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海洋經濟航運業的重要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陳曉 陳昌鋒 單位:鎮海區財政局國資科科長 鎮海區財政局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批準設立舟山群島新區,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浙江省又一輪大發展、爭創經濟新優勢的戰略重點。鎮海區地處寧波—舟山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的核心區域,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占領未來經濟的制高點已經刻不容緩。航運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載體,能否實現航運業的跨越式發展,直接關系鎮海區乃至寧波市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戰略的成效。為此,進一步明確鎮海區發展航運業的必要性和優勢,進一步形成實現航運業跨越式發展的共識,為鎮海區“十二五”時期海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奠定基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鎮海區航運業發展的現狀
“十一五”時期,鎮海區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航運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促進航運業做強做大、實現跨越式發展上發揮了積極作用,航運業迅速崛起并成為全區七大專業市場之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不僅經受住考驗,而且化危為機,進一步壯大了整體實力,在全省乃至全國航運業占有一席之地。
1、從縱向比較看,“十一五”時期鎮海區航運業不論企業數量還是運力規模均上了一個新臺階。一是航運企業規模快速增長。航運企業數量從“十五”期末為5家,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激增至25家,翻了兩番多。二是船舶數量和總運力雙雙大幅增長。2010年末擁有船舶113艘,是“十一五”初期的2006年65艘的近兩倍。年平均噸位增長率達到45.28%。總運力從2006年末的22.25萬噸,到2010年末增長至98.94萬噸,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發展之快為全省首例。三是實現了航運業多元化發展。集裝箱船、高速客輪、游船實現零的突破,目前擁有集裝箱船8艘、高速客輪2艘、游船9艘。
2、從橫向比較來看,鎮海區航運業經過“十一五”時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寧波航區舉足輕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船舶數量從2006年僅占全市的10%,到2010年增長至17%。總運力從2006年占全市的10%,增長至2010年的21.6%,位居全市第一(見表1)。另一方面,在寧波航區,以鎮海為代表的油品、化學品運輸已成為寧波水運行業的三大特色區塊之一,實現經濟效益與規模的雙雙飛躍。
二、實現鎮海區航運業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盡管鎮海區航運業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在浙江已經成為國家海洋經濟示范區,寧波作為浙江海洋經濟的核心示范區之后,鎮海區航運業的發展現狀與其在寧波核心示范區中的地位不相稱,與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納入全市“六個加快”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不相稱,加快航運業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1、從國際層面分析,發展航運業是海洋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外歷史證明,傳統的世界強國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都是從海洋走向繁榮和強大的。近50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而海洋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1%,每10年翻一番。1990年之后的10年里,我國海洋產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10倍,我國的沿海地區面積占全國的13%,卻創造了60%的GDP,這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海洋。航運業作為海洋經濟的載體,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各海運國家均將航運業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層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措施扶持航運業發展。世界主要海運國家,特別是APEC各成員國一般都限制外商從事本國的沿海和內河運輸,以保護本國航運業發展。韓國、墨西哥、菲律賓等國家規定貨載優先或貨載保留等措施,對本國船舶承運進出口貨物給予一定的優先權或貨載比例。
2、從國內層面分析,發展航運業是我國維護國家利益的戰略選擇。航運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其興衰榮辱與國內外總體的經濟、貿易、社會和政策法規的發展態勢關系密切。一方面,全球貿易迅速發展,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貿易往來日趨頻繁,資本、資源以及產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和流動,進一步促進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重新布局,推動了貿易的高速增長,為航運業帶來巨大的運輸需求,也為中國航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國際空間。航運業是實現國際貿易的重要保障,也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礎,航運業為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鞏固世界主要貿易大國的地位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服務。另一方面,海洋經濟已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新戰略。我國擁有海洋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十一五”時期我國海洋經濟年均增長13.5%,預計2020年前平均增長率可達20%,占GDP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經把海洋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這些都充分說明,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而作為海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的航運業必將成為優先發展的戰略行業。
3、從浙江省層面分析,發展航運業已經成為浙江海洋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國務院批復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明確提出要構筑“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海洋經濟已成為浙江提升區域競爭力、服務國家戰略的新載體。在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浙江省迫切需要一個服務國家戰略、引領浙江發展、體現時代特征、再創浙江優勢的發展戰略,海洋與港口無疑是浙江最具優勢、最具發展潛力的戰略著力點,也是浙江戰略與國家戰略的最佳結合點。航運業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重要組成部分。
4、從寧波大市層面分析,發展航運業是寧波建設國家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的戰略舉措。港航服務業在寧波建設國家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中具有戰略優先地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提出的“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以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為核心區。按照這一規劃要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已被納入寧波市“六個加快”重要戰略。寧波市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港航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海洋新興產業和海島資源開發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努力做到“三統籌”、“四著力”,即統籌陸域經濟和海洋經濟發展,統籌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統籌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著力完善海洋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科教研發能力,著力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海洋經濟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的戰略性轉變,把寧波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實力較強、輻射服務功能突出、空間資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體系完善、海洋生態環境良好、體制機制靈活的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示范區。#p#分頁標題#e#
5、從鎮海自身發展層面分析,發展航運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建設海洋經濟強區的需要。一是鎮海建設“港航強區”的需要。港口發展具有產業集聚的作用,可帶動相關產業和配套產業的發展,極易形成區域性的產業帶,加快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合理布局。據有關數據顯示,港口生產經營與其他相關產業及間接誘發的經濟貢獻為1?5,提供就業比值為1?9。航運業發展為鎮海區構筑臨港石化產業、先進制造業和三位一體的物流港航體系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打造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的引領示范區的需要。鎮海地處我國黃金海岸、黃金水道“T”字形經濟帶核心區,大宗生產資料交易配置功能日益突出。航運業是對外經濟聯系紐帶,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港口優勢,加快發展航運海洋經濟,有利于與相關區域合作共同打造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提高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水平。三是鎮海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需要。在《寧波市鎮海區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航運業的發展是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之一。鎮海海洋經濟的發展將依托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宗貨物物流樞紐港、鎮海經濟開發區、機電園區,發展三位一體的物流港航體系。作為重點發展環節之一的航運業,是鎮海各大園區對外的紐帶,計劃至2015年,海運總運力將超過200萬噸。提升發展港航服務業,充分挖掘現有航運企業潛力,改善運力結構,使水運運力向大噸位、遠洋化發展,鼓勵有實力的航運企業在保持國內市場競爭力的同時積極投身國際海運市場,是鎮海區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四是鎮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需要。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鎮海區“十一五”期間三次產業結構演進速度較慢,2005年區屬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的關系為3.5?57.7?38.8,2010年為2.3?60.4?37.3,可見“十一五”時期三次產業結構幾乎沒有調整,二產比重高于寧波全市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因此,“十二五”時期鎮海區經濟結構調整任務繁重,發展以航運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成為鎮海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三、實現鎮海區航運業跨越式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實現鎮海區航運業跨越式發展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鎮海已具備航運業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1、區位優勢明顯。鎮海是我國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黃金結合點,具有承接世界臨港產業向我國長江流域轉移的區位優勢,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江流域國際貿易運輸的重要節點,區位優勢突出。鎮海港具有良好的港口條件,海域面積165平方公里,使用岸線3683米,開發潛力巨大。“二橋一路”的建成,全面改變了現有區位格局,使鎮海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大大縮短了與上海的距離,使寧波邁入長三角地區同城時代;舟山連島大橋的建成,為鎮海提供了前方深水港資源,也使之由浙江省、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交通運輸網絡中的末梢地位變為樞紐節點;寧波繞城高速的建設,使鎮海納入了寧波中心城區交通圈和浙江省1小時交通圈。
2、政策優勢突出。一是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寧波定位為發揮產業和沿海港口資源優勢,推動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發展,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國際港口城市,與上海、舟山等城市相關功能配套的沿海港口城市。《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明確要構筑“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以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為核心區。二是浙江目前與山東、廣東被列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海上浙江”戰略將涵蓋船舶與港航工程、傳統海洋產業升級改造、新興海洋產業培育、海島開發科技示范等多個領域,鎮海作為實施“海上浙江”戰略的橋頭堡和排頭兵,具備大力發展港航經濟的潛力。三是2006年以來鎮海區單獨出臺了扶持航運業發展政策措施,對航運企業的扶持力度達到了110%;調整運力獎勵結構,鼓勵航運企業做大做強;建立航運業發展政策長效機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3、腹地經濟優勢。腹地經濟是港口經濟的重要源頭。鎮海地處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核心區,港口可立足寧波,輻射全國,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一是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根據國際城市化的規律性,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以后,城市化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人口將突破7億,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超過70%,全國總人口將達到15億,市鎮總人口將超過10億。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數量的增加將促進我國資源進口需求的大幅提高,給港口大宗散貨吞吐提供了有力支撐。二是寧波市經濟發展達到一個新臺階。2010年寧波市生產總值達到5125.8億元,“十一五”時期港口貨物吞吐量由2.7億噸增加到4.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從520.8萬標箱增加到1300.4萬標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4891億元增加到10867.5億元,自營進出口總額由334.9億美元增加到829億美元,這些都為鎮海港航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三是鎮海臨港產業全面發展為鎮海航運業發展提供直接支撐。鎮海港區形成了六大專業市場,發展態勢良好。其中,鎮海液體化工產品交易市場是國內最大的液體化工交易市場之一,2010年進場的交易企業有300余家,市場成交額達120億元;鎮海再生資源金屬園區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全國進口再生資源園區化管理試點園區,進園企業60余家,年進口拆解廢舊金屬100萬噸以上,2010年銷售額達91億元;鎮海煤炭交易市場集聚了近70家煤炭企業,2010年完成煤炭吞吐量超1500萬噸,銷售額達到100.9億元。除專業市場外,區域內還形成了一批包括期貨交割庫在內的倉儲型物流企業、配送加工型物流企業和運輸企業,具備了發展包括航運業在內的現代物流業的基礎。
4、基礎設施優勢。鎮海港現有經營性泊位碼頭4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0個,5萬噸級泊位2個,擁有全國第一座萬噸級液體化工專用泊位和全國最大的五萬噸級液體化工專用泊位,形成了液化、煤炭、內貿集裝箱、散雜貨等四大物流亮點。2010年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了3782.7萬噸。“十二五”期間,將再建5個泊位,包括化工專用碼頭和散雜貨碼頭,碼頭吞吐量將突破5000萬噸,為整個“三位一體”的現代港航物流樞紐港發展奠定良好的港口基礎。成立于2007年12月的寧波(鎮海)大宗貨物海鐵聯運物流樞紐港是寧波市“中提升”十大功能區塊之一。樞紐港共分鋼材、木材、煤炭等十大區塊,總面積9.5平方公里,著力打造以海鐵聯運為支撐、面向浙江和華東、輻射全國的大宗貨物物流、貿易和信息管理中心,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鎮海中國液體化工產品交易市場、鎮海金屬園、鎮海煤炭交易市場、鎮海鋼材市場、木材市場以及貨運市場等六大生產資料專業市場為主體的臨港型特色物流產業,是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信息和金融支撐系統“三位一體”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p#分頁標題#e#
5、公共服務優勢。近些年來,鎮海港區服務功能迅速提升,政策服務不斷完善。一是制定出臺了物流樞紐港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了產業發展導向。二是信息化課題研究已經啟動。信息化建設旨在通過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電子交易平臺的建設,逐步實現交易、物流、倉儲與港口、鐵路之間的信息對接和實時交換,全面提升交易手段和物流效率。目前該項目已委托寧波工程學院進行前期課題研究。三是期貨交割庫集聚工作有序推進。為實現物流樞紐港區域期貨交割庫功能的集聚,物流樞紐港支持國儲浙江837處做大做強鄭州商品交易所PTA及大連商品交易所塑料(LLDPE)指定交割倉庫的商品交割量;支持寧波港九龍倉倉儲公司申報黑色、有色金屬期貨交割庫資質,并已獲得上海期交所有色金屬交割庫資質。四是金融服務平臺逐步搭建。物流樞紐港已與有關金融單位簽署了合力推進物流樞紐港企業供應鏈融資服務的合作協議,并積極與保險、通信、海關、商檢等相關部門建立合作制度,提升區域服務功能。
四、提升鎮海航運業的對策
面對新形勢,鎮海作為海洋資源強區,必須把握機遇,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從更高的層次和更寬的視野來審視海洋發展戰略,謀劃海洋經濟,推進航運業跨越式發展,為“海上浙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1、強化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功能開發。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功能開發是實現航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要優化航運投資環境,加強港口、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船舶運輸的暢通無阻,以港促航進一步帶動航運業發展。一是支持港口集疏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航道整治,建設鎮海港19#、20#液體化工泊位,21#、22#、23#通用散貨泊位等5個深水泊位。調整和優化泊位功能布局,提升改造現有泊位,改造港口貨物裝卸、堆存、轉運設備。啟動七里嶼港口建設前期研究,積極規劃鎮海港新增泊位建設。“十二五”時期,碼頭吞吐量將突破5000萬噸,通過規劃建設新碼頭,遠期吞吐量將超過1億噸。二是推進“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和區位交通優勢,以構筑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為目標,高起點、高標準推進貿易港、物流港和智慧港建設,努力建設成為面向華東、輻射全國的大宗貨物物流、貿易和信息管理中心,快速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和七大專業市場,實現市場交易額1000億元以上。進一步提升金融、保險、會計等中介服務和海關、國檢等行政審批服務功能。三是推進臨港石化產業基地建設。以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平臺,推進新一輪的煉油一體化項目建設,1500萬噸煉油,120萬噸乙烯,與此相配套的有宏遠化工、中慶石化、荷蘭的阿克蘇諾貝爾,以及韓國SK,德國朗勝等等一批大型石化產業項目。進一步延伸石化產業鏈,發展石化精加工和生物化工產品以及石化資源性產品,促進石化產業向產品精深化、產業延伸化、價值高端化發展,努力打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環境友好的石化產業體系,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臨港石化產業基地。
2、鼓勵總部型航運業。一是參照先進地區經驗,建立航運企業集聚區,鼓勵海運服務業集群發展,進一步增強全區航運企業凝聚力和竟爭力,創造條件建設航運服務中心,從政府層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二是鼓勵現有航運企業做大做強,“十二五”期間至少有1家航運企業進入全國排名前10位。為此,首先要優化運力結構,爭取萬噸以上運力占70%以上;其次要進一步拓展業務范圍,在現有煤炭集聚、輻散效應明顯的前提下,發掘潛藏著的運輸需求量,如金屬園區廢舊金屬進口、后海塘鋼材市場進出口量均較大,糧食市場有50%糧食靠東北調運過來等等,且隨著倉儲、加工基地建設投產,為航運帶來更多商機;第三要發展國際航運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航運企業跨國經營與投資正成為國際航運發展的新趨勢,在立足國內航運市場的基礎上,要積極參與國際航運市場競爭。三是鼓勵國內外航運企業總部集聚,借鑒先進地區發展部部經濟相關政策,適當降低航運企業總部認定標準,落實有關措施,吸引國際國內航運企業、國際國內航運機構、航運中介機構及大型航運企業地區總部到本區注冊。
3、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隨著基本航運服務進化而產生了教育、信息、金融、保險和法律等高端航運服務業。基本航運服務業將跟隨著船舶和貨物走向全國之世界各地,而高端航運服務業則將隨著城市航運經濟、船舶金融、海運教育、航運信息的成熟和發展,在城市中心逐步生根發芽。因此,發展信息、金融、保險等高端航運服務業是下步政策引導的方向,為此須從單純運力和稅收獎勵向鼓勵信息、金融、保險等高端航運服務業發展轉變。具體而言:一是調整運力結構。鎮海區現有運力中萬噸以上船舶只占25%,“十二五”規劃海運總運力超過200萬噸,調整運力結構要重點鼓勵發展萬噸級以上散貨運輸船舶,特別是油品、液化氣(化學品)和集裝箱船舶;對到期企業獎勵政策在考慮總運力規模的同時,要考慮平均運力規模,同時調整對小規模企業獎勵力度。二是支持本港貨源運輸本地化。依托港口優勢,推進本港貨源由本地企業承運相關工作,對鎮海港口企業將水運業務由本區航運企業承運、運輸量超過100萬噸的,其超額部分給予一定獎勵。三是加大對金融、信息和保險等高端航運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航運金融服務,積極發展船舶融資、航運租賃、金融倉儲、航運結算、航運保險等金融服務;加強航運金融政策和業務創新,探索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引進組建航運專業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形成航運金融特色品牌。推進航運物流企業信息示范工程建設,提升航運物流信息化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