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循環經濟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我國低碳循環經濟論文
一、低碳生活與循環經濟簡述
(一)低碳生活
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盡量減少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于普通人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成為人們推進潮流的新方式。它給我們提出的是一個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創造低碳生活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要注意節電、節氣、熄燈一小時……從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低碳生活”的提出反映出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其他的一些環境問題讓人類對自身所生活的環境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所以“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現不僅告訴人們,你可以為減碳做些什么,還告訴人們,你可以怎么做。
(二)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cycliceconomy)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環經濟的定義,國內外文獻有多種說法,國內最早由劉慶山于1994年開始使用,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目前,最權威、簡潔的定義普遍認同2009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的提法:“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是綜合反映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典型經濟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二、我國經濟發展與循環經濟和低碳生活之間的矛盾
產業園區循環經濟論文
一、天津子牙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1.資源環境狀況
①資源能源供應概況。
子牙產業園區已經與歐美和日本很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聯系,將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同時也從國內市場尋找園區發展的原材料供應。子牙園區所在的天津,是傳統的北方老工業城市,人口眾多,產業體系比較發達,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量大,園區將會對這些廢棄物進行拆解利用,為再生資源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②環保和基礎設施建設。
子牙產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園區內已經建成道路里程42公里,園區綠化面積達到107萬平方米,修建圍墻2萬多米,鋪設排水管道5萬多米。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載體功能不斷提升。截至2013年,園區的很多與環保相配套的工程均已經建設完工,比如,日處理能力達到1000噸的污水處理廠、固體廢棄物集中處理運轉中心、廢舊機電和電線集中處理中心等。目前子牙產業園區的環境標準已經達到了國家環保總局《技術規范》的要求。
③環境質量。
循環經濟論文:城市循環經濟構造完善思路
本文作者:朱憶愷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
為了實現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實現城市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在現代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建立過程中應加快對城市經濟基礎情況的調研。通過對城市經濟現狀的調研、城市生態環境以及投資環境的掌握,為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建立、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提供基礎資料。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城市居住人口情況、城市流動人口情況進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點以及城市資源型經濟、傳統經濟發展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以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的經濟模式優化調整以及經濟模式改革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
在現代城市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中,應強化對循環經濟模式的認識。針對循環經濟模式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城市經濟的優化與調整。以循環經濟模式的運用提高城市環境資源的配置、以循環經濟模式促進城市環境的改善。同時以循環經濟模式特點以及結構優勢加快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為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循環經濟模式的運用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針對我國資源利用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需求,現代城市經濟優化與經濟結構調整中,應利用循環經濟模式改善傳統經濟模式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使城市新興工業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針對循環經濟模式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現代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與改革中必須提高對循環經濟模式的認識。通過強化循環經濟重要性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及相關工作的開展。
為了實現城市經濟結構優化、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建立時應針對其對全市人民利益相關性加強循環經濟模式及其經濟理念的宣傳。針對人們對循環經濟缺乏認識的現狀以多種宣傳渠道進行循環經濟模式的宣傳。通過各企業經營者、社會各界人士對循環經濟的認識為循環經濟模式建立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少城市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中不必要的麻煩。以循環經濟的綠色環保理念引導大眾消費、引導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方向。從節約資源、改善環境入手促進城市經濟環境的改善,為城市招商引資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資環境。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經濟引導職能對城市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針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結構調整把握方向。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政策鼓勵以及城市資源的協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通過對低污染、高循環企業的政策扶持、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整改及限制引導城市經濟發展活動中主流方向。同時以政府作為媒介,鼓勵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循環經濟活動中各組成部分的有機運行,實現循環經濟模式目標。為了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與運轉,現代城市經濟發展中應針對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需求進行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對城市工業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淘汰資源浪費、高污染工藝設備及企業,限制能耗、水資源、高污染產業發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等清潔產業為重點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對城市產業機構進行優化與調整,以此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與居住環境的改善。
注重非耗能產業資源的開發,促進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
煤礦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論文
1煤礦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1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解決資源條件制約的問題
王永剛認為煤礦企業傳統的高消耗、低產出的運作模式顯然與當前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格格不入,只有從觀念上進行轉變,樹立起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合理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才能夠確保煤礦企業在發展歷程中得以持續性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循環經濟在一定程度能夠緩解資源條件的壓力。
1.2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緩解生態環境壓力
煤礦企業的生產方式主要是通過對煤礦資源的開采,煤礦資源都是一些具有很高利用價值的資源,一旦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其排放過程中必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生態平衡造成破壞、毀壞整個自然生存環境空間。而煤礦企業也是當前社會經濟的一部分原因,在利用社會資源、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和諧相處。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能夠使資源得到重復合理的使用,有利于清潔生產,實現環境文明,與綠色環保的理念是一致的,在很大程度能夠緩解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造成的矛盾和壓力。
1.3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應對經濟發展的挑戰
當前不斷有新科技和新材料出現,并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對過去傳統的能源來說,是一種頗具競爭的挑戰,從而會影響到煤礦企業的生存與今后的發展。可以看出,轉變落后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煤礦企業來說勢在必行,只有通過循環經濟才能更好地順應時展的潮流,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實現煤礦企業經濟的增長,不斷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應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
生態城市理論下的循環經濟論文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沿用傳統的發展策略和發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并在環境方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依靠粗放經營,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并在一段時期內帶來了繁榮,但是也出現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人口膨脹、能源緊張、糧食短缺、生態環境破壞等。面對日漸脆弱的生態環境,很多發展中國家進退兩難,已走入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現有的發展模式,尋求新的發展戰略已成為解決這一發展難題的唯一出路。城市作為人類重要的聚居地,承受著沉重的人口壓力,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城市在經歷了以自然為本向以人為本的發展轉變之后,再次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方向進化。面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兩難境地,走生態化、可持續化發展道路,大力倡導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生態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嶄新思路。
二、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一)自然資源的稀缺性
隨著各項科學技術地不斷創新,人們極大拓展了自然資源的利用深度和廣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但是,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正是由于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在生態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正視資源使用的持續性。循環經濟正是在“3R”原則下,為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它還在一定層次上促進了社會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優化,提升了環境質量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高效性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論文
一、循環經濟的運行模式分析
1、單獨的公司其內部的循環經濟的運行模式。
這種循環經濟運營的模式是處于微觀層次的運營模式,一般應用于公司內部的廢物的回收利用與產品的清潔生產中。其具體的運營模式是將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首先經過簡單的分類處理,然后加入適當的處理原料再次進行原先的加工生產流程或者是用于加工為其他的工業產品。這種生產模式最開始由美國的杜邦公司率先提出并投入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所以該種生產模式又被叫做杜邦模式。這種模式是有其可取之處的,運用該種生產模式不僅能夠保證工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且還能夠保證生產流程的清潔,甚至在理論上可以達到零排放的要求。近些年來,我們國家的一些礦業企業也紛紛采取了這種生產模式,比如山東的某礦業集團在煤炭的利用與開發中,將煤炭資源的中和利用與其的生加工作為企業生產的突破口,并成功的將其延生到產業鏈當中,最后形成循環經濟的經濟系統。
2、共生企業生態環保的工業園模式。
所謂生態環保的工業園模式,即也就是在企業群這一生產層次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在丹麥的卡倫寶,卡倫寶工業生態園是個不僅和諧而且高效的工業生產區,在這個工業生態園內,各個不同的企業通過對各自不用的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形成了完整的工業產業鏈,從而在不同的企業之間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由于這種經濟模式最先運用于丹麥的卡倫寶,所以這種經濟模式又被叫做卡倫寶模式。后來,隨著這種經濟模式的不斷完善,有學者對其進行了定義,該定義為:為保證各種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各個企業或者地方的生產合作社進行互相合作而形成的產業共同體,這種產業共同體能夠保證企業與地方的經濟效益共同增加,同時也能夠保證該地區的環境質量能夠顯著地得到改善;有目標的實施能量與物質交換的關于生態系統,能夠保證資源的消耗與損失達到最小,由于生產所產生的廢物與有害物質亦達到最小,并可以形成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們國家在這個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3、區域循環的運行模式。
區域循環的運行模式是指在整個社會的層面上,對工業生產產生的廢物進行利用與回收的體系。這種模式中最被人們稱道的是雙元回收體系與社會循環體系。雙元回收體系是礦業資源循環利用的體系中,礦業資源循環利用系統作為整個社會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和其他的小循環相互進行結合,從而使礦業的經濟循環曾相出多種模式。比如如果社會的發展速度以及其消費的方式發生改變,從而降低礦業資源的開發速度。
資源型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論文
一、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擁有即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黑河、五大連池、鐵力、等13個資源型城市,是全國資源型城市較多的大省。其中有著名的煤炭城市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中國第一個石油城市大慶和森工城市伊春、鐵力等。大多數城市是在進行礦業開發或林業開發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了能加速礦業資源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為這些地區進行人力、物力及財力上的投入,從而出現了像雞西,大慶這種依托自己資源的開發而在開采區附近興建起來的資源型城市,它們為黑龍江省及全國提供社會所需要的各種能源。但由于大多數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根據經濟生命周期,黑龍江省的大多數資源型城市處在經濟的衰退期。資源型城市處于資源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使資源產業經濟發展緩慢。煤炭資源、石油天然氣、森林資源逐漸衰減,可供開發量越來越少,使開發成本增加。因為比較單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當開采量下降時,不能阻止資源開采量下降引起的各種資源的惡化。難以彌補采掘業下降帶來的增長缺口。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煤礦城市采煤沉陷區問題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劇,林木蓄積量減少,森林生態功能減弱。同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一樣,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資源危機、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的局面。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發展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結構不合理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主要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因而使資源型城市產業規劃不合理,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第一產業主要是傳統農業,其發展主要是粗放經營為主。第三產業以餐飲業和商業發展為代表,其發展相對較滯后,第二產業其產業鏈相對較短,主要依賴初級原料產品加工,經濟增加值較低;在資源型城市中,大型資源型國有企業在城市發展中處于主要作用,中小企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種情況阻礙了企業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不利于原有核心競爭力的保持和提高,城市各種產業相互關聯的程度較低,城市區域產業發展脫節,各種產業難以進行質量上的整合。
2.各種資源逐漸枯竭
由于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不斷的開采,自然資源的存儲量會不斷減少,最終枯竭。那么資源型城市隨著開采量的增大,這種礦產資源的地理優勢將逐漸下降,礦產資源開采成本整體趨勢將上升,總的來說,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資源產業的全盛時代已經過去,資源型城市所擁有的資源產業整體正在以非常明顯的趨勢衰退。黑龍江省正從原來的資源輸出型大省逐漸轉變為資源輸入型大省,其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進入調整期和轉型期.
3.人才結構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