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斗牛民俗的生態保護,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前言斗賽游戲,又稱斗戲,通過驅使和逗引獸、禽、蟲等動物相互爭斗,以供人們觀賞和玩樂。斗戲的種類很多,從斗鳥、斗雞、斗魚、斗蟋蟀等各種昆蟲禽鳥之戲,到較為大型的獸戲,如斗牛、斗馬、斗豬等,前者為一種因時因地、隨意性較強的游戲,后者是祈神賽事、歲時節日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它們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斗戲民俗[1]122。被譽為“世界苗侗原生態文化遺產保留核心地”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聚居著苗、侗、漢等33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42.0%,是全國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苗族的斗牛活動是黔東南州最為典型的斗戲民俗,承載著苗族同胞的民族記憶和圖騰文化[2]25-26,是祈神自娛和節慶聯歡的重要形式。筆者曾于2010年1月、2010年12月、2011年8月三次深入黔東南的施秉、榕江、臺江、雷山等地,對黔東南苗族斗牛的飼養、交易、比賽形式、開展現狀、存在問題等要素進行了調查。依附于農耕文化的傳統苗族斗牛活動,隨著農業生產讓位于工業生產、少數民族歲時節日被漠視、人們生活不再需要祭祀神靈祈求豐收的當下,出現了純商業化運作和民俗文化內涵消失的趨勢。因此,深入發掘黔東南苗族斗牛文化的內涵、提出生態化保護措施,對于促進苗族族群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弘揚和保護斗牛民俗文化意義重大。 一、黔東南苗族斗牛民俗 苗族自古以來就有養牛、愛牛、敬牛,更喜于斗牛娛樂的傳統習慣。苗族斗牛一般都是帶有巫文化色彩的娛神型斗牛,所以它更有觀賞價值,它傳遞著一種神秘的東方文化魅力色彩。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是苗族的斗牛日,黔東南各地均舉行斗牛活動。在其他節日和農閑時,部分地區也會舉行斗牛比賽,斗牛民俗是苗族同胞休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黔東南斗牛的文化事項 苗族斗牛,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盛會,是苗族民俗文化的精彩華章,被譽為“東方斗牛”的典型代表,在中國乃至世界斗牛文化活動中具有一定的影響。苗族斗牛實際上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大薈萃,匯集著苗族民間的特有文化藝術,充分展示了黔東南苗族民間藝術豐富的現狀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對斗牛這一民間傳統習俗是十分講究的,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1.相牛 就像現代體育運動中的運動員選材一樣,相牛就是選擇優良的可以作為斗牛的牯牛。苗族人選擇斗牛是很有講究的,千百年來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選牛標準:相牛“十二看”理論。這“十二看”分別是看體形、膽識、鼻梁、牛頭、舌頭和鼻溝、牙齒、牛眼、皮毛、牛蹄、尾巴、角、旋等等,只要能滿足“十二看”中的二三項即是狠斗之牛。比如“看牛眼”是這樣說的:“眼皮要厚,眼水要濃,呈蛤蟆狀則更好,若牛眼的位置離牛腳稍近,必是狠牛[3]47。 2.養牛 黔東南苗族所養斗牛可以分為專門性斗牛(只為了參加斗牛比賽)和業余斗牛(忙時耕地閑時偶爾參加比賽)。苗族人飼養斗牛有一家飼養和多家甚至全寨飼養之分,但都視為寶貝來精心飼養。以“迎牛入寨”為例說明苗族人對斗牛的珍愛:牛來進圈前,牛主要先在牛圈門邊燒香焚紙,作三個揖,表示敬神祭祖宗,讓祖宗和牛神保佑牯牛,直到通宵達旦[4]67。 3.馴牛 如前述,黔東南的斗牛有兩種:一種是耕牛兼斗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農忙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打架,這種牛稱之為“業余”性斗牛。還有一種我們可稱之為“專業”性斗牛。這種牛是根據各個村寨精選出來的,平時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或幾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加各種比賽。因此,在日常飼養斗牛時,牛主人會刻意訓練斗牛的好斗性情。如給斗牛配備壯陽性質的中草藥;刻意將牛關進四周密閉的牛圈里,激發牛的暴躁脾氣;在日常的放養中訓練斗牛的沖撞能力和技巧等等。 4.斗牛 (1)斗牛比賽前:在斗牛活動的一周內,牛主除平時飼養辦法外,還要煮上糯米稀飯或糯米飯給牛吃,用最好的草料喂養斗牛。斗牛前一天,牛主們要給水牛用清水洗刷一遍。第二天早上,舀上自家釀制的米酒給牛喝幾口,以示歡送“英雄壯士”出征[5]26。苗族斗牛比賽以前,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節日的喜悅來送行,三朋好友提著鴨、鵝給主人家戴到牛頸上,以示對主人家祝賀。 (2)斗牛比賽中:待一切準備就緒,由幾個德高望重、辦事公平的寨主做中間人(裁判員),宣布斗牛有關事項,分別對參加斗牛比賽的年齡、牛角進行測試,劃分出嫩牛組、寬角組、老牛組等,按來參加牛的多少進行拈抓鬮“抽簽”,拈到相同的號碼,便是參加斗牛比賽的一對。在雙方放牛比賽前,由雙方的牛主決定斗牛的方式,斗牛比賽正式開始。 (3)斗牛比賽后:斗贏的牛,像勝利者一樣,此時的苗族人會牽著牛大聲地叫喚,那聲音粗獷和著陣陣鞭炮聲在牛堂里回蕩,牛繞牛堂轉上一圈后,村寨的寨老會在牛的牛角上掛上一腿肉,以表示獎勵[6]56。千百年來,苗家人斗牛以娛樂為主,無論誰勝誰敗,都會受到當地三親六戚的歡迎。年青的小伙子和姑娘看斗牛則是借助斗牛的機會尋找意中人。 (二)黔東南斗牛的文化特征 1.體現了苗族的山區農耕文化 苗族人愛牛、崇拜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族敬牛,愛牛、拜牛的精神風貌,反映了苗族人愛牛、敬牛的生活情緒,具有濃厚的農耕文化活動特性[7]108。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文化生活中,把牛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牛就有了希望,一頭牛代表著家庭的富有,所以,苗族自古以來對牛結下了獨特的情感,視牛為“寶”,視牛為“神”,這在中國乃至于全世界任何一個民族是難以比擬的。#p#分頁標題#e# 2.體現了苗族與水牛的圖騰情結 苗族斗牛活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是苗族斗牛區別于其他族斗牛活動的最大亮點。節日期間,十鄉八里的苗族同胞將牛牽進斗牛場,無論是否參加角斗,也無論比賽勝負,親戚朋友們都要以鴨、鵝等贈送給牛主人,掛在兩角上,同時給牛披上一尺二寸的紅布。這實際上是把牛作為一種神來敬供,體現出苗族人敬牛愛牛的心理。苗族斗牛不但保存著古老的農耕文化活動色彩,而且保留著大量的巫文化活動內容。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場又一場的熱鬧精彩場面,即牛與牛之間的戰斗情景,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斗牛活動中是較為獨特的,也是唯一的,被譽為東方的斗牛式,是東方斗牛文化的典型代表。 3.體現了斗牛文化的時代特征 斗牛作為一種文化,它同樣有著一定的交易市場。斗牛場便是交易場,買賣通過斗牛,對善斗的水牛仔細觀察,滿意者即以定價格付定錢,然后擇吉迎歸。到迎牛日,設宴待客,并將牛梳妝打扮,額束金牌,頭插金花,背架小旗,佩戴銀項圈,金耳環等,倘若嫁女,買賣雙方,定稱“牛來家”,殷勤來往,結為親戚,因此,苗族斗牛折射出節日期間各民族大融洽,大團結的熱鬧氣氛,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文化大餐。 4.展示黔東南民俗文化的窗口 苗族斗牛區別于其他民族斗牛節,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跡,苗族崇尚牛,并以牛為圖騰崇拜物,牛圖騰的跡象始終貫穿在苗族人民的變遷及種族繁衍的歷史長河中,并反映在苗族人民現實生活、神話傳說和他們的意識形態中[8]31-35。斗牛文化同時展示了苗家人的民俗事項:首先,牛的優劣是村寨貧富的標志,因此斗牛過程是雙方較量財力的過程;其次,人們養牛技術的高低,可以通過斗牛反映出來;再次,斗牛能體現苗族的尚武精神,還能促進村寨團結繁榮。可見,斗牛系著村內百家心,這是苗族斗牛流行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二、黔東南斗牛民俗瀕危現狀 (一)斗牛文化荒漠化趨勢加劇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改變和現代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較大改變,加上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社會成員流動性的增強,使得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苗族村落文化不能處于主導地位。長期以來,維護和支撐著苗族傳統方式的價值觀念也正發生急劇變化,苗族傳統社會的農耕文化日益衰弱,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環境不斷變化,苗族傳統的斗牛文化正在被淡化,一些傳統的選牛、養牛、馴牛技藝漸漸失傳。 (二)斗牛養殖數量銳減 面對當今時代變遷和強勢文化的沖擊[9]27,苗族斗牛活動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正面臨逐漸消逝的危機。近年來“打工潮”沖擊苗嶺山寨,青年人都外出打工,養牛的人家越來越少,加之飼養斗牛的人力財力成本不斷升高,一些以專業性養牛、斗牛的家庭逐年減少,極大地制約和影響了苗族人斗牛的數量、質量的發展,現面臨著進退兩難的狀況。另外,作為民俗文化的斗牛活動,是為人們節慶和農閑增添情趣的友誼賽,而一些地方過度地商業開發并一味地尋求血腥、刺激,使得養牛戶承擔不起“傷牛”。原因是:由于苗族傳統水牛長期作為耕牛飼養,性情比較溫柔,比賽技術技巧比較突出,但在體量、力量、兇猛程度上,跟外來牛相比不占優勢,因此比賽中耕牛死傷事故時有發生。 (三)斗牛文化品牌保護意識單薄 近幾年來我國其他地區如云南石林、浙江金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等地方,包括黔東南周邊地區也在開展斗牛活動,都在爭搶“東方斗牛”這個文化品牌。增強地方文化軟實力必須借助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黔東南悠久的斗牛民俗文化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而且開展現狀較好,打造黔東南“東方斗牛文化中心”的時機已經成熟。當然也應當看到,由于民族地區這些年生活資料獲取方式、勞作方式的巨大變化,反而導致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和對待傳統文化保護的冷漠。黔東南旅游業的開發和特色村落人口不斷增加,“向錢看”之風盛行,使得苗族斗牛活動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種變化加劇了苗族斗牛活動的衰退,這一古老的苗族民間文化活動將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危機[10]83,亟待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覺[11]43。 三、黔東南斗牛民俗的生態保護措施 (一)通過政府立法予以保護 在人們傳統文化保護意識還沒有充分樹立起來之前,立法顯得格外重要[12]299。對非物質文化的法律保護,是進行搶救、傳承非遺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護民族文化負有重要責任,應當采取一切措施,切實保護民族文化資源: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通過落實政策來實現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二要借鑒國內外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用法律的手段規范和保證包括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在內的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具體舉措,如頒布《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以立法的形式確立對苗族斗牛節等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的地位。另外,政府出面專門組建黔東南州斗牛協會,部分縣(市)、鄉(鎮)相應成立斗牛協會,自上而下地進一步加強斗牛管理,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組織保障。 (二)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予以保護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13]27-35。斗牛文化像其他傳統文化事項一樣,是活態的文化,應給予生存空間和生態空間。建立斗牛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是保護傳承這一民俗的有效手段。在斗牛發展基礎較好的區域建立文化生態區,采取集約化發展戰略,形成養殖斗牛的規模效應。加強與斗牛文化密切相關的物質載體、自然人文環境等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14]63,維護區域內斗牛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完整,增強區域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斗牛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文化自覺,推動斗牛文化遺產保護、品牌文化創新和發展。#p#分頁標題#e# (三)政府文化扶持戰略予以保護 貴州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美譽,這些節日文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奇珍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在當今被西方競技文化充斥的體育舞臺,已經無法迎合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精神需求[15]156-157,而黔東南的地域傳統文化氛圍為苗族斗牛創造了良好的展示舞臺和群眾基礎,政府應在提倡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背景下,制定斗牛民俗發展戰略,占領全國斗牛文化高地。支持區域內民俗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鼓勵各地舉辦斗牛節,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四)給予養殖戶經濟扶持予以保護 過去有這么一句話來形容貴州: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對應地描述了過去貴州地區多山嶺地貌、多雨雪災害、少數民族同胞經濟落后。盡管近年來黔東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進步,但隨著農耕機械工具的實施、外出打工人數增多、養牛成本不斷上漲,許多養牛戶放棄了養牛。據調查,每頭水牛一年的飼養成本在2800元左右,一般的農家較難承受這筆開支。為了避免出現“養牛貴———不養牛———無斗牛———斗牛文化消失”的惡性發展,政府應從保護傳承民族非物質文化的戰略高度,鼓勵農戶發展養牛。在經濟上,每年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讓養牛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五)建立斗牛文化傳承機制 民族文化生態系統性特征要求我們在進行文化生態保護時,要考慮到該系統中的每一個文化要素,要考慮文化所滋生的民族生境,要用整體觀念去對待文化生態保護,不能將具體文化事象從其生存環境和背景中割裂出來保護[16]111。如上述,黔東南斗牛文化,包括相牛、養牛、訓牛、斗牛等幾大方面,各方面都代表了一種傳統文化,斗牛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的寶貴財富。對傳承人的保護歷來是非遺保護的核心,當前非遺傳承人在傳承中面臨著許多困境[17]81,隨著上了年紀的養牛戶的罷養或一個個逝去,斗牛文化面臨著消逝的危險。民族文化生態動態性特征要求,搞好民族文化生態保護一定要注重對文化主體人的保護,加強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完善活態傳承機制已刻不容緩[18]。編寫、出版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傳承普及讀物,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培訓斗牛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人才,提高斗牛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六)斗牛文化進課堂工程 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往往蘊含著該民族傳統文化最深厚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態和原始的生活方式、行為范式,承載著該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圖式和價值觀念。青少年是繼承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然而,如今的青少年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了解的范圍很小、知之甚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許多民間文化事象后繼無人、頻臨失傳,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的確會自生自滅。各級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學生親自觀看斗牛比賽,使其深刻感悟斗牛民俗文化。也通過傳承人講解和現代多媒體手段的綜合運用,使青少年盡可能了解苗族斗牛,增強民族自豪感[18]4-8。 結束語 “斗戲”,作為民間游戲和競技的一種,曾是古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心智的開啟、性情的陶冶和群體意識的培養,深受少數民族同胞的喜愛。然而,隨著現代化的迅猛發展,農耕文化正在迅速瓦解,傳統民間文化逐步喪失了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民俗文化事象是農耕時代少數民族同胞進行精神文化生活再生產的源泉,社會的變遷無疑對像黔東南苗族斗牛等非物質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如不及時予以得力措施保護,將逐漸淡出百姓生活。黔東南傳統文化生態環境盡管近年來受到一定的異化或破壞,但整體看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保存較完整、特色鮮明、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且具有重要價值和廣泛群眾基礎。就“斗牛”民俗而言,當務之急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申請設立黔東南斗牛文化生態保護區,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不要讓“嘭嘭”斗牛牛角撞擊聲成為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