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建構,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河西走廊東起天祝縣,西與新疆自治區相接,南以祁連山、阿爾金山北緣為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整個區域地處庫姆塔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三大沙漠的前緣地帶,屬典型的山地-綠洲-荒漠復合生態系統。走廊東西長1200km,南北寬40~100km,包括酒泉、嘉峪關、張掖、武威和金昌5市的18個縣(區),共占土地面積2763.10萬hm2,其中草原面積983.51萬hm2,耕地面積66.84萬hm2,林地面積83.43萬hm2[1-2]。該區域氣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130mm,蒸發量2000mm以上,年均太陽輻射總量5800~6400MJ•m-2,日照時數2600~3200h[3-4]。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和生態戰略長廊,承載著聯通西部、建設西部、發展西部和維穩西部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國內地聯通新疆和西亞的交通主干道。因受干旱和沙漠侵蝕,河西走廊沙化趨勢正在由中、輕度向重度和極重度加劇發展,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1生態安全堪憂,生存與發展面臨嚴重危機 1.1荒漠化導致生態危機 河西走廊地理環境特殊,北部分布著三大沙漠,東西風沙線長達1600km,約有30%的村莊、農戶分布于綠洲北緣的風沙線上。由于氣候干旱、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的加劇,土地荒漠化程度日趨嚴重。目前河西走廊嚴重荒漠化土地18.24萬hm2,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2.27萬hm2,鹽堿化耕地7.08萬hm2[5],鹽漬化草地約140萬hm2[6],現有沙漠、戈壁、裸露山地約1750萬hm2[7],占河西總面積的60%以上。據統計,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草地“三化”面積超過100萬hm2,下游民勤綠洲區三面環沙,活動沙丘每年以3~6m的速度向南推進,直逼民勤和武威綠洲[8]。作為調蓄、涵養水源的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55萬hm2減少到90年代的29萬hm2,致使水源涵養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劇,各流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3]。河西走廊風沙線上,有主要風沙口846處,年大風天數平均為14~48d,最多年份高達105d,沙暴日數為2~37d,最多年份高達58d,近年沙塵暴越來越頻繁[3]。在大面積的荒漠化土地中天然草原所占的比重最大。1997年石羊河流域植被總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48%,到2006年僅占12%[9-10]。河西走廊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的沙塵源區,給國家的生態安全、社會和諧構成了嚴重威脅。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治理,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不久將會在民勤會合,從而造成不可想象的環境災難[11]。 1.2沙進人退引發生存危機 20世紀50年代以來,河西走廊被流沙埋沒和因沙化而棄耕變為不毛之地的耕地接近13.3萬hm2。此外,綠洲邊緣已擴大的鹽漬化、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土地近67萬hm2,綠洲內還出現了近百處、面積達20萬hm2呈斑禿狀分布的沙化土地。河西走廊面臨“沙進人退”的嚴峻現實,特別是走廊中段,沙化面積每年以1.47%的速度不斷擴大[12]。民勤縣處于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之中,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化速度呈加快之勢,其北部沙漠推進了50~70m,侵吞耕地約400hm2;西部沙漠東移30~60m,使近500hm2耕地沙化;另外,還有5300hm2耕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沙化[13],有近2.5萬人因為沙漠南侵而成為生態難民[14]。地處庫姆塔格大沙漠東部邊緣的敦煌也同樣面臨著“沙進人退”的問題,庫姆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m的速度逼近敦煌。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積為14880m2,最大水深為7.5m,1997年已分別降至5380m2和2m,2000年水深甚至不足1m,如果不進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這一世界級遺產也將面臨干涸枯竭的危險[3,14]。 1.3水資源短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由于祁連山雪線上升,加之人口增加、過度墾植、超載放牧等人為影響,發源于祁連山的疏勒河、黑河及石羊河三大內陸河徑流由建國初的72億m3減少至目前的66億m3左右,減少量達16%[4]。據統計,河西內陸河地表水資源總量約63.441億m3,純地下水約為5.14億m3,全區年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68.58億m3,全區的人均占有量約為1440.59m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區人畜飲水標準約為每天50kg,遠低于歐洲和美國的每人每天100~300和400~800kg的標準,是典型的水資源短缺區域[3]。河西走廊的農業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92.6%,以農業為主的用水結構致使河西走廊生態用水短缺,現有生態耗水量小于最小生態需水量6.34億m3[15-16]。生態用水短缺,造成植被衰退、河床淤積及大面積超采地下水等,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惡化,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草原是河西走廊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2.1草原生態功能強大 河西走廊地區天然草原不僅面積大,且類型多。其中溫性荒漠類草原占43%,高寒草地占31%,以蘆葦(Phragmitescom-munis)為主的低地草甸占6.5%,其他過渡類型占17%[1,17]。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走廊南部的祁連山地和北部的風沙沿線,不僅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北鎖黃龍、南保水源、中興綠洲”的重要生態屏障。不同類型草地上都有其適生的特別耐寒、耐旱、耐鹽堿,以及適于沙生、旱生的草本和灌木植物。祁連山地草原和森林共同構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石羊河、疏勒河和黑河三大內陸河流的發源地,是維系河西生態平衡和灌溉農業的生命線。北部荒漠草原阻止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向走廊入侵,是天然的生態屏障。 2.2實施以草為主的治沙措施科學可行 #p#分頁標題#e# 河西走廊平原盆地區年降水量50~350mm,北部荒漠區年降水量僅30~80mm,年平均蒸發量在2000mm以上[18]。在這種極端干旱條件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旱生及超旱生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及荒漠草原生態系統是河西綠洲最主要的生態屏障。實踐證明,防治荒漠化的技術措施中植物治沙最有效,在干旱、風沙、土壤貧瘠等條件下,林木生長困難,而草本和灌木植物較易生長[19]。按植被演替規律,對于條件惡劣的裸地,往往是一年生草類首先占據,然后是多年生草類和灌木生長;待水分和養分條件改善后,才能形成以喬木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所以,順應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在河西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以草為主的生態治理措施是最科學可行的。“寸草遮丈風,流沙走不動”,實施草業生態保護工程也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生態保護建設措施,是解決河西“沙進人退”的生存危機的戰略決擇。 2.3具有草業生態治理的良好基礎和管理經驗 甘肅人民在幾十年的防沙治沙過程中探索總結出了草灌結合固沙、草方格壓沙、擋風墻阻隔、禁牧封育修復、專群結合治沙等成功經驗和治理模式,為河西走廊建植生態保護草帶,構筑綠色長城提供了實踐依據。各級科研、教學和技術推廣部門也圍繞草業生態建設,從技術研發、技術集成、組織管理等方面探索總結出了一系列經驗模式,建立了不同規模的技術示范區。如民勤縣將政策、管理、工程、生產等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因素統籌考慮,建立有效機制,實現治沙和產業置換兼顧的目標,效果很好。主要做法如下:一是鼓勵群眾開展治沙,投入資金建立激勵機制,使群眾在治沙的同時有一定的勞務收入;二是從水資源利用這個生態矛盾的焦點入手,通過種草調整產業結構,壓縮生產用水;三是發展后續產業,實現生產方式轉變,保證了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產業配套;四是在后續管理中引入利益驅動機制,明確沙地“誰治理、誰承包、誰管理、誰使用”的原則,使治沙既有責任也有收入,并通過發證保障權益;五是就地取材和工程措施相結合,采用多種材料和技術措施治理沙地,探索出了秸稈、生態墊、生態袋、尼龍袋、尼龍網、擋風墻等壓沙技術。根據全國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與2004年相比,2009年民勤縣沙化土地總面積減少4294hm2,年均減少859hm2,年均減少0.07%[20],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總體呈減弱趨勢,綠洲沙化狀況開始改善。 3實施草業生態工程,提升河西走廊生態安全水平 針對河西地區面臨的生態和發展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障河西走廊綠洲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堅持政府主導,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堅持以保護為主,對重點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堅持統籌規劃,以國家投入為主體,建立多元投資機制的原則。在國家支持下,實施以風沙沿線防風固沙生態保護草帶、綠洲草畜轉化生態產業帶和沿山農牧互補生態恢復置換帶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草業生態工程,建起一條橫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河西五市,綿延整個河西地區的“綠色長城”,提升河西走廊的生態安全水平,促進河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1以保護現有草地植被為重點,構建風沙沿線生態保護草帶 該區域包括河西走廊綠洲北部風沙沿線一帶,涉及古浪縣、涼州區、民勤縣、金川區、臨澤縣、金塔縣、瓜州縣、敦煌市共8個縣(市、區)。該區域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廣布,處于風沙最前沿,植被覆蓋度低,且以旱生、超旱生及耐鹽植物為主。由于干旱少雨,加之濫墾、濫牧、濫樵,導致荒漠植被衰退,草原防風固沙的能力減弱,固定沙丘“活化”,沙塵暴頻發,荒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輕度向重度和極重度方向發展。 該區域以防風固沙、保護現有草地植被為目的,生態建設和生產性建設并舉,由政府牽頭,相關業務部門參與,以農戶和企業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在風沙沿線風沙流動地段(如風沙源、風沙口、綠洲邊緣的流動沙地等)通過建植固沙沙障和生態保護草帶(草灌結合),實施圍欄封育和沙化草原綜合治理,逐步恢復草原植被,阻擋沙化向走廊南部綠洲地區擴展。并通過建立和完善中、長期生態補償機制,鼓勵發展草畜后續產業,確保生態保護區農牧民增收。 3.2以調整種植業結構為重點,構建綠洲草畜轉化生態產業帶 該區域包括風沙沿線向綠洲過渡帶及綠洲內草畜業發展較好的地帶,涉及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永昌縣、金川區,高臺縣、臨澤縣、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肅南縣,肅州區、金塔縣、玉門市、瓜州縣、嘉峪關市和敦煌市共18個縣(市、區)。該區域地勢平坦,光熱同期,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是河西農業的精華耕作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甘肅省草食畜牧業大省建設的重點規劃區。但由于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農業用水嚴重侵占生態用水,沙漠不斷侵蝕,綠洲不斷萎縮,水資源危機威脅綠洲區的可持續發展。 該區域以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目標,引導農戶和企業利用低產田、關井壓田地和棄耕地建植多年生栽培草地,使種植業由玉米(Zeamays)、小麥(Triticumaestivum)和棉花(Gossypiumspp.)等高耗水農業向糧、草、經多元結構轉變;發展牛羊舍飼養殖和草畜產品加工業,加大秸稈飼料化利用力度,通過草畜轉化,發展循環經濟,培育草畜生態工程后續產業。 3.3以實施草畜平衡為重點,構建沿山農牧互補生態置換帶 該區域包括祁連山北麓農牧交錯地帶,涉及涼州區、古浪縣,永昌縣,高臺縣、臨澤縣、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金塔縣、玉門市、瓜州縣和敦煌市共12個縣(市、區)。該區域是典型農牧交錯帶,屬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農業結構簡單,雨養農業特征明顯,畜牧業生產方式落后,草原超載過牧,飼草料供應不足而農區秸稈資源又未得到合理利用,區域內草畜不平衡,草原退化嚴重。#p#分頁標題#e# 該區域以實施嚴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和農牧互補戰略為出發點,對牧區超載退化草原采取禁、休牧封育及綜合治理,推行劃區輪牧+舍飼的生產方式及異地育肥生產,將牧區超載分流和繁育生產的架子牛羊運送到農區進行舍飼育肥,有效分流草原載畜壓力;同時利用農區棄耕地、坡耕地相對豐富的優勢,建植栽培飼草基地,引草入田,進行草田輪作,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秸稈資源,并在有條件的區域開展草產品加工及貯存,重點解決牧區飼草料年度不平衡、季節不平衡、區域不平衡和營養不平衡的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