得到更好的生存發展的新的空間。生態文明的出現和生態文化的發展就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從整個人類社會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在對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問題的認識上就經歷了一種由自在到自為、由自發到自覺這樣一個認識過程。在早些時候,如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先哲們那里,就曾有“天人合一”的追求人與自然一體的思想。不過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當時的這種思想更多的應該是來自于人們對于自然的恐懼敬畏意識,因此難免不存有著原始圖騰文化的痕跡。這在后來,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后直到現在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就足以充分證明這一點。此時的生態文化形態還是僅僅停留在人與自然關系認知的自在和自發的階段。爾后,伴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人類社會進入了實證科學的發展階段。思維理性觀念的引入,在不斷淡化和消除著籠罩在人們心頭已久的對于自然的強烈恐懼與敬畏的陰影。于是,人的自我主體意識被積極喚醒,但也同時因此而走上了另外一種極端,即極端化的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簡單地理解為“人是世界的主宰”。正是由這樣理念的驅使導致從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直到現在,終于出現并形成了今天這樣一種結果。#p#分頁標題#e#
誠然,工業革命確實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所伴生的負面效應的結果也確實很讓人觸目驚心。這種結果就是直接導致了地球變暖、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的困境。這是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日益尖銳激化的集中體現。過度工業化的結果不僅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也使人類自身的社會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和沖擊。這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所發生的異化現象,這種異化現象的發生,深刻暴露出了以工業為主體的社會發展模式與人類生存所要求的環境空間之間存在著的深刻的矛盾,并以一種后現代的方式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這種矛盾關系問題極其尖銳地提交給了當代人們。于是,面對對象化的自然世界,尋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具有生態學意義的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便迫在眉睫地展現在了當代人們的面前。這是體現在生態文化方面的一種文化自覺,是生態文明理念由自在到自為、由自發到自覺的理性回歸。同時這種回歸又是建立在工業文明所取得的雄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并且是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對于自然規律和人與對象化的自然界之間關系互動的重新的深刻的認識,因此是一種源于自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友好現實。這種現實不僅表現在生產方式上對自然的索取與輸出均應鎖定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同時還表現在精神層面的人與自然的親和友好。當代生態文化視野下的生態文明的內涵的實質,就是建立在以當代科學技術為依托和支撐下所形成的符合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的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本質要求,就是要求在力圖不斷創造新的文明成果的同時,又要既定自然環境的現實存在狀態一定要保證有利于人的生存這樣一種生態安全。與此同時,又要極盡可能在文化意義上體現并賦予自然生態以一定意義上的生態倫理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