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區域金融失衡發展透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梯度推進論”是一個極其重要并得到廣泛應用的理論。這一理論對我國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定的貢獻,它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優先發展,但也進一步擴大了西部地區和東部的差距,加劇了中國區域經濟失衡。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金融發展程度對經濟發展狀況存在明顯的促進或制約作用。 因此,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可以從金融層面進行考察和解釋。張軍洲博士在其專著《中國區域金融分析》中對區域金融及其構成要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界定,認為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在外延上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和金融活動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并對中國轉型期的區域金融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1]。殷德生和肖順喜對體制轉軌中的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運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我國東部區域金融的差距,提出中國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一些措施[2]。謝麗霜將統一的貨幣金融政策與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的矛盾總結為“五大沖突”[3]。麥勇認為我國一元金融政策與二元區域金融環境之間存在矛盾,應實施區域間有差別的金融政策[4]。 本文把區域金融失衡定義為金融資源在不同國家或區域間的不平衡配置現象。 一、區域金融失衡的表現 區域金融失衡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國經濟運行的客觀現象。中國各區域的區位條件差異極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區域金融失衡現象十分明顯。我們可從以下指標來分析我國區域金融失衡的情況。 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在金融資產總量、金融相關比率、貨幣化程度、證券市場以及保險市場等各個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 在金融資產總量方面(由于缺乏各地區的金融資產和M2的統計數據,本文用金融機構存貸款和金融機構存款分別作為金融資產和M2的替代指標來進行分析),2003、2004年東西部地區金融資產總量(存款+貸款)絕對數分別相差1918846•69億元、219393•61億元,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27508•92億元,遠遠高于同期兩地GDP絕對差異擴大的水平。與此同時,2003、2004年東西部地區金融資產總量的相對差異即地區金融資產總量的比值也十分明顯,分別為4•21、4•19。 戈氏指數金融相關比率的差異,金融相關比率是指某一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與GDP的比值。2003、2004年東西部的金融相關比率都有增長,但東部上揚的幅度更大一些,兩地的差距擴大了。2003、2004年東部的金融相關比率分別高于西部46•92和50•94個百分點。這說明兩地的金融市場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并且這種差距正在擴大。 麥氏指數經濟貨幣化比率的差異,經濟貨幣化比率是反映區域金融深化程度的另一個指標,指一個地區貨幣存量M2與GDP之間的比率(本文用金融機構存款/GDP代替)。2003、2004年東部的麥氏指數分別高于西部33•41和34•68個百分點。 再從股票發行和交易看。這兩年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均大大超過了西部,東部是西部的2•9倍。2003年年我國東部地區A股籌資額771•20億元,為西部地區當年發行總量的3•7倍。在同一時期,西部地區股票交易水平也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2004年我國東部股票交易量達24062•99億元,為西部地區的5•7倍。 保費收入是保險業發展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2003、2004年東部地區保費收入均為西部的4倍多。在保險業發展水平上,西部遠不及東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國區域金融以至經濟的失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衡,既不利于經濟的均衡發展,又將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當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時,調整的成本將是巨大的。近年我國東西部地區金融經濟差異的急劇擴大,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二、區域金融失衡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針對我國區域金融失衡現象,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各種的解釋,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財政政策的影響、體制轉軌的影響、政府行為的影響、金融地理學的關系等。本文主要從金融政策的角度分析區域金融失衡的原因。 我國東部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較高,西部地區計劃金融的色彩還很濃,市場化程度偏低,呈現出明顯的二元化特征。而我國仍然恪守著一元化的金融政策,以區域經濟金融運行一體化為前提,強調全國范圍的統一性[4]。金融政策的全國統一性是區域金融非均衡配置的主要原因。 1•統一的貨幣政策調控方向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調控經濟的兩大工具。政府應“逆經濟風向而動”,以熨平經濟的大起大落,力求平穩發展。當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處于同一階段,政府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調控方向時,貨幣政策的“繩子效應”使落后地區的擴張政策反應彈性小于緊縮政策反應彈性,而發達地區對緊縮政策的反應彈性小于擴張政策的反應彈性。這就使統一貨幣政策盡管表面平等,但政策效應卻并不平等,這不僅不利于縮小區域差異,反而會使差異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一刀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會使東部地區經濟狀況改善的同時,惡化西部的經濟發展,并進一步擴大東西部之間經濟金融的差距。如1985年對全國鄉鎮企業的貸款實行緊縮,東部地區的鄉鎮企業基本已形成規模,處在結構變動、效率提高的階段,而西部地區的鄉鎮企業剛剛起步,資金短缺是普遍現象,信貸緊縮使其發展大受影響。 1988-1991年的治理整頓時期,1993-1996年的經濟“軟著陸”時期的緊縮政策同樣使東部地區過熱經濟降溫的同時,將西部地區的經濟打入低谷。2001-2002年為走出通貨緊縮、減輕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我國實行積極的貨幣政策。#p#分頁標題#e# 這在促進全國經濟走出通貨緊縮陰影的同時,北京、上海等地卻出現了房地產過熱、儲蓄過度分流等問題。 2•統一的利率政策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它充分反映資金、資源的稀缺狀況。由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市場化程度較高,資本收益率遠高于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資金需求者有能力承受較高的利率水平。但我國目前利率還未完全市場化,特別是最基本的存貸款利率,各地區浮動很小。資本是追逐利潤的,哪里的收益高就往哪里走,這就使大量的西部資金流向東部地區。西部企業收益率低,還貸能力也低,西部銀行放貸的風險也大。 所以西部地區各商業銀行不愿將本來數量不多的信貸資金用于本地貸款而愿意向東部銀行拆借,這就使得西部地區的金融壓抑進一步加深,西部企業更難獲得銀行信貸。 3•統一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是現代金融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根據貨幣理論,貨幣供應量=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又由一系列因素所決定,如:存款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資金周轉率、貨幣運動速度、交易的信用化水平等。長期以來,政府將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放在作為東部地區原材料基地的位置上。西部以低價向東部地區提供能源、原材料,從東部以高價購入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這種垂直分工使大量資金漏出本區域。 東部地區資金漏出量很少,相反卻有大量的資金流入。西部地區經濟貨幣化程度相對較低,現金交易比重高,現金漏損率較高。 另外,西部地區資金周轉速度也相對偏小。 統計數據表明1998年全國各地區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流動資產年周轉次數平均為1•41,其中東部為1•49,中部和西部分別為1•20、1•07。1999年全國平均為1•47,其中東部為 1•52,中部和西部分別為1•25、1•05[5]。所以,西部地區的貨幣乘數低于東部地區,統一準備金政策會加劇地區貨幣供給差距。當調高準備金率時,西部地區貨幣供給縮減幅度大于發達地區,會導致資金緊張。 4•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規定設立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十億元人民幣。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一億元人民幣,設立農村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五千萬元人民幣。這樣全國一致的注冊資本要求對金融實力強的東部發達地區來說門檻并不算太高,而對實力弱的西部來說卻是相當高的。類似的還有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標準。東部地區在商業銀行機構數量、結構體系、分支機構密度等方面遠高于西部地區。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均采用總分行制,其分支機構布局的密度顯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的特點。深發展、浦發銀行、福建興業等新興商業銀行是區域性金融機構,也集中在東部地區。我國外資銀行也主要集中在東部。此外,股票、期貨、國債、票據等也基本以東部地區較為發達,西部企業融資渠道極為短缺,籌資極為困難。 5•統一的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以要求有統一貨幣市場和多樣化的市場工具,特別是統一及發達的票據市場。 而我國目前票據市場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和隔斷性,區域貨幣市場深化程度有很大的差異。東部金融機構債券持有量比較大,對公開市場操作的反應也較敏感,而中西部金融機構的敏感度則要差得多,這就使統一的公開市場操作在不同區域產生了不同的實施效果[6]。 6•統一的金融監管 長期以來我國的金融監管以合規性檢查為主,監管的手段多為行政性質。由于東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多,種類全,新設金融機構多且集中,所以對東部地區金融監管的重點在市場準入層面,實施檢查的比例也較小,導致部分金融機構漏檢,其違章拆借、亂回購等違規行為往往被掩蓋。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有限,且以國有銀行為主,監管相對較嚴。 三、實行區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金融政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恰當的金融政策在區域資本形成中有著特殊的聚合功能并能刺激經濟結構的調整,形成具有相對優勢的區域經濟。 從理論上講,縮小區域金融差異有兩種途徑:其一是通過市場的“無形的手”引導金融資源重新配置;其二是依靠政府的“有形的手”實施區域金融政策。第一種途徑秉承的是自由主義哲學和市場萬能理念,認為區域金融差異僅是市場出清過程中的短暫失衡,自動平衡機制足以糾正任何市場失衡[6]。然而,自由主義的假設條件過于理想化,現實中存在著地方保護主義,勞動力流動限制等阻礙要素流動的因素以及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微觀主體的有限理性行為,實際上區域自動平衡機制并不存在。所以我們應通過第二種途徑即實行區域金融政策縮小區域差異。 從我國國情出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市場體系不建全,各地區資源分布,地理條件,經濟金融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如奉行統一的金融政策難以實現帕累托最優,甚至導致部分地區經濟的顯性或隱性負增長,加劇區域經濟結構失衡,最終付出很大的制度成本。因而實施區域金融政策,在我國現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區域金融政策不能替代市場機制,只是對“市場失靈”的矯正或補缺,區域金融政策必須建立在市場秩序基礎上。 四、實行區域金融政策解決區域金融失衡問題 1•以人民銀行大區分行為中心建立區域金融調控運行機制 區域金融政策的核心是允許各地區在中央銀行總行允許的范圍內擁有一定的金融政策制定權,根據各地區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等諸多方面的特點制定執行區域金融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并逐漸縮小區域經濟差異。#p#分頁標題#e# 為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我國從1999年1月1日起撤銷中國人民銀行省級分行,改為跨省區設立九大區分行。現今中央銀行機構設置是總行大區分行中心支行支行四級組織體系,九大區分行的設立基本上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相吻合。在實際運行中,各大區分行及各支行并沒有表現出較大的區域獨立性,仍然僅僅是上級行的派出機構和基層具體執行機構,只是簡單被動地執行上級行所布置各項任務。實行區域金融政策必須正確處理人民銀行總行與各大區分行的關系,賦予大區分行一定的制定執行區域政策的權力,建立人民銀行總行大區分行區域商業銀行區域經濟部門的區域金融傳導機制,實現金融活動的區域相對獨立性。 2•實行地區間差別存貸款利率 為遏制中西部地區資金大量外逃態勢,可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確定基準利率和浮動上下限的基礎上,由大區分行進一步制定區域內利率浮動的具體界限,對西部地區資金外流規定利率上限,限制資金外流,并降低央行對西部商業銀行的再貼現率,增加中西部地區貨幣供應量。 3•實行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率 按大區實行差別準備金率,使存款準備金起到調節資金不平衡的作用。東部地區的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高一些,而西部地區可以低一些,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使存款準備金起到調節資金不平衡的作用,使發達地區的資金流入西部地區,刺激欠發達地區活躍金融和增加投資。我們可以給每個大區分行一定的準備金浮動權,讓他們根據本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來確定一個比較適當的準備金率,從而起到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4•建立西部開發銀行 目前我國已有三家政策性銀行,但還沒有一家專門為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性融資的機構。為適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應建立一家專營西部開發業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西部開發銀行。新建的西部開發銀行的資金來源可以有多種渠道:發行長期債券、向政府借款、向金融機構借款、向客戶借款等。另外,為使其獲得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可試行將西部地區郵政儲蓄資金部分或全部劃轉給西部開發銀行有償使用[7]。資金直接運用于西部地區開發,重點支持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原材料、能源開發、支柱產業等產業和項目。 5•積極促進西部地區金融市場發展 目前我國西部與東部地區企業上市申請標準統一,這在管理制度上具有公平性,但在現實中不利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現行的股票和債券發行政策應適當向西部地區傾斜,鼓勵更多的符合條件的西部企業上市融資。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票據市場,增加票據的流動性。 6•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 一方面實行有差別的金融機構設置管理制度,在西部適當放寬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準入條件,取消或放松在西部貸款業務等方面的限制,鼓勵新興商業銀行到西部大中城市設置分支機構;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外資銀行的“西進”,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參與西部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