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計量經濟學學習難題及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梁云芳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數學與數量經濟學院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中國之后,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從“推廣普及”階段到“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提高階段和應用研究的推廣階段”,再到“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階段”[1(]李子奈,2008),其經歷了與傳統經濟學內容的不斷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經濟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中。計算機技術、網絡以及學術交流的國際化都為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普及和不斷創新又為提高我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縱觀國內外應用經濟學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作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目前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主要經濟管理類期刊中,以計量經濟學模型作為主要分析方法的論文占比已超過50%。計量經濟方法在應用經濟學及管理學科學研究中應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計量經濟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它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程[(2]洪永淼,2007)。計量經濟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是在使用廣度上在國內都已經得到極大的發展,且其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很多學生在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或認識上的誤區,尤其是在部分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中,這些問題可能直接導致結論的錯誤,進而使一些學者開始懷疑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很多講授和傳播計量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試圖從本質上改變這一現象[3](李子奈,2009等)。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多年教學和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當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在學習和使用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并給出相應的建議。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將歸納目前部分學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計量方法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三部分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最后給出本文的結論。
二、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無論是在經濟理論的科學研究中,還是在經濟問題的實際分析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解決問題已成為一種趨勢。很多學生為了趕上這趟“潮流”,在分析問題過程中積極地開發和使用各種前沿的計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滿足的一些外部條件,例如模型設定的假定、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模型的經濟意義等。本部分將主要歸納幾個在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現象:
第一,計量軟件的多樣化,弱化了學生對很多基礎計量方法的探究。隨著計量經濟方法在經濟分析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很多學生開始注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計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量方法的相關軟件也越來越豐富,促使其應用變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這種軟件的多樣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學生對計量經濟方法理論基礎的探究,如模型估計前一些必要的檢驗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計量方法時,只是簡單地將搜集到的數據輸入到一個類似“黑箱子”的軟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結果。
第二,過分強調計量方法,而忽略了經濟理論。與第一個問題不同的是,還有部分學生也許對計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們卻忘記了自己更應該是一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時,缺少必要的經濟理論支撐和分析。眾所周知,目前在國內一些經濟類核心期刊中,超過50%的文章采用計量經濟模型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這種現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歡在論文寫作中加入計量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當很多學生陶醉于學習和應用各種先進的計量方法分析問題時,在另一方面他們卻忽略了也需要閱讀大量經濟學、金融學或財政學等與本專業理論相關的文獻或教科書,進而缺乏對實際經濟現象深入的觀察。因此也許他們可以采用計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結果,但他們根本無法對結果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這一現象并不是個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碩士生的寫作中看到———很多的結果圖表,文字卻很少,看上去更像一個經濟學的實驗報告,而不像一個學術論文。這正是由于很多學生片面追求計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復雜性,而忘記了計量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如果計量模型的使用和結果分析離開經濟理論的支撐,則變成一堆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漂亮的圖表,而無法體現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真正地位。
第三,學習過程中不重視計量經濟學的規范分析。在科學研究中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是常見的兩種分析方式,實證分析用來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規范分析主要解決“應該怎么樣”的問題。在應用經濟學的實證分析中經常將計量經濟模型作為主要手段,然而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分析過程也要滿足一定的規范性。然而,很多學生在應用計量方法分析問題方面不夠規范,缺少必要的檢驗或分析步驟。很多教科書和文獻都對現代應用經濟學研究應遵循的步驟給予了充分的介紹[2][4][5(]洪永淼,2007;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達摩達爾•N•古扎拉蒂,2011等),而且實際教學中,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驟通常在課程開始時會介紹(一般會在前幾次課),對于剛接觸計量經濟學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很多專業術語和概念并不熟悉,故而忽略了或不能完全領悟分析方法的規范性。
三、提高對計量經濟學方法認識的建議
為了提高計量經濟方法在理論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中使用的正確性,提高實證結果的可信度,本文針對目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實際學習中,加強學生對基礎方法的掌握。為了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早些年很多學者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驗教學,這一點被大多數學校采納并實施,而且很多學校實驗教學的課時已經占到總課時的大約1/3,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在實驗教學中多采用完全智能化的軟件,如Eviews,正如上文提到的,這種計量方法應用的普及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本文建議在實驗教學中可以采用Sta-ta、R、Eviews等軟件包中的程序語言。這樣在完成實驗報告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簡單地操作智能化的軟件,而需要通過掌握方法,編寫必要的程序才能完成。最終起到加強學生對基礎方法掌握的效果,并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完全滿足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要。另外,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例如列舉一些常犯的錯誤或在實驗報告常出現的問題,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p#分頁標題#e#
第二,不僅要突出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更要掌握好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數學化和定量化是現代經濟學迅速科學化的重要標志,同時培養創新型經濟學人才的要求加強了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薩繆爾森曾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正是數學、計量經濟學等定量方法的使用,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大量數學符號的均衡公式演算是空洞的研究,對實際問題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的解答,沒有這些數學演算,經濟學仍是有用的”(哈耶克)①。因此,計量經濟學盡管非常有用,但其主要是為更好地驗證經濟理論、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提供必要的支撐,離開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計量經濟學模型將變成一堆無用的符號。研究生在使用計量方法過程中,是對學生提出問題、選擇計量方法、檢驗模型、最后進行經濟分析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考察。更重要的是,不能將案例教學混同為實驗教學,要體現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主要地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如何查找相應的文獻,尋找理論依據,提倡學生進行團隊合作,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最終形成課程論文[6]。為了加強案例教學的效果,本文還建議可以在課程講授早期花費4~6學時介紹一些已經發表的與研究生專業相關的、優秀的、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的論文,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如何規范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不斷完善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手段。為了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上要處理好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的關系,在教學目標上實現“基礎理論方法和基礎應用并重”,努力提高學生自學新方法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首先,在計量經濟學發展的當下階段,其教學目標要實現“基礎理論方法和基本應用”并重,既要彌補單純介紹計量方法的枯燥,又要避免因為理論知識的缺乏而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原則性錯誤或認識誤區。為了更好地做到“基礎理論和基本應用”并重,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做一些必要的改進。很多學者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如李子奈(2010)提出了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7],在他編寫的教材(《計量經濟學(第三版)》,2010)[8]中已經將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研究的步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將這一部分內容放在教學內容的后面,即學生基本掌握了基礎的計量方法之后。這不同于國外很多教材,它們往往把研究步驟放在前面(第一章),在學生還不是完全了解計量方法內容的時候,這樣安排無法加深學生的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生教學中需要在教學內容上做適當的調整。其次,在計量方法講授過程中,注意處理好數學推導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很多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感到吃力,原因也在于這些繁瑣的數學推導。事實上,計量經濟學不同于數學,比數學推導更重要的是計量經濟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這可以通過更多的案例分析來實現。然而數學推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前沿的計量方法。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一些推導過程,提高學生自學新知識的能力。最佳的方法是在講授計量經濟學的過程中,可以安排不同層次的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能力和喜好自行選擇。
計量經濟學已成為縮小經濟理論與實際經濟問題之間鴻溝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現代計量方法的不斷發展,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各方面發展都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實現能結合各自研究方向,尋找自己喜歡的問題、選擇合適的計量方法,并對實際問題展開深入的分析。為了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上處理好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的關系,在研究生階段大力提倡研究型教學方式,增加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內容,以實現減少,甚至完全避免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