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日本的宏觀經濟體制完善,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二戰后,日本政府廢除了戰前、戰時的統制經濟,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日本政府還從國情出發,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歐美各國市場經濟的經驗教訓,并參考了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某些經驗,形成了具有日本特點的宏觀經濟管理模式,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的宏觀經濟管理手段,如計劃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日本政府運用這套管理手段,總的來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也發生過幾次失誤.給經濟發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因此,研究日本宏觀管理上的失誤并吸取其中的教訓,對于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我國,是有必要的。 政策失誤與“物價狂亂”6。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美國實力的下降,美元霸權地位逐步衰落,在美元不斷爆發危機的情況下,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這一政策猛烈地沖擊了資本主義國際貨幣制度,并導致了世界性通貨膨脹。日本的價格體系也陷入了混亂之中。批發物價、消費者物價都出現了高達2位數的上漲率,日本人稱之為“物價狂亂”,國民經濟受到嚴重通脹的襲擊。 對于這次通脹的原因,不少人把它歸結于“尼克松沖擊”和石油漲價.但主要原因實際卜址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誤。 第一在各國都改行浮動匯率制情況下.仍堅守固定匯率制。由于美國停止r美元與黃金的兌換,美元進一步貶值已勢在必然,西歐各國金融當局為防止出現拋售美元、搶購硬通貨風潮的產生,紛紛關閉外匯市場。一周后,在重開的外匯市場上大多數國家都放棄了固定匯率制,改用浮動匯率制。而日本金融當局認為,日本的匯兌交易由于實行了嚴格的限制,能夠防止美元大量拋售;另方面也擔心日元升值會給出口一產業和造船業等擁有巨額美元演權的產業帶來損失,因而大藏省和日本銀行決定暫不關閉東京外匯市場,繼續保持1美元兌換360日元的固定匯率。結果在東京外匯市場上僅8月16日這一天就賣出了6.2億美元,大約是平時的10倍.到8月27日日本銀行買進的美元約達40億。據大藏省正式統計,外匯儲備額1971年7月底為79.27億美元,8月底則達125、14億美元,增加45.87億美元,僅8月份,外匯儲備就增加近60%,中央銀行由于被迫買進大量外匯.不得不增發本國貨幣,由此成為通脹的第一根導火線。 第二,實行了擴大財政預算和放松銀根的政策。日本政府為了減少國際收支順差幅度,促進經濟增長,采取了擴大的金融政策,使得財政支出和財政投融資大幅度增加;同時降低利率,擴大貨幣供應量,增加對民間企業的貸款。1971年貨幣流通量.MI比上年增長29.7%,MZ比上年增長24.3%.是1956年以來增長幅度最高的一年。1972年貨幣發行量繼續擴大,Ml和MZ分別比上年增長24.7%。銀行券也大量增發,日本銀行在1971年和1972年增加貸款8萬億日元。全國銀行貸款規模從1970年的39萬億日元猛增到1972年的62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想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對民間企業的貸款,以抵消“尼克松沖擊”的影響,但這種擴大的財政金融政策為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 土地價格暴漲,據1973年4月建設省公布的全國5490個地點的地價表明,這一年中全國地價平均上升了30.9%。建設投資的擴大,又使建筑材料的價格猛漲這就引發了全面的通貨膨脹。不久,“列島改造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列島改造”與通貨膨脹“泡沫經濟”與政府資任日本是西方國家中利用計劃手段管理國民經濟的國家之一。日本政府制訂的經濟計劃雖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提供的各類數字和信息對國民經濟整體和整體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具有指導和誘導的作用。因此,某個大型計劃出臺的時機如果選擇不當,則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田中角榮首相的《日本列島改造論》便是一例。 田中在1972年5月出版了《日本列島改造論》一書,在該書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國土開發設想.為了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福利社會,消除由于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集中、人口過密等弊病,田中提出三個“醫治日本列島的處方”.還主張要充分發揮財政稅收的調節作用,增加財政投資規模,以保證“工業重新布局”所需資金。1972年7月,田中擔任首相后,“列島改造計劃”雖沒有正式作為政府的計劃文件,實際上是被看作政府對內政策的施政綱領。8月,田中首相的咨詢機構“日本列島改造問題懇談會”宣告成立,日本迅速掀起列島改造熱潮。 1971年8月27日日元改行浮動匯率制后,到年底升值為1美元兌換308日元。在“尼克松沖擊”已經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為應付日元升值出口減少造成的國內需求擴大,日本政府又實施了積極的金融緩和政策。在這種形勢下,田中內閣提出的列島改造計劃,更助長了土地投機風。根據改造計劃.凡有希望開發的地區,不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投資都很活躍.結果導致了全國性1985一1988年日本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從3一7.4萬億日元增長到367.4萬億日元,增長率為15.7%,但同期土地資產價格從1015.7萬億日元上升到1842.4萬億日元,升值81.4%,折合14萬億美元,足以買下4個美國;股票資產也從241.87萬億日元上升到668.97萬億日元,價格上升176.6%.房地產和股票價格脫離實際而狂升猛漲,人們稱之為“泡沫經濟”。 這次從80年代后期延續到90年代初的泡沫經濟,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在日本歷史上都是空前的。泡沫經濟崩潰后給日本經濟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它使金融面臨危機,資源配置扭曲,產業結構調整受挫,企業素質普遍下降;國民貧富差距擴大,勞動觀念減弱而投機心踵增強,它還使社會風氣敗壞,政治丑聞不斷發生.關于這次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研究者多有論述和分析,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雖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本政府的責任則是主要因素。1986年8月,日元從上年9月對美元的匯率由244:l上升到153:1.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升值60%.日元急劇升值,對日本出口業是一沉重打擊。為扭轉日元升值所引起的不景氣局面,日本采取了大幅度的放松銀根政策,官方利率從1986年1月的5%降至1987年2月的2.5%、并一直延續到1989年5月,達2年3個月之久。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從1987年至1990年連續4年保持在2位數。1986年9月舊本政府為擴大國內需求.又決定采取支出總撅達3.6萬億日元的綜合經濟對策,次年5月又制定了總額為6萬億日元的緊急經濟對策,以此來促進大規模的經濟籠榮。日本經濟衰退在1986年11月已達谷底,并在1987年5月開始回升,這時仍采取這種放松銀根和大規模的財政擴張政策,必然會促使泡沫經濟的產生。在政府金融擴張政策的沖擊下,金融機構一為爭奪市場占有率,在收益至上的指導思想下,盡全力擴大融資,煽動起瘋狂的不動產和股票投機活動,使泡沫經濟急劇膨脹。#p#分頁標題#e# 幾點教訓我國現在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市場經濟會不會導致通貨膨脹,這是大家都關心的一個問題。應當提出的是,市場經濟并不等于通貨膨脹。日本是市場經濟體側國家,但從戰后近50年的歷史看,它的物價水平總的說來還是比較穩定的,雖然也發生過通貨膨脹、“泡沫經濟”一類問題,但主要原因還是出在致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上.日本政府這幾次失誤,給我們的教訓主要有:第一,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根據變化了的內外形勢及時作出調整,以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 政府運用金融政策從宏觀上調節經濟活動,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即控制信貸資金和放松信貸資金。把貨幣和信貸的增長率控制在不致引起通貨膨脹的限度內,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是大多數國家金融政策所追求的目標。而日本政府實行的低利率和超額貸款、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政策,雖然在刺激經濟高速增長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如果不顧客觀形勢的變化,片面迫求經濟增長速度,而采取盲目的金融擴張政策就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通貨膨脹。 第二,政府只能通過各種有效手段調節市場,而不能操縱市場。 政府正確的宏觀調控政策,對于減弱市場波動、防止宏觀失調是很重要的.但政府對市場的調節應當是相機性的、有限度的,只能通過適當的政策介入市場。在“尼克松沖擊”后,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已經瓦解,出現世界性通貨膨脹,在此情況下,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升值,是防止外國通脹波及國內市場,穩定物價的有效方法。日本政府為防止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不利,死守其固定匯率,堅持開放東京外匯市場,結果適得其反,引發了通貨膨脹。 第三,重大政策出臺必須掌握適當時機。 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總需求和總供給,宏觀經濟政策的目的也就是要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大致平衡.戰后日本為了擺脫經濟落后狀況,把實現趕超歐美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因而日本政府十分注重擴大投資,這就造成了長時期的需求膨脹和供應不足。如果在已經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又推出大型經濟發展規劃,則會更加劇危機,出現嚴重的通脹。“日本列島改造論”出臺就是因為時機選擇不當,使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引起物價飛漲。 日本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幾次失誤告訴我們、制訂政策的時候,必須進行綜合考慮,它不僅包括正確的估計和分析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及其發展趨勢,還包括應當在財稅、金融、投資和計劃體制方面,建立一種相互配合和制約的機制。抓住了這幾個環節,再加上竺公要的產業政策、價格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有資產管理幾個方面,并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以規范,就能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把握正確的航向,駛向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