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時代新聞學知識評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王龍珺 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2010 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該辭書匯集了傳播學理論、新聞學理論、中國新聞傳播業史、外國新聞傳播業史、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廣播電視、廣告學、媒介經營管理、公共關系、新媒體等方面的知識、理論。涉及面之廣、程度之深,是其他新聞傳播學專業辭書不能企及的。可以說,該辭書深刻反映了新聞傳播學發展至今的全面成果,是新世紀新聞傳播知識的集大成之作。與上世紀其他新聞傳播學專業辭書相比,該辭書還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學術交融,道器并重。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應用性的人文社會學科,這就決定了新聞傳播學研究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不能單單“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而要面對新聞傳播實踐活動,從中汲取學科發展的養料。這是新聞傳播學學科屬性的內在要求。該辭書的編撰就很好地實現了這一點。該辭書既強調學理的介紹,又關注實務操作的發展,既注重歷史的探究,又不忘技巧的鉆研。
具體來說,該辭書把觸角深入到傳播學、新聞學諸多概念、理論的解析,同時也向廣大讀者展示采寫編評等新聞制作工藝手法。中外新聞事業史的內容是該辭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告、公關、廣電等實務性內容同樣是編撰者著力描繪的篇章。讀者在使用該辭書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得到新聞傳播學學理的熏陶,也能感受到新聞傳播學獨特的實踐性的魅力。從這個意義上,該辭典完美地實現了“學”與“術”的統一和“道”與“器”的融合。
與時偕行,關注前沿。21世紀是一個媒介的世紀。當今社會,各種媒介技術日新月異,媒介形態融合日趨復雜。固步自封、原地踏步的新聞傳播學是沒有出路的。把握媒介時代脈搏,跟蹤媒介發展動態是新聞傳播學的任務之一。新媒體的發展正是媒介形態在當今世界的最新體現。新媒體以強大的媒介技術為基礎,在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共享性、網絡化等多方面做文章,深刻影響了當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路徑。該辭書的編撰者以難能可貴的與時俱進精神將目光投注到了這個媒介發展的最前沿。
該辭書用相當大的篇幅編撰了數以百計的有關新媒體的詞條,所占比重超過了總詞條數量的百分之十。從手機到網絡,從博客到微博,從網絡文學到數字出版,內容詳盡,應有盡有。一幅波瀾壯闊的新媒體發展圖景立體全面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通過瀏覽這一部分內容,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媒體時代最前沿的氣息。
內容全面、新意充盈。新聞傳播學下轄兩個二級學科:新聞學和傳播學。以往的新聞傳播學專業辭書由于諸種時代原因,往往只重視新聞學理論、歷史、實務等內容的介紹,而忽視了傳播學這個重要一翼的內容介紹。該辭書成功地避免了這一歷史缺陷。在傳播學理論方面,編撰者在各種傳播學概念和理論的介紹上下功夫,基本上展現了傳播學基本概念、理論的全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發展,廣告和公共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同時廣告學和公共關系也是傳播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編撰者花了一定的篇幅介紹了廣告學和公共關系。根據實際情況擴充了的傳播學內容使得整本辭書超越了以往的歷史局限性,完整地勾畫了新聞傳播學學科知識的版圖,為后續的專業辭書編撰樹立了一個良好的范式。
釋疑備考、實用性強。該辭書形成了全面完整的新聞傳播學學科知識體系架構,在反映新聞傳播學成果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該書的編撰者們并沒有止步于辭書全面的代表性上,他們進而在辭書釋義的科學性、準確性上大展才華。該辭書釋義嚴謹科學、表述簡約得當,為新聞傳播學各種專業術語的解釋提供了權威的聲音。因此,該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夠起到為讀者釋疑備考的作用,不僅可以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者、新聞傳播學學子在科研、教學、學習過程中的良師益友,也可以成為新聞傳播事業的相關從業者的枕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