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山市城市交通進展對經濟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中山市位于珠江口西岸,屬于南北狹長型地帶。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山市區的交通可以滿足交通流量的需求,基本保持人、車、路的整體和諧。近年來隨著中山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交通得到了一定發展。但隨著旅游業發展、商務活動的增多、外來人口大幅度的上升以及機動車的快速增長,原來的交通建設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城市道路擁擠、交通堵塞、乘車難、行車難、停車難、環境污染嚴重、原規劃路網不合理、道路建設與城市規劃不配套等一系列問題逐漸表現出來,這種“城市病”嚴重影響中山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的良性循環。因此認清中山市城市交通與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高度重視中山市城市交通對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作用,對于建設中山“三適宜城市”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及特點 城市發展離不開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交通是一個廣泛意義上的概念,一般說來,城市交通是指在城市中運行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同時也內含道路及其設施。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指由政府或者私人投資購買交通工具在城市投入營運乘客的交通車,它包括大中型汽車(也稱巴士)、小汽車(也稱的士)、摩托車運載客人(也稱摩的)、出租三輪車運載客人(也稱老爺車),它分為經工商登記的合法營運車和未經工商登記的非法營運車。 目前中山市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指公共汽車、出租小汽車,這里所講的中山市城市交通主要指中山市城市公共汽車同時也涉及其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以及道路等。中山市的城市交通建設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發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初,中山的道路交通基礎有一個建設高潮,當時是路通財通,為中山的整個道路交通建設,為當時中山的經濟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之后,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把中山市的交通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來抓。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山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75年10月,中山市公共汽車公司的前身——“中山縣石岐鎮公共汽車公司”正式成立,從此結束了中山城區內的載客運輸工具主要以私人單車、人力三輪車為主的落后局面。成立之初,政府投資購置了2輛公共汽車,開通了由學宮至氮肥廠的線路,開出了中山城市基礎交通的第一班車。1990年10月,中山市公共汽車增至19輛,并開設了柏苑新村蓮花閣至大涌疊石、西郊富華道至張家邊等9條線路,進一步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交通便利。同年10月18日,中山市在廣東省城市公交同行中率先投入“小、靈、快”的20輛(首批)中巴貫通城區至鎮區的線路營運。1990年起,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優惠政策扶持下,中山公交邁入了發展的快車道。1992年起,中山市公共汽車公司分期分批投放出租小汽車營運服務。1993年7月1日起,所有載客機動三輪車停止在城區行駛,從而進一步改善了中山市公共交通環境。1995年5月起,中山市公共汽車公司不斷拓展市場,先后開發大巴線路、空調大中巴線路,公共汽車在競爭中逐步成為客運市場的主體。1997年9月28日,28路線開通后,宣告中山市在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中率先實現鎮鎮通行公共汽車。2004年10月底,中山全市所有的村莊通行公共汽車,實現全市“村村通公交”。2006年12月23日,按《中山市域公共客運交通規劃》近期方案對公司的3路、21路、28路等共21條線路進行調整,并增加了73路、74路等共8條線路,實施公司成立以來最大一次線路的調整,擴大公交覆蓋面,填補了公交空白區,進一步提升了公交的服務能力。如今的中山公共汽車公司,擁有員工2600人,城市客車848輛(其中高級客車495輛,空調客車742輛),出租小汽車280輛,市內公交客運線路84條。《珠江三角洲地區軌道交通同城化規劃簡要報告》提出,開發一條中山經南沙至虎門線路。由三角鎮進入中山市,經民眾鎮、港口鎮,再沿105國道向南,先后與西部沿海鐵路、廣珠城際、廣佛珠城際共3條線路銜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指出: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網絡完善、布局合理、運行高效、與港澳及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緊密相連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環珠江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港珠澳大橋、深港東部通道,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000公里。 在整個軌道交通網絡中,中山被納入由穗莞深、中山—南沙—虎門、廣州—佛山—江門—珠海、佛山—東莞四條城際線組成的環珠江口的中環線。在未來整個城際軌道的網絡圖中,中山納入珠三角地區一小時都市圈中,中山市城市交通會越來越發達。因此不難得出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具有如下特點:(1)發展起步晚,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至今只有35年的歷史,相比較別的城市,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較晚;(2)發展起點低,中山城區內載客運輸工具原來大多是私人單車、人力三輪車,與別的城市相比較,中山城市交通發展較落后;(3)發展速度快,目前中山全市有大型汽車10454輛、小型汽車112099輛,其中城市客車848輛、出租小汽車280輛;(4)覆蓋面寬,中山全市“村村通公交”;(5)私家車越來越多,中山市中高薪階層基本上都有私家車;(6)城市交通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明顯的推動作用,例如,2006年中山市公交公司完成客運量1.06億人次,營運收入2.85億元,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7)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與周邊地區已構成交通大網絡,對于中山地區的物資流通、人員往來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促進了中山和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城市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經濟是基礎,它決定政治、文化、交通、社會發展;反過來政治、文化、交通等對經濟發展又有巨大的反作用。交通發展必須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條也規定:應當保障道路安全管理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隨著社會發展,交通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城市發展離不開交通。在實踐中,凡是交通發達的地區,經濟也會迅速發展;相反,經濟社會也會落后。同樣,過去政府什么時候重視了交通,經濟社會發展就很好;相反,什么時候沒有重視交通,經濟社會發展就落后。近年來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中山市委和市政府非常重視交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交通發展上是大手筆、大投入、大建設,構建“五橫六縱九加密”的區域交通格局,促進了中山經濟社會發展。發達的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p#分頁標題#e# 第一,交通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交通的節點就是產業的焦點,交通的疏通將打通產業的經絡。有人把交通比喻為人身體中的血管,血必須通過血管才能傳遍全身,離開血管,人無法生存,同樣城市交通對城市發展作用也一樣能傳送人、財、物,從而使城市經濟社會日益繁榮。珠江三角洲城際軌道交通網絡的發展,特別是區內鐵路、高速公路和區域快速干線網絡的發展,有助于增強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交通聯系。《珠江三角洲地區軌道交通同城化規劃簡要報告》提出建設“深中通道”,即“從中山到深圳,東西走向,途中經過廣州南沙后,跨珠江口到深圳”,中山經南沙至虎門線路的功能是“東西兩岸線路,對珠三角兩翼地區在經濟上互補發展作用重大,同時也增強了南沙地區向東西兩岸的輻射能力,深中通道從中山臨海工業園,經南沙接駁通往深圳機場的機荷高速,可抵達深圳龍華高速鐵路樞紐站,并連通廈深高速鐵路。不僅讓中山前往深圳的時間縮短為20分鐘,也讓珠江口西岸的江門、佛山去深圳也多了一種選擇。同時也方便中山東部地區接受南沙的輻射。深中通道的順利建設能夠滿足虎門大橋車流量飽和后的巨大運輸需求,它將有利于推進珠江口東西岸的戰略合作,利用珠江口東岸相對較強的產業實力,形成“深港和東莞,經中山、江門到粵西”的產業輻射黃金走廊。借助這個通道,深圳的加工業、高科技等產業可以沿江中高速公路(以深中通道為連接點)以廣湛高速公路帶為依托,實現生產要素的流通與產業轉移,促成東西兩岸城市群的共同發展,有利于中山和江門等城市的新一輪騰飛。 第二,交通是城市的窗口。交通發達,表明城市發達,交通形象就是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交通是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較快發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擁堵、群眾出行不便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指出:建設交通基礎設施使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亞太地區最開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基于大交通網絡之下,中山市也在積極地疏通城市內部路網,對提高城市品位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交通本身就是一種經濟。交通能拉動城市經濟,發展交通一方面能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能帶動經濟增長。基于城市發展的需要,重視同城化的交通網絡建設非常必要,同城化的交通網絡建設給珠三角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和合作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給中山提供了一個突破交通瓶頸的機會,有利于擴大中山市場圈的范圍,使流通過程更為合理,促進中山產業和其他城市產業的合理集聚和分工,增強產業競爭力。廣珠輕軌的建設能改變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們的出行觀念和生活節奏,而輕軌站本身也成為產業聚集,尤其是服務業聚集的地段,輕軌帶來的大量人流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支撐。例如2010年的“3•28”招商會,中山市的七大輕軌站場都隆重登場,以商貿為主的服務業成為招商的主要對象,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深中通道建設讓中山的物流業迎來了春天。2010年3月18日位于民眾鎮的保稅物流暨能源化工環保產業園區舉行招商推介會,民眾鎮政府和中山市保稅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分別與企業、銀行簽訂18個項目合作協議。而港口、古鎮等輕軌經過的沿線鎮區也在積極地配合本地的產業規劃發展物流產業。深中通道讓中山的服務業駛上快車道。服務業,尤其是諸如物流業之類的生產性服務業成熟后就會反哺工業,帶動制造業的生機和產業優化。 第四,交通滿足人們外出交際、娛樂、學習、上班購物需要。重視交通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理念,發展公共交通是發達國家解決城市交通擁擠的主要經驗,事實上就合理分配社會資源而言,發展公共交通是最劃算的,同一單位時間里運送同樣的人,如果選擇公交方式,所占用的道路大約只是其他車輛的1/5到1/20,在相同寬度的車行道上通行,公共客運交通的載運量約為自行車交通的40倍、小型客車交通的10倍。公共交通具有運載量大、線路固定、便于交通組織等特點,適合城市的交通發展,而個體交通的無限發展,勢必會給城市交通帶來嚴重擁堵以及增加廢氣污染等問題,因此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優化公交線路網,建立一個以公汽為主體,以出租車等運力為輔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體系,是有效解決和改善大中城市交通擁堵的一大舉措。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資源利用效率,緩解交通擁堵的重要手段。同時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載體,是城市交通的主力軍,城市公共交通是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公益事業。公共交通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經濟舒適,成為群眾的主要出行方式。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城市發展和交通發展的正確戰略思想,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交通資源利用效率,緩解交通擁堵的重要手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隨著中山市委市政府對城市交通的重視,中山市城市道路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道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大力發展公交,騰出更多的道路時空資源,保障小汽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的合理正常使用,為乘客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快捷、方便的乘坐環境,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 三、中山經濟社會發展對城市交通發展的制約作用 馬克思認為:經濟決定交通,表現為一方面經濟能促進交通發展,另一方面經濟也能制約交通發展。當經濟發展了,如果對交通進行大量投資,那么交通就會迅速發展;相反經濟發展了,如果對交通不進行或進行少量投資,那么交通就會萎縮或落后。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最早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城鎮密度、經濟要素聚集度最高的城鎮連綿區之一。然而,珠江三角洲地區綜合交通網與其經濟的高度發展卻不相適應。各城市之間聯系主要依靠高速公路、國家干線公路等,城際交通結構單一,主要交通走廊運輸需求與運輸能力之間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珠江三角洲各個城市之間的合作依然存在行政藩籬,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雖然中山在珠江口西岸處于節點地位,囿于珠江口東西岸交通的阻礙,實際上并沒有充分發揮交通節點的作用。在整個珠三角,中山的路網建設也處于中等水平,與中山的經濟實力并不相稱。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山市經濟總量的不斷加大,干線公路建設和周邊城市相比,已相對滯后,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中山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是關鍵。從“八五”時期到現在,中山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大規模投入,造成交通發展滯后,反過來又阻障了經濟社會的發展。#p#分頁標題#e# 總之,由于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少,現今中山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嚴重,內外交通系統以及各系統內部交通方式之間協調配合效率低,資源配置不合理,目前的交通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發展要求。中山城市交通存在著道路擁擠、車輛堵塞、交通秩序混亂的現象。概括起來,目前中山城市交通主要呈現出下列問題:其一,運輸壓力沉重,交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山取得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大規模城市化的輝煌成就。而中山大量人員出行和物資交流頻繁,人流、物流的日益增大,使城市交通面臨著沉重的壓力,現有的城市交通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二,各種機動車增長迅速,道路狹窄容量不足。上世紀末修建的道路已顯得相當狹窄,而目前機動車增長十分迅速,轎車、客車、面包車以至于摩托車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而與之對應的人均道路面積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雖然近十年已經有了較快發展,人均面積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但仍趕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長速度。同時有些私家車駕駛員素質低下,亂停亂放、闖紅燈、逆向行駛等違法行為嚴重影響道路交通暢通,大量的兩輪摩托車、電動助力車不戴安全頭盔、違法載人、超速行駛、酒后駕駛等違法行為時常發生,也造成交通阻障。其三,交通規劃不合理,交通管理軟硬件設施滯后。中山城市路網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間距過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亂,屬于低速的交通系統,難以適應現代汽車交通的需要,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現代化設施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其四,公共交通欠發達,市民出行極不方便。從80年代后期開始,城市公共汽車交通持續萎縮,從運營效率到經營管理,從服務水平到經濟效益,出現了全面的衰退。雖然公交車輛和線路長度增長許多,但公交車輛的運營速度不斷下降,新增的運力被運輸效率下降所抵消。由于公共交通受到沖擊,被轉移出來的乘客便要尋找其它出行方式,加劇了出行結構的不合理,影響了中山的城市形象。 綜上所述,中山市城市交通與中山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政府重視,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非常迅速,極大地促進了中山經濟社會發展,表現為隨著交通發展,中山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人民精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得到較大滿足。但是中山經濟社會發展也對中山市城市交通發展起一定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為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交通發展不成比例關系,即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而投入交通發展的越來越少,交通發展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制約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此隨著中山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中山市城市交通,從而使中山市真正成為中國民眾最滿意城市和現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