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名校如何培養科學傳播素質,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賈鶴鵬 譚一泓 單位:北京科學媒介中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發揮科學技術引領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科學傳播必不可少。科學傳播不僅僅是向公眾傳遞科學進展,也是以科學精神武裝公眾和與社會其他資源互動從而實現技術轉移的過程,同時,它也是公眾要求科學界為自己提供公共服務的民主過程[1]?!吨袊茀f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08年,全國科普人才總量已達176萬人。但我國科普人才的發展現狀仍不能滿足科普事業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需求,與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專職科普人才數量不足、水平不高,兼職科普人才隊伍不穩定、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面向基層的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創作與設計、科普研究與開發、科普傳媒、科普產業經營、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等方面的高水平科普人才匱乏,科普人才選拔、培養、使用的體制和機制不夠完善。這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的瓶頸。為此,《中國科協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科普人才總量至少比2010年翻一番[2]。要做好科學傳播工作、增加科普人才總量,科技工作者的傳播能力建設必不可少。而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傳播能力,既要通過在職培訓和機構培訓來改善其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要對將來會走上科研崗位的廣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傳播素質的培養。
1發達國家科學傳播素質培養現狀
發達國家的科學機構長期以來非常關注這方面的工作。麻省理工學院(MIT)比較媒體研究中心主任JamesParadis教授在其經典著作《MIT科學與工程傳播指南》中指出:“傳播對任何專業必不可少。在科學與應用科學中,寫作本身就有助于知識的形成,并讓同行及更廣泛的大眾能獲得它。”[3]縱觀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上出現的多部科學傳播的專著,都把科學傳播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內在過程,將論文寫作所代表的科學界內部交流與為大眾寫作所代表的科普交流有機地結合起來,而科技工作者的科學傳播素質,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關鍵。
西方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很重視科學界與公眾及媒體的交流與溝通。從機制上,促成這種溝通的,主要是3類部門,一是科學界的公共信息部門(與我國科研機構的宣傳部門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二是廣大科技期刊;三則是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開設的EurekAlert!及各國科學媒體(媒介)中心(ScienceMediaCentre)在內的中介服務機構。西方科技界公共信息部門和公共信息官員(PublicInformationOfficer,PIO)的作用,不僅僅是向公眾宣傳本機構所取得的科研成績,同時也是一個溝通公眾需求與科學家信息甚至是選題立項之間橋梁的部門。在西方,幾乎所有的科研機構都有專職的公共信息部門和公共信息官。他們不僅會把本單位重要的科技進展制作成新聞稿向媒體,還會經常參加各種公眾活動,了解媒體與公眾的信息需求,是否可以通過本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得到滿足。而且,他們還會與刊發科學家論文的重要學術期刊聯系,探討如何將本院所的科研論文制作成新聞。在發達國家,科技期刊與大眾媒體都建立了比較固定的信息和信息反饋渠道。諸如《科學》雜志、《自然》出版集團和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都會向記者們旗下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新聞稿、摘要及其全文。這些新聞稿,主要由的科學家所在的科研團隊撰寫,多數時候科學家團隊是應期刊要求撰寫此新聞稿的,也有時候由發表該論文的期刊委托記者撰寫。而且,一些大的出版集團或專業出版社還會對有固定聯系的科研團隊進行科學新聞寫作方面的培訓[4]。
通過大量的科學傳播實踐工作,西方國家的科學界在傳播能力的培養上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但反觀我國國內的情況,由于文理分科以及理工科本科以上教育長期忽視文化素質培養,導致理工科學生乃至科研工作者缺乏傳播寫作能力??萍汲霭鎸<?、科學網博主何學峰表示:“中國的大學里就是缺少了這樣的基本素質訓練,所以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畢業時,除了少數優秀的自學能力強,老師水平高要求嚴的學生外,大多數學生的中文表達水平在高中畢業時的水平上還要打上個七八折。”[5]與此相對應的,則是我國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的缺乏。大學新聞系和其他培養傳播人才的專業很少對本科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兩種情況綜合在一起,導致我國科學傳播的人才相對缺乏,科技工作者參與科學傳播的情況很不理想。
2歐美知名高校傳播素質培養情況簡介
在歐美發達國家,由于社會和體制對科學傳播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比較重視培養未來科技工作者在傳播方面的素質。其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此尤其重視。MIT創建于1861年,其立校之本就是教育和開發最新的科學技術。在麻省理工歷任校領導心中,科學傳播的位置都很重要。該?,F任校長SusanHockfield博士講道:“對于我們很清楚的是,只有把知識想作一種公眾福利澤被四方,并以此指導自己的行動,我們才能與眾不同。”也正因為如此,MIT高度重視該校學生的寫作訓練,科學寫作尤其是重中之重。
在新的2011—2012學年的秋季學期,MIT共開設了39門寫作課,其中大約有11門與科學寫作直接相關的課程(如表1所示),其他課程則大部分為比較通用的散文寫作,也包括文學領域的小說寫作、詩歌寫作、莎士比亞詩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類課程名為跨學科寫作,主要著眼于能培養學生文理兼顧的能力。這11門科學寫作類課程,大部分是開給本科生的,由于MIT的理工科學生占壓倒多數,自然也就是以理科生選修為主。在科學寫作項目負責的11門科學類寫作課程中,一半是比較基礎和廣泛的科學寫作,雖是很基礎的內容,這些課程也都根據教師各自的專長進行了細分,并且都在課程上加上了新媒體字樣(sciencewritingandnewmedia),表明這些課程不會忽略新媒體的作用。例如,一門寫作課的課程要求上寫著重點進行醫藥領域的寫作,另一門課則重在闡釋科學寫作與大眾溝通的關系,還有一門寫作課將技術的傳播納入了視野。除了科學寫作課外,MIT還開有科學新聞課,也同樣是面向理工科本科生開設。在強調寫作方面,科學新聞與科學寫作課程并無不同,但科學新聞課程結合作為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的教師的經驗,更多容納了新聞操作方面的一些因素。除了這些入門課程外,MIT還為感興趣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開設了科學應用文寫作(es-saywriting,分成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春季學期開設)、科幻小說寫作、科學創意寫作(科幻小說寫作的后續課程,春季開設)、腳本寫作,并為計劃專門從事科學寫作的研究生開設了高級科學寫作研修班,后者是每周3個上午的高強度小班訓練。迄今為止,90%的高級科學寫作研修班的學生都在從事科學寫作的工作,其工作既包括科學記者,也有實驗室的信息傳播人員,還有自由撰稿記者或科學作家。#p#分頁標題#e#
而高級科學寫作研修班的研究生,都是來自科學寫作碩士專業。他們本科如果來自MIT的,大部分選修過各種科學寫作類課程。除了這門延續一年的課程,以及科學應用文寫作和更小的、與碩士論文相結合的獨立研究科學寫作類課程外,科學寫作專業碩士生可以在哈佛和MIT兩校數以千計的課程中自由選修與科學(含科技政策和科技史)相關的課程。在這兩所世界最優秀,又有非常強的互補性的大學的結合下,學生可以獲得一攬子的科學專業知識學習的機會。以能源領域為例,在哈佛肯尼迪學院選修能源政策,在MIT則可以選修各種能源技術概論,同時可以在哈佛商學院選修能源市場管理,而在MIT的斯隆商學院選擇能源技術管理課程。除了由相當于系的科學寫作項目開設的科學寫作類課程外,麻省理工學院的政治學系、歷史系(側重于科技史)和科技與社會項目也開設了不少提高學生科學傳播與理解科學的社會理論的課程
,包括科學傳播導論、達爾文與進化論、科學史上的倫理與政治、科學與政治和政策等課程,每門課同時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寫作訓練,也可以用來提高該校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寫作類課程,選課人主要憑興趣選課,不少研究生也會選本科生課程,雖然這沒法記學分。筆者旁聽了多門科學寫作類課程,發現選課人都超過了最大人數限制,不得不協商退課。而從教學的角度而言,每門課的教師可以各有風格,但共同的風格就是講得少、討論多,每門課都會布置大量先是閱讀、以后是寫作訓練的作業,然后課上大家一起來討論。不同的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特點來布置閱讀任務,有新聞從業經歷的教師傾向于要求學生閱讀媒體作品,而從事科普寫作的教師則往往要求閱讀卡爾薩根等大師對科學進行總體論述的綜述文章。值得一提的是,MIT的科學寫作項目十幾名教師,只有一個擁有博士學位,還是多年前轉行寫作之前的物理學博士,其他人都是業界資深的科學寫作專家,包括多位獲得過普利策新聞獎的記者和普利策圖書獎的科普作家。
在考評時,該項目從不要求大家都來寫論文,每個人都要用自己領域中取得的成績,由其同行撰寫推薦和點評材料,這些成績可能包括一本書、一部影視作品,或者是其他領域的研究,也可能是系列的媒體專欄作品。近年來,麻省理工學院更加強調實踐的價值。為了更多更好地吸引社會上的優秀人才進入該校任教,MIT設立了實踐教授(ProfessorofPractice)這一職位,該職位不需要進行學術考評,只需要在業界成績優秀,并具有很好的教學能力即可。哈佛大學也早已設立了這一職位。它方便了哈佛與MIT在傳播、社會管理和政府管理等各個專業吸引了大批優秀的人才。除了麻省理工學院外,其他歐美知名高校也很重視這方面的情況,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科學新聞專業介紹如表2所示)、康乃爾大學、紐約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多個分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都開設有科學寫作、科學新聞或科學傳播課程。這些高校教授科學寫作或科學新聞專業的教師主要來自科學新聞與科學寫作的實踐領域,通常不要求博士學位,也沒有強制性的科研要求。實際上,由于科研機構的科研崗位有限,所以很多本來選擇理工科的學生,在讀完博士后轉向了科學寫作或科學傳播工作,他們能順利開展工作,與各高校開展這方面的素質教育是分不開的。
3歐美高校傳播素質培養對我們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歐美高校尤其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科學傳播素質方面開展的工作,對我們在我國高校開展科學傳播素質培訓工作有很強的借鑒作用。由于國內多所高校,包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都受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很大的影響,因此相對而言,國內的部分領先高校也比較容易接受麻省理工的實踐經驗。據了解,國內部分高校,如中科院研究生院、湖南大學和深圳大學,都開設了面向全校學生的科技新聞類課程,普遍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選修數量大大超過了預期。這說明,學生對此的需求是很明顯的。但由于我國文理分科體制,導致了高校中教授新聞和寫作(新聞系或中文系)教師科學素質不高,很難承擔起為學生開設科學傳播或科學寫作類課程的需求。
為此,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科學傳播機構科學媒介中心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的支持下,邀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專家,在2011年7月對全國高校新聞系教師進行了為期4天的科學新聞與環境新聞教育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作為本次活動的成果之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科學媒介中心支持下,開設了面向新聞系的環境傳播選修課,由氣候變化領域的科研專家、資深科學與環境記者與新聞系教師組合,以專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培訓,目前該課程已經正式啟動,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基于我國現狀,結合國際經驗,我們認為,要做好國內高??茖W傳播素質教育,需要注意和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強調科學傳播素質教育工作對所在院校、學科和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獲得教育部及所在高校領導的積極支持。在課程正式啟動之前,有必要通過召開國際研討會的形式推動有關領導和部門對此的重視。(2)促進教師隊伍多元化的同時大力推進教師培訓工作。要從在職的科學記者、科普作家和科學傳播工作者中招收全職或兼職科學傳播或科學寫作教師,從熱心科普的科學家中吸收部分兼職教師,并在職稱評定上努力學習美國高校經驗,不以博士學位和作為唯一標準,做到多元化的評定尺度。(3)充分做好試點工作。選擇部分高校,由中國科協和其他科學傳播相關單位牽頭與高校進行合作,同時積極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包括引進國際優秀教師進行全職或兼職教學。要形成機制,讓這些高校形成經驗后能充分擴散和傳播相關經驗。(4)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積極吸收國際先進經驗,設計好實際和實用的課程。要將針對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學傳播、科學寫作素質的培養與學生的科研、就業等實際需求相結合。(5)做好文理科相結合的工作,在培養自然科學學生提高科學傳播素質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中文、新聞與傳播等文科專業師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科學傳播素質的工作是一項系統過程,在實施過程中必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我們相信,通過有關部門對此項目的重視和推進,通過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經驗,通過大力招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這項工作一定會在我國得以成功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