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內生態脆弱性研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對環境的不斷開發利用,以及人口的急劇增加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不斷下降,人類生存的環境呈現出越來越脆弱的趨勢。脆弱生態環境研究因而成為資源環境學科研究的熱點,因而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評估、驅動機制研究及生態恢復重建工作成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課題。本文在分析國際國內生態脆弱性研究的基礎上,從重要文獻主導原則、數量、區域、內容和研究方法上對我國生態脆弱性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對加強環境脆弱性的評價研究,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國際生態脆弱性研究動態 隨著全球變化影響的深入,特別是對人類活動及人地關系影響的深入,“生態脆弱性”、“脆弱生態區”、“脆弱性評估”等問題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3]。脆弱生態環境是由群落交錯帶演變而來。1905年,Elements將Ecotone這一術語引入生態學研究[4]。1987年1月,M.M.Holland對Ecotone提出生態環境過渡帶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相鄰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且具有一組為空間和時間尺度以及相鄰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力所確定的特征,即抗干擾能力弱、界面變化速度快、可被代替的概率大、恢復原狀的機會小等。在地學領域,Timmerman于1981年首先提出脆弱性的概念。脆弱性可分為人文系統的脆弱性和自然系統的脆弱性[5]1-125。脆弱性最早是由脆弱帶而引出的,但羅承平指出生態過渡帶并非都是脆弱生態環境,它僅是敏感性環境的一個類型,只有具有退化趨勢的敏感環境才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就是說,脆弱性是敏感性和環境退化趨勢的統一[6]。敏感性反映擾動,環境退化趨勢反映脆弱生態環境受到外界擾動后變化的方向和可能性大小。脆弱性的研究內容是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系統或者其子系統在面對壓力或沖擊時的潛在損失和敏感狀態[7]。 國外對脆弱生態環境的研究,最早作為生態學研究的一個內容,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之后,隨著對全球脆弱生態區范圍的明顯擴大和程度的明顯加重,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問題開始引起了普遍關注。隨著對全球環境變化影響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對人類活動以及人地關系研究的深入,有關生態脆弱性及其脆弱性評估等研究日趨成為全球性研究熱點[8]。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生物學計劃(IBP)、70年代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以及80年代開始的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都把生態脆弱性作為重要的研究領域[9]。1992年,美國生態學會指出:脆弱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管理、已受損害的生態環境的恢復重建等應是生態學研究優先考慮的重點領域[10]。除了有關脆弱性概念等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深化之外,目前國外脆弱性評估開始由單一的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生態環境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的脆弱性和適應性評估及區域內簡單關系的研究逐漸趨向于跨區域的脆弱性評估和多變量多數據的系統研究。同時,隨著研究的進展,脆弱性評估的方法不斷改進,脆弱性評估的模型化和GIS等技術在脆弱性評估中的運用日趨廣泛。至今,國外的生態脆弱性研究已較為成熟,不僅借助遙感、GIS、GPS技術進行生態脆弱性評估研究,而且出現了與景觀學相結合或針對特殊條件的生態脆弱性評價體系,其相關研究朝著更具針對性的方向發展。美國環保署正在實施的基于GIS的各種數據庫和管理決策系統,其宗旨是通過對中大西洋地區生態脆弱性綜合評估,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作為國際區域脆弱性評估項目,它反映了國際脆弱性評估研究的趨勢。 二我國生態脆弱性研究現狀 (一)文獻來源與研究方法 我國對脆弱生態環境的研究起步較晚,中科院在“八五”期間開展的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恢復技術研究拉開了大規模研究脆弱生態環境及其整治的序幕,取得了一系列有關理論與方法上的初步研究成果。隨著研究的進展,有關脆弱性的研究開始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脆弱生態環境概念、特征及區域評價體系及脆弱性評價方法和內容為研究對象,展開了一系列生態脆弱性評估及其人地關系實證研究。本文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電子版為基礎,通過www.cnki.net檢索,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以生態脆弱性為題名進行初次檢索,在此結果中再以GIS為題名進行二次檢索,從重要文獻主導原則分析、數量、區域、內容、方法五個方面對我國生態脆弱性進行研究,檢索期間限定為1980~2010年。 以生態脆弱性為題最早的一篇核心期刊論文是1994年蘇維詞發表的《貴州巖溶區生態環境脆弱性類型的初步劃分》,2003年以后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開始增加,當年發表7篇,2007年發表18篇,2010年達到25篇。核心期刊總共有114篇,期刊總論文有259篇,核心期刊論文占總論文數的44%。 (二)從數量上分析研究 以生態脆弱性為題名,檢索國內的期刊,有關生態脆弱性的論文有309篇,初期研究評價單元常局限于縣市單元或其他行政單元。最早發表的有關生態脆弱性的論文是1993年蘇維詞寫的《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現狀區劃初探》,該文以縣市為單元對貴州省烏江流域生態脆弱性進行了評價。之后,羅承平對北方農牧交錯帶進行的生態環境脆弱性成因分析,民對太湖生態脆弱性的研究都集中在指標體系概念方面。1996年出現了第二篇生態脆弱性實證研究的論文,對黃土高原生態脆弱度進行了評價,1998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對塔里木河流域進行了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1999年吉林西部也開展了生態脆弱性的實證研究。以GIS和生態脆弱性為題名,檢索到基于GIS的生態脆弱性的論文有26篇,張佳華發表的《景觀信息流及GIS對脆弱生態異質性制圖的分析》是第一篇利用GIS技術進行分析的論文,主要是利用GIS進行制圖。2004年,胡寶清發表的《基于GIS技術的廣西喀斯特生態環境脆弱性綜合評價》是首篇利用GIS強大的輸入、空間分析及制圖功能進行生態脆弱性評價的論文,以縣市為單元進行評價。2005年陳煥珍的《GIS支持下的山東大汶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及對策》和覃小群的《基于GIS的廣西巖溶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是國內首次以影像為基礎利用GIS技術進行評價的論文,突破了以往以行政單元進行評價的界限。之后,福州市、南極無冰區、江西省、青海湖環湖區也利用GIS技術進行了生態脆弱性評價。生態脆弱性方面的博士論文有7篇,2004年1篇、2007年2篇、2010年4篇,集中在岷江上游、北方農牧交錯帶、新疆艾比湖湖泊濕地等。#p#分頁標題#e# 由圖1得知,我國從1993年開始生態脆弱性的研究,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總體上呈逐漸上升趨勢。期刊論文總共有259篇,碩博論文總共有38篇。2000年以前期刊論文比較少,2005年急劇上升,2009年為45篇。2003年以前沒有碩博論文,從2004年開始有碩博論文,總體呈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頂峰,為8篇。 (三)從區域上分析研究 貴州是我國進行脆弱性評價最早的地域,之后,福建、塔里木、閩江、太湖、吉林西部、黃土高原、江漢平原、廣州市、江西省、大別山、衡陽市、汶川、黃河流域也開展了脆弱性的實證研究,研究較多的實證區域主要是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和農牧交錯地帶以及南方的西南巖溶地區等典型脆弱地區。近年來,我國脆弱度評估研究發展較快,實證研究的區域范圍擴大,并且將區域脆弱性評估與區域生態安全調控對策相結合,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明基于GIS的各種數據庫和管理決策系統能直接為區域生態恢復建設提供政府決策服務。由圖2得知,南方丘陵生態脆弱區最多,為84篇;西南石灰巖山地生態脆弱區次之,為65篇;再次是華北平原生態脆弱區,為53篇;北方半干旱-干旱生態脆弱區和西北半干旱生態脆弱區第四,分別為39篇、40篇;青藏高原生態脆弱區最少,只有11篇。由圖3得知,北方總共143篇,南方總共151篇,1998年以前南方和北方數量相當,1999年后南方研究數量超過北方,2005年后南北方研究數量急劇增加。 (四)從內容上分析研究 在研究初期,有關生態脆弱性的研究,概念模型和定性分析仍占很大比例。隨著“3S”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不斷開發,我國有關脆弱性評估的研究從定性和定量研究向基于GIS技術和模型化方法的脆弱度評估方法發展。概念方面的研究有《塔里木內陸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黑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性研究》、《山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荒漠化》、《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退化生態系統》、《太湖生態脆弱性特征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太湖生態脆弱性特征與消除對策的初步探討》、《塔里木內陸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貴州喀斯特山區農業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及可持續發展對策》、《西南巖溶山地生態脆弱性研究》、《祁連山生態系統脆弱性與恢復重建措施初探》、《貴州省喀斯特山區生態環境脆弱性研究》、《福建山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及其生態重建探討》、《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實證方面的研究有《干旱區內陸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塔里木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基于RS/GIS的生態脆弱區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基于GIS技術的廣西喀斯特生態環境脆弱性綜合評價》。從內容上分析,實證研究多于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有109篇,實證研究有184篇。2003年以前,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2004年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等,2005年后,實證研究多于理論研究。如圖4所示。 (五)從方法上分析研究 目前國內外生態環境評價單元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基于面狀的矢量評價單元,包括行政單元、流域和景觀單元等;二是基于點狀的柵格評價單元。評價單元的選擇主要根據所需要達到的目標來確定。由圖5得知,以縣為研究單元的有135篇,以柵格為研究單元的有49篇。2000年沒有以柵格作為研究單元的,從2005年起數量漸漸增多。2010年以縣為單元和以柵格為單元的幾乎相等,分別是19篇和18篇。 遙感可以為矢量面狀評價方法提供豐富的數據源,GIS起到數據的管理和制圖的作用。以下是以矢量面狀單元進行研究的文獻:《主成分分析及MAPINFO在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中的應用》、《重慶市巖溶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研究》、《洞庭湖濕地生態脆弱性評價及其恢復與重建研究》、《長江黃河源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初探》、《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遙感、GIS技術可以為生態環境脆弱性提供豐富的數據源、建?;A和技術支持,實現數據的分析和表達。對比分析國內的文獻,生態脆弱性的評估差異主要在于指標體系、單元選取和評價方法。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是對生態環境各因子系統內部的不穩定性以及人類活動和外界環境脅迫對生態環境的可能影響及其敏感程度的評價。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多元的復雜體系,影響生態脆弱性評價的諸多因素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評價因子與脆弱性等級間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因此至今仍然沒有統一的生態脆弱性評價模型。 基于柵格的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脆弱性評價》、《汶川地震災區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3S技術支持下的扎龍濕地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多源數據支持下的生態環境脆弱性定量遙感研究》、《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脆弱性及其土地利用效應》、《遙感與GIS技術在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性監測與評價中的應用研究》、《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現狀區劃初探》、《基于GIS的廣西巖溶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GIS支持下的山東大汶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及對策》。 三結論與討論 遙感與GIS技術能滿足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的眾多需求,可在模型建立、技術支持、數據源提供和展示平臺構建等方面為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提供技術支撐。在遙感和GIS技術日益廣泛應用到生態學領域的情況下,如何發揮遙感、GIS的技術優勢,將其方法融入到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中,開發區域尺度上兼備評價、預測與預警功能的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模型,將是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對1980~2010年的學術論文進行檢索與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從景觀的角度探討生態脆弱性的論文比較少,還沒有實現脆弱性的三維可視化表達。 2.從重要文獻主導原則上分析,核心期刊論文總共有114篇,期刊總論文有259篇,核心期刊論文占44%。 3.從數量上分析,我國從1993年開始生態脆弱性的研究,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總體上呈逐漸上升趨勢,2000年之后,我國生態脆弱性研究成為研究熱點,2003年以前沒有碩博論文,從2004年開始有碩博論文,總體呈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頂峰。#p#分頁標題#e# 4.從區域上分析,早期西南石灰巖山地生態脆弱區和華北平原生態脆弱區,北方半干旱-干旱生態脆弱區和西北半干旱生態脆弱區研究較多,后期南方丘陵生態脆弱區研究發展較快;1998年以前南方和北方研究數量相當,1999年后南方研究數量多于北方,2005年后南北方研究數量急劇增加。 5.從內容上分析,實證研究多于理論研究,理論研究論文數量有109篇,實證研究有184篇。2003年以前,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2004年理論研究數量和實證研究相等,2005后實證研究多于理論研究。 6.從方法上分析,在基于GIS技術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早期多以縣為數據單元,2000年之后開始出現柵格法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運用,2005年起數量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