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增強自我教育的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祖嘉合 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一、加強自我教育的現實依據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個體根據教育主體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對自我提出任務,把自我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通過自我認識、自我選擇、自我反省、自我調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素質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自我教育是在主體意識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自覺的教育方式。而主體意識是人自覺意識到自己對客體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價值的一種能動的超越意識。這種意識能調動主體的智能和體能,喚起主體的欲望、需要和興趣,激勵主體樹立奮斗目標,激發主體積極的實踐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們一旦確立起主體意識,他就會把自己作為認識的對象,自覺地反省自己的行為舉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人們的主體意識明顯地增強,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成為必然的趨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中,社會的發展由原來的單一模式向多維、多向、多級轉化,呈現出利益多元性,價值選擇多元化的趨勢,它要求人們具有自我判斷、自我調控的能力,要求人們表現出獨立、自主、選擇、參與、創造等的時代的特征。自我教育所具有的能動性、自主性、主動性和調節性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得以生存發展的有效方式。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增強自我教育能力提出了客觀的要求,以便人們面對良芳雜陳的社會現實,倏忽即逝的發展機會能夠進行正確的、積極的抉擇。同時,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也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人們表現為更加積極的、主動的自立、自尊、自主、自強、自信、自律的時代精神和善于思索,勇于開拓、奮發拼搏的時代品格。面對復雜多樣,瞬息萬變的社會信息,現代人并不是單純地接收和內化,而是試圖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加以選擇、吸收、改造,然后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加強外在教育的同時,加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使外在的社會教育與內導的自我教育相結合,才能使思想教育取得有效的成果。
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新人,“使我們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①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研究和解決這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形成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文化條件,需要教育,需要灌輸,需要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更需要廣大群眾進行自我教育。因為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人的素質的提高和優化不是自然而然的發生過程,它表現為一種有意向的自覺選擇行為,它要靠全體人民自覺不懈的長期奮斗才能逐步實現。人生理想,是人們向往并為之奮斗的目標,是引導人們走向未來的旗幟。人類的一切進步,都是由人通過實踐在對他們的理想的追求中實現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人的解放、自由、平等、博愛、幸福都被稱為人類理想的最崇高的原則,使人為之奮斗,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前進。盡管在各個歷史階段和歷史時期,每個階級都為這些原則注入了本階級的內容,打上階級的烙印,但它們終因凝聚著人類文明的基本精神而得以久遠的延續。共產主義學說也同歷史上任何進步的學說一樣,激勵了千百萬人舍生忘死而求之。不過它同以往所有學說最大的區別是,它不是馬克思向人們憑空作出的甜蜜許諾,它是奠定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闡釋基礎上的科學預見。共產主義理想扎根于現實,反映現實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必將成為未來的現實。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實現這一共同理想,雖然還不是共產主義理想的最終實現,但卻是實現共產主義最終目標所必須經歷的一段路程,是我們在現實條件下通向理想目標的橋梁。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也就是為最高理想而奮斗,當我們在為眼前利益和最切近的目標工作的時候,我們沒有忘記我們所從事的事業的未來,當我們運用現實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完成現有條件下能夠完成的任務時,就會使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逐步地從一種現實的可能性轉變成了現實。確立遠大的社會理想和積極的主體參與意識,努力工作,積極奮斗是我們應該對人類的前途和祖國的未來承擔的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這種選擇最充分地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和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的需要,因而是最有價值的選擇。但是,只有這種選擇成為人們自覺追求的目標時,它才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人類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特有精神現象更是人們自覺認識和自覺選擇的結果,任何道德行為都具有自知、自愿、自擇的特征。這種發自主體內心的行為,任何外在的強制都是無效的。因此,在道德建設中特別需要透徹說理,從容討論,需要啟發、引導、感染、熏陶,使人們日常辨別行為中的善與惡、榮與丑、高尚與卑鄙,自覺自愿地選擇道德行為。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崇高的理想,要靠平凡的工作去實現,高尚的道德,要在日常的行為中去培養,淵博的知識,要靠孜孜不倦的勤奮去積累,嚴明的紀律,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鍛煉。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現代文明人—這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總任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自覺的實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人們的主體作用,努力培養和增強人們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群眾加強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二、自我教育的哲學認識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有關主體問題的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自我教育以馬克思主義主體理論為指導,它是自我教育的理論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并且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構成工作關系的具體的人。人作為有自覺能動性的客體,同自然的、自在的客體有明顯不同,即這種客體具有主體性,這種主體性表現在:
第一,具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就是這樣的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愛好、要求平等的有獨立性的自覺的人。
第二,具有自我驅動的實踐能力。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他們不僅能創造出自然界中已有的東西,而且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他們不僅改造自然界,使周圍環境成為“人化自然”,而且改造社會,使人類歷史呈現波瀾壯闊的畫卷,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產生出世界最美好的思維之花。人的這種實踐能力是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是其主體性的首要表征。#p#分頁標題#e#
第三,具有反觀自省的認識能力。人不僅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而且能以自己為認識對象,反觀自省。任何動物都不會把自己的心理活動,思想意識等主觀世界作為自己反思的對象,人卻能夠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思想、情感、興趣、愛好和行為動機,認識和評價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這種自我省查的能力是使自我教育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在反觀自省的基礎上,人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當人作為客體被觀察時,總是力圖讓別人看到他希望別人看到的部分,而掩飾另一些部分,增添了一些裝扮的成分,這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正確地認識客體增加了困難。第四,具有內在的價值尺度。人在認識事物時,必然受外在客觀條件的制約,使自己的認識服從實踐需要,不斷地向客觀的規定性和規律性趨近。但是,人的認識和實踐又是同自己的需要相聯系的目的性活動,因此,人又以內在尺度影響認識和實踐,以自己的內在價值尺度去評價對象、選擇對象和改造對象,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③在對一般事物的認識關系中“內在尺度”僅僅屬于主體的一方,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為客體的一方也同樣具有這種“內在尺度”。這一事實必須得到尊重,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任意的以自己的價值判斷替代客體的價值判斷。上述種種人的主體性的表現并不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處于客體的地位而被泯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自主教育、自主活動,它必須以人的主體性為基本條件才能順利進行,舉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通過思想教育客體的自我認識,自我審控,不斷凈化心靈,才能達到提高認識和轉變思想的目的。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所具有的主體性性質,自我教育的引入,將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如下變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地位由傳統模式中的客體地位變為主體地位。在自我教育中,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乃至教育手段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規定,而是被教育者自己根據社會客觀要求設定,自己成為自己的教育者。其次,教育方式由外在灌輸教育變為內在疏導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對象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根據自己的思想實際和知識水平而采取的一種自我疏導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客體感受到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把外在的壓力變為內在的動力,因而能為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而發揮自身的潛能,是自己的思想始終處于積極狀態。所以,它比外在的灌輸教育更具有主動性、自覺性。因此,教育的目標由社會規定變為自我設定。自我教育是個體根據社會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地對自我提出任務,確立自己不同時期的思想和品德修養目標,因而這一目標將更有針對性。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主體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十分重要。主體意識是在自我意識基礎上形成的,自我意識是主體自我對客體自我以及自我與外部世界關系認識的結果。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使人具有了主體意識。
在此之前,人的主體意識處于自在自然階段,對自己的主體性并無明確的認識。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只能受動于外物作用的被動存在體,不一定要受所謂命運的擺布,人在對客體認識的基礎上主動作用于客體,實現自己的目的時,它具有了自覺的主體性。相比較而言,自強的主體性標志著人的主體性趨于成熟。當人以強有力的主體姿態面向和改造客體的時候,人的主體性便達到自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不僅是自覺能動的主體而且是創造性的能動主體。因此,個體主體性發展演化要經過自在、自然、自知、自覺、自強、自為不同階段的順序。這種分析對于我們認識主體性發展處于什么階段,自覺地進入更高階段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因為只有進入高級期,主體才可能準確地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
三、歷史傳統中的自我教育
在中國歷史傳統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橫眉冷對干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憎立場。這些凝煉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它來自于下述覺悟:人是一種有道德的理性動物。這與西方傳統趨于外傾式價值取向的最大不同在于強調道德修養,注重人格完美,在道德實踐上更注重個人內省修煉。中國儒學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認為反省內求是達到至人、真人的途徑,因而把修身養性看作為人處世,實現自身價值的根本。它強調“克己”“內訟”“正心”“誠意”,強調對自己道德品質的嚴格要求。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寫道:“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遇到德建才優的人要主動學習,努力趕上,遇到不賢良的人和過失的行為,要自覺對照檢查自己。孔子的弟子曾參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認為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多次反省檢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斷進步。儒家還提出過與自省相類似的自我修養方法,如:反求諸己,慎獨等等。當一個人遇到別人以不合理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檢點自己,不應埋怨別人;在自己獨處無人注意的情況下,自覺地按一定的道德準則思考和行動,而不能做任何壞事。所有這些方法都強調了主體的自覺活動,通過人們的自我省查來進行。中國這種特有的道德踐履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理性人格,它對于陶冶民族性格和社會精神起了巨大的進步作用。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自我修養是以脫離社會實踐的閉門思過、反躬內省為特征的,但是,如果我們剔除其唯心主義外殼,吸納這些方法中強調的主體意識的能動性、自覺性,注重調動主體的積極性、參與性,這對充實自我教育的方式十分有益。自我教育的精神內核在人類歷史發展和教育活動中作為一種因素早已存在并已被人們普遍接受,賦予這些方法以新的內容,引導人們用先進的思想經常自我檢查、自覺反省、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將有利于提高思想教育的積極效果。
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上,發動群眾進行自我教育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而且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早在1929年,我黨在貫徹古田會議決議中就提出了“干部要學會發動戰士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在領導民主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了憶苦思甜、回憶對比、討論磋商、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多種群眾自我教育的形式,特別是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成為解決黨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在這方面,同志有許多著名的論斷。鄧小平同志也多次號召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好傳統,他說:“為了保持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團結和統一,為了及時地幫助同志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必須大大發展黨內的批評和自我批評。’,④“每一個黨員有義務實行批評和自我批評,揭露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并且努力加以克服和糾正。’,⑤黨的各級領導的威信是“建立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上’,⑥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在人民內部進行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保持革命隊伍思想政治上的純潔性,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對革命的勝利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中國共產黨所創設的自我教育的方法更多地關注了教育對象的情感和情緒,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力,曾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將黨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愿奉獻,勇于犧牲,形成無堅不摧的革命力量。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加強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喚起,把古已有之的文化精華賦予新的內容,將對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新風貌起到推動作用。#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