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微博新聞傳播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近年來,“微博”打著“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的口號逐漸融入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對新聞傳播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一、微博的概念、起源及現狀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移動設備、互聯網等客戶端登錄微博消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以內的文字更新信息,實現即時分享。2006年,美國網站Twitter推出了微博客服務,很快風靡全球,但因監管等問題未能進入中國。中國本土化微博產品作為Twitter的模仿者與替代品,在2007年開始出現,代表者為飯否、嘰歪、嘀咕、做啥、騰訊滔滔。2009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國內上網主流人群的視野。2010年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截至2013年11月,全國微博賬號總量突破13億。美國《時代周刊》評價“微博是地球的脈搏”,以凸顯其在信息傳播上的強大功能。眾多的媒體機構通過微博和傳播最新消息,微博用戶通過微博了解信息和新聞,微博既是溝通的渠道,又是傳播信息的平臺,對新聞的傳播產生影響。
二、微博對新聞傳播者的影響
1.微博使新聞的傳播群體呈現多元化
注冊微博沒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任何人只要通過手機或者郵箱便可申請,注冊賬號后便可通過網絡設備發送信息或者“新鮮事”。因為微博的開放性和公開性,使任何正在使用微博的人都有機會看到在這個平臺上的信息,并且無條件地進行評論或者轉載,因此普通大眾成為了新聞的傳播者。Twitter創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說:“即使是再龐大的新聞媒體,也不會像Twitter一樣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新聞記者。”也有人說,“微博時代,人人都是記者。”自從微博應用以來,不少突發事件都是由普通群眾第一時間傳遞出來的。例如,在2011年7月23日的溫州動車事故中,新浪網友“袁小芫”發出的第一條微博幾乎與事故同時,而這條微博比國內媒體在互聯網上的第一條報道早了兩個多小時。此后,第一條求救信息也是通過微博傳出。
2.微博新聞對傳播者沒有專業新聞素養要求
新聞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因為新聞傳播者具有消息靈通、頭腦清醒、目光遠大等職業敏感,同時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對傳播者有這樣的要求,但是在微博新聞的傳播中,傳播者可以是沒有新聞知識和素養的業外人士。例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發生61年不遇的暴雨災難,在廣渠門,一名自駕車司機被困水中,眾多網友及時通過手機微博信息,據統計,關于“廣渠門救援”的微博轉發了18萬條。雖然這名司機不幸遇難,但眾多網友的轉發和傳播在爭取救援時間方面發揮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在微博上,新聞的傳播是由看到這則新聞的個人進行,進而再由其他人進行傳播,可以許多人同時傳播,沒有專業素養的限制。
三、微博對新聞傳播內容的影響
1.微博為新聞傳播提供新聞源
微博具有強大的即時通訊功能,在沒有網絡和計算機的地方,使用手機流量便可即時消息。于是,很多第一現場、第一時間的事件內容便可通過微博先于傳統媒體。在新聞采集過程中,一般需要當事人提供線索、記者實地采訪,而以前作為線索的提供者在注冊微博之后,便可在微博上第一時間自己了解到的情況,也可以@相關媒體單位。記者也可以通過微博這一平臺與當事人進行溝通。這使得信息傳播由以往的單一線性模式,轉變為多角度裂變式傳播模式,由此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
2.微博提高了新聞內容的時效性
當今時代的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傳播速度對各個媒介來說都是一項考驗和挑戰,保證新聞的時效性不僅是新聞本身的要求,也是媒體工作的目標。在諸多的網絡媒體中,即時性是微博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法寶。微博實現了任何信息在任何人之間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傳播,可以總結為4A,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
3.微博新聞門檻低,假新聞多發
2013年3月中旬,有網友通過微博著名演員六小齡童去世的消息,隨后這條微博被迅速轉載,后被正在拍戲的六小齡童本人澄清后認定為假新聞;曾在2010年也有微博消息說作家金庸去世,甚至被《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轉載;2014年1月2日,在《新聞記者》雜志的《2013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中指出,2013年中國十大假新聞如深圳最美女孩給街邊乞丐老人喂飯、長春老人菜市場暈倒僅1人施救等,均在微博上廣泛轉載。
四、微博對新聞傳播媒介的影響
新聞需要經過選擇事實、傳播事實的過程,這其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新聞媒介有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也有口頭、信件、電報等,其中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由來已久,而互聯網的興起使許多讀者由報紙、電視轉向網絡。微博的出現既是對互聯網媒介的應用,又帶有一定的創新和改變,影響著當今的新聞媒介。
1.微博促進了新舊媒體的融合
網絡媒體被稱為第四媒體或者新媒體。網絡媒體出現以來,以傳播及時、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點改變了人們的新聞閱讀習慣,使得紙媒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許多紙媒也著手尋找新的發展途徑,新聞網站、報紙電子化等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微博的誕生也是其發展的一大契機。2014年2月19日,由人民網研究院的《2013中國報刊移動傳播指數報告》中選取的國內較具影響力的150家報紙中,開通新浪微博的有149家,開通騰訊微博的有137家。同時,各大媒體的官方微博都有相應的管理團隊,把微博視為向外界展示自己和傳遞信息的窗口,除了紙媒,網站、電視臺也積極入駐微博,實現新舊媒體雙渠道的綜合發展。
2.微博是新聞媒介與“粉絲”互動交流的平臺
傳統的紙媒、電視臺大多通過讀者來信這一方式進行交流,新興的網絡媒體允許讀者對相關話題進行評論,但這往往只是讀者發表意見,并沒有形成互動交流。而微博這一新媒介允許讀者發表意見,和其他讀者或者傳媒機構進行互動,傳媒機構能夠在第一時間直接了解到觀眾或者讀者的看法和意見。2013年9月5日,“@央視新聞”發起“最美賞月地”投票,號召網友以賞月之美推介自己的家鄉,并發起投票;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起“十一最佳旅游地”話題,以投票或者旅行提示的形式吸引網友的注意力。“最美賞月地”微博活動共持續了17天,收獲轉評贊共計162791次,“十一最佳旅游地”微博活動僅持續了9天,收獲轉評贊共計70751次,兩家官方微博均利用互動形式讓網友參與其中。
五、微博對新聞傳播受眾的影響
受眾是指傳播過程中傳播內容的接受者,包括報刊的讀者、廣播電視的聽眾和觀眾,也包括親身傳播和人際傳播的傳播者和參與者。微博的受眾是廣大活躍的網民,體現出一些新特點。
1.微博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的一體化
微博新聞的傳播主要靠微博的轉發量,這是一種核裂變式的傳播,也是一種接力傳播,每一個轉載者便是新聞的傳播者,而傳播者也是新聞最直接的受眾,所以構成了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的一體化。受眾本身并不是簡單的接受者,受眾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傳達給其他人,使其他人成為受眾,而自身成為傳播者。在微博使用中,受眾大多是通過轉載成為傳播者,從而使新的受眾清晰地了解整個新聞事件。此外,傳播者對于信息的評論便是反饋的過程,傳播、反饋都掌握在受眾手里,受眾有足夠的自主權。所有的傳播者都是從受眾中產生,傳播者與受眾呈現一體化的形勢。
2.微博新聞對受眾具有輿論引導的作用
真實客觀是新聞的基本原則,微博新聞本身并不一定缺乏客觀和真實,但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附帶傳播者的意見,這可能對新的受眾產生引導作用。許多網友在轉載微博的同時,習慣性地加上自我的評論,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對下一位讀者產生影響。此外,注冊微博的也有許多通過實名認證的名人,有明星、商業家、媒體人等等,在群眾中擁有較為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所以,這些所謂的“輿論領袖”的發言或者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往往會對普通網友產生影響,使他們產生思維偏向。
這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也是新舊媒體競爭融合的時代,微博的出現迎合了時代的需要。在新聞傳播領域,微博的貢獻非同小可,其中的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改進和提高,通過規則的制定和高效的管理,讓微博與新聞傳播相輔相成。
作者:馮琳琳 衛幫超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