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山地生態民居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0引言 陜西地處我國西部,南北縱深較大,因地理氣候和人文經濟的不同分為三大部分:陜北、陜南和關中[1]。陜南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三地。陜南山地民居是我國傳統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結合了對山地氣候的適應性與北方民居防寒防熱的優點。研究基地李家院村,地處漢中市以西的寧強縣(圖1),位于我國北方寒冷地區與南方炎熱地區之間,屬于“過渡地區”,海拔1100m,整個村落處在山谷之中。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山地氣候,冬夏時間較長———冬季濕冷,夏季濕熱,年平均氣溫12.9℃左右,年降水量1178mm。當地的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花生、甘蔗次之,特產有木耳、柿餅、天麻、魔芋等。 1新農村建設和民居生態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居住空間已不能滿足人們生活使用的需要。因此,以磚混房屋、鋁合金門窗、瓷磚飾面為代表的新建筑,逐漸成為鄉村民居的主流(圖2)。這類建筑不僅丟失了地域建筑文化和風貌,而且也拋棄了原有民居所隱含的適應地域氣候、就地取材等生態建筑經驗,從而導致了建筑成本、能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我國西部發展較為落后,在山地鄉村尤是如此。由于自然資源相對緊缺,所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節約型建筑模式是未來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繼承和改造傳統技術經驗的同時,結合現代的設計理念,發展適宜當地的生態民居,越發顯得緊迫和重要。 2陜南山地民居現狀及其影響機理 2.1陜南山地民居現狀 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筆者對寧強李家院村的傳統民居及新建民居進行了階段性的實地調研,包括其單體形式、基本尺寸、維護材料及其做法、室內熱環境測試等內容。通過這些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看到了當地民居發展的方向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山地民居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2.1.1傳統民居的窘境 一般來說,傳統民居是適應當地氣候及自然條件的有機產物。它不僅保留了地域文化,而且經測試發現,也具有較好的室內熱工環境(室內溫濕度波動小),但其存在室內光環境、通風較差,結構體系缺少拉結,建筑空間使用缺陷,不滿足現有功能使用等諸多問題,因此,傳統民居的形式與做法在逐漸被人們拋棄(圖3)。 2.1.2自建民居質量普遍低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難以忍受那些破舊的、基礎設施不全的居住環境,渴望能擁有城里人那樣的居住條件。因此,村民自己拆舊建新,盲目效仿,簡單的使用鋼筋、水泥和磚瓦進行建造。其做法是:將房屋下部的主體部分做成混凝土框架,用于承重,上部做成木質的框架體系,用于支撐屋頂(圖4)。但是這種將木框架直接立在混凝土梁上的做法并不利于整體的抗震性能,因此,不僅建筑質量較差,而且破壞了地域建筑的文化和風貌,室內熱工環境也較差。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村落中新、舊建筑相互交雜,傳統的文化氛圍不復存在(圖5)。 2.1.3生態節能意識薄弱 通過實地調查及測試發現,在鄉村,由于缺乏生態、可持續設計理論的指導,民居大多都沒有采取節能方面的設計措施。墻體、屋頂和地面都不能滿足保溫、隔熱要求,造成資源浪費和能耗加大等現象。 2.1.4形式單一 當地自建的民居雖然可以滿足村民的使用要求,但對民居自身生態措施考慮較少,同時,由于過于強調村落的整體性,宅院組織缺少合理布局且形式單一,不能體現其地域文化特色。 2.1.5配套設施缺乏 為了提高民居的舒適度,除了對結構、材料、形式進行改進外,還應關注例如衛浴設施、下水系統等配套設施,只有改進衛生設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山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2影響機理 山地民居的形式及其演變趨勢除了受當地氣候、文化、地域特征的影響外,村民的價值觀、審美觀及其生產、生活方式也是影響當地民居變化的重要因素。 2.2.1價值觀 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具有相對穩定性,一旦確立就會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不輕易改變[2]。在鄉村,村民的價值觀正處在古今、中西的時空交匯點上,表現出“多元并存,新舊交替”的特點,因此,這也是民居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2.2.2審美觀 審美觀是人們評價建筑美的觀念,是人們的聯想、感覺和知覺等的高度集合,是隨著人們所處的民族、歷史、文化、職業以及思想等不同而變化發展的[3]。同一個人,隨著年齡、知識、愛好、閱歷的變化,對于建筑的審美觀也隨之而變。因此,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山地鄉村審美觀具有主觀性。 2.2.3生產、生活方式 所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是人們在建筑的外部、內部空間產生的結果。李家院村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當地村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影響到建筑的空間形式。 3生態民居設計實踐 3.1項目背景 5•12汶川地震給寧強縣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李家院村是受損較嚴重的村莊之一。地震造成李家院全村26戶38間房屋倒塌,64戶348間房屋嚴重受損,18戶155間房屋一般受損,全村需要重建房屋為67戶[4]。當地的重建工作在陜西婦女研究會的支持下進行,本課題組深入當地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調查問卷及現場測試,對本土建造經驗進行了梳理及總結,最終,設計出適合當地條件的新民居方案。#p#分頁標題#e# 3.2設計理念 在寧強李家院村的新民居設計中,所有的概念形成都圍繞“實現生態住宅”這一目標進行。將“以人為本、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傳統與文化復興”作為設計理念的核心。 3.2.1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中國傳統民居中就有很好的體現———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建造,因此,新民居的設計也延續這一理念。由于土木結構具有獨立性,因此,村民可以根據各家的人口數量及生活方式隨時進行房屋的增建或改造,使村民的創造力在新民居建設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3.2.2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是始終融入到新民居設計當中的重要理念,其目的是為了與地形地貌相結合、與山形山勢相融,以處理好與當地氣候、資源、生物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同時,為了使新民居充分體現出多樣性,村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對自家的建筑風格、材質、色彩進行適當調整。 3.2.3傳統與文化復興 “傳統與文化復興”,是這次新民居方案設計中的一個創造性理念。“傳統與文化復興”理念在新民居設計中的體現并不是簡單的建筑形態的恢復,而是鄉村脈絡的傳承和延續。新民居方案將充分借鑒傳統民居中的特殊符號,在繼承傳統建筑材料的同時用現代材料、現代手法反映傳統民居的建筑理念。 3.3建筑設計結合當前提倡的“生態、節能環保型住宅”建設及發展庭院經濟的實際,本方案吸取陜南地區民居特點,組成前宅后院、獨門獨戶的居住單元,結合現代村民生活方式的發展趨勢,在傳統民居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使整體布局更加合理。 3.3.1民居布局 通過對寧強地區部分民居的考察,結合當地民居習慣的緊湊布局及建造特點,此方案采用了以生活用房(包括臥室、堂屋、儲藏室)為主體的集中式布局,輔助用房(包括廚房、衛生間、柴房、牲畜圈等)可根據使用需要進行分期附建(圖6(a),(b)),以滿足未來發展多元化可持續經濟的要求。另外,考慮到村民未來的使用需求,主要用房均按兩層進行設計,如果只建造一層,可增加高一層的層高,其他做法不變。這種平面布局,繼承了當地的習慣做法———以小院落形式分隔人畜空間,既做到潔污分離,又做到生活、生產空間的分隔和聯系,有利于宅基地集中線性布局,亦滿足節地的要求。 3.3.2建筑結構 通過調研發現,地震災害對于當地的木骨架夯土結構的民居破壞很小,除了墻面局部開裂外,很少出現整體坍塌的現象(圖7)。同時,夯土冬暖夏涼的熱工圍護性能較好,另外,考慮到木柱與土墻結合的穿斗結構的安全性與抗震性,再加上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因此,本方案設計依然采用以河石作為地基的土木結構(圖8)。 3.3.3建筑形態 為了減小房屋的體形系數,新建民居采用了當地習慣的緊湊布局。主要用房與輔助用房高低錯落,搭接有序,屋頂采用木、瓦屋面。同時,為了夏季遮陽,豐富外立面,將屋頂的挑檐出挑水平長度設置在2m以上,因此,在住宅前后入口處就形成了寬敞的檐廊,平時作為休閑、納涼,從事副業生產,掛曬農產品的場所,在陰雨天也可以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整個建筑立面灰白清雅,木構明晰俊秀,玻窗明凈映彩,透露出古典淡雅的鄉土民居氣息,構筑出李家院獨特的空間神韻(圖9)。 3.4生態化策略 新民居方案除了應滿足當地村民生產、生活需要外,還應考慮到適宜性技術的運用。例如,太陽能的利用,沼氣利用以及與環境的結合。 3.4.1太陽能利用 新民居在設計中加強了各房間及坡屋頂夾層的通風組織,同時根據經濟條件、個人需要,結合南向立面,在主臥外局部或整個通廊設置設計陽光間,以改善該地區冬季室內的小氣候(圖10)。在陽光間內表面安裝蓄熱窗簾,夜間防止熱量流失。 3.4.2沼氣利用 沼氣是一種高效、環保的燃料,替代傳統能源的前景廣闊。新民宅中沼氣池的建設以解決農村生活用能為目的。在平面設計中,將衛生間與畜廊集中設置,利于人、畜排泄物的收集,同時改變了人畜糞便隨意排放的狀況,減少傳染疾病的發生。將收集的沼氣通過小型裝置快速而便捷地運送至廚房,節約了木材作為炊事能源的消耗,大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4.3與自然環境的結合 由于所處山地,因此,新建民居強調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尤為重視四周山水的形態。以風水理論為依托,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傳統藝術中“意象”的概念和規則,以創造出優美的居住環境和高層次的藝術境界[5]。 3.5節能技術及舒適度改造 2009年12月14日10:00~2009年12月15日10:00,對當地一間舊生土建筑和新建磚混建筑分別進行了測試,獲得其室內外溫、濕度如圖11所示。1)生土建筑室內最高溫度為5.8℃,最低溫度為3.2℃,溫度波幅為2.6℃,平均溫度值為4.8℃;磚混建筑室內最高溫度為5.5℃,最低溫度為3.6℃,溫度波幅為1.9℃,平均溫度值為4.9℃,略高于生土建筑的室內平均溫度。2)生土建筑臥室內,相對濕度最大值為73.1%,最小值為63.8%,平均值為68.8%;磚混建筑臥室內部相對濕度最大值為77.2%,最小值為68.9%,平均值為73.9%,略高于生土建筑的室內相對濕度。由此可見,生土建筑與磚混建筑的室內溫濕度基本接近,但生土建筑的數據是在年代已久,且地震后墻體出現裂縫的情況下測得的,由此可認為生土建筑室內溫濕度優于新建磚房。因此,在傳統民居的做法上,我們對其地面、墻體、屋頂、進深采取了以下技術措施,以提高室內的舒適度[6]。#p#分頁標題#e# 3.5.1墻體 當地傳統民居大多是版筑夯土墻,其做法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筑而成(圖12)。夯土墻與磚墻相比有著諸如建設成本低、保溫性能好、提高室內空氣品質、大氣污染小等優勢。另外,考慮到抗震性能及隔音效果,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新民居的外墻采用夯土墻或木骨泥墻圍護體系;根據冬季保溫的需要,可在室內的隔墻中放置聚苯板。土墻、磚墻混用是近幾年民居建設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但由于材料性能不同,墻體連接處較為薄弱。因此,可在生土墻體外墻墻角內外兩側采用鍍鋅鐵絲水泥掛網進行加固,內外兩層網之間用預埋拉結絲進行連接加固,高度從墻角至檐口(圖13)。 3.5.2屋頂 考慮到系統成本、建造周期以及當地的傳統做法,新民居依然采用出檐較深的坡屋頂。設置通風隔熱屋頂,利用熱壓和風壓作用使間層內的空氣流動,從而帶走大部分進入間層的輻射熱,減少傳入室內的熱量。保溫材料選擇了體積密度和導熱系數較小,含水率和吸水率低,不燃、難燃或阻燃型的礦棉板、玻璃棉板以及保溫砂漿等,加上木屋架的天然屬性,住宅的整體保溫隔熱性能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3.5.3地面 在新民居方案中抬高首層室內地面,以保持室內干燥。同時,由于當地屬濕熱濕冷氣候,為了改善舒適度,增強地面的保溫性能,可在地層增加聚苯板保溫層。 3.5.4進深 在濕熱濕冷地區,除了保溫隔熱外,還應考慮室內的采光與通風。因此,新民居在傳統民居的基礎上,降低房間的開間和進深(3.3m×3.6m),增加開窗,不僅取得了比傳統民居更好的采光環境,也有利于室內穿堂風的形成。 4結語 在陜南山地鄉村進行的生態民居設計實踐,通過適宜性生態技術協調了建筑與環境、經濟之間的矛盾。在當地傳統民居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結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創造出了適合當地的生態民居,為陜南山地鄉村在今后進行民居建設時提供一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