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聞學的廣度概念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金蔚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學院
筆者對2002年關于劉曉慶被捕事件的報道作過調查研究,在這一事件的報道中,媒體使用的新聞體裁包括消息、通訊、特寫、側記、花絮、評論、訪談、圖片、背景鏈接等,可以說無所不包,是一次全息式、全景式的新聞報道。但在對此事件的關注中,媒體與受眾的態度是耐人尋味的,即獵奇壓倒了一切。用一句新聞工作者的話說:人們更多的是為了娛樂的目的或是爭相傳播而作報道,遠不是為了了解新聞背后更深層次的嚴肅的含義。
在我國的新聞學研究領域中,將新聞廣度的研究納入了深度的研究范圍,且認為深度是目的,寬度則是手段。阿斯普曾提出“資訊性”一詞,他以此來評價新聞節目是否具有道德。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將新聞信息的評估細化為密度、寬度和深度三個具體方向。密度、寬度更多表現在新聞信息的量的方面,深度則是新聞品格的體現。我國的一些新聞學者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可以從密度、廣度、深度和純度四個方面來對新聞節目信息進行評價。新聞信息產品自然也具備這四方面的特點:延續性、寬度、深度和時效性。其中,寬度是信息產品橫向比較的標準,而延續性、深度和時效性則是縱向比較的依據。現在,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個大環境下,廣度和深度自然成為了媒體競相爭奪的手段和砝碼。
二、新聞的“寬加工”生產方式
目前,新聞工作者都普遍認為,受眾所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眼界越來越寬,明顯感覺眾口難調,受眾群體不再滿足于對事件本身的了解,而是更多地追尋事情發生的究竟,他們更加關注世界政治、世界經濟,他們更加尋求新聞的廣度和深度。而有些研究者認為,只要是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都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一句話新聞、標題新聞等雖然它們短小,但卻擁有其相應的廣度,因為它們也傳達了一定的信息量。這也是筆者所要表達的重點,廣度是所有新聞都具有的,可是能否獲得最全面的表達,這要依靠記者和編輯的發掘。紙質新聞媒體上“寬加工”的新聞生產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組合的方式。也就是在編輯新聞的時候,整合同一類的新聞或者是某個新聞的不同方面進而進行較為全面的報道。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多采用此類處理方式。
2.比較方式。媒體想要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往往會采取比較的方式,比如戰爭與和平、正義與邪惡等等,這些都通過比較的方式來拓寬思路并使受眾受到啟示。
3.鏈接式。此類處理方式通常都是指后期的新聞制作與編輯,以此來尋找相關工作。比如,在2002年7月發生的香港明星陳寶蓮的自殺事件,事情發生后,各個媒體都開始爭相報道陳寶蓮的生平及后事,這些報道將陳寶蓮的平生軼事一一敘述,并聯系到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女明星的自殺事件,通過對比使得一個普通的女明星自殺事件被賦予了更廣闊的背景,這種聯想式與鏈接式的處理方式可見出廣度與深意。
4.滾動方式。通常都是使用這種方式來報道重大新聞事件。一般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持續時間都比較長,而且所涉及領域較為廣泛,涉及的人物都較為轟動,也因此會受到人們較為廣泛的關注以及熱烈的討論,也就使得新聞媒體必須使用專門的版面來進行滾動式的及時更新報道。
5.策劃報道式。媒體不只滿足于等待新聞,作為新聞媒體,必須要借助自己的優勢就每一個人們關注的話題展開活動,以此來策劃新聞報道,才最能獲得受眾的認同。在進行策劃報道的時候,記者不僅僅報道新聞,更是新聞的主角,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行為也成為新聞的一部分。
6.雜交方式。現在的新聞媒體更新越來越快,原來的新聞文體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比如信息通訊花、特寫文學化等等,而我們原來看著較為規矩的文體,如會議新聞、軍事新聞也漸漸變得“軟化”了,最近還出現了“說新聞”、“笑話新聞”等較為輕松的新聞播報方式,這些都是將新聞和當下流行的文化相結合而成的新新聞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