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公園生態保護構想,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城市公園應該遵循生態保護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將公園建設成為一個適宜市民運動、休閑的“綠色、生態、環保”為主題的生態公園。 1公園生態系統現狀 了解公園生態系統(包括空氣、水、土壤、植物等)的現狀,對其制定生態保護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生態保護規劃的目的就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1城市公園空氣狀況 佳木斯市公園空氣質量受城市整體空氣環境的影響,大氣、水體、噪聲、固體廢棄物對城市環境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可吸入顆粒物全年日均超標率達7.4%,市區月均值有6個月出現不同程度超標情況。降塵超標0.2倍,公園上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1.2公園水環境狀況 佳木斯市大多數公園沒有自然水資源,因為只有表層壤土,有的公園是回填土,存不住水。水分枯竭和缺乏導致生態系統發生整體變化,是公園脆弱性和不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水體退化主要包括水源(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數量的減少及其質量的下降。水資源減少導致植物數量減少,且向旱生群落方向發展,還使土壤抗蝕力降低,結構和肥力下降。 1.3公園土壤狀況 佳木斯市公園表層壤土約10~20cm,下面是沙土。土壤是植物生長和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公園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主要場所,具有支撐、肥力和環境三大基本功能。土壤退化是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干擾或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1.4公園植被狀況 對于無機環境而言,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質,而對于動物和人類而言,它又是一個環境要素。植被狀況是生態系統狀況的重要標志,主要表現為數量減少、組成與結構單一。公園現有植物有:樟子松、云杉、落葉松、楊樹、榆樹、糖槭、水曲柳、龍須柳、桑樹、柳樹、椴樹、稠李、核桃楸、山丁子、杏樹、李子、胡枝子、丁香、碧桃、金老梅、黃槐、玫瑰。 2生態保護規劃目標 從佳木斯市宏觀的自然環境出發,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特征,發揮多民族文化的文脈特色,在公園內建構“生態基質—生態廊道—綠地斑塊”的生態綠地系統。通過景觀空間格局和景觀元素形態的設計,維護各種生態過程的健康和安全,使生態系統得以持續發展,以恢復保護為主、開發利用為輔。將城市公園建成文化、科普、歷史、教育基地;為民間、社會參與建設搭建平臺,并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游人休憩和娛樂需求。為佳木斯市建設成為“城在林中,人在綠中,城市依托森林,森林環抱城市”的生態魅力城市添磚加瓦。 3生態保護規劃原則 在公園保護與恢復的生態規劃設計中,從總體至細部合理配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體系[1]。 3.1因地制宜原則 基本保持現有的地形地貌,按不同的地形特點,根據需要進行適當改造,盡量減少對現有地貌的改動,保證環境因子不受太大變動,利于當地的種群生存。 3.2生態性原則 保護和恢復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貫徹“人與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共存”的理念。生態景觀在現代城市公園建設中可以演繹為對自然風貌的保護,最大限度地利用現狀條件,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3.3生物多樣性原則 要為公園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最適宜發展的環境空間,對生境的改變應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內,盡量恢復公園的原有生態環境,提高公園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為了使植物能在公園生態環境中持續、穩定、健康地生存和發展,在樹種選擇上必須堅持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以當地植物生態系統及鄉土樹木群落為基礎,在重點應用大量鄉土樹種的同時,再適當引入外來樹種作為補充,這樣才能體現出樹種的多樣性和樹木景觀的多姿多彩。只有建立相對穩定而又多樣化的園林植物復層種植結構,才能使樹木在公園環境中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 3.4獨特性原則 引入生態建設的新理念,結合各公園的具體特點和現狀優勢,創造出新意的生態群落景觀,使其有別于其他城市公園的特有生態景觀。3.5系統性原則利用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的規劃方法,將公園綠地系統化,實現整體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綠地效應。以綠地斑塊為點,以生態植物廊道為線,以公園自然植被基質為面,形成多層次、多品種、多功能、色彩豐富的生態系統格局。 3.6科學性原則 綠地系統規劃和構建上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運用各專業科技優秀成果和前沿理論,確保規劃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 3.7文化性原則 公園生態保護規劃融合佳木斯市的歷史文脈及時代特點,營造公園生態景觀特色,提高佳木斯市“春賞杏、夏觀荷、秋品菊、冬戲雪”知名度,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3.8生態關系協調原則 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網的協調。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之上,實現人與自然共生。 3.9共享性原則 城市公園的生態建設是讓游人在自然中休閑、游賞,建設中應注重可達性、共享性,力求游人可進入、可參與、可享受于其中。 4生態保護規劃內容 #p#分頁標題#e#
從生態保護規劃的角度劃分,可將市內公園分為3個生態敏感區:極生態敏感區、一般生態敏感區、生態不敏感區。 4.1極生態敏感區 主要指超過25°的陡坡、崖壁、山頂山脊處,一旦破壞,生態系統將很難恢復的區域。山谷匯水帶、山腳處等,這些地帶處于生態交錯區或邊緣區,物種豐富,對整個生態格局影響較大。如水源山公園、雙擁公園。 4.2一般生態敏感區 主要指植被茂密的山腰、林地等區域,這部分區域相對于極生態敏感區敏感度稍低。 4.3生態不敏感區 主要指平坦地帶,在這部分區域進行適當開發對公園整個生態環境質量影響不大。 4.3.1硬質景觀的生態保護規劃 公園的硬質景觀包括建筑及構筑物、地面鋪裝、硬質的設施設備,這些景觀的生態規劃重在材料的組成上,即要符合生態原則的綠色建材。綠色建材又稱為生態建材、環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大量使用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按照各種材料在實際應用中的用量和用途分為以下5類:新型混凝土、新鋼材技術、塑料制品、陶瓷材料、納米材料。一般采用3R材料(特指可循環使用、重復使用、再生材料)。 (1)道路系統的生態保護規劃。公園的道路分4級道路系統,主要包括主干道、次要干道、支道、簡易步道等。道路規劃在最大限度利用原有道路的前提下,有序合理地構筑道路網絡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公園生態的破壞,并節約成本。道路線形基本按照原地形、地貌走向規劃,盡量避免高填、深挖。與傳統的道路規劃相比,生態道路的最大特點就是保護性。生態道路規劃設計時避開生態敏感度高的區域或進行生態技術處理,以保護公園環境。規劃中通過路的合理組織及靈活調整來調配公園內的生態旅游資源,實現游客的分流與擴散,避免公園內部環境承載力超標。 (2)景觀建筑設施的生態保護規劃。為滿足游人觀光、游覽、休息、參觀等需要,公園需要適量設置亭、廊、茶室、橋梁、平臺等景觀建筑以及各種服務性建筑、文化休閑性建筑、管理用房等。其中,景觀性建筑主要分散分布于游憩觀光區,建筑選址依山而居,各建筑之間要求保持良好的對景關系。景觀建筑的造型、風格應該保持與公園環境相協調,為保持公園的生態景觀風格,景觀建筑的材料應優先選擇木材、竹材、茅草、石材等自然原材料,或者利用混凝土仿真做法,模仿天然樹干、石頭等自然原材料造型。建筑色彩保持自然原材料的本色,以樸素、淡雅的顏色為主,減少人工建筑對自然生態環境在視覺上的沖擊。目前,公園已建仿天然的樹根座椅、桌子,體現公園原生態的景觀特征。 4.3.2水環境的生態保護規劃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也是構成生命體不可欠缺的因素。從生態保護規劃和建設來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植被建設,它影響水的循環、蓄養水分、調節地表徑流、控制土壤侵蝕、保護水質;第二,水土保持,人為合理地利用降水資源、調節地表徑流、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4.3.3植物景觀的生態保護規劃 植物具有降溫增濕、吸收二氧化碳及有毒氣體、釋放氧氣、滯塵、殺菌和降低環境噪聲等生態保護作用。應根據各公園自身生態系統狀況選擇抗污染、抗病蟲害、抗旱的鄉土植物。創建植物群落,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調整喬、灌、草種植比例,重視喬灌草的生態效益。喬木種植比例占60%,灌木占39.5%,草本類占0.5%。植物群落配置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1)喬木+灌木+草木地被+草地。這種布置模式最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葉面積和綠量,且景觀層次豐富、季相變化明顯,適合公園內半開敞、密閉空間的營造。(2)喬木+草坪。按喬木郁閉度(樹冠投影面積與林地總面積之比)可分為:郁閉度小于40%的疏林,郁閉度60%的中等稠密林和郁閉度大于80%的密林,綜合性公園的疏林草地的郁閉度應達到10%~20%,此時視野開闊。(3)灌木+花草+草坪。這種配置蔭閉區少,不適宜活動,用于小面積綠地、水池邊界綠化或用于地下管線、構筑物等限制植物根系深度的地段。(4)花草+草坪。這種配置以草坪為主,用極少量喬木點綴,具有視野開闊的優點,加以少量草花襯托,但總體綠量少、生物生態效益較差,大多數又不耐踐踏,因而不宜大面積使用。 4.3.4能源系統的生態保護規劃 目前國內公園在能源上主要依靠傳統的電能,而新時代的生態化公園利用傳統能源已不能適應科技發展和生態環境狀況的需求。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科技含量最高、發展最快、利用范圍最高的。目前,雙擁公園、綠云公園內已經安裝了太陽能路燈。 4.3.5管理系統生態保護規劃 廢舊材料的循環利用。在公園改造中,公園本身就有很多建筑物,在按需要將這些建筑物拆除以后,其建筑材料如磚、石、預制板等經過稍微加工可投入建設中,有的甚至可再使用。提高材料的二次利用率,將顯著降低建設成本。 公園生態保護規劃設計始終以對公園生態環境的保護為根本核心,公園是城市的綠色肺臟,推進公園生態化建設走向節能、環保、健康舒適、講求效率的發展軌道,將生態規劃設計貫穿到每個細節中去,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杜絕粗放、浪費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資源成本去獲取最高的效益,為市民營造一個“生態、環保、綠色”的游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