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市綠地現狀及其空間分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面臨著內部綠地缺失,小型綠地自成一體,大量自然或半自然綠地不斷被分割、污染、破壞和侵占等問題[1],致使城市綠地破碎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逐漸喪失。因此,在未來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與規劃中,除了強化改善城市環境力度和提高城市生態保障功能外,還必須全面考慮對城市不合理擴張起到引導和控制的作用。城市擴張一般依賴于“灰色基礎設施”(GrayInfrastructure)的先期系統建設,如城市道路、機場、鐵路、管道和橋梁等。它們具有系統化、規模化和結構化等特點,并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發揮著不可缺失的作用。針對諸如此類的“灰色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建筑設施”等概念,西方學者在研究和控制城市無序擴張問題時,又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GreenInfrastructure,簡稱GI)概念。實際上它是一種源于美國自然規劃與保護運動的思想,并作為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戰略和自然生命支持系統,于1999年獲得美國可持續發展總統顧問委員會的官方認可[2]。其目的旨在以一種更加主動、系統、多功能和大尺度的綠地規劃方式對人們的生存環境進行永續保護。基于綠色設施理念下的城市綠地系統構建,就是提倡在城市大規模建設之前,對綠色基礎設施用地考慮實施優先保護戰略,注重維持城市生態過程連續性,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給城市環境提供潔凈的空氣、水資源及其他潛在的生態資源,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并繼而深入研究和制訂城市的未來發展戰略,從而有效地控制城市規模的不合理擴張。 一、綠色基礎設施理論的相關概念 (一)規劃理論 綠色基礎設施是一個由人工或自然的景觀要素,通過有機聯系組合而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態系統動態循環過程的綠色空間網絡。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則是一種具有先見性、系統性、整體性保護與發展的多尺度規劃策略,主要由網絡中心(hubs)和連接通道(links)組成。網絡中心是自然或人工條件下非線性的景觀要素,一般包括:自然山地、濕地、林地、水域、野生動植物生境等要素,以及公園、郊野園和正處于生態功能恢復過程中的礦場等人工要素,其主要功能是為野生動植物提供起源地和目的地;連接通道則是人工或自然條件下的線性廊道,如道路、林帶、河流或山脊線等,其作用是負責連通網絡中心,形成具有生態流通過程的自然網絡有機體。如果把網絡中心比作城市的“器官”,那么連接通道就是“血管和神經脈絡”,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給城市機體注入生命的活力。綠色基礎設施促進了天然物種遷徙、自然生境的連接,以及城鄉環境資源的保護,同時也對城市居民生活改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3-7]。 (二)規劃方法 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方法[2]包括:①分析現有或已被保護的開放空間和綠道;②找出各類規劃中所有將要受到保護的土地和區域;③識別潛在或需要保護的土地,即在前兩步驟中沒有被保護卻有著顯著的生態、美學、文化和游憩價值的土地。規劃途徑是從“控制”“連接”及“融合”系統規劃理念上[8],分析城市綠色空間形態和空間要素,構建網絡化的城市綠色空間系統,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完整性及功能性。 (三)規劃特點 1.優先指導性 綠色基礎設施作為策略性保護和發展的專項規劃,要求在城市規模建設之前就全面權衡社會經濟和生態要求,以及土地利用的現實狀況,并優先劃定城市生態基礎區域進行保護和控制。該區域除了包括一些自然山地、濕地、林地等景觀要素以外,還包括具有關鍵作用的線性連接通道。經過對這些區域的優先劃定后,綠色基礎設施規劃更為主動地維護了城市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區域連通性 保障區域之間的連通性有利于生態過程的延續,也是綠色基礎設施與其他類型的土地保護方式的重要區別之一。從宏觀角度來看,遷徙和運動(如覓食活動、種子的飄飛遷移)的自由度決定了環境生態的穩定程度。一個受到城市建筑隔離的斑塊綠地,不利于區域環境整體的生態平衡。只有真正形成一定規模、自然區域間的相互貫通,才能充分實現它們的生態價值和功能。連通性即是通過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交換途徑,將公園、郊野園、自然山地、濕地、林地等網絡中心進行策略性連接,構建空間網絡結構,維持生態過程的暢通,保證野生動植物資源健康發展,發揮出整體生態功能,并實現其功能組織與個體間的有機連接[2]。與此同時,綠色基礎設施也需要強化與社區內外的活動和聯系,形成多目標、跨尺度的生態保護網絡。 3.系統完整性 綠色基礎設施理論適用于任何尺度的開發與現狀規劃,因此可以考慮將城市綠地、郊區農田、荒野景觀要素進行連接,在城鄉宏觀范圍內建立生態聯系,有序引導城鄉融合;或是將城市內各個景觀要素進行網絡性連接,構筑社區微觀視野下的生態循環過程,形成多尺度聯結的綠色空間體系。另外,在空間要素組成和結構方面,保護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有利于降低城市應對洪水、火災等各種生態災害的敏感程度,提高城市生命系統的安全系數[8]。各種不同功能的綠色空間,可以通過相互之間的有效連接,重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網絡體系。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完整性是衡量城市生態用地高效與否的重要標準,對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穩定與生態過程有序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綠色基礎設施理論的實踐應用 綠色基礎設施理論作為指導城市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典型戰略,已在美國區域與城市規劃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中國的城市環境與之不同,本研究以城市化水平較高的杭州灣濱海城市慈溪市為例,著力開展綠色基礎設施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研究區概況 #p#分頁標題#e# 慈溪市位于浙江省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北部,界于東經121°03'02″~121°43'30″、北緯30°02'27″~30°24'00″之間,全市總面積為1321.42km2,行政范圍面積1695km2,其中陸域面積1036.56km2,有“兩山一水七分地”之稱。屬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略短,年平均氣溫16.0℃,年平均降水量達1272.8mm。自然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全境地勢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灘涂三級臺階狀朝杭州灣展開,主要山峰有達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鴉山和栲栳山,最高峰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m,境內河流水系眾多,大部分向北排入杭州灣。慈溪市歷史悠久,名勝眾多,如南部的達蓬山徐福東渡啟航地、五磊寺佛教勝地、客星山嚴子陵隱居地、上林湖越窯青瓷等,形成了慈溪市特有的移民文化、圍墾文化和青瓷文化等。 (二)綠化發展概況 慈溪市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尤其是在2008年5月,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給慈溪的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給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帶來一定挑戰。如何能在保證城市正常發展的同時,又能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將是今后當地要面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1991年,慈溪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只有25hm2,2001年達到457hm2。根據2004年慈溪市規劃局、慈溪市建設局和上海市園林設計院共同制定的《慈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3—2020)》、2010年慈溪市人民政府的《慈溪市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0—2020)》,2005、2006、2007、2008、2009年,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分別為1187、1222、1239、1345、1435hm2,綠化覆蓋率分別為28.89%、29.75%、30.16%、32.74%、34.93%。2009年林木覆蓋面積為1407.26hm2,建成區林木覆蓋率為19.52%。但這相對于理想居住城市的綠化指標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9.52m2,而在國外經濟較發達國家,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一般在10m2以上。 (三)城市綠色空間組成分析 由于采用綠化覆蓋面積、綠化覆蓋率等指標無法有效評價城市綠地空間組成及分布的合理性,本研究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在GIS技術支持下,運用空間格局指數綜合分析與評價慈溪市綠色空間的總體特征與布局現狀,進而為綠色基礎設施理論下的城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奠定基礎。本研究采用2009年慈溪市高清航空影像(1∶5000),根據慈溪市城市規劃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總圖及實地勘察的現狀資料,在GIS支持下對遙感影像進行目視解譯和數字化,提取并獲得遙感影像的景觀類型數據。綠地空間分布組成分析采用如下景觀指數:斑塊數、平均斑塊面積、斑塊面積比例、斑塊密度及聚合度[9-12]。由表1可知,中心區公園綠地斑塊數最少,斑塊面積比例最小;附屬綠地斑塊數最多,但平均斑塊面積最小,且在規劃區中零散分布,聚合度低,連通性差;雖然生產綠地平均斑塊面積、斑塊面積比例均較大,但其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外圍;防護綠地斑塊面積比例較小,聚合度與連通性也均較低。因此,從城區單個綠地或整體綠地上評判分析,城市綠地生態效應不顯著,環境生態保障性功能較差,城市綠地斑塊之間缺乏有效連接,因此無法形成網絡化的生態綠地系統(見圖1)。慈溪市建成區位于杭州灣南岸,毗鄰東海,每年盛夏季節抵御臺風、熱帶風暴等生態災害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首要任務。據筆者參加的規劃小組實地調研,建成區現有的防護綠地,主要包括衛生隔離帶、道路防護綠地、城市高壓走廊、防風林帶、城市組團隔離帶等,綠帶破碎化問題較為嚴重。因此,本規劃必須高度重視城市防護林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功能完備的立體生態防護林網絡體系,降低自然災害對城市的不利影響。截至2010年,在城市立體綠化方面,慈溪建成區綠化面積僅為1萬m2,綠化面積及綠化質量都與上海市有較大的差距,上海市綠化面積已超過90萬m2。立體綠化作為具有生態修復功能的綠色基礎設施,兼有占地少、拓展綠區快、與城市建筑迅速融為一體等諸多特點,其對隔溫節能、減噪除塵、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來,立體綠化已經成為促進城市“灰色基礎設施”向“綠色基礎設施”功能轉變的重要途徑。 (四)綠地系統規劃布局 基于綠色基礎設施的理論與方法,本研究通過對現有城市空間及綠色基礎設施的功能性分析,提出了“二核、二環、三楔、三廊、九園、多鏈”的環網結構的城市綠色空間規劃布局(見圖2)。慈溪市建成區面積為36.5km2,涉及滸山街道、白沙街道、古塘街道、宗漢街道、坎墩街道、橫河鎮,以及逍林鎮城區段(逍林鎮有一部分在建成區紅線范圍內,其余在市域范圍)。規劃期限分近期(2010—2013)、中遠期(2014—2020)。截至2020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m2,林木覆蓋率為31%,單位、居住區綠地率達40%,喬木樹種面積比重為92%,近期新增建設綠地面積達789.23hm2,中遠期新增建設綠地面積為106.2hm2。城區綠色空間規劃布局具體內容如下:“二核”是指兩個中心,一個是以峙山公園、峙山文化廣場、烏山公園和周邊各類綠地形成的慈溪市城區綠色網絡中心;另一個是以新世紀廣場、人民公園、市政府附屬綠地、應莫陳綠地為主的城區綠色網絡中心。兩個中心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城市中心區環境質量,建設城區生態氧源庫。“二環”包括兩個生態環。其中,第一環指城鄉結合部的環狀綠地,規劃建設環狀生態保護圈,集中位于中橫線、寺馬線、南三環、西三環圍合而成的一級連接通道;第二環指靠近城區中心位置,由北三環、新城大道、前應路、西二環圍合而成的一級連接通道。連接通道主要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多樣性,引導城市環境與郊區自然環境共生與交融。“三楔”是依據城市用地布局及周邊山體、湖泊、水系等系統特征而確定的城區3處楔狀網絡中心,分別是西南向的城市公園、東南向的碳匯造林基地及東北向的萬畝畈森林公園。“三楔”綠地規劃主要是依照自然水系及山系走向,結合江南水鄉生態本底基質,規劃導入城市的綠色空間生態帶,為城市發揮著“生態源”和“生態流”的作用,為生物物種提供適宜生存的棲息地,并影響其間的物種、營養物質和能量交換,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護碳氧平衡。“三廊”即新城河、潮塘江、三塘橫江沿岸森林生態帶。新城河、潮塘江、三塘橫江是流經慈溪城區的3大主要水系,通過對濱水防護綠帶及濱水帶狀公園的建設,形成基于河流、森林景觀類型多樣的連接通道。在城市新區與老區各自區段內,規劃水系最小綠帶寬度為8m,連接中心城區的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九園”指由中心城區綜合性公園組成的生態綠地系統,包括教場山公園、旦山公園、清水灣生態綠地、中央公園、萬畝畈森林公園、虎嶼公園、金山公園、廟山公園和水門公園。“多鏈”是指沿中心城區漾山路江、周家路江、滸山江、趙家路江、西五灶江、馬路譚江、六灶江、虞波江、二灶江等內河水系,以及慈甬路、青少年宮北路、滸崇公路、滸溪公路等主要道路綠帶,共同形成的第二級生態連接通道,有效分隔中心城區空間格局,同時強化城市景觀格局的連續性,保證區域自然山水林對城市生命系統的支持能力。總之,優先劃定生態基礎設施保護區域,實施“二環”生態保護圈建設,結合城區道路、河流等線型綠道,以及城區塊狀公園、楔形綠地和立體綠化等建設,有效地遏制城市的不合理擴張,疏導城市交通與連通外圍自然環境措施并舉,緩解熱島效應,恢復慈溪市整體生態綠地網絡系統,建設一個宜居宜游的濱海生態城市。#p#分頁標題#e# (五)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措施 1.設定保護優先權 城鄉結合部是一個城市最具發展潛力也最難控制的生態交錯區域,作為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關鍵性位置,其景觀和功能規劃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空間異質性高的特點。位于慈溪市坎墩、宗漢、橫河等3個區域的城鄉結合部,綠化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自然、半自然景觀較為破碎,景觀生態連接性較低,整體布局零散。依據綠色基礎設施理論中“控制”“連接”與“融合”的概念,截至2020年,首先對慈溪市城鄉結合部的綠色基礎設施用地設定優先保護權,結合慈溪市城郊的農田林網,規劃建設城市防護林帶(三塘橫江兩岸防護林帶)、環城林帶,面積為21.24hm2,形成綠色走廊和綠色網絡,并使之與城區綠地系統貫通;其次,在宗漢街道、坎墩街道近郊區,建設生態碳匯林基地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小區,面積為43hm2,形成多層次、規模性的城市綠色空間,一方面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另一方面作為城市近郊區的生態碳庫源,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第三,建立城郊型生態林產業基地,在中橫線以南、橫河鎮以北地段,規劃城區綠化苗木后備生產基地,面積為30.89hm2,遠期根據發展實際情況,另外拓建相應的生產觀賞型森林綠地,以滿足城市居民對生態環境改善的需求。 2.防護性連接通道 慈溪城區道路綠帶、濱水河道綠帶、防護林帶是其線性通道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綠地之間聯結與連通的系統功能。截至2020年,城區新增建設線性綠地通道269.09hm2。規劃中橫線兩側綠化建設面積44.96hm2,重點營造喬木樹種,實施喬灌草配置,著重體現地方特色,提高干線通道的生物多樣性,發揮防風、滯塵及減噪等多種功能;利用慈溪城郊山、水、田、林的自然條件,以城區對外交通走廊(中橫線、西三環、杭甬高速公路連接線)、河道綠化(新城河、潮塘江、三塘橫江)為聯系紐帶,規劃建設濱海復合型沿海防護林綠地系統,其中干線通道綠地面積75.65hm2、濱水綠帶面積89.59hm2、沿海防護林面積58.89hm2,形成對城區的綠色包圍和烘托,保持城區內外綠地之間的有機銜接和貫通,起到防風固土的作用。 3.網絡中心建設 公園是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網絡中心,是構成城區綠地的主體,也是各種綠道的重要節點或者終點。截至2020年,公園新增建設綠地面積達355.63hm2,除了增加生態效益功能外,它還直接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承擔著改善城市居民景觀、文化與休憩質量等功能。規劃新建烏山公園面積為49.56hm2,用以展示慈溪民間收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主題,體現慈溪地域文化特色;利用潮塘江水系資源,建設清水灣生態濱河綠地面積為9.4hm2,營造敞開式休閑綠地和以雅靜為格調的濱江濕地;為了打造自然景觀融于都市風格的文化商務區配套環境景觀,規劃綠地面積為16hm2,塑造和諧、活力的文化商務區形象,使城市居民能夠“感受自然,融于自然,回歸自然”;城區西南向的峙山公園擴建面積為36.67hm2,以山體植物群落景觀為特色,建設集健身、休閑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公園;多功能的萬畝畈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面積為234hm2,成為集生態、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城市綠肺”。另外,根據慈溪市建成區內所有公園的分布和質量,劃定幾個重要的綠色區塊,通過提高轄區內的綠地質量及各綠色區塊之間的生態網絡化連接,最終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園生態綠地系統。 三、啟示 綠色基礎設施理論以其富有遠見的保護性發展模式指導著城市的發展方向,保護著人類的生存環境。這種理念逐漸被政府與公眾所接受,其實踐性過程將顯著地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因此,開展慈溪市綠地系統建設規劃,應該在現有合理的規劃思想基礎上,高度重視綠色基礎設施理念和生態學原理在規劃實踐中的指導性戰略,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注重城市立體綠化及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城市發展,建設宜居環境空間。同時,還需要從生態設計層面上,加強對城區綠地微環境的功能性研究,構筑網絡化的城市綠色空間系統,使城區綠地、城郊森林和遠郊農田林網等生態要素融為一體,建設生態過程連續的城市綠色區域,顯現城鄉一體化的綜合生態效應,最終打造一個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濱海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