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消費時代的文化消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發生了根本性的價值尺度轉變,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人的消費需求變化,人們對產品的滿足已從單純的物質需要轉向了更多的精神需要。著名人類文化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甚至認為,在人類社會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轉為文化的需要,“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風俗——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它們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1]人類社會正步入文化消費時代這一特殊文化語境中。產品設計作為人們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的文化載體,必將受到這種趨勢的影響與制約,從而形成新的設計觀。 一、消費時代的文化消費 文化消費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產品中承載的精神、理論、倫理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是指產品的文化內涵、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包括有形的承載文化的產品與無形的非物質產品等方面。消費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對消費、文化、產品的認識。在現代傳媒的強大攻勢之下,文化正以產品的形式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而消費也成為人們文化選擇的具體實踐。文化在消費領域的滲透與發展,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表現。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的內涵和外延也正悄然發生著改變,在現代消費價值觀、審美觀的影響下,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的新特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文化消費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正重新構造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意識形態。文化的生產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行為,而是越來越表現為一種商品化的生產過程,文化消費以現代媒體為傳播手段,以社會大眾為消費對象,正在成為文化舞臺的主角。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文化的生產、傳播帶來了全面的改變。這使得“大眾化”成為文化消費的第一大特征。電視、廣播、雜志、報紙、因特網等形式的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讓人們接觸眾多的文化產品成為可能。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高雅藝術正借助著產品的形式慢慢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雅俗文化距離逐漸消失。其次,越來越強的科技創新讓文化產品從獨一無二轉變為大量復制,文化的產業化進程使生產成本降低,產品被賦予更多的藝術附加值。第三,經濟與信息的全球化使各種文化得以前所未有地傳播,承載著各種文化的產品前所未有地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從而使文化消費更趨大眾化。產品設計作為文化載體讓高雅文化藝術轉為大眾化消費品成為可能,它把創造性風格的藝術設計轉變為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生活化藝術,對大眾審美趣味、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實現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完美蛻變。 其次,文化消費時代是一個社會生活符號化的時代,“符號化”在文化消費中有深刻的印跡,消費開始由物的有用性消費過渡到物的符號化消費,物質產品中滲入了越來越多的非物質因素,產品的外觀、包裝、廣告設計等在消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甚至在產品構成中起著支配性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現在產品文化符號所形成的產品附加值已超越了其使用價值。正如美國大眾傳播學者法本(DonFabun)曾說的那樣,社會中人是借著符號在生活,符號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精神圖騰。文化消費符號更多指的是產品的象征意義。當我們提及“iPhone”、“香奈兒”、“可口可樂”時,我們已很清楚,它們絕非代表某種物質的產品,更是代表著物質背后所蘊含的某種文化意味上的象征符號,這個符號也許是一個夢想、一種追求、一個希望。這個符號的產生過程也是產品文化內涵個性化構建過程。因此,文化消費符號化的興起也代表了文化消費時代主流價值觀,現代產品設計要在冷漠的工業制品與人們強烈的情感中尋求共鳴點,以適應現代社會對產品高技術、高情感和高審美的需求。 第三,消費文化呈現出倫理化的特征。消費倫理是指人們在消費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以及對社會消費行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價。它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面對當今社會過度消費與消費過度等異化消費現象的日益膨脹,消費倫理問題已凸顯。施里達斯•拉夫爾在《我們的家園——地球》一書中說到“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問題的核心,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正在產生著對于環境的壓力,并威脅著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2]于是,人們開始意識到,隨著不可持續消費的增長,人類的文明受到了巨大威脅,不改變當前人類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人類文明就有可能夭折。文化消費時代消費倫理走向體現了人們對消費自律的覺醒和對當代人類問題的反思。 文化消費時代倡導科學理性的消費模式,人與自然和諧的消費理念,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消費態度,堅持適度生態化原則,以一種均衡性的消費態度來適度消費;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人們消費需求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層次性。這種消費倫理的走向在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同時還兼顧滿足自然需要,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友好和諧關系,這正是文化消費時代精神內涵的核心所在,對現代產品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文化消費呈現出大眾化、符號化、倫理化的特征。研究與分析消費時代中文化消費的特點,對于現代產品設計觀的形成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二、文化消費維度下的產品設計觀 消費時代是個產品極度過剩的時代,隨著產品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未來產品的競爭更趨向于產品文化的競爭。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產品使用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融為一體,從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產品設計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今天的文化消費市場中,文化與設計正互為動力共同作用于消費者,推動著消費市場的發展。我們可以預測,21世紀是一個設計的世紀,產品設計更是商家必爭之地。文化消費維度下的產品設計需正確樹立產品設計觀,走出設計作為產品化妝術和產品“強制折舊”銷售伎倆的誤區,通過對產品的文化設計,發展產品文化的價值,使產品永具生命力。#p#分頁標題#e# 針對上述文化消費的特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重整產品的設計觀: 文化消費時代要求產品設計具備人文關懷觀。作為大眾化的文化消費,設計的出發點是人,設計中人文關懷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人類需求的滿足,這也是現代設計自誕生以來從未改變過的主題。以功能主義為內核的現代主義設計曾經是一種無可替代的設計手段,它為世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滿足了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的需求也由基本的“共性”向高層次的“個性”進行轉化。產品設計對人自身的關懷方式正在悄然變化,設計師開始更多的關注人的感情、尊重與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 設計中的人文關懷,關注從低層次的生理需要直至高層次的情感與道德需要,不僅滿足生活實用的需要,也以美的形式陶冶人的情感,更能構建一種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文化消費時代的產品要求在設計中突顯產品個性化、情趣化、差異化的特征,滿足消費者追求時尚、展現個性的心理欲望。如創造銷售神話的“蘋果”產品,從iMac到iPod、iPhone和iPad,蘋果的產品設計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僅是滿意而是驚喜,不僅滿足需求而是創造需求。蘋果的成功靠的不是一種技術導向,而是基于對人性的了解,它通過匹配軟件搭建的平臺,讓人人都實現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產品。它的神話代表了人們對當下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費理念的認同。產品設計中的人文關懷同時也體現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情感關照。如圖(一)20世紀70年代,瑞典人體工程學設計團隊為殘疾人士設計的有特殊把握的刀子。為手部殘疾人士創造了方便,體現了現代設計的“平等之愛”,讓不同的人在產品使用過程中都能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推動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 文化消費時代要求產品設計增強品牌意識觀。文化消費時代是一個品牌消費的時代,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產品更是品牌符號所代表的產品價值。它除了具備最基本的使用價值外,還包含了能引起消費者情感共鳴的精神價值及文化價值。擁有270年歷史的德國雙立人品牌,是世界高品質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代表,其不朽品牌形成來自于對產品材質和品質無止境的追求,雙立人為其刀具提供的售后承諾是“終身磨兩次刀!”。其鏗鏘有力的品牌承諾使其在全球180國家擁有無數追隨者。由此可見,品牌的魅力在人們心目中已經遠遠超越產品實體與品牌意義本身,具備了鮮活的生命力,它成了消費者用來表達自我身份的標識,成為人們心目中一種精神的信仰和膜拜的圖騰。 現代產品設計不僅需要技術支持、藝術表現,更需樹立一種品牌觀念。產品作為品牌文化的載體,是品牌生命得以延續的實體,是一個負載著重要信息的消費符號。而設計是打造品牌價值,傳承品牌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它通過對產品系統的設計,將產品功能、審美等情感要素物化地表現出來,讓人們能較容易分辨出產品的歸屬企業,體驗到產品所蘊含的品牌文化,并將這種體驗延續到該品牌的后續產品中去,實現品牌聯想。是品牌抽象概念具體化的途徑。因此,文化消費時代的產品應將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認同感融入到設計中去,尊重品牌概念的完整性與延續性,為產品設計獨一無二的品牌DNA,建立起產品無法抗拒的品牌魅力。 文化消費時代要求產品設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消費是人類生活永恒的話題,當社會進入到文化消費時代,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們對傳統的高消耗、高浪費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始反思。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綠色”、“簡約”、“低碳”等新概念、新理論層出不窮,從設計師到消費者旨在探索保護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消費、生態設計觀的提出揭示了生態文明時代人類對地球和自然的道德責任,隱含了深厚的倫理道德意蘊。 生態設計觀即利用生態學的思想,在產品設計研發過程中,不光要考慮技術指標及經濟要求,環境標準也是其重要參考因素。環境標準包括:對能源消耗,對水、空氣、土壤的污染排放,噪音、振動、放射和電磁場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廢棄物的產生等。來自瑞典的家居用品公司“宜家(IKEA)”堪稱執行產品生態設計觀的旗艦。其設計對象均取材于具有“森林認證”材質。所謂“森林認證”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生態環保認證,以證明這片森林的經營方式良好,并有可持續性。隨著宜家森林認證的推動,全球已有46個國家、330個森林經營單位、2408萬公頃森林取得認證資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KEA“森林認證”意味深長,這不僅僅是商業謀略上的變革,更是為子孫后代所考慮的最負責任的選擇。 生態設計觀是當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感悟,它要求設計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按照生態保護的要求,引領傳統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優先使用來源充分、易再生、對人類和環境無害的材料,從而促進人類生活的可持續化發展,這是一種消費文化的理性回歸和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如圖(二)1992年由inter-DecorR&D設計完成的“奧立歐”再生紙椅,其椅面采用再生紙,骨架則用鋁材,所用材質都具有極佳的回收再生性。 三、結論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消費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生活態度、消費態度也會隨之變化,從而引導文化消費內容乃至設計觀念的轉變。產品設計作為文化、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產物,不僅起著傳承優秀的文化精髓的使命,其創新與發展更給文化消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文化消費時代的現代產品設計需兼具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關照,給產品注入文化的靈魂,符合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使產品具備持久的魅力,并最終實現產品文化與文化消費共榮共生的崇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