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環境經濟政策實施進展綜述

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環境經濟政策實施進展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環境經濟政策實施進展綜述

作者:董戰峰 葛察忠 王金南 高樹婷 李曉亮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起始之年,國家頒布的《“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綱領性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要重視創新、改進并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來深入推進“十二五”時期的節能減排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副總理在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的講話也多次強調創新利用環境經濟政策促進新時期環境管理工作。這些環境經濟政策領域包括環境資源產品定價、生態環境補償、環境稅費政策、綠色信貸、排污權交易政策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十二五”時期我國政府對創新利用環境經濟政策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的意愿和決心。此外,《中央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等年度國務院政策文件也就相關環境經濟政策制定和實施提出了要求。各有關部委編制的部門“十二五”規劃也從各自工作領域角度提出要創新利用和落實有關環境經濟政策,以更好地開展環境資源管理工作。如農業部下發的《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要建立完善涉漁工程生態評價和生態補償機制;國土資源部印發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要求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節約與綜合利用取得顯著成績的礦山企業給予獎勵,落實國家關于資源綜合利用減免所得稅、部分產品減免增值稅等政策法規;國家發改委主導制定的《“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指出要落實好鼓勵秸稈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研究將符合條件的秸稈綜合利用產品納入節能、環境標志等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等;環保部還首次制定出臺《“十二五”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指導和推進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從政策出臺的主導部門分布來看,主要是國務院及國家財政、發改部門,其次是環保、稅務部門,再次是水利、林業、國土等有關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出臺的政策類別以水價、電價、補貼、稅費和稅式支出等稅費定價政策以及規范專項財政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政策為主,對于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綠色信貸、環境污染責任險等政策類別而言,出臺的專門性政策文件很少,多是在有關的綜合性政策文件中原則性要求開展該方面的探索或要求加快改革進程,早日構建相關機制或制度。盡管2011年在國家層面,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環境污染責任險等政策文件出臺較少,但是這些領域環境經濟政策的試點探索在加快推進。在這種背景下,不少地區結合國家政策要求及本地區環境管理工作需求,開展了多樣化的環境經濟政策試點和實踐探索,政策制定、出臺和實踐也取得較大進展。

環境資源產品定價

環境資源定價政策改革積極推進,水、電定價政策改革仍是2011年改革“熱點”領域,理順水電定價機制,促進價格合理上漲是基本趨勢。2011年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水價、電價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予以指導或規范?!吨醒?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完善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和各類電價定價機制,推進水價改革;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要求構建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財政部、水利部等有關部門也就水資源費的中央和地方分成及使用專門出臺政策文件予以要求。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適當調整電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要求補償火力發電企業因電煤價格上漲增加的部分成本,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用電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排灌用電價格等。許多地方出臺了有關政策,積極推進加強排污費的稽查、促進排污收費的信息化能力建設等。多個省份開展了污水處理費改革,根據當地社會經濟條件和發展水平,促進了污水處理費收費水平合理上漲。

1、水價改革成為社會的廣泛“爭議區”,建立規范性的水價定價及水價調整公開機制成為水價改革的基本方向。

各省市水價總體上呈加價發展趨勢,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供水企業成本與水價的倒掛問題。2011年水價上調步伐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這主要是因為第四季度國內通脹水平有所回落,通脹壓力緩解。自10月份以來,福建廈門、浙江義烏、湖南郴州等20多個城市,已召開過上調水價聽證會;據中國水網統計,2011年底相比2002年底,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四市自來水價格分別上漲48%、53.33%、58.25%、46.67%;截至2011年末,全國36個大、中城市(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居民生活用水到戶水價平均值為2.67元/立方米,其中自來水價格平均值為1.76元/立方米,在到戶水價中占比72%;污水處理費平均值為0.76元/立方米,在到戶水價中所占比例為28%。由于一些地方水價調整過程中,社會公眾對價格調整聽證程序及水價上調幅度是否合理存在較大爭議,不少地方政府開始重視按照國家政策要求規范水價聽證程序,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促進水價成本調整聽證的透明、公開。如湖北省出臺了《城市供水價格調整成本公開暫行辦法》,要求各地方水價調整過程中,供水企業調價成本、成本監審和結果均要向社會公開。供水企業如不按規定公開調價成本,調價將被終止,企業也將受罰;海南省也出臺了《海南省城市供水價格調整成本公開實施辦法(試行)》,要求城市供水價格調整必須如實公開供水成本,價格主管部門要按照規定進行成本監審,供水企業如果不公開或不如實公開供水成本,價格主管部門將終止其價格調整。在水價改革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問題,主要體現在到底水資源如何定價、水價成本高還是低,不同利益相關方有著不同的看法,社會公眾認為通脹水平較高,水價聽證“逢聽必漲”,而且供水企業成本不透明,因此對水價改革存在質疑態度,導致一些地方社會公眾參與水價調整聽證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社會公眾“被代表”問題;供水企業則認為水價太低,難以維持供水服務的正常運營。然而,一些地方出現的供水企業水價調整聽證會上“集體哭窮”,背后卻是財報數據“全線飄紅”現象也令人深思。據中國水網統計,2011年18家水務上市公司均公布了2010年年報,年報顯示,2010年,我國水務上市公司全部實現盈利,無一虧損,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58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5.78%,平均銷售毛利率40.02%。從水價改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看,需要積極促進地方政府堅持“保本微利”的改革思路,同時要平衡好供水企業、社會公眾的利益訴求,明確政府有關部門、供水企業以及社會公眾在水價改革中的各自角色定位,并促進水價調整程序的透明、公開。對企業來講,要如實公開其水價,水價到底是高還是低要讓社會公眾徹底、如實了解;對社會公眾來講,則要履行好水價聽證的參與權和信息公開知情權,積極參與到與其利益攸關的水價改革中;對地方政府來講,則要出臺相關政策或法規規范,一方面,要推進水價調整聽證的規范、透明;另一方面,做好水價調整的價格監管,在堅持城市供水基本保障設施的市場化運營堅持“保本微利”改革思路下,確保水資源定價的合理性,以及對違規水企予以制約和懲罰,防止供水服務的“過商品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水價改革的社會可接受性。還有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差別水價政策實施的新模式。如江蘇省南通市將差別梯級水價政策與企業環境行為評級聯動起來,對企業環境行為評級為紅色和黑色的高污染企業執行差別水價。被評級為紅色等級的企業,其隨水價征收的污水處理費在現行標準的基礎上提高0.3元/立方米;評級為黑色等級的,隨水價征收的污水處理費在現行標準基礎上提高0.5元/立方米。執行差別水價的企業,當環境行為評級達到黃色及以上后,污水處理費即按正常標準執行。#p#分頁標題#e#

2、電價改革逐步深化,規范電價秩序,穩步推進實施火電廠燃煤機組脫硫電價、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是2011年電價改革的重點。

2011年推進燃煤電廠脫硫電價、規范電價秩序及居民階梯電價改革、實施可再生能源并網電價扶持政策受到國家重視。有關部門出臺的電價改革政策文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嚴格落實燃煤電廠煙氣脫硫電價政策,制定脫硝電價政策;二是,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要繼續加強電價監管,采取切實措施整頓規范電價秩序;三是,規范節能電價政策及減少電價改革對社會民生的影響,如國家發改委出臺的《居民生活用電試行階梯電價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要制定居民階梯電價具體實施方案;四是,扶持可再生能源并網電價,如要求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價格政策,制定全國統一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以通過價格手段促進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由于2011年能源需求增加較快以及高耗能產業2010年停限產后恢復較快,加劇了部分地區的用電緊張形勢,一些地方擅自出臺優惠電價政策又有所抬頭,為此,發改委于2011年6月份專門下發了規范電價秩序的通知,對各地電價政策進行復檢,強調禁止一切形式的優惠電價政策,對各級電網公司依據地方越權文件規定對企業實施優惠電價措施的予以嚴肅處理。并要求各地嚴格執行脫硫電價政策,強調電網企業必須及時、足額支付發電企業脫硫電價款,對電網企業自行扣減脫硫電價款的,作為變相壓低上網電價的違法所得予以收繳,并給予相應罰款。核查復檢措施對國家電價政策的落實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落實國家政策要求,山西、陜西等不少省份出臺了有關政策文件積極規范電價市場秩序。此外,調整非居民電價和推進實施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政策也是2011年電價政策實施的重點,不同地區差別電價政策推進的行業范圍及深度有較大差別。山西、青海、甘肅等15省市非民用電價上調,上網電價平均提價2分/千瓦時。其中,山西省提價3.09分/千瓦時,調整幅度最大;貴州省調整幅度相對較小,提價1.24分/千瓦時。自國家發改委從2004年6月起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等6個高耗能產業,區分淘汰類、限制類、允許和鼓勵類企業試行差別電價政策,截至2010年12月,全國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市區均實行了差別電價政策。但各地方實行差別電價政策的力度大小不一,一些地方落實不力,主要原因是擔心實行差別電價政策影響當地經濟發展。2011年繼續推進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仍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在這一宏觀政策背景下,不少地區也出臺政策文件推動高能耗企業和產品實行懲罰性電價政策,一些地方也對差別電價政策實施的監管考核提出了要求。如甘肅省對部分超能耗限額標準30%以上的企業執行0.25元/千瓦時的懲罰性電價。江西省制定了進一步落實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政策實施方案,公布了2011年部分產業政策限制類的高耗能企業名單(主要為鋼鐵和水泥行業企業),這些企業按產業政策限制類生產性用電在現行工業電價基礎上加價0.10元/千瓦時,并且要求各級價格監督檢查機構要加強對差別電價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不執行差別電價、縮小執行差別電價范圍、推遲差別電價執行時間等價格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對情節嚴重的,省政府予以通報批評,并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浙江寧波市對首批93家不銹鋼企業實施差別電價政策,提價0.3元/千瓦時。浙江省也下發通知對超能耗限額標準單位落實懲罰性電價,超限額標準用能電價加價費將按規定全額返還給相關的市、縣財政,用于節能降耗工作。

3、不少地方提升了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已經達到0.7元/立方米水平。

污水處理費改革主要集中在提高征收標準及提高征收率。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數據,部分省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超過1元/立方米。北京為1.04元/立方米,唐山市為1.10元/立方米,上海市和南京市為1.30元/立方米,蘇州市為1.33元/立方米,廣東湛江市區水價污水處理費由0.86元/立方米調整為1.00元/立方米,大連市污水處理費將由0.6元/立方米調整到0.8元/立方米,佛山順德區民用用戶收費標準由0.8元/立方米調整為1.0元/立方米、非民用用戶收費標準由1.0元/立方米調整為1.5元/立方米,湖南長沙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從平均0.65元/立方米提高到0.75元/立方米。大多城市已經達到了0.7元/立方米水平。4、排污收費額突破200億元,許多地區的排污收費征繳率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在不斷提升。2011年,全國除西藏外共向近44萬戶排污單位征收排污費202億元,同比金額增加24.3億元,增幅為13.6%。200余億元的排污費收入在推進污染減排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排污費征收額增長的原因:一是中西部地區逐步規范排污費征收行為,排污費征收額增長幅度較大;二是江蘇、安徽、山西、上海、河北、山東、內蒙古、云南、廣西、廣東等12個省份提高了二氧化硫排污費征收標準,二氧化硫排污費征收額增長幅度較快;三是各地加大了排污費征收稽查力度。此外,排污費征管的信息化建設也開始受到重視。環保部要求各級環保部門進一步整合和健全污染源自動監控與排污費征收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排污費計征的工作效率和計征過程的科學性、準確性。同時,推動排污申報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和應用,加強排污申報核定與排污費征收匯審考評,促進排污費依法、全面、足額征收。環保部還舉辦了全國排污申報核定與排污費征收工作業務培訓班,通報應用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核定征收排污費情況,總結排污費征收全程信息化試點進程,交流排污費征收稽查地方經驗。

環境稅費改革

環境稅制建設在穩步推進,但總體上稅制“綠化”改革的步子邁得還比較小。

1、推進環境稅費改革受到國家高度重視,一些改革前期的研究準備工作正在開展。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環境稅費改革,《“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環境稅費、資源稅費改革;《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也提出要“積極推進環境稅費改革,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副總理在全國第七次環保大會上也提出要抓緊環境稅費“清費立稅”,研究環境保護稅立法和開展試點;為了做好環境稅費改革的前期工作,環保部下發了《關于開展環保經費保障情況調查的通知》,評估開征環境稅對各級環保工作的影響,研究環保系統經費保障政策和措施。有關部委也就環保稅改革方案的設計積極溝通和研究論證。但總體上看,2011年環境稅費改革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當前亟需有關部門加強協調溝通,推進、推廣環境稅費改革試點,早日出臺有關政策法規。#p#分頁標題#e#

2、資源稅改革是環境稅收政策2011年改革的熱點,改革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

我國早在2007年就醞釀推行資源稅改革,但當時迫于通脹壓力未能推行。接著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又使得資源稅改革再次擱淺。自進入2010年,資源稅改革進程加快。2010年5月,新疆率先進行資源稅費改革,同年底,資源稅改革試點擴大到西部12個省份,改革要點為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由原來的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即原油資源稅30元/噸、天然氣每千立方米7至9元,一律調整為按產品銷售額的5%計征(其他煤炭、黑色金屬原礦等五項稅目仍然是從量計征)。變從量計征模式為從價計征,解決了從量模式缺乏彈性、不能反映資源價格變動的問題,使得稅收工具的級差調節作用得以發揮,也在一定程度利于抑制資源浪費。2011年資源稅改革繼續加快,9月30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的決定》,明確資源稅的應納稅額計征方式;10月28日,國務院出臺《資源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修);11月28日,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關于修訂后的〈資源稅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公告》,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修訂的資源稅暫行條例及其細則實施后新舊稅制銜接的具體征稅規定等。這意味著我國醞釀數載的、以資源稅稅額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為核心內容的資源稅改革開始從試點地向全國全面推開,其改革意義表現在進一步完善了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而且,由于資源稅是地方稅,這樣有利于資源輸出大省在資源開采中獲得更多財政收入,提升了這些地方政府對因資源開采破壞環境的補償投入能力。據統計,新疆資源稅改革試點一年來,資源稅共增收35.78億元,同比增長4.5倍。但是從目前西部12個資源大省資源稅改革進展來看,如何將環保目標納入資源稅改革并未得到重點考慮。針對資源稅存在的稅目范圍過窄、征收方式不科學、稅負較低等問題,《“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一些政策文件也明確提出“十二五”要繼續推進資源稅費改革、擴大資源稅改革實施范圍等要求,為下一步資源稅改革指明了基本方向。對于環保部門來講,要積極參與到資源稅改革進程,確保環境保護目標成為資源稅改革的主要政策目標之一。

3、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和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的相關環保稅種的“綠化”也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2011年有關部門出臺政策文件明確規定要嚴格執行并不斷完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國家支持節能減排所得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繼續調整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落實好鼓勵秸稈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合理調整消費稅范圍和稅率結構,研究將部分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商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對“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研究調整進出口關稅政策。但總體上看,消費稅、增值稅等有關環保稅種在調控“經濟人”環境資源行為中的作用仍有限,利用進出口關稅政策促進“綠色”貿易效用仍有限。

生態環境補償

加快探索構建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仍是2011年環境經濟政策實施重點。

1、社會各方高度關注的建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多項政策文件中均有提及,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探索加快。

草原生態補償快速推進,2011年出臺了若干政策,要求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支持草原生態建設,并明確了對農牧民的補償標準。此外,流域、海洋、濕地、自然保護區等領域的生態環境補償仍處于政策試點和實踐探索穩步推進階段,2011年基本沒有專門性的相關政策文件出臺。生態環境補償的核心問題,即基于生態環境要素的財政轉移支付開始受到重視,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對向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對象、測算方法、管理流程等進行了規范。2010年底,生態補償綜合性立法納入國務院立法規劃,2011年各有關部委繼續開展調研和推進試點,籌備立法前期工作。

2、重要生態功能區、草原、濕地等要素和領域的生態補償政策實施效果明顯。

2011年,重點生態功能區涉及的451個縣全部納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補助范圍,補償金額達到300億元。自2010年國家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以來,40多個國家重要濕地、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開展了生態效益補償。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已擴大到12.59億畝。從有關部門的調查來看,草原農牧民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對促進草原生態環境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草原生態保護覆蓋了全國64%的天然草原,盡管還存在補償年限較短、補償標準較低、補償范圍較窄等問題。全國所有省(區、市)均建立并實施了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不斷推進的生態補償制度化建設對維護我國生態安全、促進生態環境服務均等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流域生態環境補償政策試點取得較大進展,在流域綜合治理中的效用初顯,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有所突破。

河南省在省轄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18個省轄市實行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政策試點,2011年共扣繳補償金2804.5萬元,而2010年則為4638.2萬元,同比下降約40%。其中,省轄淮河流域扣繳生態補償金最多,達到2646萬元,扣繳生態補償金數額前三位的分別是水質相對較差的賈魯河(1057.42萬元)、惠濟河(854.99萬元)、潁河(373.88萬元)。由于生態補償金的扣繳主要來自流域內出界水質較差的地區,且出界水質越差扣繳的補償金也就越多。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流域水環境補償政策對水質較差流域改善水質發揮了一定激勵作用;從水質變化來看,河南全省省轄市地表水責任目標斷面水質COD達標率為96.9%,氨氮達標率為94.9%,較2010年有所提升,表明生態補償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按省轄市統計,有15個省轄市被扣繳了生態補償金,金額扣繳排在前三位的是鄭州(1098.31萬元)、開封(934.30萬元)、周口(439.23萬元),這三個城市也是水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大力改進的城市。截至2011年11月,河北子牙河流域累計扣繳流域各地區生態補償金1.07億元,水質也有明顯改善;遼寧省遼河流域8市扣繳生態補償金1650萬元;陜西省渭河干流西安、寶雞、咸陽三市繳納生態污染補償金在一、二、三季度分別為4265萬元、240萬元、2255萬元,總計8930萬元,2011年扣繳的生態補償金總額是2010年三市因超標而繳納的補償金380萬元的23倍。流域生態環境補償試點在流域綜合治理中的效用初顯,究其原因:一方面通過影響各地區的“錢袋子”“倒逼”這些地區加強水污染治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該機制也籌集了水污染治理資金,有利于促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2011年3月份,經財政部和環保部批準,新安江跨省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例跨省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按照試點方案,由中央財政和流域上下游的安徽、浙江兩省共同設立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基金,2011年基金額度暫按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預算安排2億元、浙江安排1億元。同年12月,我國第二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即陜西、甘肅兩省聯合實施的渭河流域省際生態補償開始試點,這也是我國地方政府結合流域綜合治理需求自發開展的首例跨省際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按照兩省協議,如果渭河上游甘肅省兩市(定西市、天水市)跨界出水水質達到兩省協議目標,則陜西省政府每年向天水市、定西市補助生態補償資金300萬元,補償金來源于渭河下游的陜西省“四市一區”(寶雞市、楊凌示范區、咸陽市、西安市、渭南市)。#p#分頁標題#e#

4、一些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區環境保護工作重點需求,就特定類別或要素的生態環境補償開展了一些試點探索。

山東省作為國家海洋生態補償試點省,試點1年,征繳海洋生態補償費3000萬元,在探索建設海洋生態損害補償政策和法規體系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而2011年6月份發生的康菲石油公司渤海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也暴露了我國海洋生態補償和污染賠償政策法規應對能力以及監測、評估等技術支撐能力方面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客觀地“倒逼”我國有關部門要加快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政策制定和出臺力度。近年來我國海洋生態污染事故頻發事件,也反映出我國亟需加快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及補償試點,早日建立海洋生態補償體系。此外,上海市閔行區開展了基本農田生態補償實踐,補償金標準為800元/畝,2011年發放補償金3900余萬元,基本農田總面積約5萬畝;海南省三亞市選擇育才鎮抱安村實施森林生態補償試點,只要村民遵守保護森林等相關規定,村民每年每人都可以獲得由三亞市政府提供的2400元生態補償金;云南省昆明市實施滇池污染物提取生態補償,氮補償標準為5萬元/噸,磷補償標準為20萬元/噸,以激勵有關企業圈養滇池水葫蘆。

排污權交易

改進污染源減排效率的排污權交易政策受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政策試點探索正在深入推進,但排污權交易政策的深入推進實施還面臨不少制度和政策障礙性要素。

1、大范圍推開排污權交易政策試點是2011年新要求。

探索排污權交易政策,包括主要污染物交易及碳排放交易,在國家有關部委出臺的多個相關政策文件中均有所提及,但目前仍主要著眼于原則性要求加快試點探索階段,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寄希望通過試點工作,探索排污權交易政策在中國大范圍推行的可行性及需要破解的障礙性要素。此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被批準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各試點地區正在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前的一些關鍵技術問題研究,一些地方已經在著手編制試點方案。

2、目前進展還主要集中在“一級市場”的排污配額有償使用政策方面,在政府“拉郎配”促進下,“二級市場”的排污權交易也有較大進展。

排污權交易政策國家試點省份正在逐步推開排污權交易,至2011年底,已有江蘇、浙江、天津、湖北、湖南、山西、內蒙古、河南、重慶、陜西10省市被批準為排污權交易政策國家試點,一些地區已初步顯現成效。如2011年,江蘇省從7月1日起,將太湖流域有償使用的排放指標從化學需氧量擴大到氨氮和總磷,依據環境資源的稀缺程度、污染治理的社會平均成本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氨氮排放指標有償使用收費標準設計為1.1萬元/噸年,總磷為4.2萬元/噸年。浙江省自2009年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以來,截至2011年6月底,浙江省的所有11個設區市、35個縣(市、區)開展了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共4642家企業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繳納有償使用費8.31億元;排污權交易計1274筆,交易金額達2.92億元;排污權抵押貸款累計129筆,涉及金額6.20億元。2011年12月23日,陜西省在西安市舉行氮氧化物排污權拍賣,這也是我國首次開展氮氧化物排污權交易,交易配額為380噸,總成交額160.8萬元,參與競拍的企業主要包括陜西比迪歐化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起拍基價為6000元/噸,最高成交價7800元/噸。以上表明,國家試點省市的排污權交易政策探索正在逐步深化。隨著“十二五”規劃將氮氧化物、氨氮納入國家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計劃,這些污染物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及排污交易試點將會逐步推進。

3、一些地方也在自發探索排污權交易,但交易量大的案例還較少。

自2011年7月始,河北省在全省全面推開排污權交易,要求自2011年5月1日之后審批的新、改、擴建項目需要新增主要污染物年度許可排放量的,必須通過交易取得;初步確定二氧化硫基準價2000元/噸,化學需氧量基準價2500元/噸。四川省選擇成都市率先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將首先從電鍍、化工、制革、合成革、印染、造紙等14類重污染行業入手。2011年交易額度較大的案例是:國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所屬山西河曲發電廠、神頭第二發電廠分別與神華集團河曲煤矸石電廠、山陰昱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達成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協議,交易量為8450噸,交易額為4796萬元。此外,一些地方也就排污權交易政策與相關政策的聯動做了一些嘗試。如浙江省溫州市要求把排污權與環境信用評價掛鉤,在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評定中被評為紅色或黑色的排污單位,不得進行排污權的出讓和受讓。一些環境資源交易所也在探索發展模式。2011年12月23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改制為我國首家股份制環境交易所,國家電網、財政部CDM中心、寶鋼集團等十家單位入股。碳交易基本上還未開展,2011年僅有少數幾個案例,多為示范作用,均為自愿型,如方興地產通過北京環境交易所購買1.68萬噸自愿碳減排量。這主要是政策環境不具備造成的,因為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區層面均未有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方面的政策出臺。在國家層面,也僅是在2011年底,國家發改委出臺政策批準湖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區開展碳交易試點,各試點地區正在著手試點方案編制及配套能力建設。

綠色信貸

綠色信貸政策實踐快速推進,促進綠色信貸政策實施的規范化、構建綠色信貸信息平臺、加強銀行金融機構評級和配套獎懲機制建設成為綠色信貸改革的重點。

1、有關部門正在穩步推進綠色信貸政策實踐。

許多有關政策文件要求各類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節能減排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銀監會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評估三年來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成效,并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綠色信貸統計監測制度。環保部、中鋼協和銀監會聯合出臺了《中國鋼鐵行業綠色信貸指南》,這是首次由中國政府制定的考慮行業特征的綠色信貸政策文件。銀行業綠色信貸開始呈現向精細化和約束性方向發展的苗頭,中國交通銀行《2011年度交通銀行“綠色信貸”政策指引》,將綠色一類客戶標識細分為十二個領域,并將企業環保信息、產品質量安全及生產安全狀況納入信貸全流程管理,實行“一票否決制”。

2、多數省市實施了綠色信貸政策,落實綠色信貸政策開始逐步受到重視。

一些地方積極通過實施綠色信貸促進節能減排,綠色信貸額度有較大增加。如截至2011年5月末,上海市綠色信貸表內外授信業務投放量達572.32億元,較年初增加37.07億元,同比多增19.84億元,增長16.91%。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累積發放節能減排貸款462筆,共計300.53億元,其中,用于重點項目貸款55.85億元,用于技術創新貸款23.71億元,用于技改升級貸款28.95億元;拒絕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政策貸款申請項目61個,金額13.59億元;退出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政策企業貸款5家,金額3.19億元;收回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貸款13家,金額4.02億元;河北省環保系統向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報送的企業違法信息達200多條。廣西省于2008年開始實施綠色信貸政策,4年來,廣西環保部門累計向廣西銀監局、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通報全區企業環境信息3660條。其中,企業環境違法信息340條,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信息2371條,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信息762條,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信息187條,節能環保領域貸款余額為2654.32億元,同比增長23.59%。2011年1到8月,江蘇銀行常州分行調整壓縮貸款4.18億元,其中對造紙行業、金屬制品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等四行業涉及的“兩高一資”企業,共退出0.64億元貸款。江蘇銀行常州分行與江蘇省政府合作開發了“科技之星”小企業貸款產品,貸款對象主要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強、環保節能好、管理模式先進的科技型小企業。截至2011年8月末,江蘇銀行常州分行已經向28家企業發放共計5800萬元“科技之星”貸款。#p#分頁標題#e#

3、一些地方開始探索實施綠色信貸動態管理機制,根據企業環境行為表現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并允許企業在修復其環境信用后予以發放信貸。

江蘇開展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和環境信息公開走在全國前列,一些地區探索將“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制”與信貸政策結合起來實施。如江蘇的江陰、常州、南通等地區將企業劃分為綠、藍、黃、紅、黑5個等級。根據企業的不同“顏色”表現,實施差異化貸款政策。以江陰市為例,該市出臺了《江陰市環境保護分類評定企業信貸政策指引》,提出“對綠色企業大力支持、對藍色企業繼續扶持、對黃色企業規模不變、對紅色企業壓縮存量、對黑色企業嚴禁新增”的信貸指引原則。如果企業“顏色”表現較差,則可通過信用修復來改變“顏色”。南通市推出了《企業環境信用修復辦法》,建立環境信用修復機制,對一度環境行為評級較差而又積極整改、成效明顯的企業,允許其恢復環保信用,為其重新獲得信貸支持創造條件。截至2011年10月末,南通市“綠色信貸”信用修復機制幫助43家有環境“污點”的企業恢復環境信用,這些企業重獲貸款總額達118.2億元。

4、不少地方的環保部門和金融機構開始重視聯手推動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和落實。

如浙江、山西等地開始重視環保和金融機構加強聯動,推動綠色信貸政策的落實。其中,浙江省的做法為:浙江省環境保護廳與省銀監局簽署《浙江綠色信貸信息共享備忘錄》,督促銀行機構針對企業環境表現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雙方共同致力于建立健全三大工作機制推進綠色信貸。一是構建綠色信貸信息共享機制,環保部門提供給銀行部門相關環境信息;二是健全綠色信貸管理機制,銀監部門研究建立綠色信貸工作的統計監測、評價考核和問責制度;三是完善綠色信貸工作保障機制,由雙方共同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公開披露有關環境監管和信貸管理信息。交通銀行山西省分行提出開展綠色信貸工程建設。一是加強與環保部門聯系,獲取限期關?;蛘牡穆浜螽a能企業名單等環境管理信息;二是開展存量授信專項排查,限制對已被列入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企業的信貸;三是做好對“綠色信貸”工程建設實施計劃的考核、檢查、評價工作。

5、盡管綠色信貸政策在2011年取得了不少進展,但總體來看,綠色信貸政策實踐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在很多地區,環保部門與銀行金融部門的信息溝通還不暢。目前主要是環保部門單方面向銀行提供信息,但銀行系統并未將自己的信貸情況反饋給環保部門。信息“單行線”問題造成環保部門不清楚到底銀行是否將環保信息落實到綠色信貸業務中去。二是,信息時效性低。在綠色信貸政策執行過程中,多數地區在信息傳輸上還無法做到實時對接。環保部門往往是通過月度、季度等形式將企業環境信息報送給金融部門,信息的時效性大打折扣。三是,缺乏統一的綠色信貸實施標準規范。由于國家層面未有統一的綠色信貸實施準則要求,目前各銀行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分別確定綠色信貸戰略、方針、政策、制度、流程和產品。許多銀行都推出綠色信貸政策,綠色信貸額度也較大,但各銀行到底“綠”的程度如何,未能有統一的標桿來判定。四是,銀行業的綠色信貸實施績效如何還未得到足夠關注。據《中國銀行業環境記錄(2010)》:“在我國幾乎沒有銀行因環境違規事件受到抗議,對銀行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如何有效開展綠色信貸實施效果的評估,持續改進銀行業綠色信貸實施的績效,是下一步我國綠色信貸制度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環境污染責任險

在重點高環境風險行業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受到重視,不少地區嘗試在高環境風險行業推行環境污染強制險。

1、在高環境風險行業推行環境污染責任險受到國家高度重視。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原則性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健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研究建立重金屬排放等高環境風險企業強制保險制度。環境保護部、中國保監會聯合下發的《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硫酸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試行)》,提出要推進硫酸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政策的實施;環保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鉛蓄電池及再生鉛行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并提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將與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掛鉤;國務院頒布的《太湖流域管理條例》,提出要出臺有關政策鼓勵太湖流域排放水污染物的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2、不少地區在高環境風險行業推行環境污染責任險政策試點,針對高環境風險行業實施環境責任強制險是發展趨勢。

環境保護部和中國保監會聯合開展綠色保險試點已經三年多,但由于缺乏國家政策法規硬性約束,以及制度環境不具備等客觀原因,企業主動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的積極性并不高。一些地方嘗試在高環境風險行業強制推行環境污染責任險,對其他類型的行業企業則采取鼓勵自愿參與的方式。不同試點地區的行業類型以及企業數量等有較大差別,也有的地區要求位于環境敏感區的企業強制性投保。截至2011年底,已有江蘇、湖南、湖北、河南、河北(保定)、重慶、福建、廣西、廣東(深圳)、四川、山西、浙江(寧波)、云南、遼寧(沈陽)等省市啟動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總體來看,在高環境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污染責任險是地方試點發展趨勢。如江蘇無錫市在2011年2月初開始試點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要求三類企業必須納入責任險范圍。一是,太湖流域一級保護區內存在環境污染風險的所有工業企業,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范圍內所有工業企業;二是,醫院、學校、大型居民住宅區等周邊環境敏感區300米范圍內的所有工業企業;三是,其他范圍內的化工、冶金、電鍍、造紙、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環境污染風險高的行業企業。投保企業可按照生產經營規模和環境風險等級,選擇不同的投保檔次。至2011年底,江蘇無錫市參保企業已達688家,繳納保費1424.16萬元,責任險額7.63億元。從試點進展來看,實施該政策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環境風險防范和應對意識,無錫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的重點在于事前對企業進行技術指導服務,防范可能發生的環境事故,而非僅專注于事后的賠償補救措施。企業參保前,開展企業環境風險水平的技術評估,參保后也有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排查企業的安全隱患,對可能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環節提出整改要求,并進行監督,從而有利于減少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可能性。2011年8月,廣西省出臺政策文件要求強制在重點行業企業推行環保責任險,并分三步走推動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第一步重點針對環保壓力較大的重金屬和涉鉛企業;第二步重點針對位于重點區域的重點企業及環境風險較大的生產企業;第三步針對試點范圍內的化工、重金屬冶煉、有色金屬礦采選、沿江沿河等高環境污染風險企業,進行安全隱患大排查,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的企業,一律列為污染責任險的參保對象。2011年8月,湖南省長沙市環保局《環境風險企業管理若干規定》,這也是國內首部環境風險企業管理辦法。其做法是首先將不同行業的污染企業按照環境風險程度劃分三個等級,如果企業屬于一、二級別的高風險級別行業,則必須購買環境污染責任險,如果企業屬于較低風險的第三級別行業范疇,則可根據自身情況自愿選擇是否購買環境風險責任保險。#p#分頁標題#e#

3、一些地區則選擇若干高環境風險企業強制納入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范圍,并鼓勵其他企業實施環境污染責任險。

2011年福建、四川、山西省也啟動了環境污染責任險政策試點,并未要求特定高環境風險行業企業必須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而是通過選擇若干數量高環境風險的行業企業開展試點,要求試點企業必須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對于未列入名單的企業則可自愿選擇是否購買環境風險責任保險。如四川省確定包括聯邦制藥(成都)有限公司在內的99家企業作為四川省首批試點單位。山西省首先將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環境風險因素較大的企業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范圍,同時鼓勵和支持未列入試點名單的企業積極參加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首批82家企業納入試點。山西省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賠付額主要考慮企業風險因素,風險因素不同,則保險公司賠償額度也有所不同。如年設計生產能力在500萬噸以上的煤炭企業、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企業,累計賠付限額最高可達1000萬元。

4、一些地區還將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與優先考慮信貸發放、環保評優評先等激勵政策結合起來開展了一些嘗試。

2011年3月上旬,河北省選擇保定市實施試點,首先在從事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排放有毒有害化學品企業,危險廢物產生、收集、運輸、存貯、處置企業,以及重金屬排放企業中進行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并將這些行業企業是否投保環境責任險作為企業上市和再融資環保審查、申報環保專項資金、環保評優評先的重要審查內容。對未按規定辦理環境污染責任險的企業,將在綠色信貸工作中停止授信,在其新、改、擴建項目時,依法實施限批,并加大對其監管和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目前,共15家企業分別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市分公司簽訂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單”,投保費為48.4萬元,總保額為2150萬元。同年6月份,廣東省深圳市開展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也提出試點工作實施“四個掛鉤”,即將納入試點范圍的企業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與對企業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管理、環保核查、環保專項資金安排、環保信用等掛鉤。

5、有的地方為了推進環境責任保險試點的深入探索,開展了環境責任保險工作實施考核。

2011年,主要是湖南省開展了該方面的實踐,湖南省環保廳要求各級環保部門要積極推進本地區環境責任保險工作,加強對企業的培訓,做好宣傳。每兩個月省環保廳將對各市州工作進度進行通報,年終進行總結評比,并將評比結果納入省環保廳年終考核結果。

6、我國環境污染事故進入高發期,迫切需要加大環境污染責任險政策試點推進力度,早日構建高環境風險行業防范應對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7555個大型重化工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我國每年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00億元。我國已經進入環境突發事件的高發期。然而,相應的防范機制和應對能力,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政策法規建設層面,均存在很大不足,導致污染事故頻發,受損人不能得到及時、充分經濟補償,致害企業無能力或者不愿為其損害行為埋單,而由社會承擔事故危害的后果,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地方加大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探索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地方上利用保險政策工具這一市場化手段分散高環境風險行業企業以及在環境敏感區域的企業發生環境污染事故風險的客觀政策需求。隨著地方試點工作的不斷深入,也需要在國家層面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予以指引和規范,為地方試點的深入推進提供保障和支撐。

環保綜合名錄

節能、節水、環境友好型產品名錄制定和實施穩步推進,環保部主導編制的“雙高”產品名錄對有關宏觀經濟部門出臺調結構、促轉型政策起到了積極支持作用。中央政府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來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強制要求政府基于制定的名錄實施綠色采購。如財政部聯同環境保護部2011年先后兩次調整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清單;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調整了第十期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據統計,目前列入清單的節能產品已有28類、3.1萬種,環境標志產品已有24類、1.5萬種。在“十一五”時期,全國節能環保產品政府采購金額達2726億元,約占同類所有產品政府采購金額的65%左右。綠色產品的政府強制采購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自原國家環??偩?008年第一批“雙高”(高環境污染、高資源消耗)產品名錄以來,至2010年底,環保部已經先后了四批名錄。2011年3月27日,國家發改委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0年本)》將“雙高”產品名錄作為修訂的重要依據,采納114種“雙高”產品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的限制類和淘汰類產品,其中,農藥和化學制藥行業“雙高”產品,90%以上被該目錄所采納,名錄成果為有關經濟決策部門出臺有關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2011年環保部編制完成《環境經濟政策配套綜合名錄2011年版》,并于同年10月14日以函的形式提供給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等經濟部門,供制定和調整有關政策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一本 |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不卡 | 性欧美xx| 午夜免费视频 | 久草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 | 亚洲欧美网址 | 精品欧美视频 | 国内一区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 | 一级免费毛片 |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 日韩黄色网页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午夜欧美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 国产视频a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网影视 | 日本色图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综合图区官网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vrr | 日本亚欧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 久操久热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欧美精品国产 |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久久片 | 蜜臀一区 | 黄片毛片一级 | 欧美 亚洲 校园 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