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戶對生態建設的響應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魏媛 徐筑燕 吳長勇 周赟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 貴州省畢節市林業局
生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森林覆蓋率,促進生態恢復,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同時也對區域產業發展的推動、糧食生產、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的重要條件,生態環境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我國西部喀斯特貧困山區,生態建設尤顯關鍵[1-2]。表1統計了1988年及2010年畢節試驗區實施生態建設項目以來的植被及生態環境變化情況。結果顯示,1988—2010年,研究區森林面積增加68萬hm2,年均增長率為7.69%;森林覆蓋率增加了25.1%,年均增長率為7.63%;林木蓄積量增加了1 220萬m3,年均增長率為6.36%;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 016km2,年均減少率為0.27%;土壤侵蝕模數減少了2 057t/(km2•年),年均土壤侵蝕量減少了1.72%,其中工程項目區的土壤侵蝕量減少57.8%,每年減少泥沙流失量2 000多萬t;工程性缺水田土明顯減少(在項目治理區內,有5.39萬hm2耕地建設成為了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2007年羅林等[3]對喀斯特石漠化坡耕地梯田建設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研究表明,石漠化坡耕地梯田建設工程的實施年保水率為37.4%,保土率為71.2%,項目區生態環境狀況及群眾賴以生存的基本農田得到明顯改善。因此,生態建設在促進植被恢復、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成效顯著,為構筑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屏障發揮了積極作用。
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改變了農村傳統耕作習慣,有效調整了工程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坡地退耕后,農戶調整了作物種植結構,增加了蔬菜、特色經果林、茶園、中藥材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了糧食作物的種植。生態建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1988—2009年畢節試驗區農業及作物種植面積調查數據見表2。結果表明,1988—2009年,畢節試驗區耕地減少了13.51%,而蔬菜、特色經果林、茶園及中藥材等種植面積擴大了,其種植面積增長率分別為208.82%、273.33%、177.78%及142.86%,2009年底全區蔬菜種植面積14.0萬hm2,產量411.9萬t,產值38.59億元,全區農民人均蔬菜產值519.4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萎縮,如玉米因效益低從1998至2009畢節試驗區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85%,而馬鈴薯等效益好的種植面積擴大了,2009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32.0萬hm2,鮮薯平均產量1 300kg/667m2以上,總產達到650萬t以上,實現產值58億元以上;對畢節試驗區的農戶調查發現,因坡地勞動強度大、收益低,很多農戶自動退耕和撂荒。
產業發展畢節試驗區在實施生態建設的過程中,通過整合林業、扶貧、畜牧、移民等相關項目,實行引資開發、合股經營、部門扶持等多種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實施林下種草養畜,開發綠色食品,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實現了生態建設與農村經濟的互相促進、協調發展。2009年,全區經果林已發展到11.2萬hm2,茶葉6.7萬hm2,馬鈴薯3 2.0萬hm2,中藥材1.1萬hm2,發展“農家樂”250多家,全區生態旅游收入76億元,生態畜牧業產值63.99億元,勞務收入65億元。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推動了產業發展。
農戶收入的增加畢節試驗區生態退耕增加了農民收入,一方面是由于在實施坡耕地退耕還林減少了耕地面積的情況下,研究區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注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呈現逐年遞增的良好態勢;另一方面退耕地多為劣質耕地,退耕地的純收益一般都明顯低于國家補貼標準(160元/667m2)[4]。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項目區有31.19萬戶退耕還林農戶直接從退耕還林政策中受益,退耕農戶戶均獲得政策直補5 996元。因此,退耕政策的實施在短期內使農民的收入顯著增加,導致退耕農戶收入水平的增長幅度高于未退耕農戶[5]。畢節試驗區相繼實施了多個生態建設項目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8年的184元增長到2010年的3 100多元,生態建設增加了農戶收入。
糧食產量的提高楊仁德等[6]對區貴州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探索表明,生態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如生態退耕雖然減少了耕地面積,但由于退出的耕地質量差,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比較小。2007年羅林等[3]對畢節地區喀斯特石漠化坡耕地梯田建設持與糧食增產效益分析研究表明,石漠化坡耕地梯田建設工程實施后,研究區玉米增產,增產率為36.4%,1hm2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后的年增產量為1 920kg[3],對喀斯特貧困山區坡耕地糧食與生態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畢節試驗區生態退耕前后其糧食產量的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坡地退耕并未對該研究區的糧食產量產生影響,研究區在退耕7.2萬hm2坡耕地的情況下,2009年糧食產量達到272萬t,比退耕還林前的1999年糧食產量222.01萬t增長了22.5%,農民人均糧食從1988年的188kg增加到2010年的370kg;糧食生產總量不但未減少,還稍有上升,實現了農民減地增收,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這主要是因為在實施坡耕地退耕還林減少了耕地面積的情況下,研究區通過大力實施良種良法、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全區糧食總產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呈現逐年遞增的良好態勢,對區域糧食生產的穩定起了關鍵作用。
農戶對生態建設的認知畢節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文化教育落后,人口密度過大,生態環境惡劣,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唯一的一個進行“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的綜合改革試驗區,也是在全國貧困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集中的喀斯特貧困山區建立的試驗區。畢節試驗區的生態建設主要包括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中國3356、長防林、基本農田建設、水土保持、農村沼氣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等。政府根據研究區的實際情況統籌協調人口、生態與經濟發展,促進生態重建與經濟發展相統一,開啟了科學發展的先行實踐,經過長期推動和實踐,生態建設已得到當地群眾的認可,特別是對1999年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是有效防治石漠化途徑之一,大多數農戶表現出了積極的參與熱情。#p#分頁標題#e#
農戶對生態建設的響應 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促進了植被恢復,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生產能力,促進了區域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根據研究區文獻查閱和農戶調查資料分析表明,農戶對生態建設政策的響應基本是積極和主動的。1)農戶生態意識的普遍提高。通過生態工程的實施和宣傳,廣大農戶充分認識到生態建設是改善自然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有效途徑,參與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自愿退耕還林的農戶幾乎達到100%,認為退耕還林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研究區共建生態文明的意識得到明顯提高。2)農村土地利用集約度的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變化關系到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各類用地的利用集約度,是緩解畢節試驗區十分尖銳的人地矛盾的明智之舉,土地集約利用不僅要節約用地,還要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農戶文化程度、城鎮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積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耕地利用集約度。農民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耕作,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從長遠來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集約度[7-8];通過對畢節試驗區的農戶調查發現,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耕勞作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產業和外出務工,農戶家庭收入逐年增加,文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戶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耕作,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耕地利用集約度。3)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隨著生態建設工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耕勞作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產業和外出務工,在畢節試驗區,農村60%的勞力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打工,據統計,2009年全區外出務工人數已達132萬人,年均務工收入達25億元,已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由于耕地減少,外出務工人員延長了在外勞動時間,非農收入增加[9],大力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促進了區域的生態恢復,推動了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得到了農戶的積極響應和參與。由于長期以來的基本農田建設,不但坡地退耕對區域糧食保障影響很小,而且還促進了土地的集約經營、農村產業的發展和勞動力轉移。由于研究區農業實用技術的大力推廣、良種良種法的實施、農田基本建設的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土地集約化程度和產出的提高,即使坡耕地退出,耕地面積減少,糧食生產總量不但未減少,還稍有上升,實現了農民減地增收。生態建設促進了農村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戶收入;在政府扶持下,剩余勞力轉向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特色經果種植業、畜牧業及蔬菜產業。為促進畢節試驗區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建議研究區政府在繼續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確保農民的口糧安全,保證退耕和生態建設所取得的成果。積極扶持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加強土地集約經營,發展高附加值的生態農業產業(如特色經果種植業、生態畜牧業、蔬菜產業、茶產業和中藥產業等),提高農民收入,使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