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市生態型河道景觀規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城市河道是影響當前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長久以來,傳統河道整治主要著眼于泄洪、航運等功能的要求,進行河道疏浚和護岸建設工作,多采用河道的直線化或渠道化、河岸的混凝土化治理模式,而忽略了河道的生態功能。這些做法的缺點在于隔斷了河道內外的生物活動,造成了河道生態環境的惡化,對沿河堤岸滲透起到了不良的限制作用。而且剛性護岸也制約了原有河水的自然流向,一旦河水流量過大,很容易造成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同時,城市河道景觀規劃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美學意義上,忽略了河流本身的自然性、生態性,并影響了河道內外生物的多樣性與河道系統的健康發展。設計出集防洪、排水、交通、綠化、生態、文化于一體的城市生態性河道景觀環境,并取得令人滿意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是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之處。城市河道兩岸分布著諸多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或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景觀等。這些沿河景觀構成了內容豐富的河道景觀,并作為城市的綠色生命線,具有協助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澇、水運、供水、旅游、娛樂、美化環境與保持自然生態等多項功能,對城市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也能夠豐富城市景觀的內容及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為市民創造諸多休閑娛樂與親近自然的空間環境[1]。鑒于河道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對其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本文以陜西省寶雞市渭河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對城市河道的生態性景觀規劃設計作初步探討。 一、渭河河道現狀與景觀規劃設計總體構思 (一)寶雞市渭河河道現狀 寶雞市的河流以秦嶺為界,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秦嶺以北為黃河流域的渭河及其支流水系,秦嶺以南為長江流域的嘉陵江上游河段及漢江部分支流河源段水系[2]。寶雞市域范圍內的渭河河道治理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近40年來的不懈努力,渭河寶雞段的防洪工程、河道清障、水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建設初具端倪。市區內相繼建成許多濱河公園及景觀水面,使渭河寶雞市區段生態環境明顯改觀。但寶雞市域內河道綜合治理仍存在許多問題:①干流防洪工程仍有部分低標準堤防和無堤段急需治理;②部分渭河支流入渭口防洪工程(主要有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庫)建設滯后,防洪標準較低,水毀嚴重,需重修及加固;③河道清障整治急需強化,河道環境保護、治污形勢仍很嚴峻;④生態工程建設需全面、系統、持續推進;⑤河道缺少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2011年7月,筆者參與了寶雞市渭河河道的景觀規劃設計,本設計主要體現河道景觀規劃的生態性,其設計理念已被寶雞市渭河治理委員會認可。本次景觀規劃設計范圍西起陳倉區鳳閣嶺鎮建河村與天水交界,東至扶風縣絳帳鎮南仵村與楊凌區分界的渭河干流寶雞段,全長206km。景觀規劃區以渭河河道為軸線,兩岸規劃控制范圍為:干流段均為兩岸河道管理范圍外1.5km,各支流入渭河口處沿支流統一向上延3km。根據寶雞市渭河綜合治理委員會提出的要求,寶雞峽大壩以上長度為106km的上游段,以造林綠化、建設生態工程、減少水土流失、河道治理、灘地利用、生態濕地公園為主,寶雞峽大壩以下長度為100km的中游段,全面建設堤路結合、河道清障、水污染治理、生態景觀、產業發展5大工程。由于本次河道景觀規劃設計范圍較大,本文摘取其中幾個景點來闡述城市河道的生態性景觀規劃設計(見圖1)。 (二)景觀規劃設計總體構思 依據寶雞市要把渭河寶雞段打造成安瀾渭河、人文渭河、風景渭河、生態渭河的遠景目標,將“以景靚岸、生態恢復”作為本次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總體構思。以渭河河道為紐帶,連接寶雞市各個不同的功能組團,增加親水空間,構建連續、完整的城市濱岸自然景觀長廊。在渭河濱岸線性景觀長廊中,通過生態濕地公園、水面景觀工程,重點打造渭河沿岸重要節點,豐富沿河的自然或人文景觀,使渭河水域景致多樣化。重要景觀節點同樣要以寶雞歷史文化為主線,統一規劃各類公園及水面景觀的主題,既保證各個生態景觀擁有相對獨立的歷史文化特點,又能通過景觀空間變換來反映寶雞歷史文化的變遷。生態景觀工程建設以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為目標,整合沿河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著力凸顯古城特色與現代文明,使寶雞市成為“多片水面、兩條林帶、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和“山、水、園、林、城”融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通過河道生態性景觀規劃設計使城市河道能夠融合周邊環境,具備自我修復能力,形成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河流廊道系統(見圖2)。 二、生態性河道景觀規劃設計內容 基于城市河道的特點及河道功能的多樣性,寶雞市河道的景觀規劃設計應當將諸多條件綜合考慮,包括安全性、自然性、生態性、觀賞性、親水性、文化性6個方面的功能[3]。 (一)河堤內部景觀規劃設計 1.河道內的水體與護坡設計 鑒于河道在城市中具有的特殊功能,其生態性景觀規劃設計也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河道的平面設計,盡量保持原有河道的自然彎曲形態,順應水流方向,通過水流自身的沖力形成凹岸、凸岸、灘涂、沙洲等。它們既可保護水源、降低河道內水流速度、減少洪水對堤岸的破壞力,又為自然界多種生物提供了諸多生存場所,對于生態恢復起著重要作用。寶雞市渭河河道斷面首先要保證水道水流的暢通性,不能影響河道內的水流速度,更不能隨便減少河道寬度,要滿足寶雞市渭河排洪需要;其次設置了滿足不同水位的河床,即河道的多功能、多層次護坡設計,這也是本次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寶雞市河道護坡設計采用了生態護坡的方式,力求逐步保護并恢復河道及河岸的自然形態。考慮到人們的參與性,在保證水流正常情況下,進行河道護坡設計。城市中河道護坡采用二級平臺方式。一級平臺靠近水面,以自然生態種植為主,在汛期平臺被水淹沒,不影響河道排洪作用;在枯水期間,平臺又可作為親水空間,方便人們近水游玩,體驗濕地環境等。二級平臺根據汛期排洪要求設立高度,平臺主要以親水設施與游樂設施為主,為市民提供親水的活動空間,同時也要考慮特大洪水的可能性,所以不宜設置大面積建筑物、構筑物等影響河道的排洪功能(見圖3)。#p#分頁標題#e# 2.河堤與道路結合的景觀規劃設計 寶雞市布局以河道為軸線進行發展,堤岸除了本身固有的排洪功能以外,其本身與道路的結合設計也可以形成城市的交通干線,解決部分物流問題。配合渭河兩岸現有的城市建設環境,渭河河堤本身所承擔的交通與景觀功能就更為明顯。 為滿足寶雞市交通運輸需要,渭河堤岸設計成4車道或雙車道路面,根據道路寬度設計景觀環境。堤路設計要首先考慮防洪要求,不能對城市防洪形成障礙。堤岸與城市道路之間應具有不小于50m的防護林帶(由臭椿、白蠟、絳柳、旱柳等組成),林帶主要對河道生態環境起保護作用,不能在其中進行大規模建設。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配合防護林帶設計小喬木(紫葉李、山桃、碧桃等)與灌木(大葉黃楊、小葉黃楊、矮紫杉、鋪地柏等),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觀層次與豐富的空間環境。如圖4所示,渭河寶雞段的堤路與植物景觀的搭配設計,既結合原有河道滿足了防洪要求,又形成了良好的水岸與自然植物環境。 (二)河堤外圍景觀規劃設計 根據寶雞市渭河綜合治理委員會提出的要求,河道外圍1.5km作為景觀規劃設計范圍,根據現場情況可適當調整。 1.河道引水區域的景點環境 寶雞市渭河河道可以對沿河周邊景點需要水環境的地點引水,形成河道的引水區域景觀。它主要應用在河道內外的諸多公園中,包括河道內部的灘涂改造公園、河道外部景觀公園及生態濕地公園等,渭河之水的引入為它們增加了生命活力。灘涂改造公園和堤防外景觀公園主要位于寶雞市河道內與河道沿岸。這兩類公園在滿足渭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通過自然和人工景觀的組合,文化和歷史的融合,打造富有區域特色的集生態保護、觀景游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型公共開放空間。生態濕地公園位于渭河干流與支流交匯處,主要功能定位是濕地保護和調控生態系統,體現在對區域進行逐步的生態修復、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緩解水土流失、控制洪水、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生態濕地公園以濕地景觀為主體,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為核心,兼顧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濕地合理利用示范,蘊含了一定的文化或美學價值,可供人們進行一定程度的科學研究和體驗生態環境。引水景觀設計主要應用在這些公園的河道非水流沖擊方向,此區域不影響河道的主水流動向,也不會因為水流量過大而遭受沖擊。引水區域需設置引水閥門與排水閥門,當區域內水體滿足使用要求時,關閉引水閥門,這樣不影響渭河的最低水流速度。當區域內水體使用時間過長時,啟動排水閥門,排出區內腐水,重新引入渭河新水。例如鳳閣嶺鎮位于陳倉區西山地區的關山腳下,陳倉區最西部,隴海鐵路貫穿而過,屬陜甘邊界之交。鳳閣嶺景區作為通關河與渭河的匯流之處、寶雞市渭河河道規劃設計的西部起始點,同時也為了保護渭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為附近居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在此擬建鳳閣嶺生態公園。公園位于鳳閣嶺鎮南部,處于三山一水的優美環境之中。公園右面山體頂部建有鳳閣嶺景區的標志性建筑———鳳閣。鳳閣來自鎮內古老的傳說,意為鳳凰居住的仙閣,這跟寶雞市名稱的由來也有關系,寶雞的釋義即為鳳凰。由公園至鳳閣設置了登山步道,方便游人進入此閣俯瞰周邊景觀。此次景觀規劃設計尊重渭河流勢現狀,保護渭河北岸的生態環境,同時在南岸設計自然式休閑活動場所,通過廣場上的飛鳳雕塑來詮釋鳳閣的意義,增加公園的趣味性與文化性(見圖5、6)。 2.沿河道植被景觀規劃設計 沿河道的植被景觀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對維持寶雞市渭河河道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具有特殊意義,河道兩岸植被是塑造景觀的重要組成因素,不能僅僅作為防護林簡單設置。寶雞市渭河河道周邊植物景觀在季相上按照春花、夏蔭、秋實秋葉、冬青的不同植物情趣,通過不同季相植物的搭配增強視覺沖擊力,當人們置身其中時,能夠感受到植物的生命變化;在色彩設計上,以綠色為基調,大量運用花期長、綠期長的草花、宿根花卉,力求色彩豐富、景觀多樣性;在植物的空間設計上,利用植物圍合空間,創造宜人的空間環境;在平面布置上疏密得當,錯落有致,沿河道的植物種植做到喬灌草合理搭配,可以增加城市的綠地面積,形成美麗的河道景觀帶。如圖7所示,河道可采用白蠟作為堤岸行道樹,人行平臺上部堤岸護坡采用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種植旱柳、碧桃、紫穗槐、大葉黃楊等,形成桃紅柳綠的色彩效果;平臺下部護坡可采用千屈菜、美人蕉等色彩豐富又親水的岸邊植物。河道水中種植黃菖蒲、水蔥、睡蓮、金魚藻等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去污能力的植物,通過吸收和去除河道中水體和泥沙中的有害物質,從而改善河道水體與周邊生態環境,減少河水污染程度,為渭河寶雞段下游城市用水提供了方便。 3.河道周邊建筑及道路設計 河道周邊建筑要根據不同的景點內容來確定設計風格,承接原有環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創造建筑與自然相融合的水天一色氛圍。建筑布局要做到疏密有致,尺度不宜過大,配合渭水周邊植被綠化環境形成良好的天際線景觀。高層建筑面寬不宜超過40m,多層與低層建筑面寬不宜超過60m[4]。臨近河道水面的一側應注意視野的開闊性,適當降低河道附近建筑物的高度與密度,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視覺景觀,還可以使河流與城市內部形成空氣循環流動,改善氣候環境。寶雞市三面環山,以渭河作為城市發展紐帶與景觀帶,水岸建筑設計遵循這一先天自然環境進行布局。 沿河道路設計結合寶雞市渭河的實際情況,將河岸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及景區建筑物和水面建筑設施有機結合,建立完善的交通體系,做到沿河道路與周邊綠地、便民服務性設施與水面觀景設施之間聯系便利,方便市民游覽景區內的景點。例如,代家灣景區位于寶雞市新行政中心的對面,南部為居民住宅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見圖1)。景觀規劃設計保護了現有的生態環境,改造了原有的水面,在渭河洼地引水建設人工湖泊,形成通渭河穿湖泊的水網結構,水面有大有小,島嶼也各不相同,形成豐富的水面景觀效果。河道坡岸景區設置了3個主要出入口連接城市道路,便于游人自由進出。內部設置一級道路寬2.5m,連接河道內部主要的交通節點,二級道路寬1.5m,連接一級道路方便游人游覽河道內部景點。河道內設置了觀光木棧道連接島嶼,通過島嶼上的汀步小路連接到親水平臺、垂釣平臺、觀光亭廊等景點,形成內容豐富的游覽線路。沿游覽線路設置了青銅文化廣場、寶雞文化林、半坡文化展示區、渭河文化廊、周文化廣場、黃河歷史游覽區等體現寶雞歷史文化與渭河淵源的景點,游人通過游覽可體會到寶雞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見圖8、9)。#p#分頁標題#e# 三、結論 城市河道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城市與自然相互交流的場所,它構成了美麗的城市景觀的靈魂、風韻和靈氣[5]。生態性河道景觀與城市景觀的有機融合對于美化城市整體環境、增加城市河流的生命力有著重要作用。河道景觀規劃設計要遵循防洪排澇安全為前提與生態優先的原則,力求逐漸恢復河道本身生態功能,再現一個自然的、能夠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從寶雞市渭河河道景觀規劃設計實例可以看出,只有景觀規劃設計與生態科學的結合才能保護自然河道的生態系統,才能做到河道周邊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從而為人們提供舒適的休閑娛樂空間,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同時形成城市獨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