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森林防火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行業科技期刊如何在辦刊中服務科學
長期以來,服務特定行業的科技期刊承擔著傳播行業熱點信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大責任。[1]也可以說,行業科技期刊是因行業的存在、延續、發展而舉辦,其命運始終與行業的盛衰緊密相連。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某個行業的內涵、管理機構與服務范圍亦不斷變化,行業科技期刊如何在遵循辦刊規律、擴大辦刊影響、提升辦刊效益的同時,深度融入行業的科技發展、及時報道行業的科技創新、充當好行業發展的智庫顯得十分重要。《森林防火》作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管,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主辦的行業科技期刊,扮演好服務行業科學研究的角色是期刊不斷提高行業站位、校準辦刊方向、爭取辦刊資源、彰顯辦刊效率的重要途徑,是刊物立足行業而走出行業、創立品牌的關鍵抓手。
一、捕捉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引導科學研究和成果的應用
我國《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在述及基礎設施裝備落后時明確指出:“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資源管理、林業執法、有害生物防治等現代裝備手段落后,協同創新平臺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嚴重缺乏,高新實用技術成果推廣應用不足。”[2]為了引起森林防火的政府主管部門重視,結合無人機的開發與應用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進展,編輯部研究后認為,森林防火工作對于無人機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新成果推廣應用領域,其結合實際的開發應用必定成為一個森林防火裝備發展新方向,于是決定策劃組織一批相關論文刊發。《森林防火》先后刊發了杜建華等撰寫的《森林火災探測撲救中的無人機技術及其應用》(2013年第4期),郭偉等撰寫的《小型無人機林火監測與圖像處理技術》(2014年第4期),周建等撰寫的《關于無人機在森林防火中應用的探討》(2017年第3期),李建有等撰寫的《無人機在森林消防領域的應用概述》(2018年第1期)等一系列論文。由于南京森林警察學院設有森林消防學院,而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靠在學校,這一系列論文的發表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首肯,引起了行業專家的關注。防火管理部門及學校著手通過無人機研發應用的政策制定、機構設置、主辦研討會、組織實戰演習、舉辦技能大賽等方面的工作引導相關研究,爭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比如:2014年11月25日至27日,由國家森林防火辦主辦、麗江市森林防火指揮部承辦的“國家森防辦無人機飛行測試會議”在云南省麗江市召開;2018年8月1日至25日南京森林警察學院首期警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駕駛資質及戰法應用培訓班在仙林校區開班,來自廣東、貴州、江西、青海、湖北、湖南、福建、河南、江蘇等省森林公安機關的32名學員參加培訓;2018年4月27日,學校與深圳市科衛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無人機森林防火滅火應用研究聯合實驗室。此外,2017年12月3日,森林消防學院舉辦第四屆技能節暨首屆“科衛泰”杯小型無人機森林防火技能大賽;林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2014年5月4日組織了由南京鐘山苑航空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福建農林大學老師、刑事科學技術系老師、森林消防系師生共同參與的小型無人機林火監測點燒試驗和撲火實戰演習,于2013年11月14日、2014年12月3日、2015年5月21日分別開展了以“無人機檢測林火技術研究”“小型無人機在林火監測和撲救指揮中的應用”“基于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特征匹配方法的無人機遙感影像自動拼接技術”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以期刊主管、主辦單位的無人機研發、推廣活動為抓手,以期刊有關無人機在森林防火中的應用系列論文或成果的刊發為引導,在貫徹行業發展規劃中起到了引導行業科學研究和成果應用方向的良好效用。
二、通過有效的選題策劃聚集研究力量
行業科技期刊的選題策劃可以有效地追蹤行業的研究熱點、報道重大的行業或學科研究項目、聚集新興學科重要專家的成果、引領行業政策的關注與制定;同時,還可以針對行業的發展需求,引發基于某個方向或主題的特別關注和集中立項,不斷推出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帶動行業的高效發展,最終形成研究力量的聚集,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科技或管理瓶頸。比如,《森林防火》刊登的《關于加大森林防火行政問責力度的幾點思考》、《用制度屏障構建森林防火責任體系》等論文,切入點在于討論如何完善森林火災的責任追究體系,稍遠的目標是為國家防火指揮部制定相關督導制度提供理論依據。討論成果的不斷推出,引出了眾多專家的建議與思考。這時,作為防火專家的《森林防火》主編,適時申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立項,經過幾輪專家研討會以及遍布全國的各級森林防火機構的工作調研,最終形成了《森林防火督導暫行辦法》這一政府層面頒布的具有行業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可見,行業科技期刊以持續推出行業科技新成果為主旨,以敏銳把握行業政策方向為引領,結合編輯部工作人員豐厚的專業素養,就能通過精準的選題策劃,聚集具有明顯行業優勢的研究力量,形成為政府和社會服務的智庫型資源。
三、利用豐富的產品信息提供或矯正研究方向
作為森林消防行業唯一的一本科技期刊,《森林防火》(季刊)的廣告資源歷來為廣大生產與消防相關產品的商家所青睞。2017年本刊共72個版面的廣告。廣告的內容包括:森林消防水罐車、水泵,森林防火監控預警系統及相關設備,森林消防服裝,森林滅火機具,森林防火多媒體智能調度平臺,森林防火智能語音警示器,野外通信器材,無人機消防裝備,應急處理信息化工作系統(包括電子沙盤作戰指揮系統、智能野外巡護終端、北斗智能終端、航拍處理系統),林區入口監控及防火警示系統,森林火災撲救仿真模擬系統,應急通信的空地聯動解決方案等。比如,2016年底我刊收到一篇研究某型直升機吊桶灑水滅火效率的論文,審稿專家認為,論文中未給出最佳灑水滅火的高度數據,建議作者做進一步實驗并修改論文。由于該論文的研究成果來源于高校、研究所、生產單位三方的合作項目,編輯部認為如果修改完善后刊發,對提升一線防火單位使用直升機吊桶灑水撲滅森林火災的工作效率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而在此之前,某生產飛機灑水滅火用吊桶的廠家正好在本刊過一則廣告,信息里包含了相關機型對應的最佳吊水量和灑水高度的范圍值。因此,我部編輯就及時為論文作者與產品生產廠家牽線搭橋。最后,作者的單位在該廠家重新購置了標準的吊桶,并在廠方專家的指導下調整了研究方向再次實驗,找出了該型直升機吊桶灑水滅火的最佳高度范圍,成功在我刊發表了《吊桶灑水滅火效率研究———以K-32直升機為例》一文。可見,關鍵數據的求得往往決定了一項研究成果的水平,也成為論文是否符合發表標準的通行證,而源自生產廠家長期積累的產品信息資料,則很可能為相關科學研究縮短摸索時間、獲取重要數據提供導航。
探尋林業科學技術發展方向
作者:楊勝蓮 余志金 單位: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 海南新綠神熱帶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線,是海南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涵養水源,貯碳釋氧,吸納粉塵,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也是海南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的生態保障。在近五十年的發展中,海南林業已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林業科學技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術研究、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研究、生物組培技術研究等均獲得重要的技術成果,為海南林業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獻資料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特征指標,可以間接反映出科學研究結果和科技發展的軌跡。為了系統、準確地了解海南林業科學技術發展軌跡和最新研究進展,本文以海南林業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資料作為參考點,采用文獻查詢與專家咨詢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查閱關于海南林業科學技術方面的文章,內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術研究、海南林木遺傳育種技術研究、海南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森林經營管理研究、海南林業信息技術研究、海南森林生態研究和海南林產工業及化工技術研究七大類。通過深入的研究和詳細的分析,探討海南林業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全面、系統的掌握海南林業的發展軌跡。
2海南主要林業科學技術文獻檢索結果
2.1文獻整體情況和年度分布規律
以《熱帶林業》和《熱帶林業科技》期刊雜志為主要參考點,查閱在1962年~2006年期間,發表的海南主要林業科學技術文獻,結合中國知網數據庫,以“海南林業科技”和“林業科技發展”為主題,進行系統檢索,經統計,共計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較長,因而,以10年為一個發展階段,把文獻劃分為5個發展階段。詳見文獻數量階段分布圖1。
2.2文獻類型
科技期刊傳播科普內容思考
摘要:科技期刊在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時,也要承擔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利用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開展科普工作,提升大眾的科學素養,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以《廣西植物》為例,從科技期刊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普及植物學前沿科學知識、對關注度較高生態事件的科學普及、普及民族植物學知識這4個方面進行闡述,同時對科技期刊做好科普宣傳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旨在提升科普傳播的有效性,培養高素質的科普人才,提高期刊的受眾覆蓋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拓寬科技期刊的社會公益性。
關鍵詞:科技期刊;科普內容;《廣西植物》;實踐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大氣、土壤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已成為全民關注的重大社會生態問題[1]。為此,聯合國宣布每年的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每年的6月5日為環境日。2020年9月30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講話,強調“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2]。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科技期刊在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時,也要承擔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利用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的內容優勢開展科普工作,提升大眾的科學素養,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由于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珍惜瀕危植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水土流失加劇,土壤化學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任務艱巨,亟待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生態學方面知識的科學普及工作。《廣西植物》是報道植物系統發育學、植物生理生態、植物與環境、植物化學等方面的綜合性學術期刊,自創刊以來,在堅持“內容為王”、提升學術質量同時,也重視科學普及,履行科技期刊的科普責任。
1科技期刊在科學普及中的內容資源優勢
科技期刊主要發表本學科領域最前沿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及綜述文章,以專業性和科學性著稱。科技期刊在報道某一專業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傳播前沿科學理念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科技期刊以其專業媒介的屬性要求也承擔對公眾傳播新的科技成果,宣傳最新的科技理念,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養的社會責任[3-5]。科技期刊在對公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方面具有強大的內容資源優勢,其科學性和權威性是其他大眾媒體和自媒體無法相比的。科技期刊的論文作者大多來自學術水平較高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所發表的論文大多是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對了解該領域前沿科學動態具有較強的指導性[6]。另外,科技期刊擁有學術水平很高的編委會和審稿專家庫,時需要經過嚴格的三審三校,在研究的熱點來源、內容的準確性和質量把控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優勢。因此,科技期刊要增加受眾覆蓋面,提升期刊影響力,需充分利用其權威的科學內容資源優勢,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科學知識普及,在更大范圍內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多種多樣的植物、植物功能及資源利用、植物生存的環境、植物資源的保護等都是《廣西植物》科普宣傳的內容資源。植物科普的目的是要讓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美麗新世界。本刊以自己的內容資源優勢,按照不同層次的知識儲備將目標對象劃分為中小學生、普通民眾、大學生、政府機關人員等,從植物介紹、植物功能與利用、植物與環境、植物資源保護等方面,以生動有趣的文字配以圖片、視頻來幫助公眾了解植物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培養公眾關注生物多樣性,積極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
2《廣西植物》傳播科普內容的實踐
2.1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科技期刊不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還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輿論導向作用[7]。必須堅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重點推介國家和地方重大項目支持的研究領域,對公眾全面普及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宣傳研究熱點內容,滿足公眾對前沿科學知識的渴求,在公眾獲取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以來,我國與有關國家不斷拓展合作區域和領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針對“一帶一路”熱點選題,本刊在2018年第11期和2019年第9期刊登了“一帶一路”沿線植物多樣性研究專欄/專刊,主要介紹了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植物新資料、植物遺傳多樣性、植物生態適應性、瀕危植物生境介紹及致瀕危的原因等,對保護沿線植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分析
第一章 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把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大地上這條主線,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系列部署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進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成效顯著。“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機遇期,必須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作出“上游貢獻”,切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第一節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主要負責同志率先垂范,共同擔任市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領導小組組長、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市總河長、市總林長,分別擔任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總指揮、副總指揮,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重點工作。全市各級各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發生根本性轉變,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自覺性、主動性顯著增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大環保格局逐步形成。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出臺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文件,推動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制度,在全國率先完成環保機構垂直管理體制改革、率先發布“三線一單”成果、率先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全國試點。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大地主旋律。
生態保護修復全面加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治水、育林、禁漁、防災、護文”,多為自然“種綠”、多為生態“留白”。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大力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推進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清水綠岸”“四山”生態治理,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2.5%、較2015年提高7.1個百分點,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提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精心打造“長江風景眼、生態島”。璧山區、北碚區、渝北區、黔江區、武隆區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武隆區、廣陽島入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進一步筑牢,“山水之城·美麗之地”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持續深化“建”“治”“管”“改”,深入實施“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環保行動,以碧水保衛戰、藍天保衛戰、凈土保衛戰以及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標志性戰役為重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22.4%、18.3%、8.3%、7.4%。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3天、較2015年增加41天,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藍天白云成為常態。長江干流段水質為優,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守護好一江碧水向東流。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土壤、聲、輻射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全市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
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驅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全面完成3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化解船舶過剩產能2萬載重噸,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落后產能已全部淘汰。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至19.1%、25%。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建成綠色工廠115家、綠色園區10個,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35家、國家級綠色園區3個,園區工業集中度達到84%。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9.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計下降21.88%,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9.3%,頁巖氣產量累計超過31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