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韓農產品貿易狀況及互補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引言 亞洲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韓國是亞洲地區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國家,因此研究中韓農產品貿易變得非常重要。龐德良和鄭瓊潔(2010)利用聯合國貿易數據庫(COMTRADE)數據分析了中日韓農產品貿易發展的變化特征和比較優勢。王璐(2009)利用COMTRADE數據分析了中日韓4大類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得出中韓之間農產品以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林平平(2010)也利用CONTRADE數據分析了中韓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狀況,結果表明,中韓兩國農產品產業間貿易較強,但各年表現不夠穩定,但是其沒有對農產品作一個界定。白描和田維明(2010)利用CONTRADE數據就中韓雙邊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作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韓雙邊農產品貿易受到產業內貿易的明顯推動。李明權和韓春花(2010)利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和韓國貿易協會網頁上提供的統計資料的研究表明,中日韓之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整體上較低。從現有研究看,以往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大部分學者將農產品作為一類產品,或者只分成幾大類進行研究,無法深入了解各種農產品的貿易情況;二是幾乎所有學者采用的是國際統計機構或者國外機構的數據。本文擬采用中國海關數據庫數據,按農產品具體品種進行分類研究,是對現有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對深刻把握中韓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演進趨勢,促進兩國農產品貿易結構調整,從而推動兩國農產品貿易合作繼續走向雙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韓農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韓國是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出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來,對韓國的農產品出口年度波動較大,但總體保持增長趨勢。2002—2007年出口額從20億美元增長到36億美元,增長76%。2008年和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額連續下降,2010年出口強勁恢復,但仍低于2007年水平。2002—2010年出口額的年均增長達到6%。由于對韓出口額的增長低于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增長,所以對韓國的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2002—2007年該比重在9%~12%起伏波動。從2008年起,比重顯著下降。2010年盡管對韓國的出口額強勁反彈,但是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7%。盡管如此,韓國依然是中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見圖1。 (二)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農產品規模相對較小 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農產品不斷增長,但是進口規模較小,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也非常低。從2002—2010年,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農產品規模由1.27億美元增長到4.21億美元,年均增長14%。但進口規模非常小,占進口總額的比重不到1%。并且,由于2002—2010年中國從韓國的進口增長速度比中國農產品總進口的增長速度低了約8個百分點,因此中國從韓國的進口比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從2002年的1.02%逐漸減少到2010年的0.58%。 三、中韓農產品貿易的產品結構 (一)中國主要向韓國出口的農產品 從出口額絕對量看,中國主要向韓國出口水產品、蔬菜、油子、谷物、糧食制品等農產品,其出口額均超過億美元。其中,水產品的出口規模最大,并且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從2002—2010年,水產品出口額從6.98億美元增長到13.34億美元,增加近1倍。蔬菜是出口規模大且增長速度快的農產品,出口額從1.43億美元增長到7.14億美元,增加4倍多,成為第二大出口農產品。油子的出口規模相對較小,但是增長幅度較大,出口額從0.88億美元增長到1.83億美元,增加1倍多。谷物的出口規模也比較大,但是呈下降趨勢,出口額從6.88億美元減少到1.53億美元,下降近80%。從出口額占該項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看,韓國在中國谷物、油子、藥材、餅粕的出口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比重在10%以上。2010年,22%的谷物、15%的油子、13%的藥材和11%的餅粕出口到韓國。但是,與2002年相比,除油子外,其余3個農產品出口到韓國的份額均有所下降,特別是谷物,比重減少了18個百分點。其他出口韓國的產品類別所占的比重大多也出現了下降,包括水產品、水果、棉麻絲、調味香料等。只有蔬菜、花卉、植物油的比重有小幅度增長。見表1。 (二)中國從韓國進口的主要農產品 從進口額絕對量看,中國從韓國進口的主要農產品是水產品和食糖,其進口額在2010年超過1億美元,此外,飲品類、堅果、糧食制品的進口額較大,在千萬美元以上。并且,大部分產品的進口都呈顯著增長趨勢。從2002—2010年,水產品的進口額從4106萬美元增加到1.61億美元,增加2.93倍;糖料及糖的進口額從3097萬美元增加到1.07億美元,增加2.44倍;飲品類產品的進口額從428萬美元增加到3163萬美元,增加6.4倍;糧食制品的進口額從432萬美元增加到1459萬美元,增加2.38倍。其他類別的農產品,中國從韓國的進口量比較小。從進口額所占比重看,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農產品比重普遍較小。大部分產品的進口份額不足5%,只有3個產品例外,一是食糖,2002年至今中國從韓國進口的食糖比重基本保持在10%以上;二是藥材,2002年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藥材比重僅2%,2006年增加到14%,2010年有所下降,但也達到9%;三是調味香料,2002年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調味香料比重僅2%,2006年高達23%,2010年降為7%。此外,過去中國從韓國進口的堅果比重也較大,接近20%,不過近年來下降幅度較大。 四、中韓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 (一)產業內貿易指數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和韓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關系,本文使用Grubel-Loyd指數(GL指數)來表征中韓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GL指數是由Grubel和Lioyd(1975)創建的,用于衡量國家間產業內貿易的程度,因此也被稱為產業內貿易指數。盡管GL指數測算時存在一些弊端,但還是被廣泛運用于國際貿易分析中。具體測算公式如下:式中,X代表出口額,M代表進口額,j代表第j類產品。GL指數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當數值為0時,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均為產業間貿易;當數值為1時,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為產業內貿易。數值越小,產業間貿易特征越突出,兩國的貿易互補性越強。#p#分頁標題#e# (二)各類農產品的GL值 使用中國海關數據庫提供的中國對韓國的各農產品類別的進出口貿易額,計算各產品類別的GL值。為了剔除個別年度的異常變化,這里分別計算2002年、2006年和2010年的GL數,再簡單平均后得到GL平均值。并且,對GL值進行階段細分。①GL值為0時,表明該產業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貿易互補性最強;②GL值處于(0,0.25]時,表明該產業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導,貿易互補性較強;③GL值處于(0.25,0.5)時,表明該產業為弱產業間貿易,仍具有貿易互補性;④GL值處于[0.5,0.75)時,表明該產業貿易中產業內貿易比重過半,為弱產業內貿易,具有一定的競爭性;⑤GL值處于[0.75,1]時,表明該產業貿易中產業內貿易為主導,具有較強的競爭性。具體指數數值和貿易類型分析如表3。其中,餅粕、干豆、薯類和油子的所有GL值均為0,說明中韓這些產品的貿易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根據前面的分析,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中國對韓國出口,沒有韓國對中國的出口。谷物、蔬菜、棉麻絲、藥材、水果、植物油、糧食制品、水產品、畜產品、其他農產品、精油等產品的GL值在0~0.25間,因此也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導。調味香料、飲品類和花卉的GL值在0.25~0.5間,也為產業間貿易,只是程度較弱。只有食糖和堅果的產品GL值在0.5以上,為產業內貿易,存在一定的競爭性。可見,絕大部分農產品的GL值較低,產業間貿易特征顯著,說明中韓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較強。 (三)產業內貿易特征 中韓農產品貿易中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只有少數產品產業內貿易比重較大,主要是食糖和堅果,此外近年來飲品類的產業內貿易程度在加深。這里對這3類產品作進一步的分析。按照中國海關數據庫中的產品分類,將糖料和成品糖歸為一類,不過國際貿易中以成品糖為主。成品糖中又主要包括甘蔗原糖、甜菜原糖、砂糖以及乳糖、糖漿等糖食。這些細項產品進出口數據的分析表明,中國從韓國進口砂糖,出口乳糖、糖漿等糖食。“堅果”類產品主要包括鮮干堅果以及堅果制品,在中韓貿易中主要是中國從韓國進口鮮干堅果,同時出口花生醬等堅果制品。“飲品類”產品的種類比較復雜,中韓貿易中主要是中國從韓國進口啤酒、高度酒以及飲料等,同時主要出口乙醇等產品。產業內貿易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垂直型和水平型。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產品質量相似,只是在產品特性或屬性上有所不同,是基于消費需求多樣化和產品生產規模化、專業化而發生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產品通常存在明顯質量差異。 目前區分垂直型和水平型產品內貿易廣泛使用的方法是由Greenawa、Hine和Milner(1995)提出的度量方法,即:GHMi=UVx/UVm式中,GHMi表示第i種農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的產業內貿易結構指數;UVx和UVm分別表示第i種農產品的單位出口價值和單位進口價值,實證研究中通常分別用貿易產品的單位出口價格Px和單位進口價格Pm計算。當GHMi≤1-α或GHMi≥1+α時,屬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當1-α<GHMi<1+α時,屬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α為離散因子,通常取常數0.15或0.25,這里取0.25,即如GHMi在(0.75,1.25)時,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貿易品相似性較強;如GHMi≤0.75或≥1.25時,屬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貿易品的相似性較差。見表4。經過計算發現,“糖料及糖”類產品的GHM值變化較大,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從水平較高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轉變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再變為水平較低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堅果”類產品的GHM值較高,2002年、2006年和2010年的平均值為0.86,表明其水平型產業內貿易。“飲品類”2002年和2006年的GHM值為0.64和0.61,2010年提高到0.94,即從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轉變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五、結論及展望 通過執行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越來越開放。同時,政策執行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合理運用相關機制,積極應對各種貿易摩擦,維護公平貿易環境,能夠緊跟國際國內市場和產業發展形勢,靈活調整貿易政策,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入WTO以來,中國農產品的貿易發生了相應變化,進出口雙向增長,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貿易平衡由順差轉變為逆差。土地密集型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步增長成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最大特征和趨勢。韓國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在中國農產品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主要向韓國出口谷物、水產品、蔬菜、水果、糧食制品等產品,進口水產品和食糖等產品,兩國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具有較強的互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