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際維和跨文化傳播的途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軍隊參與執行國際維和行動,是對外軍事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政治外交的一個組成部分。我軍建立之初,就身兼“戰斗隊、生產隊、宣傳隊”的多種角色。因此,在異國他鄉執行維和任務,官兵不僅承擔了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義務,而且還承擔了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光榮使命。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軍隊履行國際維和任務進行跨國界、跨地域、跨語言、跨文化傳播的特征將會日益彰顯。如何有效實現國際維和行動中的跨文化傳播,更好地維護國家和軍隊的良好形象,成為了我軍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來研究和籌劃。 一、跨文化傳播在國際維和行動中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傳播是指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及組織、國家等社會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或文化交往活動,是一種伴隨著人類成長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1]。軍隊參與執行聯合國國際維持和平行動,是在陌生的人文環境中執行任務,除了完成聯合國賦予的軍事任務外,還要與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行接觸交流,跨文化傳播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軍隊執行國際維和任務,不僅承擔著和平使者的使命,更為重要的是擔當著文化使者的責任。能否有效實現跨文化傳播,既是圓滿完成國際維和任務的重要保證,更是提升國家和軍隊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1.實現跨文化傳播是提升軍事軟實力、維護國家形象的重要形式。一個國家的文化,豐富地表現為國民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念、文化科學素質和民族文化傳統、民族文化遺產以及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等等。這種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更滲透在國家意志、國家行為、外交政策之中,形成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在傳播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文化對國際政治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指出,一切國際政治都是文化性的,我們正處在全球范圍的文化政治時期[2]。軍隊履行國際維和任務,既是國家外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軍事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政治性、戰略性特征明顯,跨文化傳播特質凸顯。近年來,西方國家大肆傳播“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論”等論調,指責中國承擔國際義務不夠,以詆毀中國形象,遏制中國發展。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后果,是由于我國的跨文化傳播力量薄弱,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在承擔國際義務過程中的傳播力度不夠,造成國家形象被扭曲、被誤導。隨著我國近年來履行國際維和任務的增多,中國維和部隊和維和警察秉承著中華民族仁義中和的文化傳統和建立和諧世界的文化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風貌,也用卓越的表現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一個又一個榮譽,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09年2月17日發表報告說,中國正在國際維和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顯示出中國希望為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積極的貢獻[3]。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勒羅伊表示,中國的參與對于聯合國維和行動十分重要,聯合國感謝中國為國際維和事業所作的貢獻,期待繼續并擴大與中國在維和領域的合作[4]。 2.實現跨文化傳播是國際維和行動中政治工作的重要創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文化作為一種超越意識形態的文明傳承和歷史積淀,通過交流傳播,能夠有效地影響受眾的心理、情感和意志,消除隔閡和誤解[5]。隨著軍隊近年來參加維和行動的增加,執行任務中政治工作在新的領域得以拓展和創新。文化工作歷來是政治工作領域里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軍隊政治工作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維和部隊每到一個任務區,都把文化工作當做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維和部隊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廣泛進行文化交流,通過組織中外官兵聯歡、部隊拉歌對唱、圖片展覽、放映外宣短片等形式,向駐在國政府、駐在國民眾、其他國家維和人員生動展示一個國家軍隊的性質宗旨、歷史傳統、戰斗精神、素質能力等非物質力量,傳播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充分表現中國維和部隊是一支和平之師、正義之師、文明之師,全面體現我國政府的整體外交政策,擴大外國軍隊和民眾對我軍的認知度和深入了解,增進與駐在國政府、民眾及其他出兵國部隊之間的友誼,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維和任務的圓滿完成。赴剛果(金)執行維和任務的總參某工程兵旅官兵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長,開設了跨越國界的“軍人之家”,和烏拉圭、南非、印度等國的維和軍人一起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各國維和軍人不僅對中國軍人“受累不怕累,吃苦不言苦,遇險不懼險”的精神風貌所折服,而且被中國優秀的文化所吸引,在維和營地迅速掀起了一股“中國熱”。中國駐剛果(金)大使崔永乾評價說:“你們不僅是來鋪路架橋的,更是來架文化“橋”、鋪文化“路”的。這個跨越國界的‘軍人之家’,就是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軍隊維護和平、建設和平的最生動體現。”[6] 3.實現跨文化傳播是加強對外軍事宣傳的重要途徑。軍事外宣是跨文化的傳播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7]。軍隊執行維和任務,本身就擔負著軍事外宣的任務,是塑造和樹立我軍良好形象的一個重要契機。由于要面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明顯的文化差異,我軍要想在國際上樹立良好形象,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就必須實施跨文化傳播,搞好對外宣傳。軍事外宣只有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目標受眾超越文化的差異,實現與目標受眾的相互溝通和理解,使宣傳內容得到目標受眾的接受和認可,才能達到宣傳目的。因此,軍事外宣要確保宣傳致效必須通過跨文化傳播來實現。在我軍近年來的維和實踐中,外宣搭臺,文化唱戲,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外軍事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我軍遂行國際維和任務中政治工作的一條寶貴經驗,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維和部隊通過跨國際交流、跨文化傳播大力加強軍事外宣,有效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疑慮,為增強與其他國家的多邊安全合作贏得穩定的國際環境,抵消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影響,在國際社會建立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同時也更好地向國際社會宣傳介紹我軍、塑造和展示我軍形象,大力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梢哉f,在國際維和的戰場上,通過軍事外宣有效的跨文化傳播,能夠讓世界各國聆聽到“中國聲音”,感受到“中國力量”。2007年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專門編印了中國維和宣傳冊,在營區舉辦中國成就圖片展,利用這種無聲、無交流障礙的語言,向駐在國政府民眾和其他出兵國部隊介紹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悠久歷史文化、壯美錦繡山川和巨大建設成就。加拿大維和軍官參觀后深有感觸地說:“從你們這里,我了解到一個嶄新的中國。”[8]#p#分頁標題#e# 二、軍隊履行國際維和任務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 跨文化傳播共分為行為模式、認知模式和理解模式三種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傳播方與受眾的互動能力。因此,布萊恩•斯皮茨伯格說:“跨文化傳播能力從廣義上講可以定義為一種效果,即在特定的語境里采取了合適而有效的行為。[9]”軍隊執行國際維和行動,實現跨文化傳播必須選擇合理的途徑,采取有效的方式,以保證其合適性和有效性。 1.軍事交流合作。根據2004年底出版的中國第5部國防白皮書,我國已正式把“開展軍事合作與交流”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防政策”,這標志著我國的軍事外交將不再局限于低層次、局部的普通交流,而是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次和全局的高度,已成為堅持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要內容[10]。隨著我軍參與執行國際維和任務的增加,逐步有計劃、有重點擴大與外軍在開展維和行動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中國軍隊提高執行維和任務能力和擴大對外軍事交流的發展趨勢。自2004年以來,中英兩國多次協調舉辦中英維和行動研討會。此外,中國還與瑞典、挪威、東南亞國家聯盟舉行類似研討會,使中國軍隊更好地理解了其他國家在開展維和行動中的普遍性做法和成功經驗。中國軍隊還與國際S-I-委員會合作舉辦研討會,向維和部隊介紹人權和國際人道主義法中的習慣規范等[11]。擴大與外國同行在維和行動方面的交流,即為中國軍隊在動員、組織機構和部署能力方面的現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能夠通過軍事合作有效進行跨文化交流,增進相互間的理解,消除部分國家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疑慮。在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時,中國維和部隊由于是執行保障任務,沒有派出作戰部隊,自身防衛力量較弱,更需要與其他出兵國部隊進行軍事行動的協同與合作,以確保安全順利地完成各項保障任務。因此,軍事交流合作成為維和部隊一項常態性的工作,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就成為了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交流溝通順暢,軍事行動進行得也就順利,雙邊之間的交流合作也就能夠更加深入;交流溝通遇到障礙,就會影響軍事行動的展開,繼而影響中國軍隊的形象,而這種交流溝通的基礎就是要消除文化上的差異。與外軍相比,我軍的政治信仰、軍隊體制、價值追求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在軍事合作行動中就要注意一方面對接外軍指揮體制,一方面要保持堅定信仰,真正做到“和而不同”,運用“無聲的語言”來順利實現跨文化傳播,使外軍更加了解中國軍人的價值觀,敬重中國軍人仁義正直、勇敢無畏、大愛無私的精神道義。2.文化交流輸出。我軍的軟實力建設,本身就包括軍事文化傳播和文化滲透的職能。軍隊執行國際維和行動,積極進行軍事文化傳播,本身就是加強對外軍事宣傳、提升軍隊軟實力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在異國他鄉執行國際維和任務,加強與聯合國特派團、駐在國政府民眾和其他出兵國部隊的文化交流,是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執行國際維和任務,維和部隊要適應包括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軍隊體制、不同政治信仰、不同管理理念、不同價值觀念等在內的各種異質文化,如何消解這些異質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外,我維和部隊要主動地對外國民眾和其他維和部隊進行文化交流輸出,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生動地展示我國歷史厚重的文化傳統和文明成果,宣揚我軍價值觀念、軍隊體制、作風形象等在內的先進軍事文化,展現軍隊的精神風貌、文化素養等。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表現形式多樣,維和官兵要靈活選擇文化傳播的途徑,找準文化交融的基準點,以此影響外國民眾和軍隊對我軍的情感認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比如,在聯合國重大活動、駐在國重大慶典節日、其他出兵國重大慶典節日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等時機,通過文藝演出、聯誼活動、舉辦酒會等形式,向外軍和民眾宣傳中國和平崛起、建設和諧世界的和平理念,傳播中國軍隊的優良傳統和先進文化。針對維和駐在國多是政治、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的特點,通過開辦業余學校的方式,傳播中華文明,宣傳現代科技知識與現代化生活方式,開展智力和科技幫助活動。特別是要把握外軍和外國民眾對中國武術文化、飲食文化、戲曲文化等感興趣的特點,積極借助這些傳統文化優勢,搞好文化傳播,增強文化傳播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3.媒體對外宣傳。媒體對外宣傳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實現跨文化傳播,運用目標受眾的語言釋放設定的信息或者是符號語言,實現外宣的目的。因此可以說,媒體對外宣傳就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要準確定位中國軍隊的國際形象。維和部隊走出國門直接面對國際民眾,執行國際維和任務,深刻表明中國軍隊是制約戰爭的一支重要和平力量,如何把軍隊這個基本形象準確地傳達給國際受眾,是媒體對外宣傳跨文化傳播的基本任務之一。因此,媒體對外宣傳要積極適應受眾的需要,消解文化誤讀,從遵循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出發,準確地把所要釋放的信息翻譯成他們所能接受的語言,實現文化融合與情感聯結。其次,要注意統籌國內與國外的多種媒體資源。抓住國際維和行動中我軍執行重大軍事行動、完成重大工程運輸保障任務、實施人道主義援助、參加重大儀式慶典等重要契機,合理設置活動議題,與受眾密切接觸,深度交流,統籌國內與國外、軍內與軍外的媒體資源,有效實施“并肩作戰”,表達我軍的理念,展示我軍素質,宣揚我軍品牌,讓國外受眾和媒體在可觸摸的親身經歷中真正感知我軍的魅力,客觀地報道我軍執行國際維和任務的卓越表現,進一步擴大國際維和行動中對外宣傳的影響力、滲透力。再次,要積極拓展媒體對外宣傳途徑。媒體對外宣傳要實現立體式報道,除了保有傳統平面媒體的宣傳優勢,還要善于借助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通過微博、貼吧、短信、論壇、博客等新媒體資源,豐富宣傳報道的形式。如利用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英文網站,專門開辟有關中國維和部隊維持和平行動的專欄,及時報道我維和部隊的感人事跡,使國際受眾更為直觀地了解到中國軍人在維和行動中的表現,理解中國先進軍事文化的真正內涵。 4.人道主義援助。跨文化傳播除了有形的文化傳播外,還要通過“行動”這種無形的傳播,使受眾從親身體驗中增強對所傳播文化的感知和認同。在國際維和行動中,對駐在國政府和民眾實施力所能及的人道主義援助,就是跨文化傳播的一種有效行為模式。人道主義援助能夠充分體現中國軍隊對于駐在國政府和任務區民眾的人文關懷,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生存環境,并真心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這是人類社會最為通行的一種跨文化語言,最能夠打動人心,贏得外國民眾的認同和贊譽。在實施人道主義援助的同時,其實就是在傳播中國軍隊“仁義之師、文明之師”的先進文化理念,展現中國軍人熱愛和平、關愛群眾的大愛之心和仁愛情懷,體現中國軍事文化的“人本”傳統和“和諧”理念。從近年來的維和實踐來看,維和部隊主動為駐地政府和民眾做好事、辦實事,積極開展助學捐贈、醫療幫扶、工程支援、技術幫帶等活動,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信任,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濟南軍區第五批赴蘇丹維和大隊在瓦烏任務區維和期間,先后向西加扎勒河州3所平民小學捐贈了價值2萬元的學習、辦公用品和文體活動器材;為瓦烏教學醫院安裝了由中國政府捐贈的先進醫療設備,并向該院贈送了大量藥品;為當地民眾義診,為瓦烏市5歲以下嬰幼兒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1000余名,幫助瓦烏修女學校拉運河沙、吊裝水箱,向芭比拉村民傳授種植技術,“中國軍人”的品牌受到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廣泛贊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系列援助援建活動實施后,當地掀起了一股“漢學熱”,當地群眾和其他出兵國維和部隊官兵都以能夠說上幾句中文為榮,還有部分人主動要求向維和官兵學習中醫、武術、廚藝等文化[12]。#p#分頁標題#e# 三、加強國際維和中跨文化傳播的能力建設 加強國際維和中的跨文化傳播,必須充分遵循跨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的基本規律,夯實基礎,強化素質,多法并舉,綜合致效,切實將其視作一項戰略工程來抓。 1.加強國際維和跨文化傳播的理論準備。自20世紀50年代跨文化傳播理論誕生以來,逐漸成為西方眾多學科領域的一門顯學。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從外語教學領域引入后,在國內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特別是中國2001年成功入世后,更進一步地刺激了跨文化傳播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缥幕瘋鞑ダ碚摰某墒旌桶l展,為國際維和中跨文化傳播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從我國目前的理論研究情況來看,跨文化傳播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傳播、對外宣傳以及文化交流等層面,主要集中于對認知模式、理解模式的研究,對于國際維和行動這種行為模式的跨文化傳播理論研究目前尚屬空白。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從理論上給予國際維和行動中的跨文化傳播以指導,使中國形象和軍隊軟實力的跨文化傳播能夠有效借助國際維和這一軍事外交活動的重要契機,開拓軍事外宣跨文化傳播的新局面。 2.加強國際維和跨文化傳播的人才建設。人才是事業的支撐。增強國際維和行動中的跨文化傳播影響力,就必須要建立一支素質高、專業化強的軍事跨文化傳播隊伍,全面加強跨文化傳播訓練及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跨文化傳播的專業隊伍建設。統籌國內媒體力量和軍隊專業報道力量,抽調部分精兵強將組成“政治過硬、業務過硬、外語過硬”的專業機構和力量,加強對國際維和行動中跨文化傳播的整體策劃,加強跨文化傳播的符號編碼的翻譯,使跨文化傳播能夠有效打破文化“壁壘”,消除文化差異,贏得文化認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維和官兵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和訓練。維和官兵既是跨文化傳播的參與者,又是跨文化傳播的行動者,他們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維和跨文化傳播戰略實施的效果。因此,在國內集訓期間,就要注重加強跨文化傳播技巧的培訓和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使他們的互動能力、演講才能、語言表達能力、駕馭能力、協調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以適應跨文化傳播的需求。 3.加強國際維和跨文化傳播的路徑拓展。“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是一種思想與方法的方程式,它像人類所演算的數學題一樣,永遠都不會完結。而且我們弄清楚一個問題,常常只是觸及了跨文化傳播的冰山一角,找到一種路徑,我們同時會發現這種路徑的有限性,而不得不繼續尋找。”通過近些年的國際維和實踐來看,我們已經摸索出了部分跨文化傳播的方法路子,但總體上來說還只是一種自覺活動,缺乏頂層設計,傳播路徑、形式等還較為單一。加強國際維和跨文化傳播的路徑建設,要注意動員海外華人、國外部分友好媒體等力量參與到跨文化傳播中來,進一步豐富國際維和中的跨文化傳播平臺;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媒體的開發運用,使跨文化傳播實現范圍全球化、速度及時化、信息海量化;要進一步拓深軍事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使跨文化交流能夠更為順暢和諧,直接對國際受眾產生一定的影響,為軍隊執行國際維和任務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