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的結合思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江建勛 單位: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及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0前言
在臺灣,學生進入大學前在高中階段,由于文理分科,科學教育與其他學門分流甚早,因此各大學理學院之外的學生在學校如想進修基礎科學知識往往得由選修有關科學之通識課程著手,有些大學規模較小,并無理學院或其他相關科學學院的設立,通識教育往往成為學生學習基礎科學教育之機會,如果有關傳播學系的學生并未在學校中加強學習科學學門,則畢業后如進行傳播事業且于報導有關科學事件時,有時會出現困難、誤解與錯誤,造成閱讀大眾之迷思,不但對社會發生之科學事件產生誤會,并可能造成無謂的恐慌。這里所指的傳播課程系所包括:大眾傳播學系、新聞學系、口語傳播學系、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資訊傳播學系、圖文傳播學系、廣播電影電視學系、傳播管理學系等,名稱因各大學不同而略有差異。例如輔仁大學設立有傳播學院及傳播學院相關單位,而世新大學則有新聞傳播學院,輔仁大學係全科大學,規模甚大,包含眾多學門,通識教育課程由全人教育中心負責規劃與進行,負責該校全人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等事宜,分為人文與藝術、自然與科技及社會科學等三大領域。與生物及醫學有關的課程開設有:生物醫學、環保、能源與生命科學、生命科學概論、內分泌與健康、當代生物醫學課題、遠絡醫學、生醫科技與生活、職場安全與健康、健康與疾病、生命科學概論、人體的奧秘、常用藥物概論、疾病檢查與診斷、寄生蟲與人生、基礎生物學、動物行為概論、藥物濫用、醫學發展對倫理的影響、基礎健康醫學概論、從諾貝爾講看生物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與生物技術的發展、營養與保健、民生科技導論、自然科學概論、生物技術概論、環境生物概論、人體探索、近代科學發展等28門課。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有關基礎科學之“科普經典導讀學程”,包括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科學概論及資訊與工程等六門課。學生如在四年內選修這些課程則對相關科學知識獲得基本的認識,對其將來畢業從事傳播工作相關。
1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間之關連
大學中研讀與傳播有關科系之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部份工作皆與傳播有關,亦即他們會將在學校所學知識應用于傳播事業,不論是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出版等,主要將新聞或知識傳送給閱聽人,其傳播內容之正確性極為重要,尤其以科學知識之傳播是為首要,因為理解科學需較多基礎知識,有最低之門檻須學習,此時在學校時期學得之基礎科學知識則成為必要之前提,如科學家對某一科學事件產生不同意見而爭論不休,傳播者也對此一知半解無法查證,則社會上一般閱聽人就更不可能分辨真正的科學意旨為何?此為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間難以銜接之處,傳播者解決此難題之道就得考慮平衡報導,唯平衡報導亦需對此科學事件有較深入之瞭解,因此查證成為報導之前的重要工作,不但得利用多種途徑與資源深入自行查詢,更應多方詢問真正相關科學家的意見做為參考,如限于時間壓力或盲目聽從所謂專家之言即將科學事件報導出,十分容易讓閱聽者陷于錯誤之思維而引發無謂之煩惱或恐慌,最近臺灣社會所發生之狂牛癥牛肉事件、萊克多巴胺瘦肉精事件與H5N1禽流感事件等均引發社會大眾迷思,造成政府與民間矛盾,引起各界對食品安全議題的爭論不斷。就學習生物醫學者(如筆者)的觀點而言,這些科學事件已逐漸脫離科學本質,科學家間雖有不同意見,仍可協調解決,令人擔心之處在于非專業人員以似是而非者之意見且夾帶情緒參與討論,而最后造成決策執行遲緩,因使得社會大眾無所適從,不知危險真相如何?以下就禽流感事件依科學層面作分析探討。
2科學事件之傳播——禽流感事件
臺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下屬的動植物防疫檢疫單位于今年3月3日公布,在去年12月27日與今年2月7日,分別在彰化縣、臺南市兩處養雞場檢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同時也已撲殺將近5.8只雞,這是臺灣動物防疫史上首次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時將疫情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臺灣首次于2004年發現禽流感病毒,當時撲殺20家左右養雞場的雞只,造成養雞業者的巨大沖擊,防檢單位強調,兩養雞場半徑三公里內周圍,會持續採取臨床調查與流行病學采樣,至今都未發現其他傳染感染情況。防疫官員報告,在彰化、臺南的禽流感病毒株是2004年以來,在臺灣持續傳播的特殊病毒株,但兩者卻又不完全相同,顯示病毒仍在持續變異,特別的是,這次彰化縣養雞場自去年12月通報后,雞隻沒有異常死亡現象且產蛋正常,臨床癥狀屬于低致病性病毒,但實驗室檢驗結果卻顯示是高致病性病毒,經過專家會議開會討論,依據流行病學風險分析,認定是高致病性病毒。
禽類動物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影響許多鳥類的呼吸、消化或神經系統,禽流感病毒會在大部份種類(即使不是全部)的鳥類身上發生,包括家禽及野生鳥類,該病毒共有144種,牠們造成鳥類疾病與擴散的能力差異很大,禽流感病毒有兩種變異種,根據病毒殺死鳥類的效率而定:1、低致病性禽流感(lowpathogenecityavianinfluenza,LPAI),致命性低,通常發生于野生鳥類;2、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pathogenecityavianinfluenza,HPAI),明顯只限于H5及H7病毒,這次在南部養雞場檢驗出的H5N2病毒株本屬于低致病性,經查各種相關文獻、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記錄,從未發生有害人體健康的問題,其實美國曾于1983年發生兩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第二次就是由H5N2病毒株引起,并未發生人與人間之傳染,然而嚴重疾病攻擊賓州與維金尼亞洲的雞、火雞及珠雞并令其死亡,在殺死1千7百萬只家禽后病情才得以控制。而1997年時在香港發生有史以來第一次雞的感冒病毒造成人類死亡的案例,由高度致病性禽類動物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共有18人重病,其中6人死亡,研究證明該病毒于1996年曾在中國大陸廣東省雞只身上鑒定出,由2003年開始該病毒H5N1周游全世界,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至2012年時,在15個國家發生598例人類病例,死亡352人,死亡率高達58.9%,多數感染者曾直接或密切接觸攜帶H5N1的禽類,目前H5N1病毒株感染仍屬于少數且有限的人傳人案例,但由于該病毒株屬于第二類病毒,對鳥類致命性極高,時常造成雞只100%死亡。禽流感病毒會感染人類細胞,以病毒表面的兩種蛋白質做為武器侵入及穿出細胞膜,一種蛋白質稱為“紅血球凝集素”(hemaglutinin,H),另一種為“神經胺酸苷酶”(neuroaminidase),病毒學家就以這兩種蛋白質的排序來決定病毒的種類,稱為病毒株(strain),H有16型,由H1至H16,N有9型,由N1至N9,所有H和N蛋白質都發生于鳥類,人類流感傳統上由三種H引起,H1、H2、H3,由病毒演化上觀察,禽流感病毒株原先存在于水禽類動物,如鵝、鴨、鴛鴦等,但不會發病,成為病毒攜帶者,后來傳播至陸禽類動物造成疾病流行,其中以雞對此病毒最敏感,候鳥身上雖然帶有許多種類的禽流感病毒,但是會感染人的病毒株只有兩種:H5N1及H9N1,一般而言H9N2不會引起嚴重疾病故時常少予考慮,然而荷蘭于2003年4月報告,發現H7N7禽流感造成超過80例人類病例,其中1位獸醫死亡。#p#分頁標題#e#
以臺灣目前情況而言,尚請讀者對于臺灣南部發現的H5N2禽流感病毒株無須立即反應產生恐懼感,如果動物防疫人員遵循標準操作程序切實做到防疫的最初兩個步驟:對感染家禽進行禁止移動與全面撲殺行動,則此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應不至于發生大流行,也極不易感染至人類,其實禽類動物的細胞與人類細胞構造大不相同,禽流感病毒之表面蛋白質也不容易與人類細胞表面抗體相結合,除非病毒突變適應于人體,因此記者或其他傳播人員報導此新聞時需拿捏輕重,不應輕易敘述病毒突變可感染人等直接描白,因為由動物傳染給人間其實際行為并未清楚瞭解。病毒性疾病讓人困擾的原因主要由于病毒的兩個特性,第一、病毒容易突變,其只有8個基因,此遺傳物質些微改變就會形成新病毒;第二、如果兩個不同病毒株同時入侵感染同一個細胞時,兩者會同時放出遺傳物質產生部份交換作用,即再重組現象,這時不無可能形成嶄新的病毒株,對于人類的危險就無法預知,一般人對于流感大流行產生焦慮感甚至驚慌失措,主要來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印象,這次流感殺死4千萬人,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連西班牙這個小國就死亡了8百萬人,尤其當中許多年輕男人都是犧牲者,死亡率超過50%,這種慘烈的情況讓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與其他生物醫學科學家都認為下一次類似規模的流感大流行就在轉角之處等待,而現成最可能的兇手候選者就是H5N1禽流感病毒株。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持續監測全世界的流感病例,依賴廣大的網路來源得來資訊,包括政府衛生機構、大學科學家及國際間合作組織,而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發展出一套有關流感世界大流行在何處發生的鑒定系統,該系統分為6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人及動物未發現新的流感病毒。
第二階段:沒有新的流感病毒在環境中巡回,但是有從前已知之動物病毒對人會造成危險。
第三階段:一種新的動物流感病毒株會感染人,但是未發生人傳人的感染病例。
第四階段:新病毒由人傳染人,但是傳染力有限且僅侷限于某個地區。
第五階段:病毒在某一特殊地區時常在人與人間傳播,但是還未擴散至世界其他地區。第六階段:流感世界大流行發生,病毒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但是如果有一天某地發現有H5N1禽病毒株時,你如果又罹患流行性感冒時就必須特別小心,得馬上去看醫生,因為在理論上雞的流感病毒會在你的細胞里與人的流感病毒可能產生遺傳物質再重組行為,如因此而產生的第三種新型病毒就有可能形成惡性病原造成人的災難了。
3討論
(1)傳播科學新聞者有責任盡可能釐清真相,此時傳播者本身對科學之學識與利用科學方法找尋參考資料成為發掘真相之關鍵,并與其本身是否適任科學記者有關,這與其在大學讀書時是否受過基礎科學教育有關。2)撰述科學事件之人士應具有更堅實的科學素養,寫作文章或訪問事件應就事實與證據論述,不應產生情緒性語言或危機推測。3)盡量引述正確科學名詞,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就要比“高病原性禽流感”適當,因病原本身并無高低之分。4)大學中開設通識教育科學課程應著重于基礎科學之傳授,同時授課老師最好可就當今社會發生之科學事件解釋真相。5)科學家之間盡管有不同意見,仍須就事論事討論,無須相互攻擊,要知連科學家間彼此間都無共識時,那一般民眾如何能了解科學事件真相,恐怕對真科學與偽科學之辨更無法進行。6)希望社會大眾閱聽新聞報導有關健康科學議題時,對可能發生之危險事件無須立即產生無謂之恐懼心理,先冷靜觀察后續發展或自己動手找資料,再參考真正科學家或醫界人士對此有何解釋而定。7)目前社會上最大問題是人人皆自稱是專家,發表之意見讓一般人無所適從,此時更須冷靜,千萬不要將自己也無知之事到處散播,更引發社會紛擾。8)大學與社會間應更加密切連手合作,將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緊密結合彌補其間之差距,此方可有助于解決一般大眾對科學之誤解或莫名之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