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生態勞動內涵與特征

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勞動內涵與特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生態勞動內涵與特征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生產勞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創造了思想和道德,還創造了人類歷史和人類文明。可見,生產勞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是人類文明的基始性前提。然而,生產勞動雖然創造了文明,但并非任何生產勞動都能創造生態文明。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異化生成了反自然的工業文明。從這一意義上講,生產勞動只有生態化,并在生態勞動的基礎上才能生成生態文明。因此,研究生態勞動對當今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從學界關于勞動和生態文明論題的研究現狀來看,以勞動作為生態文明的根基并對勞動的生態性展開研究的尚不多見。現代社會,人們普遍將勞動理解為生產物質財富、獲取無限利潤的手段。在這一勞動觀念的支配下,人類拼命地征服自然、壓榨自然,大量掠奪自然資源來從事生產,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實現勞動的生態轉向,從現代性勞動轉向生態勞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需要。生態勞動是對勞動概念的新解讀,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從純粹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征服型勞動向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相統一的養育型勞動的轉變。本文試對生態勞動概念何以提出,什么是生態勞動以及生態勞動的特征進行初步的闡述。   一、現代性勞動的反生態性   現代性勞動是資本邏輯控制和引導下人類征服自然、滿足私欲的工具和手段,具有反生態性。現代性勞動的反生態性表現為勞動目的、勞動過程和勞動結果的反生態性。   第一,現代性勞動目的的反生態性。任何勞動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于人的勞動。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1]208在馬克思這里,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的勞動是有目的的,人在勞動之前首先要預定勞動的目的,而動物的活動只是一種本能。   在不同時期,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性設定有不同的理解。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了勞動的外在目的性思想,認為人類創制(勞動)的目的在于制作產品,產品比勞動本身更值得欲求;到了黑格爾這里,勞動成為人的本質的確證;而阿倫特在《人的塑造》中,提出了勞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持人的生命存在,所體現的是生命目的;韋伯則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了勞動的神性目的,認為人類勞動是響應神的召喚,勞動是人為了成為上帝的選民而向上帝顯現榮耀的活動。今天,勞動成為人類滿足自己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手段,且滿足人的物質需要成為現代性勞動的首要目標。在馬克思看來,現代性勞動已經發生了異化,工人為了謀生而勞動,為了維持自己動物式的生存而勞動,“勞動在國民經濟學中僅僅以謀生活動的形式出現”[2]。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為勞動者的桎梏和鎖鏈,對工人來說,勞動只是他們謀生的手段。   現代性勞動以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為目的,這蘊涵了人類賦予自己向大自然無盡索取的價值合理性和道德正當性的可能。進入發達資本主義階段,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現代性勞動目的反生態性進一步突顯。資本最重要的價值特征是能增殖,資本邏輯的最核心要義就是資本的不斷增殖和瘋狂擴張,增殖、再增殖,賺錢、再賺錢,不知疲倦,永不停息。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資本的增殖、獲取利潤而投入大量的資本,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工人的物質生活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工人的勞動仍然是不自由的,仍然是異化勞動,只不過這種異化從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貧窮的異化走向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富裕的異化。工人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基本物質需要而勞動,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假需求而勞動。由資本邏輯所支配的社會是一個對金錢和物質財富充滿欲望和追求的社會。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勞動成為人們賺錢和發財致富的手段。以資本的增殖作為勞動的目的,是不合乎生態的,甚至是反生態的。在反生態勞動目的指引下,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掠奪,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耗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現代工業文明成為破壞自然的文明。   第二,現代性勞動過程的反生態性。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207-208人類從自然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信息和能量,通過勞動獲取的產品來養育人類,同時將人們在生產過程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排向自然,最終能為自然界所接受,這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發生了異化,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發生了斷裂,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縫。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指出,由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城鄉之間的對立,農村的農業人口不斷下降到最低限量,而大城市的工業人口不斷增長,“由此產生了各種條件,這些條件在社會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物質變換的聯系中造成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費,并且這種浪費通過商業而遠及國外”[3]。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工業勞動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斷裂,是一種非循環的、線性的勞動。現代工業勞動所帶來的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所發生的斷裂意味著,人從自然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信息和能量,在經過人類的勞動活動之后排放給自然的物質卻成為大自然的異己存在物,不僅不能重回自然、護育自然,反而成為污染自然、破壞自然的廢棄物。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發生中斷,自然自身變得越來越脆弱,人類能夠從自然中所獲取的可以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資源越來越少,資源的短缺和枯竭迫在眉睫。可見,現代性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發生斷裂的過程,是破壞自然環境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反生態的。#p#分頁標題#e#   第三,現代性勞動結果的反生態性。現代性勞動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共榮關系,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養育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由原初的和諧統一走向了對立與分裂,由此,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近代工業社會勞動異化所造成的后果進行了揭示和批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大工業和農業”時就指出,19世紀資本主義農業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就已經造成了對土地的嚴重破壞,“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一個國家,例如,北美合眾國,越是以大工業作為自己發展的起點,這個破壞過程就越迅速”[1]579-580。這里,馬克思主要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土地資源濫用和土壤肥力喪失問題,除此之外,馬克思、恩格斯還對現代性勞動所導致的森林資源破壞、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廢棄物污染、人居環境污染、煤礦資源耗竭、疾病、人口過剩等問題進行了論述,這些論述散見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自然辯證法》等著述中。   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期,勞動的生態異化所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在資本主義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成為現代人崇尚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量生產,即指大批量、大規模、高效率、標準化的工業生產或工業勞動,大量生產意味著人類要從自然界提取并耗費數量驚人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等自然資源,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不易為自然所分解、還原和吸收的消費品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則表明大量的消費品在被人們快速地消費之后被投向自然,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大量生產,加劇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浪費和破壞程度。人類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排向自然之后,有些能在短期內被自然吸收和還原,但更多的是不易降解的廢棄物,還有很多排放物是反生態、污染環境的。比如,目前最為人們關注的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其中80%要歸因于化石燃料。[4]消費由生產引起,因消費所導致的物質變換的斷裂也應該歸咎于現代工業勞動。啟蒙以來,人的主體性地位不斷提升,上帝不復存在,人取代了上帝而成為萬物的主宰。人是地球的主人,自然萬物為人類而存在,人類可以任意地盤剝自然。在這樣一種狂妄的現代性觀念的支配下,為自然立法、以自然的主人自居成為現代人的普遍心態;向自然進軍,按照人類的意志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成為現代人的主要生活。在現代性勞動中,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給自然界,實現自然向人的生成。但現代人的狂妄自大卻使他們沒有能夠將自然界的本質納入人的自我意識,現代人認為借助現代科技人定勝天,自然規律或是生態規律可以無視甚至違背,由此,人性的東西雖然進入了自然,但自然的本性卻未能進入人性,人尚未將自然的本性納入個體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人類還沒有真正認識自然的本性,沒有以自然界的本質規定性來豐富自己的人性,其后果是人類將自己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肆無忌憚地壓榨和奴役自然,最終在為人類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的同時,污染和破壞了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現代工業勞動雖然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豐裕的物質生活,卻也給自然造成了莫大的傷害。   現代性勞動目的、過程和結果的反生態性表明,現代社會的人們對勞動概念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要使人類社會得到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勞動概念應該發生生態轉向,從現代性勞動轉向生態勞動。   二、生態勞動的內涵   生態勞動是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良性物質變換的基礎上實現利用自然與保護自然本質統一的活動。生態勞動的本質內涵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物質變換”(德語是Stoffwechsel)①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生態批判的一個重要概念。學者們從不同的維度對馬克思的這一概念進行解讀,日本學者巖佐茂從生產生活和消費生活兩個方面來理解馬克思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代謝”。消費生活中,人通過勞動獲得自然物,把自然物作為對人有使用價值的東西,通過消費把它作為廢棄物排給自然;生產過程中,自然物在作為對人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而被獲得的同時,當它構不成生產資料時,將作為廢棄物返回自然。[5]韓立新則分別從生態學意義和社會意義來理解“物質代謝”這一概念。在生態學意義上,物質代謝指人和其他生物一樣,要維持自己的生命活動必須與外部自然之間進行物質代謝,即人通過“吃”、“喝”以及“呼吸”等生命行為將外部物質同化進體內,再將體內廢物異化給外界,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社會性意義上,物質代謝指以由人類勞動所中介的人類社會、人類生活與自然之間的交流、代謝,是由人類勞動所中介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循環。[6]施密特將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在本質方面的相互滲透和循環。當前人們對“物質變換”的理解和闡釋雖然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意識到物質變換這一概念的生態價值,有的甚至明確提出物質變換是一個具有生態學意義的范疇。   現在的問題是,物質變換是一個具有生態意義的范疇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以物質變換為核心內容的勞動也就具有了生態意義,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勞動的生態意義也就很值得懷疑。要討論這個問題,涉及對“生態”一詞的理解。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在《一般生態學》一書中首次界定了“生態學”這一概念。他認為生態學是“一門關于活著的有機物與外部世界,它們的棲息地、習性、能量和寄生者等的關系的學科”[7]。根據這一界定,生態是一種關系,一種關于有機體和一切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可見,“生態”首先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它描述了生物體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生態學研究中,人們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模型,不同的生態學模型描述了生物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不同的關系。有機模型(organicmodel)是最早指導生態學的模型之一,按照這一模型,個體物種與其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體,在一個有機體中,生物體和自然環境的關系猶如器官和軀體的關系,相互依賴,不可分割。20世紀初,有機模型的局限性逐漸為生態學家所認識,群落模型取代了有機模型,“根據群落模型,大自然被看做是社區或社會,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就像公民與社區的關系或個人與其家庭的關系”[8]192。而能量模型則把生態性總體理解為一個能量系統或能量循環,在能量模型中,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系統中所有的成分同樣重要。“對生態學家而言,感興趣的能量循環就是支持生命的循環,它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8]194#p#分頁標題#e#   無論是有機模型、群落模型還是能量模型,對論證物質變換是一個具有生態意義的范疇都非常管用。物質變換是人類從自然界提取養料,在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要基礎上再向自然排放的過程。如果生態系統確實是一個有機體,人與自然萬物都是有機體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物質變換就是促進有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沒有勞動,沒有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就不復存在,作為生態系統的這一活的有機體的內部器官就要衰竭,因此,物質變換對維持地球有機體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群落模型和能量模型同樣也能證明物質變換具有生態意義。在群落模型中,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的食物鏈維持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一旦食物鏈發生了斷裂,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就會被打破。在勞動中實現物質變換,意味著人類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經過生產和消費,滿足了人類自身的需要后排向自然的廢棄物能為自然界所分解和吸收,這也構成了一個食物鏈,保證了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得以順暢進行。如果物質變換發生了斷裂,人類生產了、消費了,但分解者卻無法分解人類的排放物,這樣,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發生了中斷,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也必然發生中斷。在能量模型中,物質變換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過程,促進了生態系統內部的能量交換,維系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在以上三種代表性的模型中,物質變換對維系生態系統的平衡都是至關重要的。   對物質變換,可根據其產生的效果,將之區分為良性和惡性。良性的物質變換是指人類從自然界提取養料,在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要基礎上再向自然排放,其排放物必須有益于環境、最低限度不污染環境,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轉換和循環的過程,良性的物質變換能夠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如摩肖萊特在《生命的循環》一書中指出:“人的排泄物培育植物,植物使空氣變成堅實的構成要素并養育動物。肉食動物靠草食動物生活,自己成為肥料又使植物界新的生命的胚芽得到發展。這個物質交換名之為物質變換。”[9]這里所說的物質變換就是一種良性的物質變換,“良性”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有益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一種正向性變換。當我們說物質變換具有生態意義,其實質是指良性的物質變換具有生態性。而惡性的物質變換是指人與自然之間雖然也發生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物質也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但這種轉變和交換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破壞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如地震、海嘯等。物質變換既是人影響并改變外在自然的過程,也是外在自然影響和改變人自身的過程,它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良性的物質變換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養育,這與生態的本質是內在契合的。由此,良性的物質變換成為一個具有生態意義的范疇。   以物質變換作為勞動的本質規定,勞動就不再僅僅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單向的利用關系,而是人與自然的雙向養育關系。這意味著,勞動既是一個經濟學范疇,也是一個哲學人類學范疇,還是一個生態學范疇。為了區別于以往的單向的征服型勞動,我把這種具有生態意義的勞動稱為生態勞動。   三、生態勞動的特征   與以往的勞動相比,生態勞動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下面試從勞動的目的、過程和結果的維度來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從勞動的目的性來看,生態勞動以實現人與自然的相互養育為勞動目的。非生態勞動則以自然對人類的單向養育為勞動目的。勞動是人的勞動,人是具有目的性的存在,人的主觀需要、目的和意圖產生于勞動并在勞動中得以呈現,追問勞動的目的性,就是追問人類為什么要改造自然。根據前文的分析,現代人普遍把征服和改造自然從而滿足人類自身的物質需要作為現代性勞動的目的。波德里亞在《生產之鏡》中就概括出了現代社會的這一基本理念,他認為,將自然演繹為物,將勞動單一化為產品的生產活動,屬于西方啟蒙的道德哲學的本質之一。“產品的最終有用性在于滿足需要;自然的最終有用性在于勞動對它的改造。自然的功能是由勞動建構的,與此相應,主體的功能是圍繞著需要建構的,從屬于使用價值的人類學領域。這種使用價值被啟蒙理性所描述,并以某種抽象的、線性的、不可逆的終極性規定著整個文明(這種文明把自身強加到其他文明身上)。隨后,這種特定的模式延伸到了個人和社會實踐的全部領域。”[10]滿足人的需要成為現代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勞動最主要的目的,在這一目的的支配下,人類只顧向大自然索取,而遺忘了對大自然的回饋和護育。生態勞動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養育的勞動目的。我們說過,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目的,既是從自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以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也是將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廢棄物處理得能為自然所分解和吸收后排向自然從而實現護育自然的過程。也就是說,生態勞動既是人類為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而進行的活動,也是人類為維系和促進自然環境的美麗、穩定與和諧而進行的活動;生態勞動既是為人的,也是為自然的;生態勞動的目的性特征在于實現自然養育人類和人類護育自然的統一,這一特征將生態勞動與其他勞動區別開來。   第二,從勞動的過程來看,生態勞動是人與自然的循環發展和協同進化過程,非生態勞動則是非循環的、線性活動過程。資本主義工業勞動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斷裂表明,現代性勞動不屬于生態勞動。自然不是資源庫,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也不是垃圾場,能容污納垢、化腐朽為神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所排放廢棄物的分解、還原和吸收能力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從自然界提取所需物質、信息和能量實現護育自身的同時,也需為自然提供物質、信息和能量,促進自然的持續繁茂和生生不息。生態勞動的過程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交換物質、信息和能量的循環過程,它是地球整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一個內在環節和組成部分,內生于自然生態系統,合乎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要求,促進了自然的自我生成、自我更新、自我發展,最終實現了自然的自我平衡和不斷進化。生態勞動通過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來維持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同時,在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平衡的基礎上又“疊加”了生物的進化和演進,由此,物質變換成為敦促人與自然關系正向發展的一種內在機制。在物質變換的基礎上,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交換物質、信息和能量,保持穩態與平衡,同時,人與自然又在相互交換物質、信息和能量的基礎上不斷向前進化,在平衡中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進化,在進化中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自然趨于穩態,但又從不長期保持一種穩態,而是在平衡之上疊加了進化的演變,就好像在一定節奏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旋律。”[11]在平衡和進化之間,人類歷史呈現出一種螺旋式的上升,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了一種協同進化關系。生態勞動的過程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循環發展和協同進化,這一特征將生態勞動與非生態勞動區別開來。#p#分頁標題#e#   第三,從勞動的結果來看,生態勞動所生成的文明形態是生態文明。勞動的本質在于創造,主要表現為對文明的創造。從人類歷史上勞動與文明的關系來看,勞動創造文明,有什么樣的勞動就創造什么樣的文明,如漁獵勞動創造了漁獵文化,農業勞動創造了農業文明,工業勞動創造了工業文明,按照這樣的邏輯,生態勞動所創造的應該是生態文明。生態勞動創造生態文明,人類整個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大廈都是建立在生態勞動的基礎之上:從生態文明的內在方面來看,在生態勞動的基礎上生成了人與自然本質統一的生態人性;從生態文明的外在方面來看,生態勞動實現了生態人性的對象化過程,從而創造出生態器物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精神文明;從生態文明的價值目標來看,生態勞動實現了對自然環境的正義;從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來看,生態勞動確立了生態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對自然的利用和保護來看,生態勞動以“合乎生態的”、“合乎人性的”以及“生產者聯合起來的方式”實現了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   以上我們從生態勞動的目的、過程和結果討論了生態勞動的特征,這些特性根源于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最終都指向了生態勞動的生態本性,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特性。因此,從根本上說,生態勞動最終所要表達的是一種生態倫理精神,即人與自然共同存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倫理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 | 免费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视频一区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 | 亚洲色图第四页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过程 |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 人与禽一级一级毛片 | 卡通动漫亚洲 | 日韩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 国产中文在线 | 91在线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欧美 |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 | 日韩 亚洲 欧美 中文 高清 | 欧美精品华人在线 | 在线视频 日韩 |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选免费视频 | 久草综合在线 |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操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 | 久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 日韩视频区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 | 在线看精品 | 91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