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金融支撐系統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構建一個適合地區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撐體系也就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襄陽整合區域金融支撐體系可以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1] 一、襄陽金融支撐體系現狀 近年來,襄陽市金融行業得到了快速穩定的發展,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供給總量有了快速增長,金融結構不斷得到完善,金融服務機構隨著經濟的增長在金融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生態環境與信用體系建設穩步發展,風險防范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和發達的金融支撐體系。 (一)金融體系發展現狀 銀行業、保險業競爭愈發激烈,金融產品供給的差異性成為競爭優勢中最重要的因素。十五末以來襄陽市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初步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種類齊全、功能齊備的金融組織體系。特別是銀行業經營機構,十一五期間傳統的國有政策性商業銀行和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分支機構進行了優化整合。隨著金融投資環境不斷完善和經濟的快速發展,2007年以來交行、中信、光大、民生、華夏、招商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相繼進駐襄陽市,此外還新增了郵政儲蓄銀行、宜城國開村鎮銀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方面,襄樊市商業銀行、7家縣級統一法人農村信用聯社通過增資擴股先后成立,7家統一法人信用社中1家申報農村合作銀行成功,2家申報待批。截止2010年9月,襄陽市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1家,其中國有政策性銀行1家、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4家、國有獨資郵政儲蓄銀行1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市分行6家、本市城市商業銀行1家、村鎮銀行1家、農村合作銀行1家、縣級統一法人農村信用聯社6家。 保險業經營機構方面,襄陽市保險主體是全省除武漢市外最多最全的,保險公司數量在湖北各地市州中位居第一。截止2010年9月,全市共有35家保險主體,較十五期末共增加15家,其中財產保險二級分公司16家、人壽保險二級分公司14家、專業保險一級分公司1家、二級分公司4家。此外,全市還有5家證券交易營業部、4家期貨經紀公司。從總體上看,全市金融市場主體數量有較大增加,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初步形成。 直接投融資在襄陽市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規模不斷擴大、所占融資總規模比例穩步增加的過程。一是回天膠業和臺基股份兩家企業分別于2009年12月、2010年1月成功發行并募集資金5.71億元和5.83億元,重啟我市停滯近6年的股市融資步伐;二是2010年5月襄陽市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10億元公司債券,填補了襄陽市運用企業債券融資的空白;三是2008年4月市政府分別以襄陽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襄樊三和友信城建投資有限公司名義各出資5000萬元,聯合深圳創新創業投資集團公司、上海華益順鑫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發起成立襄樊創新資本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襄樊創新創業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分別為1.5億元和8000萬元,為成長型企業開創了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的投融資渠道;四是加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力度,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種擔保機構15家,近年注冊資本額大幅提高,使得擔保能力迅速增強,其中以政府出資為主的11家,注冊資本達到5.5億元,社會出資成立的4家,注冊資本2億元;五是十一五期間經批準設立的典當公司已經達到7家,注冊資本1億元,2009年為中小企業提供典當融資超過6億元,也成為緩解企業短期融資需求的一種手段;六是新增小額貸款公司4家,注冊資本2.5億元,成為與民間融資的新渠道。直接融資與民間融資相結合,有效地豐富并激活了資金融通的層次、理念與效率。 在金融供給總量上,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近年在襄陽市實現了快速穩步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貸款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我市貸款增幅達到31.20%,高于全國(19.7%)、全省(21.49%)水平。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我市貸款增幅連續2年超過30%,連續4年超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見表1)。2.貸款增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2005年以前,襄陽市貸款增量長期維持在十幾億至二十幾億之間;2007年以后,襄陽市當年新增貸款逐年大幅攀升。2007年增加37億,2008年增加57億,2009年首次突破100億大關達到145億,2010年又在上年大投放的基礎之上增加163.68億元。而且從2010年二季度開始,貸款新增量一舉躍升為除武漢市以外的各市州第一,并持續保持到現在。3.貸存比達到了歷史最好:截至2010年12月底,襄陽市新增貸存比達到68.24%(最高的11月底達到72%),余額貸存比為53.18%,均處于歷史最好水平。 在襄陽市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從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存款余額+貸款余額)/GDP的數值遠遠小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襄陽市又小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存款余額+貸款余額)/GDP是衡量一個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數據越大說明金融發展水平越高,反之,說明發展水平越低,從襄陽市的數據可以看出襄陽市金融發展水平還比較低。 (二)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生態是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金融生態的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法律制度環境的建設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關鍵,它為金融體系的運行提供了制度框架。金融生態的外部環境決定了金融生態的平衡和優化,金融生態內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任何一方面的落后都將影響整個系統的效率。金融生態是通過資金媒介和信用鏈條為主要要素而形成的,區域金融生態差異是由既定的經濟體制和法律法規等制度環境所決定。[2] 襄陽市在金融生態方面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襄陽市通過四個信用工程加強在信用環境方面的建設。第一,培植A級信用工程,將全市A級以上的企業進行信用評價,通過評級來確定企業的信用度,通過信用度的提高促進銀行和企業加強合作,通過企業的信用度決定是否對企業授信。第二,信用社區的創建。在社區普及誠信知識、金融知識、貨幣信貸政策,增加街道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對金融知識的了解,建立信用制度,從而解決街道企業、下崗職工創業中的資金瓶頸。第三,開展信用鄉鎮建設。在支持三農發展的過程中,培植農民的信用意識,對所有的農民建立信用檔案,具備條件的通過發放貸款證的方式讓他們進入銀行,并對有農業貸款需求的農民發放貸款。城鎮以上企業的貸款證主要是央行發放,農民的貸款證是由信用社發放。在鄉村里對農民進行信用意識的培育和灌輸,以及建立相應的紙質和電子的檔案,使之進入銀行的信用關系;達標之后,對達到一定比例的信用鄉鎮授予A級。第四,區域信用工程建設。形成一種由政府主導,央行推動,部門配合,以及社會各個方面參與的大信用環境創建的格局。#p#分頁標題#e# 二、政策建議 鑒于襄陽市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議。 1.構建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為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一個金融支撐體系的良好運行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證,金融支撐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只有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夠保證這個體系中的各方利益相關人注重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各方在實現自己利益的同時能夠推動制度朝好的方向發展。金融生態是金融體系存在的環境,形成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一方面靠自律,另一方面,國家法律法規和地方性的政府規章制度在金融生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發揮著核心作用,法律增加了違反者的違約成本,因此可以減少制度運行成本。對于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地方政府應該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追究其責任。法律的嚴格執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金融機構,還應該包括企業、個人以及金融服務機構。隨著經濟增長和金融的發展,對制度環境的要求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地方政府應該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制度是金融體系構建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適合地方金融發展的制度對良好金融體系的構建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供給為導向,通過供給對需求的引導,積極進行金融創新:我國利率并不是由市場形成,金融發展中存在很大程度的金融抑制,這種抑制主要表現為供給抑制,因此進行金融創新,增加供給尤為重要。目前襄陽市金融供給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數量上都不能滿足襄陽市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地方政府對金融行業影響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應該積極進行金融創新,規避法律法規對金融體系的限制,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地方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優勢,堅持差異化發展,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務。加快新型金融組織創新發展,努力做好對小額貸款公司等合法民間金融機構的引導、監管工作,使其在資金融通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著力發展金融中介服務體系,重點引進證券公司、信托公司、會計師事務所、信用評估機構、資產評估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保險公估公司等配套中介服務機構,實現中介服務集約化,為金融體系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圍環境。鼓勵地方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積極開展針對中小企業的小額信用貸款和小額農業貸款、弱勢群體創業貸款等小額貸款業務,利用地方金融機構的信息優勢,可以對部分貸款實行較為寬松的條件。對于具有扶持性質的貸款,地方政府可以適當給以補助,或者在其它方面對金融機構給予優惠。 3.充分發揮地方性金融機構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目前政府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其借貸行為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業銀行,提高這兩個金融機構在銀行業的競爭力,將會為地方經濟增長和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撐,與大銀行相比,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在資金的跨地區轉移中作用不是很明顯。[3]應該改進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治理機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完善的約束和獎勵機制,使之能夠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能夠實現自身的發展與壯大。增加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應該發揮地方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上的地域優勢。在貸款發放上,地區性金融機構應該避免和非地區性金融機構的競爭,應專注于非地區性金融機構所留下的市場空白,通過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