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鄉生態環境調研,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目前,國內外對“城鄉結合部”尚無統一的定義,綜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筆者認為:“城鄉結合部”是城市與鄉村兩個社會基本組織形式在空間分布上的過渡地域;或是城市擴張過程中已經開始“城市化”,但還未完全融入城市體系的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對整個城市的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正是由于這種過渡地帶的特殊性,管理上往往會出現盲區,城鄉結合部頻發各種社會問題,成為城市管理中最為棘手的地區之一。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長沙市常住人口為7044118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138719人相比,10年共增加905399人,增長14.75%。由于工業的發展,人口逐漸向城市邊緣地區擴張,導致城鄉結合部的環境狀況不斷惡化,對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和環境法規,已成為政府部門的重要議題之一。筆者以長沙市芙蓉區東岸鄉城鄉結合部為調查對象,對其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實地調查,以探索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為政府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長沙市芙蓉區東岸鄉位于長沙市東郊,距市政府4km,面積22.85km2,人口21萬,轄東湖、合平、新安、望龍、張公嶺、西龍、東屯、東岸、杉木9個村委會和漁場、果場,共113個村民小組。全鄉交通便利,319國道和107國道縱橫過境,瀏陽河蜿蜒穿過全境,為工農業生產及發展提供了最為便利的自然條件。鄉鎮企業有鋁材、汽車配件、化工、燈具、紙箱、印刷、建筑材料等行業。農業主產蔬菜、水稻,兼產豬、魚、果等副食品,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改革開放以來,該鄉經濟以年均20%左右的增幅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導致當地的土地承載率增加,環境負荷增重,生態環境質量大幅下降,如地表水遭污染、空氣質量下降、交通擁堵、噪聲污染等,嚴重影響了居民的身心健康。特別是作為湘江一級支流的瀏陽河河水的污染,直接影響湘江流域的環境質量,其輻射效果大大加強。 1.2調查方法和內容 于2011年7月選擇東岸鄉東湖村、東岸村、東屯村、合平村、杉木村5個村莊為典型調查區域,采用訪談、調查問卷、實地勘察、典型取樣和室內分析等方法進行調查。調查基本情況包括各村莊的土地利用、生活垃圾處理、水環境、交通狀況和噪聲污染等情況,共計填寫調查問卷2700份。 2東岸鄉生態環境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2.1土地利用現狀 2.1.1耕地面積銳減 近年來,由于市政建設的迅速發展,一方面大批市區人口或外來人口遷移到城鄉結合部,據統計城鄉結合部的人口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長;另一方面非農建設勢頭強勁,大量占用了耕地,使得耕地面積銳減。調查發現:5個村的居民住宅用地、建設用地和工礦用地就占到了土地總面積的90%,耕地所占面積極少。其中東湖村的總面積為127hm2,耕地和綠地面積才12.67hm2,在其他幾個村中,情況更加不可思議,調查數據及結果表面基本無耕地面積。 2.1.2違章建筑現象嚴重 2011年8月,星辰在線報道芙蓉區政府城管執法大隊對東岸鄉西龍村耕地上的違法建筑進行了拆除,這片1.67hm2的耕地上僅1年半的時間就逐步被違章建筑所占用。全鄉大約有10000m2的耕地被違章用來建筑倉庫和食品加工廠,盡管有政府的干涉,但農民私自亂搭亂建的現象仍屢禁不止。 2.1.3土地資源閑置浪費 城鄉結合部鄉鎮企業多,盲目占地布點現象嚴重,多占多用、占而不用等造成嚴重的土地浪費。如人民東路附近的杉木村、望龍村的41.524hm2耕地,在2007年4月被華夏項目建設征收了4年半,至今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2.1.4土壤污染嚴重 城鄉結合部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由于缺乏整體規劃與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落后于整體開發區,配套設施不齊全。有些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力量薄弱,設備簡陋,缺乏防污減排的意識和手段,更不愿投資建設污染物處理設施,致使污染物隨意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嚴重,同時外來人口的增加,也是土壤污染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2.2固體廢棄物處理 2.2.1生活垃圾當地居民主要采取“戶集中-村回收-區轉運-市垃圾場填埋”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每戶發放分類垃圾桶,每組設有垃圾箱,各村建立垃圾轉運站,街道也安放相應的分類收集垃圾桶,垃圾則由環保專職人員日清日運,實現分類收集、定點存放、定時清運、綜合處理,使固體廢物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雖然這種處理方式非常合理,但處理率各村莊之間有一定差異(見表1)。東屯村作為城中村,由于人口密集度高,生活垃圾污染最為嚴重,垃圾日產量高達40噸,每天清理1次根本滿足不了需求;杉木村的生活垃圾污染也較嚴重,垃圾日產量達18噸,且處理率低;東岸村以農貿市場內生活垃圾污染最嚴重,垃圾種類主要有菜葉、塑料袋、水果皮等;東湖村和合平村的垃圾處理效果相對較好,基本上每家每戶門口都有一個垃圾桶,環保專職員于每日8點、16點進行兩次清運,基本上實現了生活垃圾的全部回收。此外,城鄉結合部還散落許多棚戶居民區,其居民大多靠拾荒而生,拾回的垃圾隨意堆放,嚴重影響市容市貌。 2.2.2建筑垃圾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建設,建筑垃圾大量產生且未能得到有效處理。在村道旁和市場邊,各種廢棄的建筑垃圾隨處可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鄉結合部的生態環境質量。 2.3水環境狀況 2.3.1污水排放量大 ,處理率低由于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增加,居民區人口數量急劇增長,調查顯示:5個村的外來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39.2%~87.8%范圍波動。人口的增加導致生活用水數量的增加,排放量也隨之增加(見表2)。調查發現,東岸鄉的人口共45663人,日總排放量20548.4m3,人均日排放量0.45m3。調查還發現,安置小區內的居民生活污水人均日排放量為0.242m3,而未安置小區的居民日排放量達到0.502m3。除生活污水外,還有第三產業、養殖業的污水排放等。#p#分頁標題#e# 2.3.2地表水污染嚴重,飲用水水質較差 表3為東岸鄉5個村地表水和飲用水水質情況調查結果。從表3中可知,4個飲用水水樣中,化學耗氮量(COD)、硝態氮、氨氮和總氮含量最高值分別為144.00mg/L、22.30mg/L、2.93mg/L,超過水質二級標準的23倍、0.115倍、1.93倍。這表明東岸鄉的飲用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東屯村最為嚴重。東屯村是典型的城中村,第三產業發達,外來人口多,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進行合理處置而污染地下水。在調查水塘及水溝的水環境時,杉木村污染最嚴重,其COD含量高達1272mg/L,總氮含量達到163.1mg/L,超過灌溉水質標準的5.36倍和12.59倍,其原因是該村畜禽業較發達,約有100個豬場,集中在杉木村6隊(杉木港旁),每天大約產生500噸畜禽糞便水,未經任何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港中,最后匯入瀏陽河,成為瀏陽河的污染源之一。 2.4交通狀況和噪聲污染 調查發現,東岸鄉的交通噪聲已成為噪聲污染問題之一。圖1為5個村莊的主要交通路段隨機15分鐘內的噪聲級別及車流量。從圖1中可知,各觀測點噪音大概都在70分貝左右,根據噪聲標準,5個村的噪聲已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人們的生活作息。分析該區域交通混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路面設施情況差。東屯村主干線道路設施較好,但村中大部分道路仍為泥土路,且沒有排水設施,致使村中部分廢水直接排放到裸露的地面上,大大加深了道路的泥濘度。東湖村因緊鄰榔梨鎮,15分鐘內經過的車輛高達224輛,交通流量大,水泥路面承載能力不夠,路面設施情況極差。(2)交通管理力度不夠。杉木村地處十字路口,由于村里廠房倉庫眾多,村外又無支線道路,外來運貨車從村中橫穿而過,來往車輛繁多且道路十分狹窄,最主要的原因是無交通信號燈或無交通管制人員,所以經常出現擁堵的情況,給附近居民帶來了安全隱患。(3)居民對交通法規認識不夠。杉木村的主要交通十字路口和東岸村立交橋下常年有商販擺攤,這種小型市場大大加深了狹窄道路的擁擠度。 3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3.1居民構成復雜,管理困難 城鄉結合部人口構成十分復雜,既有村民也有市民,還有大量的外來人口。人口構成的多元化和不穩定性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且居住在此地的流動人口具有不確定性,他們把城鄉結合部當作農村到城市的跳板,在心理上未將暫居地當作自己的家園,在行動上沒有體現自身的環保意識。 3.2過分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 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方面,由于城鄉結合部土地附加值不斷提升,村民們為了謀取更高的利益,肆意擴建廠房用于出租;另一方面,城市的擴張占用大量耕地,村民成為“三無”農民,他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從而導致土地的無序使用。城鄉結合部很多小工廠分散在居民區內,很難監管其生產過程,固體垃圾隨意堆放,生活污水及糞便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給城鄉結合部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由于城市規劃還未涉及到這些區域,所以很難進行綜合治理。 3.3污染治理資金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污染防治資金大部分投入到工業和大城市中,農村通過財政渠道很難得到污染環境治理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專項治理經費,城鄉結合部的生態環境問題難以解決。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保隊伍自身建設難以跟上實際情況所需,更重要的是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此類環境污染問題。 4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 第一,做好總體規劃,盡快將城鄉結合部的建設納入到城市規劃管理和城市建設范圍,加強道路和下水管道建設,消除地表污水的污染;建立污水處理廠和各類排污設施,減輕地表水和河流的污染;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縮短垃圾在生活區周邊的停留時間;加強對市場和村莊中各類工廠的監管,防止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拆除各類違章建筑,對影響市容市貌的各類行為加以嚴懲。 第二,大力加強環保宣傳,增強城鄉結合部居民的環保意識。在普及環保意識中努力做到以下兩個方面:(1)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各部門必須把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工作納入自己的職責范圍;(2)廣泛深入地對公眾進行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使廣大民眾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自覺遵守和履行環境法規,成為環保公民。 第三,加大城鄉結合部環保投入,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擴大綠地面積,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將環境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統籌起來,建設和諧的城市社區。同時,加強環保機構設置,采取更直接、更有效的手段解決各類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