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科學發展策略思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趙弘 趙燕霞 何芬 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
從北京經濟發展水平來看,2011年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47美元,已經達到了波特的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后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的標準。從投資、消費與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來看,雖然從2006年以來北京市消費率已經超過了投資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力量,但是,投資仍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10年投資率為43.2%,仍高于發達國家20多個百分點。從要素投入來看,人才、技術等知識要素對北京經濟貢獻已經遠遠超過能源、水資源等生產要素,“十一五”期間,北京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水耗顯著下降,能耗累計下降26.5%,2010年達到0.58噸標準煤;水耗累計下降40.46%,2010年達到29.4立方米;R&D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R&D投入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5.83%,高于發達國家水平。綜合以上指標來看,北京經濟發展階段已經開始由投資導向階段向創新導向階段邁進。
新階段首都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1.首都經濟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從1997年以來首都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年均增速在11%以上,盡管2008年以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首都經濟仍保持了較高增速,到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萬億元。目前,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從國際上大城市經濟發展一般規律來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后,經濟增長速度將出現放緩趨勢,進入穩定增長階段[2],如東京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后名義增長率(按現價計算的GDP增長率)下降至10%以下;香港人均GDP從1萬美元到2萬美元期間GDP平均增速保持在5%左右?;诖蟪鞘薪洕l展的一般規律,同時綜合考慮全球經濟對首都經濟發展的影響,未來首都經濟增長速度也將有所趨緩,進入一個穩定增長的階段。
2.服務型、總部型、知識型、綠色型經濟特征進一步凸顯。近年來,北京市堅持“首都經濟”發展方向,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服務經濟、總部經濟、知識經濟和綠色經濟特征更加突出。一是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從2005年的69.6%提高到2011年的75.7%,服務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圖1),服務業的稅收、吸納就業、利用外資等各項指標占全市總量的比重均超過80%。二是北京總部經濟規模居全國首位,聚集了一大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內大企業集團總部,2011年北京有41家企業入選全球500強,僅次于東京;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112家,擁有中國500強企業總部100家。三是以知識、技術和高素質人才為支撐的知識型經濟發展迅速,生產性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48.7%、6.3%和12.1%(圖2)。四是通過加快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企業的搬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綠色經濟方向發展,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未來,體現首都資源特征、符合創新導向方向的這四類經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支撐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3.創新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近年來,北京著力加快“科技北京”建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涌現出TD-SCDMA、閃聯、龍芯、“非典”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標準。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先行先試政策逐步深化,2011年示范區實現增加值3062.6億元,占全市的19.1%,比2005年提高了5.4個百分點(圖3),對推動首都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關村創新引領作用逐步增強,截至2010年底,中關村示范區企業主導創制國際標準76項,國家標準590項;2011年中關村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20.6億元,占北京市的七成,占全國的1/4強,其中80%流向北京市其他地區、外埠城市和境外,有力支撐了首都及全國創新發展。
新階段首都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北京作為首都,提出了要在全國轉變發展方式走在最前面、率先形成創新驅動格局的戰略目標,這就需要站在世界城市建設的戰略高度,審視首都經濟科學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公認世界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與紐約、東京、倫敦、巴黎等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經濟總量規模還相對較?。ū?),2011年北京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2544.1億美元,僅為東京的1/12,紐約的1/10,倫敦的1/3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差距更為明顯,2011年北京人均GDP達到12447美元,僅為東京的1/17,紐約的1/8,倫敦的1/7。從產業結構來看,雖然北京市已經形成了服務業主導格局,但是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與公認世界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低10多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仍有待提升。
(二)首都經濟的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亟待提升
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是世界城市的一個重要標志,體現了世界城市的全球影響力、控制力和輻射力,體現了世界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目前,北京已經初步形成了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資源配置格局,但是與紐約等世界城市相比,首都經濟的全球配置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是總部經濟提升空間依然很大。高端企業總部聚集程度是體現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指標,雖然北京擁有的世界500強總部企業數量達到41家,僅次于東京,排在第二位,但是,一方面,北京的總部企業主要以中央企業為主,以能源、電信等壟斷行業企業為主,真正體現北京產業特點的高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的企業總部數量較少,而且總部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還相對較弱,國際化程度還相對較低。有關調查顯示,2008年全球跨國公司跨國經營指數(海外資產占全部資產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而北京總部企業的平均跨國經營指數還不到20%。另一方面,北京擁有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只有100多家,與紐約、東京、倫敦等城市擁有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都在上千家相比,差距很大。#p#分頁標題#e#
二是體現世界城市功能的重點行業國際競爭力還有待提升。從金融功能來看,北京是全國的金融管理中心,聚集了全國知名的金融機構總部,控制著全國60%的金融資產、90%的信貸資金、65%的保費資金,北京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也逐步提升,由2007年的第3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16位,但是北京金融功能主要是服務全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相對較弱,而且北京要素市場體系很不完善,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要素交易市場。從體現文化功能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來看,紐約、倫敦等世界城市都是全球著名的文化中心,文化產業非常發達,倫敦的創意產業已經超過金融業成為第一大產業。雖然北京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文化創意產業也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與紐約、倫敦等相比,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缺乏類似紐約的新聞集團、時代華納公司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母型企業,也沒有倫敦設計節、倫敦時裝周等全球知名的文化節日。從體現國際交往功能的旅游業來看,2011年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萬人次,遠低于2010年紐約的970多萬人次和倫敦的1400多萬人次,人均旅游收入差距更大。
(三)自主創新能力與產業核心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進入創新導向階段后,自主創新能力成為體現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從北京創新發展現狀來看,雖然“十一五”以來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已經由單個企業獨立創新進入到集群式創新階段,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創新集群,創新對首都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步提升,但與硅谷等區域相比,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重大創新成果相對較少,產業核心競爭力較弱。從硅谷發展歷程來看,硅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集成電路、個人電腦、互聯網等領域都產生了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引領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策源地。與之相比,受科技體制等諸多因素影響,北京密集的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優勢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尚未形成一批真正在國際上具有技術主導權的創新集群,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需要依賴進口,高技術產業的附加值較低,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相對較弱。企業技術性收入是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產出的重要指標,以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為例,中關村企業總收入中仍然以產品銷售收入和商品銷售收入為主,真正體現企業創新能力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技術性收入比重則相對較低,而且有下降的趨勢,2010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中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技術性收入分別僅占到24.8%和15.5%。長期以來,北京城市空間呈現“單中心”格局,人口、產業和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不僅造成了交通擁堵等諸多城市問題,而且導致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城六區土地面積占全市的8.2%、占平原面積的21.3%,而實現的增加值占全市的7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全市的81.2%,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市的80.3%。同時受區域發展環境差異、歷史原因等諸多因素影響,城市南部與北部發展差距較大,雖然北京市自2009年以來啟動實施城南行動計劃,總投資達2900億元,帶動了南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但南部地區與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圖4),2011年南部地區的地均GDP不到北部的1/3。西部地區受自然條件影響,承擔著首都生態涵養職能,支撐區域發展的產業基礎相對薄弱,西部四區人均GDP僅為全市的一半左右。統籌城鄉發展任務也非常艱巨,雖然近幾年來,城鄉收入差距在逐步縮小,但差距仍然很大(圖5),2011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90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36元。
推動首都經濟科學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新階段,實現首都經濟的科學發展,必須把握進入創新導向階段后的新趨勢、新特征,充分挖掘首都創新資源優勢,更加注重高端引領、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發展格局,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升首都經濟發展質量,顯著增強首都經濟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一)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紛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領域加強科技創新,搶占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北京作為全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城市,有條件也有責任在全國參與新一輪科技競爭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同時北京推進世界城市建設,也必須抓住這一有利契機,依靠創新提升其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因此,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集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北京新階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首都經濟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一是要圍繞若干重點領域加快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突破,搶占全球技術主導權。未來要進一步加強各類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強化資源集成,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和研發組織模式,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突破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并爭取形成國際標準,提升在全球的技術話語權。二是要強化重大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梢源龠M一批轉化占地空間較小、附加值較高、對環境污染較小的重大創新成果直接在京轉化,也可以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創新成果在京外區域轉化。通過創新成果轉化,真正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的產業集群,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積極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影響力是體現世界城市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內容。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能夠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而且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對于促進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傳播、交流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好萊塢、迪士尼、日本動漫等在獲取大量海外收入的同時,也向世界各國傳播了美國、日本的文化理念。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僅對于支撐首都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具有積極作用。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一方面要把北京的科技、文化兩類資源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既要充分體現北京作為古都所承載的深厚的中華文化,同時要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優勢,通過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運用,創新產品生產方式、表現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新聞出版、影視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升級,并積極推動一批動漫游戲、數字新媒體等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能力、附加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支持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航母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精品活動,推動文化創意企業走出去,顯著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p#分頁標題#e#
(三)推動總部經濟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提升首都經濟輻射力
總部經濟與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關系[3],企業總部聚集將對金融保險、信息服務、中介咨詢、科技研發、廣告會展、教育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產生大量需求,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達程度又是企業總部聚集的一個重要條件。總部經濟和服務經濟作為首都經濟的兩大特征,未來應通過加強這兩者間的互動發展,進一步提升總部經濟、服務經濟發展質量,增強首都對全國乃至全球的服務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一是要進一步優化服務經濟結構,率先形成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打造“北京服務”品牌。積極鼓勵金融、商務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全球知名企業在京設立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支持各類社會資本進入生產性服務領域,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源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國際影響力,依托該平臺推動北京服務貿易發展、支持服務企業走出去,提升首都服務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二是要加快“世界高端企業總部聚集之都”建設,顯著提升首都經濟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一方面要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以及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等智能型總部,另一方面要支持和服務國內大型企業“走出去”跨國經營。在總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上海、廣州等城市發展經驗,加強市級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成立全市統一的總部經濟管理服務機構,健全總部經濟統計制度,整合區縣有關總部經濟政策形成全市統一的政策體系,促進總部經濟健康發展。
(四)加強區域空間資源整合,打造支撐首都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加快空間資源優化與整合,既是破解北京單中心格局,提升北京世界城市運行效率和綜合承載能力的重要路徑,也是進一步拓展首都經濟承載空間、支撐首都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未來要把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與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進行統籌考慮,打造一批業城均衡的高端產業功能區,使之成為支撐首都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未來,要按照“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兩城兩帶、六高四新”的產業發展格局,重點加快推進“兩帶”建設,統籌規劃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地區的產業空間資源,整體打造萬億級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帶;統籌亦莊、大興等城市南部產業空間資源,打造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使之成為支撐首都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兩個大體量空間板塊。加快推進通州高端商務區、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麗澤金融商務區、懷柔文化科技高端產業新區等4個高端產業新區建設,引領通州副中心建設以及首都西部、南部轉型發展,使之成為拓展首都經濟新空間載體、促進首都城市空間格局優化和區域均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五)主動推進“首都經濟圈”建設,實現跨區域創新協同發展
推進“首都經濟圈”建設,既是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支撐北京世界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的戰略選擇[4]。紐約、東京等世界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周邊腹地的支撐,比如支撐紐約發展的波士華城市群,以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5大城市為中心,面積占美國的1.5%,經濟總量占美國的15.7%。未來首都經濟圈建設,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加強產業對接與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一是要發揮首都的創新資源優勢,跨區域打造“研發—成果產業化”創新協作體系。北京作為全國重要的自主創新高地和技術輻射源頭,每年技術成果交易中70%輸出到京外地區和國外,但是在北京周邊區域轉化的比例并不高,北京對周邊區域的創新輻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未來應加強創新合作,充分發揮首都創新優勢和周邊區域轉化成本較低優勢,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開展合作,增強區域整體創新能力。二是基于北京產業發展空間有限的現實問題,積極探索總部經濟、飛地經濟等模式,促進區域產業合作,實現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