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包容性與生態文明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林琳 李鴻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貴州久聯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展中小企業擴大就業,讓更多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人們最關心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以包容性理念促進城市生態經濟建設的迫切要求。城市的開發建設過于依賴土地和房地產業,其他行業發展相對滯后。目前,一些地方借地生財的情況較為嚴重。而依靠土地開發作為發展動力的“土地財政”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違背了包容性增長的理念。同時,房地產行業高額的利潤,促使各行業企業紛紛投入房地產業。社會資本迅速轉移到房地產行業上來,制約了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造成社會其他行業發展緩慢。高地價和高房價還抬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擠壓了普通居民的未來購買能力,給擴大內需和經濟持續發展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盡管近年來國家采取大規模的財政轉移支付等措施,試圖縮小不斷擴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但效果并不理想。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比一直在擴大,從1978年前的1∶2.36擴大到了2010年的1∶3.55,如果將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也算在其中,這一比例將擴大到1∶4以上。從制度層面來看,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城鄉之間不公平發展政策的存在,城市憑借政策優越性和優先權,將本來基礎就差的農村遠遠拋在了后面,在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素質等方面城鄉差距不斷加大,形成了惡性的“馬太效應”。在二元結構下,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不能及時有效地轉移到二三產業,城鄉人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使城市化進程受到阻滯。與此同時,大量農田閑置、荒廢,城市管理難度不斷增加,城市社會建設困難重重。
城市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包括工資、獎金和補貼在內的勞動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收入差距的根源。現階段,勞動收入的差距主要來自于行業間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壟斷行業收入畸高導致行業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傳統的下崗職工、殘疾人、失地農民和失業大學生等城市弱勢群體的人數在不斷擴大。失地農民數量迅速擴大,到2020年總數可能超過1億。許多大學生畢業后頻繁流動于各大城市,無法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下崗職工再就業困難,經濟狀況較差。城市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嚴重影響了城市社會穩定。
環境污染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近年來,盡管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但仍有不少城市尚未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一些城市污染控制主要是采取末端治理的措施,而不是全程污染防治,治理速度遠遠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導致環境惡化的趨勢始終得不到根本扭轉。隨著城市發展,空氣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噪聲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越來越突出。
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資源消耗。隨著城市化發展,我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了2010年的18.26億畝。在城市開發和拆舊造新過程中,消耗了大量鋼材、水泥、玻璃、化工材料,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形成了節能減排的較大壓力。此外,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對水資源的供給形成較大壓力,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成為城市發展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狹隘意義的城市建設理念。一段時期以來,社會上功利主義泛濫,城市開發建設以追逐高回報、高利潤為主要動機,強調物質環境建設而忽視了對人自身的發展。與此同時,在城市發展政策、規劃設計、小區建設、家庭裝修乃至產品設計中不恰當地強調人的利益,把人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就可能割裂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忽視其他物種的利益和環境價值。這是一種狹隘的人類倫理觀,是與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相違背的。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盲目化。有的城市為了美觀,砍掉了枝繁葉茂的大樹,代之以景觀樹和草坪,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維護。這種過度注重門面包裝的做法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幾乎都可見到。盲目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實際上是一種偽生態、偽人居建設。在城市建設中追趕潮流,會導致有限的資金運用效率不高,廣大城市居民難以真正感受到城市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提高。(五)社會價值觀分歧突出:文化建設中的非包容性1.城市社會出現文化危機、精神危機。當今社會價值觀念中對金錢、財富和欲望的膜拜,充分體現在我國社會投機暴富的流行心態中。從社會整體情況來看,個人追逐功利行為導致價值觀混亂。據調查顯示,我國重視責任感的公民只有30%,處于世界各國的最低點;不到30%的被調查者重視容忍和尊重別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約10個百分點。這表明,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人更加關注個人,從而滑向重功利和實用。這種功利主義價值觀成為目前社會生活的主流,它使得物質凌駕于精神至上,眼前利益凌駕于長遠利益至上,助長了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
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在現代城市中蔓延。在一些城市,現代生活受到當代人和大眾媒體的誤導,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橫行泛濫,迅速摧毀和瓦解著人與自然之間已經十分脆弱的道德和情感紐帶。部分人一味追求高物質消費,對文化的輕視、對物欲的過度追求。利益逐漸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人際關系淡薄,精神失落、空虛、浮躁,互不信任、相互猜疑,致使社會存在精神污染、心理危機等問題,必然造成城市文化水平不高,城市文明發展遭受打擊。
(一)以生態承載力為發展基礎生態承載力是指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與環境子系統的供容能力及其可支撐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即在滿足城市發展和自然、生態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城市人口、經濟發展的最大探討與研究限量。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不能無限度地發展人口和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應以生態承載力為條件,控制城市的發展規模。建設生態文明城市首先應確定生態承載力。生態承載力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承載力以及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其次,根據生態承載力確定城市的產業結構、技術水平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規模和總量。只有將經濟社會發展規模控制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的城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城市。
(二)做好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規劃從生態文明出發,將人和自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才能實現城市人與自然和諧與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在進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決策部署時,要把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理念滲透于城市規劃、建設的各個方面,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利用等各方面體現生態文明的理念。應打破行政區界限,從城鄉復合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規劃設計,制訂城鄉一體化規劃,實現城鄉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充分注意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廣泛征求意見,保證生態文明城市規劃的實施。#p#分頁標題#e#
(三)以生態文明觀指導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的基本原則:一是人類社會要與自然共同進化、協調發展;二是人類應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破壞自然;三是人類要按自然規律辦事,人類發展必須與自然規律相一致。用生態文化理念豐富現有文化產業的內涵,在現有文化產業中提供生態文化的平臺,使生態文化與其他文化進行大碰撞、大交流和大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要用生態文化的理念提升其他文化,將傳統的飲食文化轉變為生態飲食文化,提倡綠色飲食行為,抵制食用被保護野生動物的飲食行為,反對鋪張浪費;提高公民生態環境意識。
(四)構建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加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銜接和協調,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不斷在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取得新成效。
(五)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產業生態化轉型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對仍處于主導地位的傳統工業進行淘汰、技術改造和優化技術結構。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把經濟發展逐步轉移到集約型的循環經濟發展軌道上來。發展生態產業,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外部不經濟性。工業生態化的核心內涵是效率優先、節能減排。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產品數量的擴大轉向產品質量的競爭。以企業、工業園區為載體,采用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技術,用生態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消耗、高產出和低排放。農業生態化方面要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培育高科技含量的農業加工業,實現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雙贏。積極發展以綠色服務業、生態物流業、生態旅游業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第三產業。
(六)加強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政策引導一方面,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抓緊調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政策導向,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性傾斜,完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適時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針對不同階段的目標和建設任務制定相關的政策予以扶持,達到用行政手段和其他間接手段引導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目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需要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跨部門的組織協調機制來加強政策指導,及時協調和解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各類重大問題。
(七)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一是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完善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民主法制機制,通過建立有效的信息網絡和傳播機制,使生態環保建設的信息能夠及時與公眾溝通,保護公眾參與的合法權利與積極性,尊重公眾的知情權。二是通過媒體、社區、志愿者等宣傳引導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主張公眾參與社會政策決策討論和制定,多渠道拓展公眾參與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途徑,使廣大群眾真正行使參與權。三是建立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案件舉報系統,鼓勵公眾自覺參與環保監督,大力支持非官方的環境保護組織監督,完善公眾的輿論監督機制,保證公眾的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