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是區域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最直接動力。其介于微觀與宏觀之間,處于一個中觀層次。探討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結構及意義,不僅有利于國家可持續發展科技體系的建立,推動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區域為范圍優化地區科技資源的配置,并為當前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及其政策的制定與完善提供理論導引。但迄今為止,學界尚未有人作過專題理論分析,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對其作些初步的探索。 1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及其內涵 就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而言,其中的關鍵詞“區域”和“可持續發展”最初都并非源自科技范疇。“區域”這一概念最早為地理學所使用,且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中心概念。20世紀以來,區域一詞才被廣泛應用于其他學科,從而成為大眾詞匯。至于“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起初則為生態學所使用,在國際文件中最早出現于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才在布倫特蘭夫人的專題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將其定義為“是這樣的發展,它滿足當代的需求,而不損害后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達成共識[1]。此后,這些概念或被以具體的實體的概念使用,或被以抽象的概念使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和接受,但由于“區域”和“可持續發展”這兩個概念都各自起源于特定的學科,所以當其被應用于更加廣闊的學科領域后,必然會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區域”和“可持續發展”這兩個概念在被引入科技范疇后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演化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科技可持續發展自然也當如此。科技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技發展觀和新的科技發展模式,其與傳統科技發展觀(只強調科技經濟效益)①迥然不同,它強調科技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互動協調發展。就其思想實質而言,科技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人類對科技發展的認識已產生了質的飛躍,即從單純追求科技發展轉變為社會綜合發展觀,從不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發展觀的轉變,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其經濟觀而言,強調資源占用的“時空公平”,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發展。 在當今現代化浪潮的推動下,科技可持續發展已經變成未來的最優選擇,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必然要落實到一個特定的空間(即區域)。至于何謂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根據上述科技可持續發展內涵的闡述,我們不妨將其理解為:通過規范和調整區域科技活動,建立一種能夠兼顧環境與發展、公平與效率、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區域科技發展模式,實現區域內科技發展資源的高效配置與結構優化,達到既滿足區域當前科技發展的需求,又不對區域未來科技發展能力構成危害的科技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科技系統擔負著把科技內化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自變量,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現代化,從而保證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任務[2]。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又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觀在區域科技發展中的體現,反映了區域科技發展對最佳科技發展模式和更高科技發展境界的追求。正由于此,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必然更加注重區域科技發展能力的培育與維護,尤其是注重以保護區域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持續利用為基礎的、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積累及改善為前途的科技發展,并將更多涉及區域科技發展的因素納入科技發展資本范疇,從更長遠目標、更寬泛角度來考慮區域科技發展資本的存量增加和結構優化問題,以保證區域科技發展能力的提高。 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科技發展與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和科技生態環境效益的和諧發展,追求的是三種效益所能達到的最優化結合。從理論上講,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總效益就是由其產生的區域科技經濟效益、區域科技社會效益和區域科技生態環境效益三者的總和,即F(G)=f(a)+f(b)+f(c)。其中,F(G)代表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總效益,f(a)代表區域科技經濟效益,f(b)代表區域科技社會效益,f(c)代表區域科技生態環境效益[3]。 像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也受到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具體說來,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就受到區域科技資源、科技人才、科學技術、科技資金和科技信息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活動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三種效益的高低,要視影響區域科技發展的五大要素的利用程度而定,如: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總效益的高低與影響區域科技發展的五大要素的利用率成正比,它的理論值就等于影響區域科技發展的五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后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三種效益之和;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區域科技活動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三種效益不可能同時達到絕對最大而只能是相對最大時,那么,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總效益的高低則取決于影響區域科技發展的五大要素綜合相互作用所能達到的最大總效益。因此,要使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總效益達到最大化,就必須努力提高影響區域科技發展的五大要素的綜合利用率,即發展目標:maxF(G)=F(A,B,C,T,R);約束條件:A2+B2+C2≤E2,A≥0,B≥0,C≥0。其中,F(G)代表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總效益,A代表區域科技經濟發展水平變量,B代表區域科技社會發展水平變量,C代表區域科技生態發展水平變量,T代表時間變量,R代表區域變量,E代表區域科技活動的資源環境承載力[3]。 作為一種理論分析框架,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是科技可持續發展研究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的提出是對科技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的產物。在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人的意志起著關鍵的作用,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人類科技發展模式由自發發展向自覺發展的轉變。究其思想理論核心而言,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始終圍繞著的兩條主線是:一是努力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尋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化;二是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建立起一種自我發展的科技機制。即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整體應當協調發展并發揮作用。那種在現實問題出現之后針對實際情況再采取事后補救的方式,不僅不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避免差錯的方式,而且往往是舊的不平衡解決的同時新的不平衡又立即產生。#p#分頁標題#e# 2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特征 就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來說,作為可持續發展觀在區域科技發展中的體現,其反映了區域科技發展對最佳發展模式和更高發展境界的追求,既是實施全球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區域科技發展的必然選擇,并形成了一些規律性的特征: 其一,具有開放性。區域科技發展作為一種復雜的系統,不可避免地受到系統以外的更大系統及相關因素的影響,并與區域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著各種宏觀的物質轉移和定向的能量與信息傳遞,進而形成互為因果、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可以說,這是任何一個區域科技系統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因如此,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形成自身特色,而且必須建立在廣泛與區外(國際與國內)科技互動的基礎上才能迅速提高區域科技發展的起點。 其二,具有相對獨立性。區域之間的科技發展雖是相互開放、緊密聯系的,但每個區域科技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各不相同,科技發展水平和問題各異,決定了其相應的科技發展道路自然也各不相同,失去獨立性的聯系和開放將會使區域科技發展失去自主性,因此,一個區域科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具有獨立性,即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對外界應具有較強的抗擾動能力。但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中的這種獨立性,并非意味著區域科技發展走向封閉,而是一種相對的獨立性,是指區域科技在發展中既能合理分工,做到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又能減少外界的擾動,保持自身發展的穩定和持續。 其三,具有動態性。可持續發展對于區域科技來說,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這決定了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必然是由低層次、低水平向高層次、高水平的長期演進,始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這種動態變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區域科技發展受到外界擾動后的恢復平衡;二是區域科技發展面對各種客觀因素的變化適應自身發展趨勢做出的有益響應。即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就是不斷打破科技發展現狀,用新的科技平衡代替舊的科技平衡。可以說,在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中,其每時每刻的動態變化都使區域科技發展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實現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不斷推動經濟的改善、優化、升級和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其四,具有整體性。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但并不等于各個子系統發展的簡單相加,因其子系統都有各自最優發展的利益準則,只有區域科技發展的整體利益才是最高利益。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體現出區域科技發展的整體利益,通過統一的協調與匹配達到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匹配得不好、不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可能無法實現。 其五,具有可調控性。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可調控的系統,其自身對動態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協調和不可持續性可運用調控手段來糾偏,以保證系統協調運行和可持續地發展;與此同時,其還能在對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因素的實際調控過程中不斷塑造系統的最優結構,進而在內部形成新的自穩定、自調節的自我發展機制,使系統能力呈現出正反饋不斷增強的變化,最終引導區域科技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考察上述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中形成的一些規律性的特征,不難發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追求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科技生態環境效益的和諧發展,追求的是三者的最佳效益,因此,必須從根本上理順區域科技發展中的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科技生態環境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起一套協調發展的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結構。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人們一般談論起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和科技生態環境效益三者在科技發展中各自所起的作用時彼此的分歧不大,都承認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科技生態環境效益各自的重要性,但一旦把它們放到具體的區域科技發展環境中去進行選擇和平衡,不同認識之間的矛盾沖突往往會大大加劇。這不僅是因為具體的區域科技發展目標不同,更因為不同科技發展水平和不同科技發展環境的區域科技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區域科技發展中,其區域科技經濟效益、區域科技社會效益、區域科技生態環境效益的重要性或優先程度自然表現出差異性。要實現區域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努力尋找到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科技生態環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的一個最佳平衡點。 人類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高質量的社會與高質量的資源和環境是分不開的,健康、持續的人類社會必須要有一個健康、持續的地球資源環境。區域科技發展同樣也是如此。區域科技發展不能只是追求速度和數量,區域科技發展應是速度和數量的統一。分析某一區域科技發展中的區域科技經濟效益、區域科技社會效益、區域科技生態環境效益的結構是否合理,即能否實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主要應考慮以下兩個標準:一是區域科技發展是否能較好地為社會服務;二是區域科技發展中起主導和瓶頸作用的關鍵效益是否得到優先重視。因此,判斷某一區域科技發展政策是否恰當,首先應該看它與區域發展追求的社會目標是否吻合,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適應,以及是否有利于解決區域面臨的主要社會和經濟問題。就中國區域科技發展的狀況來看,雖然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要求科技經濟效益與科技社會效益、科技生態環境平衡效益的呼聲不絕于耳,但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問題始終不理想。究其根源,問題并不在于人們對科技社會效益和科技生態環境平衡效益還不夠重視,而在于人們對科技與社會及自然的關系的認識始終未能突破“科技發展→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科技生態環境效益”這樣一種直線型模式,從而導致區域科技發展中科技經濟效益、科技社會效益、科技生態環境效益三者結構之間的失衡,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發展→污染治理→再發展→再污染治理”的惡性循環中。 3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前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醞釀和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過程,是人類實踐與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人類以沉痛的代價換來的認識成果。歷史告訴我們,科技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考慮和顧及下一代人以及子孫后代的需求。這就為科技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區域發展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適應“區域崛起”的需要,推進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對于提高區域整體實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p#分頁標題#e# 。其一,實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是完善國家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人類的發展模式由自發的發展向自覺的發展的重大轉變。中國雖是一個資源大國,有所謂“地大物博”之稱,然而按人口平均則是一個“地不大物不博”的“貧國”。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高速增長,又是以過度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種粗放型的科技增長方式在未來的發展中顯然是難以為繼的,必須加以改變。改變的途徑也只能是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且,中國不僅“地不大物不博”,而且存在著幅員遼闊、區域差異大的特點,這決定了中國科技可持續發展必須針對區域科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各自相應的發展規劃。可以說,沒有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內部協調與外部聯系,就不可能有宏觀上國家科技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質量與效率,只有加強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建設,才有可能使全國自上而下的科技可持續發展系統有效運作起來。建設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體系,不僅是提高國家科技發展體系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其二,實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是增強區域科技整體實力的必由之路。區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相對的大系統,它不僅可以分解為若干較小的子系統,而且每一個子系統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若干更小的子子系統。根據“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統論思想,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既要求各子系統的協調不能離開大系統的整體性而存在,同時又要求在充分發揮各子系統功能的基礎上提高大系統的整體功能。在全球經濟信息化、網絡化和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區域之間的競爭最終都要體現在科技發展上,通過科技自身的發展以及推動其他相關領域的發展,從而為區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一切只有奠基于完善的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體系之上,才能建立起科技發展的優勢,從而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水平越高,其越能在競爭中獲勝。可以說,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決定著區域未來發展的命運。 其三,實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是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客觀需要。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不僅在于科技發揮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而且使得科技走在經濟的前面,引導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在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科技發展通過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以及空間上的聚集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之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對區域科技發展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即對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動力產生積極影響。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能否實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區域產業的發展要求和規模,決定著區域科技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決定著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其實質是導入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實現了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在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的系統中,整個經濟發展的動力不再以大規模物質投入,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投入與消耗為基礎,而是從一個長遠的、動態的視野出發,尋求自由的最優配置,以那些資源消耗少、生產效率高的知識型產業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由此產生的新的科技與經濟范式下,靜態規模經濟效應最終逐漸讓位于動態規模經濟效應。 其四,實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加快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總是隨著科技創新的發展而不斷擴展的。人類要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做到以消耗盡可能少的資源創造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只能是依靠科技創新。人類歷史的發展也證明,科技創新既是提高自然資源有效產出的唯一手段和有效途徑,也是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選擇。從根本上來說,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既不是走模仿式發展道路,也不是走引進型發展道路,而是走一條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生態功能。當代世界,科技發展與科技創新正處于整體性的動態演進之中,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隨著科技與社會經濟不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科技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戰略資源,能否高效運用科技已成為決定經濟增長實績的關鍵因素。在科技全球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和加快的形勢下,實現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區域在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地方的科技創造力和積極性。否則,全國上下一個模式,都是“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科技經濟,產業結構趨同,區域化分工就很難成為現實,我國的科技與經濟發展自然也就難以在世界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總之,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不僅彰顯了緩解或克服傳統科技弊端的美好前景,而且也為我國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對區域科技可持續發展進行理論研究,不僅僅是建立國家科技可持續發展體系的需要,也是發展區域經濟的必然要求,為我們探索科技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