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村落文化生態建構,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村落是我國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時最基本的農民生存的空間,是特定社區居民進行生產、生活的全部環境的總括。村落文化則是指生活在村落中居民群體的自身構成(素質等)、居民的特定社會行為(外在的動作行為、感情、思想等)及其所創造的全部成果(物質和內在的觀念的和非物質的),這些因素世代積淀下來,深刻地影響著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在鄉村現代性的背景下,我國的村落文化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遷。眾所周知,村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村落文化變遷中的村落文化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麗江束河古鎮介紹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后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束河位于麗江古城西北四公里處,玉龍雪山腳下,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現有近1000戶人家,5000人口,核心區約5平方公里,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有傳統民居近千幢,土著居民以納西族為主,是納西族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束河古鎮也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自明代以來,束河古鎮逐步成為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和納西文化交流中心。古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擁有明代壁畫、明代建筑大覺宮、清代建筑三圣宮等珍貴文物和建筑。1997年古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最佳人居環境名鎮、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位于云南省麗江古城西北四公里處,這一帶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木氏上司的發祥地。據《木氏宦譜》記載,木氏祖先:“秋陽,于公元674年至676年為三甸(即今麗江)總管。”至唐德宗貞元年(公元785年),木氏祖刺具普蒙任麗水(即麗江)節度使。唐朝末年木氏先祖葉古年定居麗江壩的白沙,一直到明洪武封木世為世襲土知府,木氏在麗江壩統治了六七百年。束河古鎮以青山為屏,大河為帶,坐西面東,背風向陽。古街東西中軸線從聚寶山腳九鼎河石板橋起,穿過青龍橋,經過四方街中心,通向大研古城。整個古鎮依托山水,靠山筑屋,房屋錯落有致,村前巷頭渠水湯湯,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既有田野風光的自然美,又有江南小鎮的水鄉風韻。夜市螢火、煙柳平橋、魚水親人、斷碑敲音、石蓮夜讀、龍門望月、大覺宮、千年銀杏是廣為流傳的束河八景。 二、束河古鎮的文化變遷分析 (一)農耕文化 元代以來,麗江納西族地區已由畜牧經濟轉向農耕經濟。1383年,在改朝換代中穩定了麗江地區合法統治地位的木得在大研大興土木,建造麗江府公署,從此,麗江的政治軍事中心及商業文化中心,由白沙遷移到大研,從而形成了白沙—束河—大研三位一體的麗江古城的整體格局。隨著大研鎮逐漸崛起,束河古鎮從商業文化退回農耕文化,成為歷史的活標本。木氏土司為發展農業生產,從中原聘請工匠、技師等到麗江傳播先進技術經驗,如制銅業、皮革業、造紙業等。束河古鎮曾以發達的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于世。過去束河村從事皮革業的有300多戶,日產皮鞋500雙,各種皮貨遠銷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等國,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1942年,束河皮匠村與國際工合組織合作,通過貸款、集股合資開辦過“皮革合作社”。束河古鎮的優點在于當初把納西族的農耕文明保存得很好,青稞梁、寬大的河道、清冽冰寒的玉龍雪水組成了一幅悠閑自在的圖。 (二)納西文化 麗江納西族自唐代以來,就一直與漢、白、藏、彝、普米、傈僳等民族有著密切的交往。納西族在形成和發展中實現了漢文化與納西文化的有機融合。納西族東巴文化被世人譽為世界文化圈的一株奇葩。他們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數民族象形文,是東巴文化的精髓,也是當今世界唯一流傳下來和活著的古文字。東巴文屬象型文字類型,有較濃厚的圖畫文字特征,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于主要用作書寫東巴教經典,故稱東巴文。東巴文雖然在民間并不普及,但確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最古老的象型文字。納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東巴教”,大約產生公元11世紀以前,為納西族所特有,屬原始宗教。東巴文化就源于東巴教?!稏|巴經》就是用象形文字寫成的,堪稱豐富的納西族百科全書,全書約二萬多卷,它記錄了納西的生活面貌和其他民族的關系;古老的神話故事、敘事詩、民謠、諺語等等,為研究納西族社會歷史、語文文字、宗教、生活習俗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納西族具有優秀的音樂傳統,納西古樂是云南最古老的音樂。 (三)茶馬文化 歷史上連接西南“絲綢之路”滇藏貿易、開通于唐代的茶馬古道,是千余年民族往來文明史的沉淀,它貫穿歷史上的昨天,開啟將來。不僅是一條商品交換“茶馬互市”的貿易古道,也是各民族間進行文化交流的走廊,對納西族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麗江處于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歷史地理位置,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運營發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麗江古城是滇川藏交通要沖,其發展歷史與茶馬經濟息息相關??梢哉f古城與茶馬古道是互為條件、相得益彰的,麗江古城是興于商,盛于商,茶馬古道創造了古城的輝煌,謂之為“馬蹄踏出的輝煌”。茶馬文化是束河古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水文化 《元一統志》通安州條載“:山半(玉龍山)數泉涌出,下注成溪,灌溉民田萬頃。”明代麗江水利條件改善,水資源相當豐富,加上納西族人民的改造利用,形成了良好的水利灌溉網絡,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水是束河古鎮的靈魂。古鎮前環繞著九鼎河、青龍河、疏河三條河之靈氣。束河古鎮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今天的束河古鎮新建了一個生態公園,新建“飛花觸水”“、信馬由韁”“、放水沖街”等10多個景點。擴建環套水潭三個,擴大水面積三倍。使“雪山倒映”“、魚水親人”等景觀更美麗,又使龍潭水源面積擴大,儲量倍增,流入古鎮的活水更豐沛、更清亮。為了排除每年夏季洪水沖擊九鼎龍潭水源的水患,在九鼎龍潭和疏河源頭上修筑了防洪堤,修泄洪渠600多米,使洪水繞過水源區,免去了千年來困擾束河人民的水患。#p#分頁標題#e# 三、束河古鎮文化生態建設的機制探討 束河古鎮文化生態建設的理念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保護求發展,發展促保護”的思路。以“遺產經濟”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被譽為“束河經驗”。 束河古鎮的文化生態建設分為三個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為古鎮核心區,二級保護區為核心區外圍保護區,三級保護區為新城區與古鎮的結合帶。“束河保護與開發的設計方案”本著“保護第一、適度開發”的原則,將束河古鎮建設項目分為古鎮歷史文化保護、文化開發和新區配套建設三部分。 文物古跡是束河歷史文化的象征。束河古鎮對大覺宮和三圣宮及12院古民居作了重點保護,還對普查認定了的一二類建筑511幢,制定了保護措施。通過與企業合作,企業投資對古鎮內的明代建筑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并將束河完小這一老校舍建成中國第一個“茶馬博物館”,搜集收購茶馬文物1000多件。通過展示古鎮的歷史文化,既保護了歷史文化古鎮,又增添了束河文化新設施。2009年束河古鎮又在茶馬博物館內建設了“束河皮匠600年展覽館”,展出納西皮革文物。束河八景中的龍泉寺、石蓮寺都是土木結構。束河保護工程啟動后,在舊地址,按舊模樣重建了石蓮寺。又對龍泉寺進行了修繕如保護?;謴土?ldquo;龍門望月”和“石蓮夜讀”,增加了新的旅游景點。在束河古鎮的文化生態建設中,未砍一棵樹,未拆一幢房。今天的束河,樹綠草青,花紅果香,清潔衛生,滿目生機。山水、園林、建筑仍然古貌依舊,古韻猶存,使世界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 束河古鎮的文化生態建設,主要體現了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其次是走市場化運作新路子。最后是通過建設旅游小鎮,讓當地的群眾通過參與旅游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土著居民不離土、不離鄉,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目的。束河文化生態建設的經驗主要有三點:一是科學發展,保護與發展和諧依存;二是首先保護好生活在遺產中的原住居民的長遠利益;三是長遠規劃,精心設計,為人類的長遠發展留下更多的文化遺產,而不是文化垃圾。 通過對古鎮的文化生態建設,再現了束河古鎮的人文歷史風貌,恢復茶馬文化,整合旅游資源,保護好古跡、民居,合理利用水資源,升華產業結構。在保護好古鎮原貌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保護與開發建立起一種具有納西族特色的城鎮化模式,在保護農業生態、農耕文化,田園風光的基礎上完成農業向第三產業轉型,改善提升納西農民的生活質量。 束河古鎮的文化生態建設,歸根結底是民族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多元文化融合產生的文化結晶。束河古鎮的文化生態建設,促進了束河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束河從一個不為人知的農村集鎮,發展為人居環境最佳魅力名鎮,國家AAAA級景區。另外,當地的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束河古鎮的文化生態建設使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發展旅游業,加快了束河古鎮的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