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體育新聞報道的不足及社會需求,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對于基層百姓社會體育新聞報道的需求 國家對全民健身運動的倡導,使得人們對社區體育、學校體育等社會體育活動的熱情日益高漲,但是在媒體上,對于和基層百姓相關的社會體育新聞卻鮮有報道。 現今新聞媒體對體育新聞的報道,考慮到商業價值,將收視率高的競技體育新聞作為主要的報道內容,而大眾體育、全民健身等社會體育新聞的報道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以占據大眾傳播主流的報刊、電視及網絡為例,筆者對多家報紙的體育報道和電視體育新聞作了調查,得出的數據顯示:競技體育新聞所占比例超過80%,社會體育新聞只有不到20%,網絡更是將體育新聞競技化發展到了極致,由此可見百姓身邊的社會體育新聞遭受了冷落。這種報道的缺失會導致人們對體育認知的缺失,從而減少人們對社會體育的關注。對于收視率、閱讀率來說,片面的報道也會失去一部分受眾。 一些媒體只注重競技性、對抗性強的國內外大型賽事體育新聞,卻忽視了大眾體育、全民健身等基層百姓所從事的社會體育活動。競技體育比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等體育活動更加刺激,具有對抗性和競爭性的優勢。對于籃球迷們來說,世錦賽自然要比社區業余籃球賽更具吸引力,關注競技體育新聞的多為中青年男性,這一人群的需求是激烈和直觀的比賽。因此,他們對于競技體育新聞的關注度遠高于社會體育新聞。但這些并不說明群眾體育新聞就無人關注,社區體育活動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參與其中,往往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在收視率、閱讀率,廣告和經濟效益的驅使下,各媒體一邊倒地傾向于競技體育,從而忽視了社會體育。媒體報道的偏離使得人們對于體育的認識片面化,錯誤地將競技體育看做是體育的全部,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從事社會體育活動的熱情。媒體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應擔負起社會責任,加強對社會體育新聞的關注,滿足不同人群對于體育新聞的需求。[1] 對于學校體育新聞報道的需求體育包含競技體育、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相應的體育新聞也應包括競技體育新聞、社會體育新聞和學校體育新聞。學校體育是體育得以良性發展的基礎,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學校體育的重要性。以往我們總是在強調,體育運動應該從孩子抓起,讓他們在學生時期產生對某項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熱愛體育運動,反過來再利用這個基礎來提升整個國家在體育運動上的國際競技水平。但是學校體育卻很難真正被關注起來,學校體育新聞報道也一直不被媒體重視。原因在于學生參加的學校體育,其內容往往是以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為主的比賽和游戲,例如,學校運動會就設有很多體育趣味游戲。這些對于成年人來說是不具有吸引力的,新聞媒體也會為保障收視率、閱讀率而迎合優勢人群的喜好,將競技體育新聞報道作為報道的主流,逐漸減少對學校體育的關注度;長此以往,學校體育新聞就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對于體育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學校體育,就會越來越不被人們所重視和了解,這對于學校體育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2] 一個只有官方支持,而沒有廣大人民群眾關注與支持作為基礎的項目,想要開展起來是極其不容易的。作為媒介的廣大新聞媒體,應當起到應有的作用,可以對學校體育進行系列報道、跟蹤報道,讓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學校體育新聞,對學校體育改革進行支持,促進學校體育良性發展。 對于非事件體育新聞報道的需求 單場比賽的過程與結果被稱為事件新聞,這是體育新聞最為常見的報道形式。它的優勢在于:1.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一場比賽正在進行的同時就能通過媒介進行報道。2.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對比賽精彩細節的描述可以抓住讀者的心理,吸引讀者的注意。它的缺陷在于:1.報道無法有廣度。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籃球世錦賽、網球大滿貫賽事、高爾夫巡回賽等,幾乎每時每刻體壇都在上演精彩的對決,對于大部分體育愛好者來說,即便是有大把的時間,也常常是顧此失彼,無暇顧及所有比賽,而此時事件新聞報道只是在詳細地報道某一場比賽,無法幫助體育愛好者們顧及全局。2.報道無法有深度。只是對每一場比賽進行常規報道,而只憑一場比賽來分析競賽雙方在一個系列賽事中的綜合表現,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它不具備對于賽事的深入報道。 體育非事件新聞也是新聞的一種報道形式。體育非事件新聞報道的不是哪一個具體事件,而是對某一種體育現象帶有理性分析的深入綜合報道。一般體育非事件新聞報道的內容可分為三種:綜述性新聞、綜合性新聞和經驗性新聞。它的特點在于:1.報道廣闊而精練,無論是周期多長的比賽,還是國內外同時進行多個大型體育賽事,通過一篇不超過千字的體育綜合性新聞,就可以讓讀者基本了解近幾日各賽事的全貌,讓無暇顧及眾多比賽的人們不會錯過熱點比賽的結果和簡明過程。2.報道有深度且具前瞻性,對比賽各方在一個賽事、多場比賽的表現進行綜合的深層分析和評述,一篇百余字的賽事分析便能增強讀者對比賽的閱讀性,在此基礎上,對于之后比賽將出現的熱點和焦點做出前瞻性的預測。[3] 可以看出體育事件新聞與非事件新聞是良性的互補關系,一些媒體只注重體育事件新聞報道,卻往往忽略了體育非事件新聞報道的重大作用。 對于體育新聞適度娛樂化報道的需求 北京奧運會無論從轉播的國家、轉播的時間還是全球觀眾的數量,都是歷屆奧運會之最。之所以有這么多國家、這么多人關注體育新聞,其本質在于人們已經把對體育的欣賞作為了生活的一部分。體育源于游戲,游戲的目的之一就是娛樂大眾。它能夠在生活節奏日益變快、工作和學習壓力日趨加大的當今社會,使人們放松心情,從緊張而繁瑣的狀態中擺脫出來,這種娛樂功能是體育運動的魅力所在,也是體育新聞迅速發展的動力之一。另外,注重體育新聞的娛樂化功能可以為媒體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使媒體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但是在收視率、閱讀率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過分地將體育新聞娛樂化,將會使體育事件本身在報道中被淡化,甚至失去其本身的意義。綜合近幾年的體育新聞報道,可以發現一種規律,體育事件本身所占的報道篇幅越來越小,而對于明星運動員花邊新聞的報道則長篇累牘。特別是網絡,事無巨細,從體育明星結婚生子到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都要品評一番。一些媒體硬是要把體育新聞變成娛樂新聞,觀看一篇賽事報道,運動員的私生活成了主題,而比賽過程則成了點綴,舍本逐末。更有甚者,一些網絡體育報道為了吸引讀者注意,用“血戰”、“宰殺”等血腥字眼冠以題目,內容充斥暴力,看起來像一篇恐怖新聞;還有一些網絡媒體總愛把“星”與“性”聯系起來,不惜捏造虛假新聞來迷惑受眾,內容略顯低俗。[4]這些都是將體育新聞過分娛樂化的表現,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一部分受眾的獵奇心理,從而提高媒體本身的點擊率,謀取經濟利益。#p#分頁標題#e# 體育新聞報道在娛樂大眾的同時,還應將提高人們的娛樂品位、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以及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作為自己的使命。體育新聞的純粹娛樂化,在短期內也許能為一些媒體帶來經濟效益,但其出現低俗、虛假新聞的現象違背了新聞媒體生存的基本準則,必將喪失公信力和權威性。純粹地敘述體育新聞事件是枯燥的,而純粹地將體育新聞娛樂化則是空泛且必將走向低俗的。只有深度報道與適度娛樂化有機結合的體育新聞,才是既能觸動人心,又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 對于體現人文關懷的體育新聞報道的需求 體育運動中的運動指的是人的運動,人是運動的主體,人自然也就成為體育新聞報道的核心。體育運動的力與美展現得充分與否,取決于參與運動的人。觀眾熱愛某項體育運動,從事這項體育運動的明星運動員就會成為他們的偶像,觀眾對于他們的關注度就會很高,這說明了在體育報道中人的重要性,體現了體育“以人為本”的特性。體育新聞報道就應該充分顯示對人情感的關注與尊重,體現人文關懷。 在競技體育新聞報道中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報道的焦點都是勝利者,無論攝像機的鏡頭還是報刊的版面,統統都對準了獲勝者,而其他運動員則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就連一向以“重在參與”為主旨的群眾體育運動,也幾乎成為“勝者世界”。2011年11月24日廣州亞運會110米欄賽場,當劉翔摘冠后,他成了所有媒體聚焦的中心。絕大多數新聞媒體都以最快的速度,了亞運史上第一個110米欄“三連冠”的誕生。而獲得亞軍的另一位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史冬鵬,卻很難在鏡頭中出現,報刊、網絡上也難覓其蹤,唯有在新華網一篇題為《110米欄劉翔破紀錄豪取三連冠書寫亞運會新歷史》的報道中出現了史冬鵬的名字:“北京時間11月24日消息,在剛剛結束的亞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中,中國飛人劉翔以13秒09打破亞運會紀錄,奪得三連冠。這也是亞運會歷史上第一個110米欄三連冠。史冬鵬以13秒38獲得亞軍,樸泰映以13秒48獲得第三。”競技體育運動,每個項目冠軍就只有一個,我們在崇尚勝利的同時,對其他參與者難道就沒有敬佩之心嗎?相信他們在日常訓練中也都付出了血與汗水的努力,畢竟沒有誰不想獲取好的成績。媒體在關注冠軍的同時,對其他運動員的成績也應該肯定,這是一份簡單而又不可或缺的尊重。[5] 體育運動原本是不分尊卑的,但同樣是奧運項目,同樣都有我國運動員參加,但媒體對殘奧運動員卻沒有那份熱情,原因很簡單,人們對于殘奧會的關注度不高,對媒體的收視率、閱讀率偏低,利益驅動不足。而殘奧健兒們付出的努力卻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們同樣也有著對榮譽的渴望,對于他們難道就不應該多一份關注和關心嗎?廣大傳媒報道的作用之一就是宣傳與普及,只要媒體多宣傳,相信關注和關心他們的人是會越來越多的。 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正逐步得到滿足,人們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凸顯,體育新聞報道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唯有在現有的基礎上,找到不足、與時俱進,才能真正滿足社會發展對于體育新聞報道的需求。本文從以上五個方面提出了現實中體育新聞報道存在的不足之處,闡明了社會對于體育新聞的需求,強調了媒體對于完善體育新聞報道的關鍵作用,謀求體育新聞報道更加全面、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