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外中等教育就業思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牛曉艷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國際上,中等教育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它既涉及就業,又涉及升學,兩個目標在實施中相互矛盾,難以協調一致,稍有偏差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各國都在不斷調整中等教育重心,力求達到平衡。縱觀美國中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則更明顯的體現出這個特點。作為教育體制較為健全的國家,美國對中等教育就業目標問題的處理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乃至整個中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一、美國中等教育就業目標的產生
美國中等教育脫胎于歐洲移植而來的拉丁文法學校,這類學校注重學習詰屈聱牙、難懂難記的拉丁文和古典科目,是大學的附庸。當時中等教育目標很單純,僅為升學服務。但是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正值新大陸開辟荒野和大力建設時期,拉丁文法學校忽視現實需要,教非所用,激起群眾反對,逐漸失勢并最終為文實學校取代。18世紀開始,針對工商業城市發展生產事業,急需中等水平實用人才的特點,文實學校緊跟形勢,為就業做準備,以實科課程為重心,從而大力扭轉了中等教育的辦學方向??梢哉f,文實學校是一個有著雙重目標的機構,它的出現使中等教育目標產生了分離,開始出現就業目標的萌芽。1821年成立于波士頓的“英語古典學校”是美國第一所公立中學,它的出現更加強調了中等教育的就業目標。受保守派阻撓,文實學校培養實用人才以面向就業的初衷不得實現,到19世紀中葉便開始衰微,工商業發達城市的合用人力日漸缺乏。英語古典學校的設立,使公立學校能真正為納稅人的孩子提供實用教育,面向多數人的就業需要,體現了公立學校運動中“commonschool”的基本性質和特征。這乃是美國人引以自豪的綜合中學的開端。
二、美國中等教育就業目標的確立
1873年卡拉馬祖學區的公民因不滿將公共資金用于為少數人服務的以升學為目標的教育向密歇根州法院起訴,以失敗告終??ɡR祖判決為公立中學的升學目標提供了法律根據。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在“俄羅斯法”的啟發下,美國成立職業學校、在公立中學加入手工訓練課以滿足大眾需求,升學課程因此受到挑戰。1893年的十人委員會報告得出結論,學??梢酝ㄟ^學術課程為就業做準備,這也把中學引回到升學準備的老路。1895年的十三人委員會報告則進一步加強了中等學校課程偏重升學準備的趨勢。在1888至1890年之間,很少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只有14.4%的學生準備上大學。所以中學課程忽視了85%的學生的需要,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少于15%的學生身上,中學被大學牽著鼻子走的局面沒有改變。這兩項報告的發表明顯忽視了就業目標。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使就業目標得到官方認可,標志著職業主義者的勝利。受其影響,1918年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提出“中等教育七項基本原則”,其中“養成就業知能”準確說明把職業教育置于公共教育系統實施。從此綜合中學開始成為美國中等教育的主要模式,正式承擔起升學和就業雙重任務。
三、美國中等教育就業目標的調整
正像英國史學者錢乘旦教授所說:兩種對立因素的相互兼容,體現著一種歷史運動模式。沖突帶來歷史前進的動力;融合使得社會長期穩定。自中等教育雙重目標確定以來,兩者始終在不斷調整以期達到平衡。二戰后為解決貧困、失業、種族歧視、權利不平等等社會問題,1947年青年生活適應教育委員會提出“生活適應教育”口號,以期“更好的裝備所有青年,民主地過自身滿意和對社會有益的生活”。這使得中等教育任務的鐘擺擺向就業目標一方。受“衛星沖擊波”影響,1958年9月《國防教育法》頒布,“生活適應”教育轉向“新三藝”教育。在升學與就業問題上,科南特用選修計劃調節“就業”與“升學”選擇,用校內分科代替校外分軌。盡管著眼點在使每個青年各得其所,但他仍特別關注尖子教育、學業優異。無形中這一時期中等教育任務的鐘擺又擺向升學目標。為解決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脫節問題,1971年西德尼•P•馬蘭將“生計教育”模式向全國推廣,但其具體實施主要還是停留在職業技術培養方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針對學生成績差、紀律壞等問題,“回到基礎課去”又成了美國教育界人心所向,而這一運動也不免走回傳統的老路。
四、美國中等教育就業目標的發展
美國的中等教育改革,自二戰結束以來更遠些說自1918年以來,主要圍繞升學與就業這兩個目標轉,此起彼伏,游移不定。經過爭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本形成了大體框架。1983年4月《國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報告發表,目的是保持教育更平衡從而達到中等教育高質量,也標志著美國開始尋找升學目標與就業目標的平衡點。1990年《卡爾•D•珀金斯職業教育與應用技術法案》頒布,目的是“通過更充分地開發所有階層的學術能力及職業能力,進一步提高國家競爭力。”1994年通過《學校到工作過渡法案》,明確規定“向所有學生提供立足于工作業績為本的教育和培訓機會,能夠使學生獲得通用證書;為他們獲得第一個高技能、高薪職業做好準備;為他們進入包括4年制學院和大學在內的繼續教育做好準備”,該計劃把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結合起來,并且把職業教育擴展到所有學生,是一種全民職業教育思想。到1998年96.5%的美國高中畢業生選修了職業課程,并且職業科的學分高于數學、科學、外語、藝術等科目。當前美國中等教育就業目標的關注點是:提高學術成績;促進向中等后教育的過渡;為學生獲得高技能、高收入的生涯做準備。
五、美國中等教育就業目標演變的啟示
中等教育是國家培養青少年的重要途徑,是個人走向社會的渠道、邁向成功的階梯,涉及青少年對教育、職業、人生的重大抉擇,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和不穩定,可以說中等教育已成為教育系統的瓶頸。在我國,目前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基本普及,人民群眾對高中階段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日益增加,面對大學擴招對普通高中的拉動作用日益減弱、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開始回升現象,如何發展中等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剖析美國中等教育就業目標發展變化這段歷史,我們發現,作為教育超級大國的美國在中學辦學目標問題上也走過不少彎路,出現過升學或就業的“鐘擺現象”。對這個問題的處理,盡管美國的做法不可能成為解決我國教育問題的具體方案,但它的經驗教訓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領悟現實問題,開闊解決問題的思路。把握現階段教育問題關鍵,實現高中階段教育的雙重功能。高中階段教育既要為高等教育做準備,又要聯系就業,同時還承擔公民教育的職責,處理不好很容易顧此失彼,所以必須抓住問題關鍵。在我國相當長時期里,能上重點學校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多數還是要到普通學校或職業學校就讀,將來做普通勞動者。在廣大農村,人們迫切需要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打好基礎,然后通過高中階段學習,將來要么考大學,要么有一技之長。雖然這些年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于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多樣化有向中學后教育推移的趨勢,但并未成為現實。只有生產力發展到更高階段,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時,高中任務才能變為單一的升學準備。目前連高等教育最發達的美國,也還不能做到。因此,當前高中階段仍然是準備升學和就業雙重任務,學校類型必須多樣化。統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在普通高中加強職業教育。中學教育是基礎的高端,應作為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來設計??v向上,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都應滲透職業教育內容并且互相銜接;橫向上,制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滲透的政策,使學生和家長逐漸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今后的中學教育,必須跳出傳統的價值藩籬,真正從人的全面、持續發展來加強職業教育。#p#分頁標題#e#