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河流生態整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我國在河流的生態整治中已經取得廣泛的共識,10年前正是一批科研工作者將生態治河理念輸入水利界,才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但是,當前的河流整治的熱潮中有很大的隨意性,標稱“生態水利工程”,其實還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因為生態治河不像傳統水利工程學有各種教科書、大量設計手冊和各種規范可以參考。目前,河流的生態整治缺乏一個科學的系統介入,水利規劃設計師們缺乏計算方法和工具,缺乏基礎理論的支撐,缺乏標準和規范的有效保障,因而在與決策者溝通時缺乏底氣,往往要妥協在景觀水利上,使生態治河變味。 生態治河需要理論指導,需要實踐,需要樣板,更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0年來,我國的生態河流治理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0.1998年前河流治理一直按傳統教科書進行 1.萌芽階段:1998~2002年2.初級階段:2003~2006年 3.中級階段:2007年~ 4.高級階段:? 1萌芽階段(1998~2002年) 1998年前,我國河流治理按教科書進行,也就是傳統方法治河。 [府南河]1998年,占地2.4hm2的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園落成,成為了國內生態治河的先鋒;美國水保護協會創始人貝西•達蒙(BestyDamon)提出創意,由中、美、韓三國環境設計師共同設計,先后獲得了兩項國際組織獎———優秀水岸獎最高獎、環境地域設計獎。它展示了河水的凈化過程,通過沉淀,流經種著蘆葦、菖蒲的河塘,再流過魚塘,水由污濁變得清澈。只可惜工程規模太小,不足以馬上影響水利行業。就在2010年,它卻出現在上海世博會上,占地2680m2。1999年以后,我國河流兩岸有景觀和園林小品出現。 [景觀水利≠生態水利]2000年后,親水岸線出現在大城市中穿城而過的河流上,以上海蘇州河為首,由房地產開發商策動,景觀設計師設計,以降低河岸為主,在可能被小洪水、潮水淹沒的岸邊(灘地)做噴水池、花壇、小品、小廣場、雕塑和散步小路,仍然在做硬質岸墻,只不過難看的混凝土有了漂亮的大理石貼面。此時,水利工程師看到的是原來渠化的、筆直的河道被微彎了,河岸降低了,“親水”了,河床的容量擴大了,被景觀化的兩岸,洪水位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水利工程師來說,此時看到的是“景觀水利”,何謂“生態水利”依舊茫然。 [上海“中遠兩灣城”]該住宅小區占地面積約50hm2(上海蘇州河北岸),建筑面積160×104m2,臨蘇州河沿岸線長1800m。未治理前,蘇州河岸很破舊,形象不佳,若等市政府掏錢治理,需等待一段時間,這樣就可能影響開發商房屋銷售,更會影響房價的定位。權衡利弊后,開發商自己掏錢治理河岸,每延米約15000元,合計為3千萬元,攤入每平方米房價中僅為20元,只占總投資67億元的萬分之四,在未治理河岸前第一期工程為27×104m2,平均售價3700元/m2,第二期工程50×104m2,平均售價4600元/m2(2001年),開發商應該凈賺3億元以上,河岸漂亮了,住房者高興了,開發商賺錢了,政府也省錢了,一舉三得。上海蘇州河的老舊河岸改造被房地產開發商掀起了高潮,這并不是“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而是濱水景觀工程,但是生態學者卻從中看到了希望:岸邊的綠化可以帶動水生態的實現。同時,“景觀水利”給予水利工作者的啟發是:原來傻、大、黑、粗的混凝土、漿砌塊石也可以做得那么漂亮,中國的城市河道是不是可以像塞納河、泰晤士河那樣招人喜愛?景觀河道的出現是生態治河的萌芽。 2初級階段(2003~2006年) [轉河]2002年,我國開始有了生態治河的雛形出現,其代表作是北京轉河。它所確定的設計原則是:(1)尊重歷史,傳統與現代共存。(2)以人為本,提供溝通與交流的平臺。(3)恢復生物多樣性,回歸自然。(4)以親水為目的,與城市相協調的景觀設計。(5)保護水質,擴大水面(引自轉河初步設計書)。這5個方面的設計理念非常先進,即使放在10年后的今天來看,也不落后。因為媒體的宣傳、因為中央領導的視察,使轉河成為一塊樣板,我國東部發達地區開始效仿。2003年起,標有“生態治河”的工程越來越多,例如浙江省啟動了萬條清水河道建設,其中已經含有生態治河的一些理念。以北京為例:繼轉河后,又有北護城河、壩河、清洋河、奧湖、永定河四湖等工程稱為生態治河的案例。初級階段的生態治河必須要有理論作為指導,這前后出現了由中國水科院董哲仁、劉樹坤等教授提出的一系列“治河新理念”的引導性文章,開啟了一批生態治河的科研項目,并組建“生態水工學研究室”,將生態理念與河道景觀設計結合起來,開始打掉硬質護岸,實施生態護坡。 [抵制]但是,此時是新理念與傳統治河觀念劇烈交鋒的階段,雖然生態修復的理論開始萌芽,并茁壯成長,但有很多抵制。抵制的首要技術問題是防洪與生態的矛盾,防洪要兩岸筑堤,要抵御洪峰來到時的流速,就要硬化河岸,不能植草種樹;抵制的第二個來源來自行政領導,為了城市觀感,要求美化河岸,要做景觀平臺,要規整河道,要求河道縮窄,兩邊讓出地塊給房地產開發商。對河道的規劃設計單位來說,按傳統方法治河,容易操作,輕車熟路,工程采用混凝土、漿砌塊石,概算以及設計費用一分不少;而按生態方法設計河道,無成熟案例可以借鑒,無規范、標準可以遵循,既要開動腦筋又要承擔風險。像2000~2006年陸續出現的:廣州珠江的濱河改造、武漢江灘、上海黃浦江的外灘重新整治、天津海河的岸邊處理,都是景觀水利的案例,而不是生態水利所提倡的治河方法。初級階段所發生的事情,總是有反復,新生事物雖然有生命力,但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并不那么容易。 3中級階段(2007年~) [保護與修復]水生態是從河湖環境整治開始的。重視水資源保護,截斷污水入河,改善河流水質、“COD減排控制斷面”也在《十一五》期間提出,Ⅰ~Ⅴ類水質的提法開始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河流開展了水質還清工程。隨著河水黑臭情況的改善,濱水景觀的設置才成為可能,水生態修復開始提到日程上來。#p#分頁標題#e# [專著]隨著生態治河的各種論文相繼發表、專著《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建設》、《生態水工學探索》于2007年3月的出版,大大推動了生態治河的力度。軟質護坡的種類增多,專用材料開始在工廠生產;重視水生植物的應用、呼吁恢復河流的蜿蜒性、保護河曲等等理念在專家的全力推動下,有的規劃設計單位開始重視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棲息地的實施,重視河流中各類生物的恢復和品種的增加,重視濱水地區的文化開發,動植物的生物量監測在水利單位初步落實。 [試點]從2005~2010年,水利部先后確定了無錫市、武漢市、桂林市、萊州市、麗水市、新賓縣、鳳凰縣、松原市、邢臺市、西安市、合肥市、哈爾濱市等12個城市作為全國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試點。為此出臺了一系列配套的技術文件: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編制技術指南”、“試點評估指標體系和驗收辦法”等,開始啟動了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標準體系框架和相關法規體系建設工作,做好政策的銜接和協調,試點城市的實施以及配套技術文件的出臺,共同推動了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并取得新進展。其中,武漢市和桂林市已經進行了驗收,邢臺市通過了中期評估。 4高級階段(?)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繼續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加快污染嚴重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我們還沒有進入高級階段的跡象,高級階段其標志應該是:將水生動植物在河流湖泊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打掉直立跌水和失效的壩堰,重視魚類的洄游;在河道綜合整治中引入低碳和健康河流的理念,引入上、中、下游統一規劃,讓各相關子系統和諧地一起工作。從開發到排放的單向利用向循環利用轉變,從單項治理向水生態的整體優化轉變,從簡單地對洪水截排,向與洪水和諧相處轉變,向管理洪水轉變。 [存在問題]我國雖然出現了一大批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材料、設備,但是尚未進入認證、監管,尚未有系列的國頒標準、技術導則或規范,造成無法合理地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與驗收。希望我們在水利大學中設置《生態水利工程》專業,在大學本科開設《生態水利工程學》課程;希望在河流整治規劃設計中:開始對河流廊道技術(有意設置深潭淺灘、江心島、濾水林帶、水陸交錯帶)予以足夠重視;開始從源頭控制污染、用技術手段關心河流中動植物生物鏈的形成;開始慎重考慮河流形態的多樣性、河邊的生物棲息地;開始考慮因筑壩、筑閘對河流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有意進行消除時,我們就進入了水生態的自由王國。 [結語]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是水利行業的前沿學科,是節制對河流進行無限度開發的一個規范,是還原河流自然狀態的一個必然過程,是給予人類和生物良好生存環境的一個條件。水利界要完全進入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自由王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一定會走下去,也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