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鎮經濟效益創建評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張麗娥 王青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直以來,小城鎮建設的問題都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眾多的專家學者也對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孔祥智(2001)指出中國的小城鎮建設存在規模普遍偏小、資金短缺等問題。段煉,張德倉(2007)提出了小城鎮建設集約用地的規劃對策。李秀香,黃梓楨(2009)強調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解決大量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小城鎮建設本身的研究,而對小城鎮建設的效益問題卻沒有涉及。只有少數的學者利用回歸方法分析了城鎮化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許先珠,2009),卻并未對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而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基礎,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的關鍵,研究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首先通過因子分析,把影響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增長的諸多因素綜合成少數幾個主要綜合因子,再依據這些因子并結合聚類分析對山東省各地市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評價,找出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地區分布規律,最后得出了山東省各地市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存在差異和工業生產力與產業結構兩者要平衡發展的結論。
一、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內涵
經濟效益是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不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非經濟領域,但人們對經濟效益的解釋卻不盡相同。一般說來,經濟效益是指在社會經濟(或社會再生產)活動中產生的經濟效率及其相應的收益,它反映了投入或所費經濟資源與產出或所得的經濟成果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即經濟活動中取得的有用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或勞動占用之間的比較。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一般是指小城鎮在投資建設過程中對區域社會經濟所帶來的直接或間接效益,以及對區域社會、經濟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和作用。本文認為,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的根本體現在于小城鎮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小城鎮的建設是依據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而進行的,而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也是不斷提高的,因此,小城鎮的建設只有一定階段的完成,從長遠看,小城鎮的建設是沒有完成的,而是始終處于建設中,應依據人們的需求進行持續不斷的完善,只有這樣,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可分為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宏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眼前經濟效益和長遠經濟效益,靜態經濟效益和動態經濟效益,相對經濟效益和絕對經濟效益等。
二、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實證分析
影響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因素很多,因素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本文擬用因子分析模型,把影響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增長的諸多因素綜合成幾個主要綜合因子,再依據這些綜合因子并結合聚類分析找出規律,從而為以后各地區制定小城鎮建設政策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一)因子分析模型指標的選取
根據全面性、科學性、可行性、客觀性的原則,在對文獻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9個指標組成的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X1:城鎮人均生產總值(元/人)X2: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元/人)X3: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人)X4:城鎮人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元/人)X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元/人)X6:城鎮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X7:城鎮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X8: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9:城鎮登記失業率(%)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應用
1.變量的檢驗。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了2009年16市的小城鎮數據,見表1。由表2知,KMO檢驗結果為0.668,大于0.5,巴特利特球性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根據判斷標準知所選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
2.確定主因子。分析圖1可以看出因子X1第一主因子F1在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上有絕對值較大的相關系數(載荷),這四個指標主要從小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宏觀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反映了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其對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貢獻為51.892%,可命名為“經濟效益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城鎮人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城鎮人均生產總值、城鎮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五個指標主要反映了小城鎮建設的工業經濟實力和產業結構,其對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貢獻為28.084%,說明提高工業生產能力和優化產業結構可有效提高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可命名為“工業綜合經濟實力因子”。
3.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各主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運用回歸分析方法求得各市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在兩個主因子上的估計得分,以每個主因子在旋轉前的方差貢獻率(見表4)為權重,乘以相應主因子上的得分,得出各市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的綜合得分F。與因子X2,以及因子X2與因子X3之間的特征值之差比較大,而因子X3、X4、X5、X6、X7、X8、X9之間的特征值差值比較小,可以初步得出保留兩個因子將能概括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由于明顯的拐點為X3,因此提取2個因子(定義為F1、F2)比較合適。綜合得分在零以上的有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威海市、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其余9個地市的綜合得分均為負值。其,濟南市與青島市的綜合得分最高,說明濟南市與青島市的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最高,而棗莊市與菏澤市的綜合得分最低,即兩市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最低。
(三)聚類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兩個主因子F1、F2的得分信息將山東省各市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進行了分類。本文將16地市分為3類,濟南市與青島市為一類,東營市為一類,其余14地市為一類,同類地市之間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具有相似性。通過聚類分析可知,各地市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可分為三類,各類特點分析如下:第一類為濟南市和青島市。兩者綜合得分均在1以上,說明兩市小城鎮建設的總體水平很高,但在F1、F2上的得分卻不同。濟南市在F2上的得分較高,說明濟南市的小城鎮工業發達,產業結構合理,而人們的生活質量相對一般。青島市在F1上的得分高,說明青島市小城鎮建設的宏觀經濟效益較好,小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較高,而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對較低,利用表1的原始數據得知青島市在指標X6、X7上均低于濟南市,說明其產業結構的合理度相對較差。第二類為東營市,綜合得分不高,為-0.1339,但在因子F1上得分卻很高,說明東營市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雖然總體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小城鎮的宏觀經濟效益和人們的生活質量卻很高。值得關注的是其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當低,排在全省最后一名,結合原始數據的指標X6、X7可知東營市的產業結構非常不合理。正是因為東營市的這種極端的狀況才將其劃為單獨一類。第三類為其余的13市。在這十三市中又分為兩小類,淄博市、煙臺市、威海市、濟寧市、濰坊市的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為第一小類;棗莊市、泰安市、日照市、萊蕪市、臨沂市、濱州市、德州市、菏澤市的綜合得分為負值,經濟效益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為第二小類。在第一小類中,只有煙臺市在因子F1、F2上的得分均為正,比較均衡,其余的淄博市、威海市、濟寧市、濰坊市在因子F1、F2得分上一正一負。在第二小類中,在F1、F2的得分上有四個市全為負,其余四個市一正一負。總的來說,這13個市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兩因子F1、F2上的發展水平不均衡。另外,在這13市中綜合得分在-5以下的為棗莊市與菏澤市,說明這兩市的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p#分頁標題#e#
三、結論
綜合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可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1.提高工業生產力與優化產業結構必須同時進行。由青島市與東營市的情況可知,工業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最高,其生產能力的高低會對整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在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要提高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必須努力發展工業產業,但必須同時增大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否則將會導致小城鎮建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下降。
2.山東省各地市小城鎮的建設水平呈現出東高西低的狀況,不平衡發展的態勢非常明顯。在膠東及膠濟鐵路沿線城市的小城鎮建設的經濟效益高,而其他中西部城市的小城鎮建設落后,甚至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平。具體來說,棗莊市與菏澤市的小城鎮建設水平最差,在當前的工作中應將這兩個城市的小城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加強資金、資源等各方面的投入。另外,泰安市、日照市、萊蕪市、臨沂市、德州市、濱州市的小城鎮建設工作也應得到重視。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威海市、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的小城鎮建設水平盡管在全省排在前列,但也不能放松警惕,應針對其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因地制宜,積極應對,防止其小城鎮建設的狀況在未來出現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