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草原生態保護與資源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環境與資源開發情況 (一)草原生態環境現狀。 錫林郭勒草原是亞歐大陸草原延伸于我國境內的東翼,是內蒙古草原的主體部分,天然草場面積19.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新西蘭的草場面積。境內以其草場類型齊全、動植物種類繁多等特征而成為世界馳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它既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生態保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區,是我國唯一列入聯合國人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國家草原自然保護區。然而,由于多年來對草原的不當利用和多種自然災害的肆虐,上世紀7O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草原生態惡化日益明顯,生態屏障功能明顯削弱,最嚴重時沙化退化面積一度達到草原總面積的70%。2000年以來,錫盟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在全盟范圍內實施“圍封轉移”戰略,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治理力度,地區生態窘境得到較大緩解。但總體來看,草原生態環境依然十分脆弱,生態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東部地區草場退化沙化壓力較大,渾善達克沙地1100余萬畝流動半流動沙地亟須治理,西部荒漠化草原牧民轉移任務艱巨。 (二)資源儲備與開發情況。 錫盟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已發現礦種80余種,探明儲量的30余種。煤炭資源尤為豐富,境內有近百個含煤盆地,探明及預測煤炭儲量2600億噸,已探明儲量1448億噸,褐煤總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已發現資源儲量大于10億噸煤田26處,其中儲量超100億噸的煤田有5處。鐵、鉛、鋅、銅等金屬礦儲量也相當可觀,境內分布著四條大的金屬礦藏帶。鎢、鉍、鎘、鉀鹽、珍珠巖等8種礦儲量居內蒙首位,鍺礦探明儲量1600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70%。風能總蘊藏量達5億千瓦以上,其中可開發利用量超過1億千瓦,是全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十一五”期間,錫盟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本著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引進大企業、大集團,采用先進技術,合理有序地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著力打造成億噸級的煤炭基地、千萬千瓦級的電力生產基地、500萬噸的煤化工基地和50萬噸有色金屬冶煉基地,為實現經濟轉型和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盟共有各類礦山企業657家,從業人數1.35萬人。2010年,全盟煤炭企業17家,超百萬噸規模的企業4家,煤炭產量達1.07億噸。非煤資源方面,得到備案有色金屬采選項目8個,日處理礦石能力達3.33萬噸。 二、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 (一)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從資源開發利用的必然性來看,如果說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不開采資源,那么就不存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問題。但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80%的原材料和95%以上的能源取之于礦產。錫盟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2003年以前,主要以畜牧經濟為主體,發展水平在自治區處于落后水平,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與貧困的經濟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被形象地評價為“端著金碗討飯”,人民群眾求發展、盼富裕的愿望十分強烈,富民強盟任務異常艱巨。這在客觀上也強化了加快資源開發、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愿望。經濟轉型以來,錫盟始終依托資源優勢,注重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建設大項目,以重大項目帶動重要基地建設,以重要基地建設帶動優勢產業集群式發展,在經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問題探究巴毅(中國人民銀行錫林郭勒盟中心支行錫林浩特026000)內容摘要:草原生態系統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最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隨著草原地區資源開發力度的增強,資源開發與草原生態保護之間矛盾日益凸現。如何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做到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值得關注。關鍵詞:草原生態環境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綠色信貸濟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全盟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69億元增加到591.3億元,年均增速為17%以上。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0∶48∶32演進為10.1∶67.4∶22.5,工業增加值比重連續三年超過50%,國民經濟實現了由畜牧業主導向工業主導的歷史性轉變。工業增加值和地方財政收入由2005年全區第9位分別上升至第6位和第7位。目前,錫盟已被列為全國規劃的六大煤電基地、國家七大現代化煤化工產業區蒙東(遼西)基地、振興東北地區重要的資源接續地和能源后備區。國家能源局編制的“十二五”能源規劃草案,已將錫盟列入國家能源化工基地。 (二)資源開發對草原生態環境產生的壓力不容忽視。 資源的開發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促進了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但資源開發出于自身的性質和特點,給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一是破壞草原植被和土壤。不論是煤炭資源的露天開采還是地下開采,都會占用和破壞大面積的草原,改變草原原有的面貌,對草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威脅。二是侵占了土地資源,影響礦區牧民的生產生活。礦產資源的開采占用了大量土地來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料場及必需的生活設施。還有就是在草原上開采沒有正規的公路,當地的廠礦將挖出的礦石、生產的產品銷售至內地,車輛在草原上隨意行駛和開辟新路,侵占大面積草原,再加上煤炭開采、運輸過程中的粉塵排放等,都嚴重影響牧民的生產生活,極易引發牧民與企業間的矛盾,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三是破壞地下水系,從而影響植被的長勢和居民用水。草原主要分布在內陸干旱地區,水資源缺乏。從含煤地區分布看,富煤地區往往也是貧水地區。隨著煤炭開采強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斷提高,礦區地下水位大面積下降,使缺水礦區供水更為緊張,以致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四是易引發地質災害。資源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主要表現為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土地鹽漬、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其中地面塌陷是造成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并難以治理的主要災害類型,塌陷造成礦區內地表排水系統破壞、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劇,植被退化。五是不利于綠色畜牧業的發展。綠色畜牧業的發展,不僅成為了實現社會現代化與兼顧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兼顧草原文化保護的最佳途徑,同時順應了產業發展的大的潮流和方向,是草原地區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之一。而煤炭資源開發引發的污染和破壞,加劇土地面積沙化,使得草群結構惡化、畜群結構變差,畜群數量與草群產量的季節變化序列匹配失衡,與綠色經濟發展的方向是相違背的。#p#分頁標題#e# (三)資源開發對草原生態環境的有利反哺。 在錫盟工業經濟快速崛起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始終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用1%的土地集中發展工業,推進城鎮化,增強反哺“三農三牧”和吸納農牧民轉移就業的能力,保護99%的草原,草原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2001年至2010年間,全盟累計投入44.4億元用于京津風沙源治理,完成治理面積2508萬畝。全盟草原植被平均蓋度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渾善達克沙地流動沙丘面積減少了43.1%。同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地引進大項目、建設大基地、發展大產業,推進資源的高效轉化利用和綜合開發。其中,神華北電勝利能源公司自2005年入駐,已累計投入環保資金近7000萬元。在生產經營的同時,對露天礦排土場、廠區等采用疏干水噴灌進行綠化復墾,治理面積達到364萬平方米,林草植被恢復率達到98%,林草覆蓋率達到55%。大唐在開發東二號露天礦伊始,就提出了建設生態礦山的理念,統籌項目建設和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在進度上強調邊開采、邊復墾,采用“筑壩式”排棄工藝,使排土場提前一年到界,煤田疏干水經過處理后全部回用于生產作業面降塵灑水與生態恢復用水,并建立了灌草型、喬灌型、喬灌草型三種生態復墾綠化模式,已完成660公頃防治范圍的生態恢復工程,林草恢復率95.54%,林草覆蓋率約30%。 三、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統籌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必須明確環保優先,經濟發展服務于生態建設的指導思想。內蒙古“十二五”規劃明確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用發展的辦法保護生態,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把兩者有機地協調起來。 (一)加強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完善生態保護制度 1.提高對資源開發和草原生態協調發展必要性的認識。一是強化對資源環境的“負債”意識。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必須協調資源與環保之間的關系,尋求在保護環境基礎上實現資源開發的途徑,實現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強化對資源環境的責任意識。誰破壞了生態環境,誰就有責任和義務把它治理恢復好,這是采礦獲益和環境治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2.進一步加大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力度。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產業發展、生產方式轉變和人口因素等緊密相關。首先要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要圍繞保護生態,突出草原的生態功能,發展現代畜牧業。逐步引導開發草原畜牧業的旅游功能,鼓勵牧民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態觀光旅游畜牧業,促進收入多元化。二是要在“轉入”上下工夫,加強生態惡化區的治理。解決草原生態問題的關鍵是要把農村牧區人口轉移出來,堅持保護優先與自然修復相結合,讓草原休養生息。對生態嚴重惡化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等重點生態治理區,必須走圍封禁牧的路子。三是在草原生態脆弱的地區,如草原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區和重要地質遺跡保護區內嚴格控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四是加強對重點污染源和周邊礦區的環境治理。要依法建立“誰開采、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收益、誰治理”的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新機制,要求企業和項目業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認真做好礦區、建設現場和排地場及取土場的植被復墾綠化工作,認真恢復治理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五是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加大草原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助和牧戶生產性補助力度,以推動草原生態加快恢復和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促進牧民持續增收。 (二)創新思路,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1.統籌規劃,不斷提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資源開發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府必須強化管理,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進行統一規劃,在全面實施規劃中求協調,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要以工業園區和集群建設為核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原則,引進一流企業、一流管理和最前沿技術,推動產業延伸和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集中度,促進資源綜合開發生產力布局調整優化。 2.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樹立依托資源而不依賴資源的思想,把多元發展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多種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緊緊圍繞對錫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技術最新動態,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業等方面取得突破,統籌謀劃好錫盟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項目建設。 3.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一是大力發展以現代物流業、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新的服務業,在凝聚人氣、提供優良服務等方面下工夫。二是充分發揮文化底蘊深厚、草原旅游資源豐富、蒙元文化特色突出的優勢,大力發展草原特色旅游業。整合旅游資源,繼續打造“天堂草原———錫林郭勒”旅游品牌,推進“中國馬都”錫林郭勒游牧部落、蒙元國際文化與生態草原旅游牧場,使之成為全國聞名的天堂草原旅游景區,實現與京津融合的大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線路。三是大力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商貿餐飲業,根據市場需求,推進星級賓館、酒店和商場等建設,提升服務檔次和水平。 (三)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開展綠色信貸 1.加強窗口指導,落實國家各項貨幣調控政策。一是加強“窗口指導”,積極引導地區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大對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優先為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融資服務,變被動的禁止信貸為積極有效的環保變革信貸,使信貸在環境保護實施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要圍繞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大對“三農三牧”的信貸投入力度,扶持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按照“一縣一品”信貸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小額信貸產品和微型金融服務方式,提高農牧民貸款的覆蓋面和實際滿足率。三是引導金融機構緊密圍繞蒙元文化特色,重點加大對錫林郭勒文化園、馬文化園區、元上都遺址等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及入園重點文化企業等的信貸投入,促進我盟特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p#分頁標題#e# 2.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一是發揮金融監管部門和環保主管部門的政策指導作用,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履行環境保護責任,并將商業銀行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控制污染企業信貸風險的有關情況納入監督檢查范圍,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和處罰制度。二是對切實執行綠色信貸且成效顯著的商業銀行給予獎勵。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以調動并確保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積極性。三是要加大綠色信貸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公眾對綠色信貸政策的認知度。四是加強與國際金融公司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把國際先進經驗引入國內,幫助商業銀行制定環保政策并編制環境風險管理手冊,用以指導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 3.提高環保意識,推行“綠色信貸”。一是商業銀行要提高環保意識,要把可持續發展與銀行社會責任作為現代銀行業的核心經營理念和價值導向,轉變以往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傳統經營理念,通過采納“赤道原則”等國際慣例和規則,建立綠色信貸體系。二是根據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制定動態的信貸支持政策。在資源開發的興盛期、平穩期和枯竭期制定不同的信貸支持政策,配合政府部門引導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合理化。三是明確“綠色環保”的政績要求和市場準入標準,將環保標準與信貸風險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從源頭上防范企業和建設項目因環保要求變化帶來的信貸風險。 4.創新和拓寬融資方式及融資渠道,建立能源投資基金。一是大力培育地方上市公司,努力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利用金融市場直接融資;充分利用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特點,鼓勵其直接或間接投資區域交通運輸、能源開發和生態建設等項目;積極探索利用信托機制在資產管理、財務顧問等方面的服務優勢,開辟新的融資渠道,有效提高民間資本的使用效率。二是通過發行風險資本股份和風險投資受益憑證的方式吸引部分儲蓄存款轉化為資源產業投資基金,引導民間資本富裕的自然人、企業法人為發起人設立產業投資基金,也可發行產業投資基金的證券吸引民間剩余資本,使民間融資有序進入能源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