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修復途徑與生態建設措施,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實踐 1.生態修復的理論基礎。生態自我修復的理論基礎是生態環境發展演變的自然規律。生態環境是包括生物體與環境(氣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組成的一個相互依存與制約、相對穩定的有自組織功能的大系統,某種外來因素如人類活動的介入,可以打破甚至破壞系統的平衡,一旦介入因素削弱或消失,該系統具有恢復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態狀況的自我修復功能,即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自然生態環境與人工生態環境比較,穩定性好、自我發展與抗干擾調節能力強,因此,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目標應當是保護和恢復當地原來的天然生態環境,而不是脫離當地的自然條件,去建設新的生態環境,否則,往往事與愿違,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由于人們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局限性與偏差,在我國生態建設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教訓。 2.生態修復的實踐基礎。水土流失防治的實現需要生態自我修復的實踐基礎。建國初期,我國水土流失水蝕面積150萬km2,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展到179萬km2,20世紀90年代末減少到165萬km2,減少了14萬km2,而同期全國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為69萬km2。這說明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開發強度增大,水土流失面積在擴展,同時,也反映出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實施水土保持重點防治以來,水土流失擴展的趨勢有所遏制,成績不小卻進展緩慢。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廣量大,全國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仍有近200萬km2,任務十分艱巨。如果單獨依靠人工治理,需要總投資約800億元,僅靠我國現有人力、物力與財力不能滿足這一繁重任務的需要,也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改善生態環境迫切愿望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出的加快發展的要求。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就把封禁治理作為一項重要措施,水土保持“三區”中的預防保護區也把管護作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手段,這都是生態自我修復思路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有成功的實踐基礎。因此,有選擇、有重點的在適宜水土流失區,開展生態自我修復工作,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和當前經濟社會條件下現實而正確的選擇。 二、生態修復的主要途徑 綜合各地的實踐,概括起來主要做法有5個方面:①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②封山禁牧、舍飼養畜,③綜合治理、以小促大,④調整結構、持續發展,⑤生態移民、保護環境。以上做法是系統配套、相輔相成的。 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是生態修復的突破口。從南方到北方大量實測資料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發源地。若25°以上的陡坡地不退耕,水土流失狀況就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目前,國家實行的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政策,一方面保證了陡坡耕地的退耕,另一方面又保證了群眾能增加收入。因此,這項政策既是突破口,又是開展生態修復的堅強后盾和支撐。沒有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生態修復不可能有目前的大好形勢。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是生態修復的關鍵措施。退了耕,還上了林(草),還必須實施封山禁牧,只有這樣,才能恢復、保護植被,形成喬灌草混交植被覆蓋地表,真正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封山禁牧、圍欄封育、休牧輪牧、舍飼養畜是退耕還林(草)政策的延續和完善,不僅在南方,而且在北方,特別是在農牧交錯區的草原,都顯示了強大威力。 綜合治理是生態修復的根本措施。要保證退耕還林(草)“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要想生態修復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廣大農牧民能致富,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正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系統的基礎,是確保糧食增產,收入增加,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 調整結構、生態移民是生態修復的保障措施。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深刻變革。生態修復必須與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和生態移民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廣大農牧民增產增收,植被得到恢復和保護,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三、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1.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觀念上的大轉變,認識上的新飛躍。水土流失防治是天、地、人關系相互協調的過程(天指的是自然界)。過去,不合理的乃至掠奪式的人類生產活動到處可見,加劇了生態惡化,使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系統處于脆弱、低效和消退狀態,造成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肆虐、水旱災害不斷。一系列痛苦的教訓使我們清醒的認識到,違背自然規律,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做法,決不能再繼續下去。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發展經濟必須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建立良性運行的生態系統。這就要求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維護功能,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對退化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人類要善待地球,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保護環境,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力,走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2.突出了生態,是理論上的新突破。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用水被提到重要地位,納入了流域水資源全面規劃、優化配置的范疇。在生態脆弱區恢復和保護植被,首要原則是保證生態用水,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系統不至于進一步退化,以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研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水資源問題,必須研究生態用水問題。生態用水是指某一區域維持某種生態功能需要的水量。對于不受人類干擾的自然生態系統來說,這一水量可能是最大值,而對受到人類干擾的生態系統來說,這一水量一般小于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與發展的閾值。在生產實踐中,研究生態用水首先要研究生態需水,即維持某一特定生態系統平衡和健康生態功能所需要的水量。生態需水量有一閾值范圍,超過上下限值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或破壞。對于天然生態系統來說,系統是相對穩定的,其生態需水量也是相對穩定的,對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人工生態系統來說,系統穩定性差、需求易發生變化,生態需水量是動態的,其大小與所處區域生態類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高低的要求等因素密切相關。#p#分頁標題#e# 3.探索出了生態建設的新路子,是防治思路上的大調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方面要依靠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力量,綜合防治水土流失,搞好預防監督、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另一方面還要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防治進度。 4.創出了“以小促大”的作法,是防治方式上的新發展。“以小促大”,小范圍治理開發,大面積恢復保護植被,依靠生態修復,快速恢復林草植被是單純依靠人工治理無法比擬的,更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治理與自然恢復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兩個方面,二者均不可缺少,又不可代替。人工治理主要是解決人類生存和發展問題,自然恢復則是適應自然規律,加速恢復地表覆蓋;二者都是為了防治水土流失,支持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以,在生態建設中,既要發揮人在生態修復中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