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法教學的難題及原因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賈蕊 張芙蓉 蘭西梅 單位: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民法學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即使最深奧的民法理論也可以用生動的實例解釋的淺顯易懂,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也可能包含著深刻的理論命題。教學過程中,民法學課程組教師著重采取了以下方式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滲透與融合:(1)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在講解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2)從實例引發理論思考,由理論思考演繹更為豐富的民法實踐。從實際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將各種方案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再從抽象的理論結構中分析出問題存在的各種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分析歸納能力。(3)考察民法制度的由來與演變,跟蹤民法學理論的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的發展觀念和前瞻性思維。(4)密切關注民事司法實踐,強調民法解釋學的實際應用,拉近教學活動與司法實踐的距離。
民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民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改革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1)教師講解這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民法學的教學還是應以這種方法為主,適當穿插課堂提問、小規模討論。(2)課堂討論針對民法學課程中一些重要問題、熱點問題或典型案例組織課堂討論,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又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為提高課堂討論的質量和效率,必須事先讓學生充分準備而不能隨機討論。具體做法可先布置討論題目,介紹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主要爭論觀點,開列主要參考資料,讓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廣泛收集資料基礎上準備發言提綱,并指定幾位同學重點發言(或根據學生發言提綱質量選擇代表不同觀點的同學發言),其他同學可隨機發言展開討論。討論結束時教師發表自己的觀點及對學生觀點加以點評,引導學生在課后進一步學習思考。(3)學生試講對民法學中某些易于講解的內容可讓學生在精心備課基礎上試講,教師加以點評。這種方式能使學生對某一專題有全面認識,也鍛煉了學生口才,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參與意識,提高學習興趣。(4)學生自學民法學中一些易理解的概念、原則、史實、學派觀點等,在教師提出思考題、列出參閱書目后交由學生在課間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以提問方式對學生自學情況加以考察,對學生自學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解答,逐步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5)案例教學民法以調整民事生活為其宗旨,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民法學的教學中能否有效應用案例教學,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精心選擇典型性、有一定難度的民法案例,在講授具體法律規定前就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仔細閱讀理解案例,如同置身案中,并結合提出的問題反復獨立思考并進行分析研究,然后選擇持不同見解的學生發言,鼓勵展開辯論,讓學生能夠運用自身的分析判斷能力來發現法律,這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找到正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學內容的改革。我校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比較全面、系統、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適合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的應用性法律人才。民法學課程本著培養具有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獨立思維、權利觀念和公平意識的高素質法律人才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修養,深刻領會民法的基本理論知識,系統掌握運用民法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實現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全面提高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與組織能力等。
2.課程設置的改革。關于民法課程的設置,透過民法課程的設置現狀,我們不難發現,各高職院校都比較重視民法課程,加大法律事務專業教學中民法課程的比重。我們認為,在我院法律事務專業民法課程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民法課程設置的改革要考慮內外兩個因素:(1)就內部來說,應考慮民法知識的體系性和完整性。民法課程的教學體系應該是以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為依據,以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民法理論基礎、較強的民法思維潛力為主要目標。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可以給學生搭起一個可塑性強的知識框架。(2)就外部來說,應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該專業的就業崗位群為:律師、公證員助理;鄉鎮、街道辦事處司法助理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區人民調解員;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書記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法律顧問、法律助理等。有學者更深入指出,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加大民商法類課程的比重,應成為我國高職法學專業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據此,民法學課程內容的改革可以劃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
(1)民法學理論教學部分就可分為民法總論和民法分論兩塊,共七個知識模塊。民法學計劃學時108學時(理論教學78學時,實踐教學30學時。),七個模塊計劃學時分別為:民法總論36學時,人身權8學時,物權20學時,債權12學時,知識產權4學時,財產繼承權12學時,侵權責任14學時。)具體為:模塊一、民法總論,共36學時(理論教學36學時,實踐教學8學時)。其中,①民法概述8學時②自然人6學時③法人6學時④非法人組織2學時⑤民事法律行為6學時⑥4學時⑦訴訟時效4學時。模塊二、人身權共8學時(理論教學6學時,實踐教學2學時)。模塊三、物權,共20學時(理論教學16學時,實踐教學4學時)。其中,1、物權的一般原理4學時,2、財產所有權6學時,3、他物權10學時。模塊四、債權,共12學時(理論教學8學時,實踐教學4學時)。其中,1、債的一般原理8學時,第十四章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之債6學時模塊五、知識產權,共4學時(理論教學2學時,實踐教學2學時)。其中,第十八章知識產權概述1學時,第十九章著作權3學時,。模塊六、繼承權,共12學時(理論教學8學時,實踐教學4學時)。其中,①繼承制度概述2學時,②法定繼承4學時,③遺囑繼承4學時④繼承的其他問題2學時。模塊七、侵權責任,共14學時(理論教學8學時,實踐教學6學時)。其中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2學時,一般侵權的構成要件2學時,侵權責任的抗辯2學時,侵權損害賠償責任8學時。
(2)理論教學的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從整體而言,本課程的重點有三個:一是民法本質、民法精神、民法理念的理解;二是民法理論的法理邏輯結構與體系的準確把握;三是民法各具體制度規范的理解和領悟。將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密切結合,除理論教學上補充法律實務內容外,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通過案例教學、觀摩審判、模擬法庭、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實習實訓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運用民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p#分頁標題#e#
(3)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民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因此實踐教學是本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也是本課程的主要特色之一。從高校和實踐部門的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來看,一致認為山東政法學院的學生法學基礎知識扎實,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在辦案過程中操作能力強,業務水平較高。我院設立實踐教學課程的設計思想就是通過有效開展民事案例研究、模擬法庭訓練、法庭論辯訓練以及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形式,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增強學生對民法理論與實踐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民事法律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和技術素養,成為應用型人才,從而適應社會對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與改革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果。
(4)實踐教學課程內容。法學主干課程的108學時中,含有實踐教學30學時,主要內容為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在民法學課程外,我院還應該單獨設立一系列專門的民事實踐實訓課程。我們建議增開除《民事案件快速處理能力訓練》課程外,還應加開比如《民事案例研究》課程(建議學時24學時),《民事法律理論與案例研究》講座(建議24學時),《模擬法庭訓練》課程(共40學時,其中民事訴訟模擬法庭訓練20時),法庭論辯訓練(共20學時等專門的實訓課程。
①民事案例研究課程的內容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引導,鍛煉學生運用民事法律解決實際中民事糾紛問題的能力,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找到把法律和實踐結合起來的思維方式和規則;通過不同觀點之間的相互撞擊,激發大家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徹,從而與理論知識的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②民事法律理論與案例研究講座的內容實通過專題講座與專題案例討論的形式,對民法課程進行更深、更廣的研究,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培養研究能力。
③模擬法庭訓練課程中的民事訴訟模擬法庭訓練的內容是:通過訓練,清晰認識民事訴訟流程,具備認識證據、參與法庭審理的能力。包括三段論的推理訓練、證據如何證明事實的訓練、由法律規定到事實再由事實到證據的逆推訓練、制作閱卷筆錄制作起訴狀、答辯狀、詞和民事判決書等主要法律文書、開庭程序等內容的訓練。
④法庭論辯訓練課程的內容是:通過實例訓練,訓練學生掌握法律論辯語言、運用邏輯思維形式和邏輯思維規律、掌握論辯技巧的作用、出現意外情況時的應變技巧、出現未曾預料到的論辯觀點時的應變技巧,通過設定一定的突發情景,讓大家學習如何處理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