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茶葉出口貿易的衰退,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經歷了由興盛而急劇衰退的過程,外銷茶葉的急劇衰退與國際茶葉市場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其原因在于中國茶葉外銷在與同時期的印度和錫蘭紅茶、日本綠茶在英國紅茶市場和美國綠茶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迅速敗退。本文一方面從國際茶葉市場的變化來反觀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衰退情形,主要比較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與印度、日本茶葉出口量,分析中國茶葉出口在印度、日本茶葉的沖擊下急劇衰敗的情形;另一方面,從國際茶葉市場來反觀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衰退情形,比較在世界主要茶葉輸入國中,中國、印度和日本3個國家的占有率的消長情況。在印度茶葉和日本茶葉的激烈競爭中,中國對英國的紅茶輸出和對美國的綠茶輸出量的急劇減少,成為中國茶葉輸出衰退的直接原因和集中體現。 一、中印日三國茶葉輸出量的比較 中國茶葉外銷始于17世紀初葉,一直到17世紀末期,世界茶葉市場幾乎為中國所獨占,此時的輸出量,每年平均達百萬公擔以上,1886—1888年,其輸出量每年超過130萬公擔之數。1911年以后,華茶外銷漸呈頹勢,以前的輸出盛況不再。1917年以后,由于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使中國的茶葉出口突然下降,此后,中國茶葉出口進入衰退期,平均每年出口只有40—90萬擔。[1]下降程度實為驚人。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從19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了莊園制的大規模茶葉生產經營,茶業迅速發展起來,但尚不能與中國相匹敵。到了70年代,印度茶和錫蘭茶與中國茶的競爭逐漸加劇,盡管英國茶葉進口量不斷增加,但華茶輸入英國的數量已經不再增長了,全部的增加數量為印度獨占。19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中國茶葉輸出遇到印度等國茶葉激烈沖擊的時期。英國為印度茶葉之最大主顧,1905年至1932年,輸入量為41566000磅至54888000磅之間。30年代印度茶葉生產,平均約計4億磅左右,其中99%以上為紅茶,綠茶僅居少數。印度茶的內銷每年不過6000萬磅左右,其余完全輸往國外。……印度茶輸出的80%以上運往英國,輸往加拿大及美國每年亦在千磅左右,[2](PP.73-74)事實上,至少有400萬磅到700萬磅茶葉由英國再輸出至美國及加拿大,兩地之數大約相等。印度茶直接銷售俄國,年約三百萬磅至八百萬磅之間……[3](P.121)日本茶葉輸出以綠茶為主(包括鍋焙綠茶和藍焙綠茶兩種),還有其他茶(包括玉茶、番茶、紅茶、磚茶,及粉茶)。相較而言,日本茶葉輸出的數量及其年度增長遠不如印度,日本茶約60%輸往美國,加拿大、俄國則居第二位。作為西方世界第一大茶葉消費國的英國對于日本茶葉輸出則較少。根據《日本貿易精覽(ForeignTradeofJapan,AStatisticalSur-vey)》的記載:1868年日本茶葉出口量,包括綠茶和其他茶有101155擔,1870年為123143擔,1875年為212786擔,1880年為303275擔,1894年達375432擔,一直處于較快的增長中。[3](P.125)1900—1904年平均為44985000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平均為40024000磅,1920—1924年平均為24373000磅,1924—1929年為24474000磅,1930—1933年平均數為28174000磅。[5]增長速度大為可觀。 就中國和印度及日本茶葉出口貿易的數量對比而言,1859年,中國茶葉輸出量為110906千磅,印度為1483千磅,日本僅有533千磅;1860年,中國茶葉輸出量為101708千磅,印度為2707千磅,日本為1600千磅;1865年,中國茶葉輸出量為161293千磅,印度為3138千磅,日本10627千磅。[5](P.324)此時,中國茶葉出口貿易遠在印度、日本諸國之上。但是,70年代末以后,中國茶葉遭到印度、日本等國的激烈競爭,開始衰退,只是絕對輸出量較前期,沒有太大的降低。但是,到19世紀90年代末,由于印度、日本等國茶葉出口量的迅速增加,中國茶葉衰敗的情形日益凸現。1896年,印度、錫蘭輸出茶葉超過中國茶葉,是年世界共消費茶541906732磅,華茶占26321705磅,為42.1%,印度和錫蘭為260516439磅,占有48.7%。此后,世界茶葉消費量逐年增加,而中國茶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并沒有隨之增加,反因印度、錫蘭茶產銷的增加而落后。到1916年,世界銷茶量為882949磅,而是年華茶輸出仍僅有205520533磅,錫蘭茶葉輸出已超過華茶350多萬磅,印度的輸出量則已超過8700多萬磅。然此年華茶之輸出數尚為興盛時期之正常輸出數(150萬擔左右),是年為1542633擔。進入衰落時期,則華茶在世界市場上所占的地位,更見式微了,1923年僅占世界茶葉銷售總量的13.51%,1924年為12.4%。后來,世界銷售總量已增至9億磅以上,而華茶的輸出量仍無增加,致使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更見下落。1929年世界銷售茶葉共4419000公擔,合994021578磅,其中華茶占572931公擔,即僅占11.7%;1930年,世界銷售量為4096000公擔(合901012352磅),其中華茶占419574公擔,僅占9.2%;1931年,世界銷售量為4130000公擔(合910508060磅),其中華茶占10.2%,425109公擔;1932年,世界銷售量為4250000公擔(合936963500磅),其中華茶僅占8.5%,395053公擔,地位之低,一至于此。[6](PP.33-34) 近代中國茶葉出口最大的競爭來自印度茶葉。中國茶葉出口貿易正是由于在英國茶葉市場上遭到印度茶的沉重的打擊,而迅速衰敗。作為西方世界最大的茶葉貿易和消費國的英國,中國茶葉出口數量急劇衰退的情況最為嚴重,這是造成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急劇衰退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為直接的體現。1881年的福州海關貿易報告指出:在英國市場上,1867年華茶約占91%,而10年以后,便降到75%左右;事實上在這10年增加的38357000磅中,華茶就沒有增加。[4](P.1192)可見中國茶葉輸出在英國的地位下降之快。1876年的廣州海關貿易報告詳細論述了印度茶葉生產和輸出逐年增加的情形:1838年,東印度公司收到十二小箱經過細心操作的茶葉,每箱重40磅。其中四箱售給經紀人,其余的留下拍賣,賣價很高。白毫茶每磅由24先令6便士到34先令,平均28先令;小種茶每磅由16先令到21先令,平均19先令。1839年的產品次年運到倫敦,共95箱。價格雖然降低,但比較起來還是很高的,每磅由4先令9便士至11先令1便士。1840年成立阿薩姆公司之后,印度茶樹種植發展很快,而消費量在過去15年中已發展到驚人程度,1861年,印度茶達1500000磅,三年之后(1864年),關稅降低為每磅1先令,印度的供應達2500000磅,占全部供應量的2.5%。關稅在1866年已降至每磅6便士,1867年的消費加了一倍,達6000000磅,可是相對的比重增加得更多,達6%。1870年,增長到13500000磅,比例為10%。#p#分頁標題#e# 日本茶在美國銷量的增加,是華茶銷美停滯的原因。中國綠茶在美國與日本茶對抗的情況,與中國紅茶在英國與印度茶對抗的情況非常相似。但是按綠茶說,競爭達到了一個更高階段。1876年的福州海關貿易報告較詳細地論說了中國茶葉輸往美國遭到日本綠茶的巨大打擊的情況:1867—1868年度日茶的輸出量為中國綠茶輸出量的37%,兩年后降至24%;隨后的兩年,又增至50%左右。從此以后,日茶輸出年年增加,使華茶處于劣勢。1873—1874年度日茶輸出占到59%,1874—1875年度占到70%;1875—1876年兩國輸出數大約相同,1876—1877年度日茶的的輸出量已經超過中國綠茶1倍以上。在1876—1877年度,輸美日茶達1900萬磅以上,而中國綠茶只有950萬磅。[4](P.1199)印度茶葉和日本茶葉的激烈競爭,導致近代中國茶葉出口急劇衰退。 二、中印日三國茶葉輸出國際市場占有情況的比較 下面再以英國對印度茶葉輸入和美國對日本茶葉輸入的具體情形,來反觀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印度紅茶、日本綠茶的巨大打擊而急劇下降的事實。從19世界70年代起,中國茶葉出口貿易在英國市場受到印度茶的激烈打擊,中國紅茶出口因此急劇衰退。“在過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葉的競爭,中國茶的地位已經大有改變。15年前中國壟斷著茶葉的生產,當時印度阿薩姆的茶葉種植正在萌芽時期,但是由于種植經驗的增長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機器,印度茶葉種植逐年擴大,而現在茶葉輸出增加之速度,已嚴重地威脅了中國紅茶在英國的前途。”[4](P.1191) 印度茶葉在1861—1862年輸出還不到150萬磅,7年之中竟增加了700%,達1150萬磅,而在另一個7年的終了,又增加了160%。1875—1876年,估計共有3000萬磅。1874年,在英國銷售的印度茶葉與華茶的比例為10.25%,1876年便增至22%。而1876年英國茶葉銷量中所增加的375萬磅,幾乎全數是印度茶,華茶增加數不過50萬磅左右。這是華茶在英國的前途將更趨暗淡的一個征兆。起初,英國進口印度茶葉數量遠不及進口中國茶葉數量,但英國從印度輸入紅茶的數量逐年迅速擴大,印度紅茶以絕對的優勢迅速擊敗中國紅茶。英國輸入印度茶葉在1852年為232000磅,1853年為235000磅,1854年為252000磅,1855年有486000磅,1856年為633000磅,1857年920000磅,1858年703000磅。[4](P.1193)增加的速度和數量都是驚人的。 自1859年到1887年英國所輸入之中國茶與印度茶的數量及價值可見圖1,在最大的紅茶市場上,中國茶葉為印度紅茶日漸擊敗的情形可明矣。圖11859-1887年英國輸入中國和印度茶葉比較[5](PP.222-223)從1896年印度茶葉輸出超過中國茶葉以后,印度、錫蘭紅茶在最大的紅茶市場———英國的地位日益突顯,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印度、錫蘭占據英國茶葉市場的80%—90%的比重,而中國茶葉只占1%—2%的比重,地位可以說微不足道。華茶日衰,印茶日盛的情形在表1中,一目了然。與在英國市場上中國紅茶受到印度、錫蘭紅茶的打擊而急劇衰退一樣,在美國市場,中國綠茶則受到日本綠茶的激烈競爭而衰敗。1867—1868年,日茶輸出量為中國綠茶輸出量的37%,兩年后降至24%;但是隨后的兩年,又增至50%左右。從此以后,日茶輸出年年增加,使華茶處于劣勢。1873—1874年度日茶輸出占到59%,1874—1875年度占到70%;1875—1876年度日茶的輸出量已經超過中國綠茶一倍以上。單就美國而言,日茶占中日對美茶葉輸出的1/3(日茶1350萬磅,中國綠茶2700萬磅);在1876—1877年度,情況絕然相反,輸美日茶達1900萬磅以上,而中國綠茶只有950萬磅。[4](P.1199)在表2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美國市場上,中國茶葉日衰,而日本、印度和錫蘭茶葉日盛的情形。 三、結論 近代印度、日本等國茶業經濟的迅速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茶業經濟的格局,使國際茶葉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印度、日本等國迅速成為世界茶葉生產和輸出的重要國家,占有了世界茶葉市場的重大份額,并給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以沉重的打擊。印度、日本茶葉輸出量的日益擴大,并超過中國茶葉輸出量,實為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衰退的原因和集中體現。從國際茶葉市場來反觀近代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衰退,中國對英國的紅茶輸出和對美國的綠茶輸出為印度和日本所敗,中國在世界茶葉市場的原有份額為印度、日本所奪,成為茶葉輸出衰退的直接原因和集中體現。英國和美國是近代中國茶葉輸出的主要國別,也是世界主要的茶葉消費和輸入國,中國茶葉出口英國、美國的量和值的急劇下降,也是中國茶葉出口貿易急劇衰退的直接原因和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