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金融現狀調查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此次調查是為了了解農村金融的需求情況和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進而為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促進農村金融業快速、健康發展尋求道路。 一、調查設計及說明 由于農村金融需求多種多樣,既有農村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生產融資的需要,也有農民個人和農戶生產生活的融資需要,還有農村集體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需要,為此,此項調查選擇農民(農戶)、農村企業及村委會組織為調查對象,并采取抽樣方式確定問卷樣本量。根據樣本總量,按各省市和自治區農村人口數、村委會分別確定各省市自治區樣本量。 根據經濟承受能力及可操作性,選擇一般條件估算的值2041作為樣本量。此次調查共發放農戶問卷2000份,回收1956份,回收率97.8%,有效問卷1897份,有效率97%;共發放村或社區問卷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89份,有效率92.7%;共發放農村經濟組織和企業問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90%。 從農戶的基本情況來看,被調查者中男性1368人、女性529人。年齡結構是18~25歲235人,26~35歲446人,36~45歲599人,46~55歲429人,66歲以上188人。被調查者的職業狀況是在本村務農的有562人。被調查者的教育程度是不識字151人,小學443人,初中813人,高中或中專317人,大專102人,本科以上71人。 二、農村的金融需求狀況農民的金融需求,體現在存款的需求、投資的需求以及貸款的需求等方面。 農民有了收入,就會自然而然考慮存款,或者理財投資。 據調查結果表明,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多樣化。調查反映,農戶在辦理貸款時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貸款利率高、擔保難、額度小、期限短、手續過于繁瑣、評估抵押費用較高、上門服務少等,其中反映擔保難和手續繁瑣的有將近50%,20%的農戶希望提供消費貸款,而73%的農戶希望有關部門提供信用貸款,表明了廣大農戶對信用貸款和消費貸款的迫切期待。另外需要結合金融服務,主要包括通存通兌。 2.農村信貸滿足程度存在結構性差異。從調查情況看,種養殖業等農村第一產業獲得信貸支持相對不足。同時,目前信用社投放的貸款期限最長為一年,這與當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后多樣性需求是不相符的。 3.貸款需求較大,正規金融機構無法提供充足的資金貸款。從調查反饋情況看,農戶貸款需求大,約占樣本農戶的35%,約有23.7%的受調查農戶認為需要銀行或農信社的貸款,但正規金融機構并不能滿足生產用途和生活用途的資金需求。農村信用社是農村正規金融的主要代表,也是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取得資金的主要渠道。 正規金融機構的供給不足必然會導致農戶在存在資金需求時轉而求助于非正規金融機構,如親朋好友等。 4.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國有商業銀行,以盈利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已成為重要的改革方向。針對這一改革方向,各國紛紛調整經營戰略,以商業銀行入手,不約而同地大量撤并農村地區及欠發達地區的營業網點與分支機構,同時逐步向城市靠近,收縮并上收貸款權限。 農業銀行作為長期以來農村地區最重要金融機構,坐觀其他國有商業銀行撤出農村金融市場,緊隨其后也跟著收縮農村金融市場,而把填補網點與業務上的空白置之不顧,更為重要的是,不論是國有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對于期限長、見效慢、風險高的農業項目,都不愿投入資金,僅僅是為了捍衛利潤最大化和資源配置有效性的原則,這些舉措之下,金融機構對農業信貸投入的逐年減弱已成定局。 三、農村的金融供給狀況分析 根據對全國農村金融需求的抽樣調查表明,農村金融供給及發展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農村信貸農業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受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影響大;信貸的需求主體數量大、經營規模小、分散;農民收入水平低、抵押品嚴重不足的特點,使得農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貸風險都較高,逐漸呈現“粗短”化的趨勢,金額大,卻又期限短。調查顯示,65%以上的農戶信貸金額需求為5000元以上,55%的貸款期限為1年以內。 2.農業保險機制發展不夠完善,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業作為弱質產業,需要農業保險為其提供服務。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規模小、數量少,供給結構失衡,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發展尚不完善,跟不上農村經濟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損失嚴重,農業保險賠付率高,農業保險機制又缺乏相應政府補貼等政策支持下,使得商業保險機構望而卻步,農業保險業務面臨嚴重萎縮,甚至出現了原有開辦的險種現已停辦。從發放問卷的100家農村微型企業來分析,只有12家企業投入農業保險,占調查總數的12%,獲得過農業商業保險賠付的就有10家,占投保數比例83.3%。因此,正是由于農業保險賠付率高,使得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發展滯后,難以滿足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3.農戶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難,貸款利率高。農村金融服務仍有空缺,農村金融網點覆蓋不全面。農民普遍感覺,貸款率過高,對于償貸的能力不能確定。并且農村金融網點的布局工作還需要推進,截至2009年底,全國金融網點空白鄉鎮還有2792個,金融網點空白行政村超過94.53%。“金融網點少,離家距離遠”是農民普遍不滿的問題。 4.小額信用貸款難以滿足農戶的需求。一是在農民發展養殖業、規模化種植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化經營都需要較大資金推動,小額信貸往往難以滿足。 而且小額信貸還款周期較短,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兩三個月,而這些生產經營生產周期較長,有的要三五年。#p#分頁標題#e# 初期投入多、風險大,生產周期又不適應,小額信貸對此沒有多大幫助;二是額度太小,一般在5000元上下,高的也不超過1萬元,因為通常大額貸款都需要擔保或抵押,而農民既沒什么可擔保的物品,更缺乏可抵押品,而從實際需求看,大部分每戶要2萬~4萬元。 四、針對改善農村金融供給現狀的若干政策建議 對全國農村金融需求的抽樣調查表明,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正在不斷發展,金融產品也不斷增多,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渠道,農村郵政金融服務也迅速發展,農民的金融需求和行為日益多樣化。但是農村金融服務仍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當前迫切需要加快農村金融網點的布局,拓寬農民融資渠道,改善金融服務質量,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不斷擴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我國應積極指導農村金融機構研究推廣農村信貸,探索多種形式的抵押、質押和聯保貸款的辦法,切實解決貸款難問題,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層次的服務,為農村金融市場提供多層次、多元化、差異化、優質化的金融服務產品。 2.積極拓寬農村融資渠道,增加農村資金供給。我國應大力支持縣域金融機構開辦個人、企業委托貸款業務,通過金融手段引導民間資本有序流動。鼓勵和積極培育農村小額信貸組織,大力發展非政府專業小額貸款機構,拓展商業銀行的資金回流機制,有效遏制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的現狀,增加農村可使用的資金量,努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3.不斷擴大農村金融機構業務,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為加快推動新農村建設,我國應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來鼓勵各金融機構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持。農村各金融機構業務應不斷擴展業務范圍,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例如,以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業務是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目前已拓展為既吸收存款又發放貸款,還可以為在農村辦理小額貸款業務,以滿足新時期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多元化資金需求。此外,應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建立健全農戶和農村企業的貸款抵押擔保機制。除了作為訂單農業支撐的農業氣候性、病蟲害等農業生產性保險外,符合農村和農民需求的健康、人壽、財產等各險種也應在商業可持續基礎上加快發展。 4.積極支持發展民間金融組織。民間金融有四大優勢:第一,從制度上來看,民間融資中的借貸行為和利率都是市場化的,區別于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行為,有時會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諸如行政力量之類。第二,成本上看,民間融資前的信息搜尋成本和融資后的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也不需要對融資方“公關”而支付“尋租”成本。第三,信息獲取上看,民間融資中的當事人彼此之間比較了解,而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與融資相關的信息不易獲得且不透明。第四,民間融資具有速度優勢,沒有繁瑣的交易手續,交易過程快捷,融資效率高,能盡快達成交易。正是因為獨特優勢,使得民間融資和正規金融長期共存而不至于被湮沒。 5.建立健全農地金融制度。作為一種以土地為抵押和旨在為農業生產提供長期貸款的資金融通形式,農地金融具有債權可靠、利率低、貸款期限長等特點。 眾所周知,我國農地所有權屬于國家,而作為農地承包者,享有其它權利。通過明晰的產權關系和規定農地使用權歸屬的內涵,為農地金融創設和農地使用權流轉提供制度性基礎,是這一農地制度的基本內容。 對于農地金融,制度是保證,融通資金需要通過農地使用權抵押,并滿足農地開發利用和農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此外,應逐步加大財政支農的投入力度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并通過調整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來確保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穩定性、有效性和持續性,同時,要分清金融與財政的職能,避免金融承擔過多的財政職能,能使農村金融萎縮、資金外流、風險加重而造成大量損失,要充分發揮財政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應有作用,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投入,減少農民增收的私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