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海洋文化生態特征及其保護路徑

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海洋文化生態特征及其保護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海洋文化生態特征及其保護路徑

文化因子之間相互影響,共同處在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動態系統中,系統中任何一種文化因子都具有無法替代的價值,任何文化因子都是其它文化因子存在、發展的生態條件。對文化全面切實的保護與傳承必須以全面深入解析此文化的生態環境為前提條件。位于美麗富饒的膠州灣之濱的漁鹽古鎮韓家村①,漁鹽文化傳統悠久,長年來形成了以“鹽宗”、“漁宗”信仰為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態環境,并且在其保護與建設上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性嘗試。本文旨在通過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深入解析,探索適合沿海村落海洋文化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途徑,從而為我國海洋文化發展建設提供借鑒。

1海洋文化生態的含義

文化生態一詞最初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提出的,探討如何從生態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協調人類文化與其所處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并據此闡釋了“文化與其生態環境不可分離,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為因果”這一文化生態的基本含義[1]。當前國內關于文化生態的研究尚處于初創階段。文化生態是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共同關心的主題。進入海洋世紀,海洋開發利用活動引發海洋環境變遷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態成為學界關注的主題。海洋文化生態的含義基于文化生態產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所處的環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處的海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實現海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我們認為,這一定義可進一步細化成3個層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處的整體文化環境;第三,由各種海洋文化因子間的相互關系所構成的內部環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態體系。青島韓家村作為一個海洋社區,具有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態,韓家村自古以漁鹽生產為主,村內保留著古帆船、漁具、鹽井、煮鹽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主體當前仍以流傳在民間的傳說故事教化后代;虔誠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內供奉著郎君爺、媽祖娘娘、鹽宗、龍王等海洋神靈;每逢神靈誕辰或是傳統節日,村民會舉行各種信仰儀式,相關群體在生產實踐中貫徹、實施著當地約定俗成的儀式規則、禁忌習慣和傳統觀念。這些海洋文化的相關器物、群體觀念、制度習慣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并與韓家村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態。

2韓家村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文化生態是就某一區域范圍中受某種文化特質(這種文化特質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傳統及其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影響,文化的諸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呈現出的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征的現實人文狀況[3]。韓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會環境下孕育而成的。韓家村位于青島原最大海島紅島(現已與陸地連成半島)的北部,瀕臨海洋,與即墨市隔海相望,氣候溫和,沙淺水深、漁業資源豐富。因其地理位置優越,韓家村較早實現水路、鐵路、公路的一體化。韓家村所處位置使其能躲避來自海洋上的季風影響,又因其灘涂面積廣闊,為其鹽業生產提供了優勢。適宜漁業及鹽業生產的海洋及海岸帶環境是成就韓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條件。韓氏在明朝初年自滇遷魯,定居膠州灣陰島北岸,隨著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為韓家村。1931年前,紅島未與陸地連成半島,韓家村成為從事漁業與鹽業的海洋社會群體的聚集與聚居之地。在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后,部分村民在當地開設商號、店鋪,吸引農耕群體、商人群體等從事起非漁鹽業生產活動的社會群體向此地趨近、匯聚,這樣的社會環境逐漸使韓家村積淀形成了兼具農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環境——“漁、鹽、耕、讀”的文化環境。

3韓家村的整體文化環境

該村的“漁、鹽、耕、讀”文化環境由眾多文化因子共同構成,總體上可從漁文化、鹽文化和耕讀文化這3方面來把握。

3.1漁文化

3.1.1漁宗信仰文化

韓家村以漁宗信仰文化為主。據《易經易辭下》記載:“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東獵于海,以佃以漁。”當地先民將郎君奉為“漁宗”。傳說在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郎君從南洋來到此處,發現這里地域遼闊、沙淺水深、水產資源豐富,便在此居住下來。郎君教人們用“木叉”、“魚鰾”、“木桿網”在近海捕魚,并發明制作木筏和編織麻繩圓網使人們實現了遠海捕魚。為紀念郎君,先民將其出海捕魚的港稱作“郎君港”。韓氏遷入之后,形成的韓家村位于郎君港西側,因瀕臨海洋,水產資源豐富,村民將漁業作為維持生計的主要手段。韓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過的地方修建廟宇,稱作“郎君廟”②。當時漁民出海捕撈或逢年過節時,都紛紛前來祭拜,香火極其旺盛。雖現今村中漁業群體規模逐年萎縮,但郎君信仰并未減弱。

除郎君信仰外,韓家村還有天后信仰、龍王信仰等多種海神信仰。“天后宮”供奉著天后娘娘即媽祖,村內至今流傳著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傳說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順利。訪談時自村內長者了解到,出海遇險時,可心中呼喚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會來營救,使其平安脫險。在“龍王廟”、“龍母廟”,村民會在龍王、龍母誕辰之時供奉祈求風調雨順,漁民在出海之前燒香祭拜,以求魚蝦滿倉,滿載而歸。雖如今祭拜信眾已不再僅限于漁民,海神信仰功能隨時間推移也發生了變化,但海神信仰仍傳承至今未曾斷絕。

3.1.2漁謠文化

漁民在長期漁業活動中,探索出了許多與漁業生產、生活相關的經驗,他們將其編制成魚謠、漁業禁忌、諺語、打油詩、魚謎等來指導漁業生產活動和進行娛樂休閑。包括以下幾類:其一,描寫特定時令的捕撈行為,如《除夕捕撈開凌梭》:“春節前后好天氣,漁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帶蛸》:“二月二日到驚蟄,群眾習慣過此節。漁民積極張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驚蟄當天的漁撈、節慶行為;其二,也有對當地特有海產品的描述,如《魚謠》:“清明蟹子谷雨蝦,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魚、小白魚,……”其歌謠本身就是當地漁民的方言文化載體;其三,對當地沿海地域的描繪,如《春汛東海捕魚路程打油詩》:“春汛捕魚海陽前,越過懷石嶗山頭。谷雨拔錨快開船,青山黃山在眼前,……”③對漁船的航行路線、操船技法有著生動的描述,歌謠本身就是一部當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畫卷。正是韓家村村民在日常漁業生產、生活活動中的豐富積累,才能孕育出這些口口相傳的漁業歌謠文化。#p#分頁標題#e#

3.1.3漁具文化

漁具雖隨著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的改進有了很大改變,但因當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護方面的努力④,漁具作為一種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環境。韓家村的傳人為傳承和保護自身的漁鹽文化,建了漁鹽史博物館⑤,館中以實物和壁畫形式對近百年來漁民捕撈、運輸、航海所用到的漁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漁具雖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詮釋著該村特有的漁具文化⑥。

3.2鹽文化

3.2.1鹽宗信仰文化

據中國鹽業史世本•作篇記,世界鹽業莫先于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炎黃時代(公元前26世紀),原始部落首領夙沙在膠州灣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明代,為紀念夙沙氏,韓家村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宰相管仲則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鹽宗廟供奉3位神靈,感謝其賜予的制鹽工藝,千年以來造福當地。

3.2.2制鹽文化

韓家村有著悠久的制鹽文化,村內至今保留著一處古鹽井遺址⑧,據記載,此地自遠古先民時代起就開始孕育自己的制鹽文化,從最初用木板、手從海灘上刮取自然結晶的鹽花,到逐漸學會掘井煮鹽,再到20世紀初的鹽田曬鹽⑨,直至解放初,韓家村成了擁有鹽戶55戶,建鹽田130個的海鹽村;1960年韓家周圍鹽田全部轉為國營⑩,鹽民轉為國家職工。1966—1977年期間,老鹽田逐步獲得技術改造,全部實現機械化,原鹽產量比改灘前提高了3倍,質量提高11%,東風鹽場被國家定為海鹽生產重要產地。在韓家村,制鹽文化得到了有意識的保護與傳承。漁鹽博物館的壁畫記錄著當地制鹽文化的豐富內涵,其中有“鹽業發展圖”、“刮堿取鹽圖”、“鹽田曬鹽圖”、“韓家村鹽田分布圖”等,這些壁畫生動再現韓家村認識海鹽的漫長過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濃郁的傳統制鹽文化。有些傳統工藝雖已不再用于生產,但卻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對當地村民的訪談中發現,現在傳統制鹽工藝雖已被取代,但韓家村鹽民從未忘記過他們的制鹽工藝和鹽業文化,并仍舊關注著當前我國鹽業生產的發展。制鹽文化是韓家村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

3.3耕讀文化

耕讀文化雖在本質上屬于農耕文化,但在韓家村這一海洋社區中卻與漁鹽文化融為一體,成為其海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韓家村雖地處海島,耕地面積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給,但仍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農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禱風調雨順、天人和諧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禱來年魚蝦滿倉的“龍王信仰”、祈禱農作物豐收的“麥子媽媽信仰”和“莊稼信仰”。這些信仰通常都以節慶祭祀的形式來予以表現,每逢節慶、神靈生日之際,村民便會自發進行聚集、拜祭。韓家村漁鹽博物館中的民俗區陳列著農具用品,有梨、鏤、鈀子、水車、馬槽、石制油錘、鍘刀、打地滾子、馬車、石磨、志子(即石砝碼)等,這些農具與其他制鹽器具、漁撈器具一起,成為韓家村生產生活的文化符號。韓家村乘自然之便獲漁鹽之利的同時不忘勸勉后代讀書求學。清朝同治年間韓家村的韓守全,中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此人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韓家村人為韓守全立下火池,樹旗桿,當時的文官到此下轎,武官至此下馬。務實重教是韓家村村人的傳統精神。韓家民俗文化村內建有“欞星門”、“魁星閣”、“大成殿”、“夫子廟”,并開辦國學講堂,都是在繼承發揚韓家漁鹽耕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旨在傳達睿智的義理,讓人學到養生之道、為人之道和經商之道。這些都表現出韓家村人的勸學精神。這些廟宇建筑與郎君廟、鹽宗廟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為當地信仰文化傳播載體的一部分。

4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體系

韓家村的漁文化、鹽文化、耕讀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體環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機組合的海洋文化生態體系。這一體系由可直觀感知的表層次的器物文化、關于意識的深層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層與深層之間的中層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構成。

4.1器物文化

無論是漁撈用具、制鹽用具還是農耕用具,都代表了韓家村村民在適應紅島北部的海洋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生產文化。膠州灣免受季風影響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淺、氣候溫和、灘涂廣闊的自然條件,既方便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的獲取,又為大規模制鹽創造了條件,風調雨順的氣候同時又使小規模的農耕得以實現,對韓家村村民來說,這些用具都是從先民時代以來涉海生產生活中的文化積淀,是韓家村這個沿海村落的海洋開發活動的結晶。器物文化也體現在為數眾多的廟宇建筑上。鹽宗神廟、漁宗郎君廟、天后宮、龍王宮、夫子廟、魁星閣、火池旗桿等,雖然涉及神靈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對所賜恩惠的感謝,這些恩惠又彼此交織,不可分離。郎君不僅教人“織網造船”,同樣也授人以“掘井煮鹽,植桑養蠶”的本領;天后和龍王不僅能為漁民帶來出海航行的好天氣,也為村民的農田耕作帶來必不可少的風調雨順;而勤學精進、養生修性也并非讀書人獨有,弄潮從商同樣離不開磨練心性。村民愿意同時進出各色廟宇進行祭拜是對這個沿海村落長期生產生活中積淀而成的文化傳統的整體認同。廟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時也是這一文化生態體系中許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載體。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韓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漁、鹽、耕、讀,形成了富于當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靈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漁撈豐收的庇護神;天后媽祖的功能早已涵蓋平安、豐漁、天氣等涉海活動的各方面;龍王、龍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漁業豐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麥子媽媽信仰、莊稼信仰也同樣不偏離“祈禱豐收”、“風調雨順”、“天人和諧”的功能。時至今日,對這些神靈進行祭拜的村民并沒有群體之分,而是基于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諧”的共同祈愿。魚謠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從其內容可以看出,魚謠文化涉及漁船航行、方言交流、漁撈活動,是韓家村漁業生產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韓家村的漁業發展史、鹽業發展史和各種漁撈技術、制鹽技術的傳說、故事同樣作為精神文化,成為韓家村海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頁標題#e#

4.3制度文化

節慶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漁宗、鹽宗和各種神靈生日、節慶之日,村民的慶祝習慣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現。人們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節日里對特定的神靈進行祭拜、祈禱,期待特定的恩賜,這些行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體現。如今,韓家村建起民俗村,對村民在祭祀節日進行節慶活動進行產業化的嘗試,制度文化有機會獲得更穩固的生存土壤。同時,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在特定的日子里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特定的儀式安排,現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進行供奉。雖然這樣的儀式有著日益簡化的傾向,但卻依然是韓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特征

海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及其海洋文化內部環境共同決定了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可歸納為整體性、多樣性、動態性和群體性這四方面。

首先,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具有整體性。文化是作為系統整體而存在的,整體對內在要素具有總體的制約性。系統的整體性,是我們認識文化生態系統的前提。該村海洋文化生態形成于特定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種文化因子互為其它因子存在、發展的環境條件,造成相互的聯系和影響。韓家村漁鹽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漁鹽生產自然條件便利的基礎之上的,韓家村位于紅島的北部,瀕臨海洋,沙淺水深,魚業資源豐富,灘涂廣闊,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為其漁鹽生產、漁鹽文化積淀奠定了基礎。韓家村漁鹽文化體現著該村特有的自然環境特點,自然環境的優勢又不斷促進著韓家村漁鹽產業相關社會群體的匯聚,積淀漁鹽文化。同時,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整體性還體現在這一體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彼此依賴。廟宇作為器物文化,成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載體;漁謠作為精神文化,又與漁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漁業生產的文化過程;沒有特定的節慶、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將無以寄托,海神廟宇的存在也將失去意義。此外,這一整體性還體現在同一類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諧”的祈愿是跨越漁業神靈、鹽業神靈和其他多種信仰的,在村民觀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卻又相互聯系的信仰體系;沒有村民會覺得對孔廟的祭拜與對郎君廟、鹽宗廟的祭拜行為有任何不和諧,漁鹽耕讀的傳統文化在教導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渾然一體的。

其次,韓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態具有多樣性。這一文化生態并不是僅憑單一的文化因子構成的,而是由區域內多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組成的,具備多樣性的特征。從文化內涵來看,由漁文化、鹽文化和耕讀文化等組成;從文化的傳承方式來看,表現為口頭傳承、民俗博物館、文獻資料等不同形式;從文化形態來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構成,并且這些文化形態又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建筑、雕塑、壁畫、用具、歌謠、傳說、祭祀規范、民間習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體系,也可從功能上區分為保平安的媽祖信仰,保豐收的龍王信仰、麥子媽媽信仰,保漁鹽生產興隆的郎君信仰和鹽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讀書學習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種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榮的狀態。

再次,韓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態具有動態性。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型穩定的系統。系統內部整體性的穩定性都是相對的,而變動是絕對的[4]。特定文化所處時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變化會引發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其他文化因子相應發生調整,以適應彼此和新環境,維護文化生態的存在和發展。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中的群體文化意識在不斷變化,訪談中了解到韓家村年長者對于本村漁鹽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識明顯高于年輕人。據村中長者說,由于漁業生產活動艱辛,本村內當前仍舊從事漁業生產活動的人年齡集中在40歲以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輕人都選擇到村周圍的區、市打工,已經沒有從事漁業生產活動的年輕人了,這樣的社會環境顯然不利于漁鹽文化的發展,相應的海神信仰會因信眾減少、動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關廟宇會逐漸只剩下游客前來拜訪,節慶文化也會最終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環境的變遷帶動韓家村社會環境不斷變化,韓家村處于紅島北岸,在紅島的北岸與陸地連接起來以后,韓家村就不再濱海,這就使得韓家村民漁業生產活動不能直接從本村原有的碼頭出發,隨時間推移,村中原有碼頭漸遭廢棄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輕人、兒童若要了解原有碼頭的形態需要從村中老人那里聽到描述,相應的漁鹽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后,韓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態具有群體性。海洋文化生態的形成、存在和發展都需要時間的沉淀,而這個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作用的是作為文化承載主體的各相關社會群體。人在實踐中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也在不斷影響著人。文化生態的呈現是社會群體的智慧結晶,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建設主要是通過韓家村村民這一群體共同來實現的。漁謠作為一種口頭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漁撈作業生產過程中的文化創作,離開了從事這些作業的漁民群體,很難想象這一文化將何以存續;海神信仰,無論是郎君信仰、鹽宗信仰還是天后信仰、龍王信仰,從其本質來說,都是出于海上作業的社會群體的需要而產生,因此,雖然信仰文化可以通過節慶、旅游、參觀等方式加以傳承,但相關群體的存在依然是這一文化茁壯成長的必要條件;漁鹽業從業群體規模的萎縮將使得漁鹽業生產文化失去其生長的土壤,因此,當韓家村出現年輕一代大量轉產轉業的狀況時,該地區的海洋文化生態實際上也正在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6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影響因素

要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進行保護建設,需要對影響韓家村海洋文化保護建設的因素有全面認識,這些影響因素可歸納如下:

首先是韓家村海洋文化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文化生態既是一種自然意識、人文關懷,更是一種系統綜合、互動聯系的思維方式,以文化生態為視角進行各種民俗文化的傳承,這對于保護一個地方乃至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項都是極為有利的[5]。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主體及區域內其他主體的海洋文化生態意識關系著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和發展。海洋文化主體的文化生態意識的提高是保護海洋文化生態的根本保障。調查中發現,韓家村的海洋文化主體的海洋文化生態意識較低。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主體主要為村中的年長者,他們雖熟悉本地區的海洋文化,但他們并未覺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價值,更不會思考怎樣對其加以有意識的保護和傳承。訪談中,當提及他們對本地區的海洋信仰、民俗節慶的認識時,大部分受訪者會回答“沒想過為什么,只是周圍人都是這樣做的,自己也這樣做了心里比較踏實”,“現在年輕人都不弄這些,他們也不了解”。韓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載主體越來越少,村中對其關注程度也不高,這會影響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p#分頁標題#e#

其次是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各文化因子間的平衡度。如果說多樣性是文化生態系統健康的必備條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態中各文化因子間的平衡是文化生態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備條件,只偏重某幾種文化因子或是忽視某幾種文化因子,都會影響整個文化生態的維系。韓家村既要注意物質、精神、制度三類海洋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平衡,又要注意漁文化、鹽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間的聯系與平衡。尤其是面對當前村內鹽業產業消失、漁業生產從事者逐漸減少的局面,韓家村急需找出一條新的適合這種局面的海洋文化保護發展道路。

再次是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外部環境。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外部環境的保護,也是影響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重要因素。此處的“外部環境”既包括國家關于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的政策規定所營造的政策環境,也包括韓家村所處地域的自然、社會、整體文化環境。政策對于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當國家政策對某項建設給予傾斜時,此項建設便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當前,我國政府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已經顯而易見,但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上的政策傾斜還未見端倪,這也是韓家村海洋文化暫未引起當地政府關注的原因之一。韓家村周邊的村落也曾多以漁業生產為主,隨著周邊城區發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嚴重、漁業資源的減產等變化,當前韓家村周邊村落從事漁業生產的群體逐漸萎縮,海洋文化的保護建設也隨之陷入同樣的困境。

最后是韓家村海洋文化社會群體的社會結構。海洋文化的積淀源于海洋群體的生產實踐活動。海洋文化事業的群體規模、結構影響著海洋文化的生存、發展。隨著世事變遷,韓家村從事海洋實踐活動的群體不斷萎縮,當前韓家村從事海洋事業者多為本村內40歲以上的男性,人數非常少,并不斷遞減。本村中并沒有年輕人繼承、學習當地海洋生產經驗,隨著當前從事海洋事業者的退休、離世,海洋實踐經驗很難在現實中流傳,相應文化傳承的中斷也將難以幸免。

7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韓家村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中還存在著問題,具體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關社會群體規模縮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得以產生、傳承和發展的。當前,韓家村海洋社會群體的后代大多不再從事海洋相關職業,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的局面令人堪憂。這種不適宜文化生存和發展的惡劣環境,使得文化生態環境惡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發展。另外,韓家村海洋文化承載群體集中在中老年人群體,承載群體比較單一,隨著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韓家海洋文化的人數正在逐漸減少。又因了解當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數未上過學,難以自行進行文字記錄,加之當前村領導對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仍然缺乏認識,韓家村海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形勢堪憂。

7.2區域社會對海洋文化生態關注度不夠

雖然韓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島地區很具典型意義,但青島及其周邊地區對韓家村地區的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建設卻認識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產業的社會基礎。韓家村有著豐富的漁鹽文化,卻一直都未引起當地政府關注,近幾年雖然有當地人士進行了初步開發,卻并未帶來足夠的社會反響,韓家村的海洋文化保護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手段單一

當前韓家村對于海洋文化的傳承、保護方式可歸納為兩種:其一可稱為“日常——模糊式”。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滲透在個體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習慣與細節來使海洋文化生態得以存在、發展,用以發揮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為代代相傳的行為處事方式。調查中發現,韓家村村民信仰儀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頻繁化、簡單化的特點。家庭化是指在節慶、神靈誕辰時,村民進行的祭祀等信仰儀式由村民在自家進行,或是幾家共同進行;頻繁化是因韓家村宗教信仰多元雜糅,佛教、道教、各種民間信仰同時存在,故其信仰活動名目繁多;簡單化是指信仰活動儀式簡單易行,在節慶、神靈誕辰當天會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會在家中擺放的牌位前進行供奉,通過訪談得知當前韓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儀式均采取這種方式。小型化容易減少社會群體間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認同等社會功能;頻繁化本身不是問題,但家庭化基礎上的頻繁化卻容易使信仰儀式等文化符號輕易發生變化,很可能造成同樣的儀式在各個家庭卻各不相同;簡單化雖然因為方便所以便于傳承,但也容易使儀式逐漸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為之中。總之,通過這些非自覺的傳承方式文化往往難以避免文化傳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種可稱為“館藏——豐富式”。此種海洋文化傳承方式是通過興建民俗文化博物館、人文旅游區等方式,將相關的海洋文化物質載體進行集中收藏、從而實現對其傳承保護的目的。在此筆者根據其是否產業化分為兩類,一是地區檔案館、博物館等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對海洋文化的傳承、保護。韓家村海洋文化的相關文獻在青島檔案館等都有存檔。另外,村內還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對地方海洋文化進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學者,如韓家村的王某、韓某、劉某等,他們將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過口頭講述、文字稿件對本村文化進行傳承。二是文化旅游區等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對海洋文化的傳承、保護,此種海洋文化傳承、保護方式,往往是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的,為了應對市場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區主辦方會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豐富化。韓家村民俗村的建設介于以上產業化與非產業化的形式之間,目前仍在探索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僅僅依靠簡單的民俗村節慶活動,形式太過單一,加上社會群體不斷萎縮、周邊地區關注度又難以迅速提升,這樣的方法顯然無法全面系統保護海洋文化生態。

8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路徑選擇

在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的現狀、保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保護建設的因素等的分析中歸納出4點關于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路徑。

8.1海洋文化生態意識的培養

海洋文化生態意識的覺醒是保護當地海洋文化生態的根本。當今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生態意識所致。作為一個沿海城市,青島政府應在加強自身此方面意識的同時,積極采取宣傳、教育等方式,培養、喚起青島整個區域內的海洋文化生態意識。#p#分頁標題#e#

8.2全面系統的海洋文化生態保護與建設

要在堅持一元主導的原則下,容許文化的多元性與多樣性[7]。在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保護建設中不能只偏重培養一個或幾個方面,而是要從物質、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著手,對漁文化、鹽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進行系統的保護建設。

8.3海洋自然環境的保護

海洋自然環境是漁文化、鹽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礎,必須從海洋環境、周邊海岸帶環境、村落區域環境等多方面入手,營造適合海洋文化發展的海洋自然環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環境的建設

在青島整個區域內培養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傳統的海洋娛樂文化、濱海城市文化。韓家村具有深厚的漁鹽文化,在突出其漁鹽古鎮特色,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突出特色,實現多領域發展,可加大其在學術界的影響,鼓勵本村草根學者的研究,吸引外來學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關社會群體的保護

維持當地從事海洋文化事業的群體規模——既包括對從事海洋文化事業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維護、弘揚,也包括對年輕一代的培養,開辟新的海洋文化事業形式。

9結語

海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它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由各海洋文化因子間相互關系而構成的內部環境。在此視角下,保持大文化圈的整體和諧以及內部小文化圈之間的相對和諧是傳承和保護海洋民俗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5]。只有通過對海洋文化生態體系整體的保護和建設才能實現海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在對韓家村海洋文化生態狀況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對其存在問題、影響因素及保護建設的路徑進行了分析,以期以韓家村為例為我國海洋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建設提供參考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福利一区二区 | 日本欧美另类 | 韩国精品一区 | 欧美激情在线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韩一页 | 欧美另类日韩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 欧美一页|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久久综合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应用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 亚洲区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视频亚洲视频 |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va在线 |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 欧美精品福利 | 国模吧双双大尺度炮交gogo | 欧美色图日韩色图 | 国内精品1区1区3区4区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 日本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夜夜操夜夜 | 亚洲小视频在线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 |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日韩理论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